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SDB失去了什麽?it外包樣本的三個方面。

SDB失去了什麽?it外包樣本的三個方面。

每個行業都需要創新,但並不是每個“第壹”都具有同樣深遠的意義。

作為新中國第壹家公開上市的商業銀行,“001”的股票代碼奠定了SDB在中國證券業的領先地位。也許重點是證券,也許股市的風頭掩蓋了其他方面。當招商銀行帶著壹卡通走遍中國的時候,SDB的名聲在滬、深兩地依然停滯不前。直到傳出SDB簽下中國銀行業第壹筆3億元的容災外包大單,不關心銀行的人才發現,SDB不經意間拿下了中國IT外包第壹名,吸引了很多原本在全國都失去的關註,而SDB卻不願意對此發出更多聲音。

轉型做IT服務的集成商很開心,因為他們看到了未來的發展方向,看到了更可持續的業務。大家都認為銀行業IT外包是大勢所趨,容災外包的根源是可以追究的,這對於SDB來說有些不可避免。作為壹家中小型銀行企業,SDB更註重商業利益。通過外包災難恢復這壹非核心業務的IT建設,SDB似乎失去了對災難恢復項目的壹些控制權。或多或少,大銀行仍然有點擔心商業數據中心的安全,但SDB對此沒有太多顧忌。畢竟完整成熟的容災技術可以解除銀行的部分後顧之憂,投資少見效快的外包項目讓SDB在運營層面贏得了信息化的寶貴機會。

縱觀整個銀行IT外包市場,集成商始終不明白,為什麽銀行總是願意獨自為信息化付出艱辛的努力。金融服務與IT應用、銀行與IT企業的關系經過多年的磨合已經非常緊密,但銀行總是將集成商排斥在核心業務的邊緣。

大銀行不希望失去對IT系統的控制權,而被技術儲備、信任機制、成本核算三大關鍵問題困擾的系統集成商,壹直無法讓銀行信服。顯然,為了提高對銀行客戶的粘性,集成商需要在很多方面做出長期的努力。或許這份國內第壹家銀行的IT外包長期協議,因為遠離銀行的業務核心,所以缺乏轟動效應。也許因為SDB是壹家中小型銀行,這並不意味著這壹領域的服務市場將會開放。然而,該項目減輕了SDB的IT負擔,並使萊文受益。對於競爭激烈的銀行業來說,IT外包不再是簡單的得失問題。當集成商開始新壹輪提升實力的努力時,雙方遵循的是現代商業的雙贏法則。

深發展和萊文:誰的步子邁得更大?

萊文簽下深發展3億美元容災備份外包服務合同,拿下國內首個IT外包合同。這是萊文商業模式的新發展,看好IT外包的公司也認為取得這樣的成績並不容易。但“第壹”不壹定有同樣重要的意義。畢竟災備的技術已經比較成熟,離銀行的核心業務外包還太遠。剝去“第壹”、“大單”的耀眼外衣,項目本身更具啟發性。

雖然IT外包被業界視為未來的盈利方向之壹,但在深發展與萊文科技簽訂容災備份外包服務合同之前,IT外包項目能有多大壹直是困擾國內大多數IT廠商的難題。直到10年中期,國內第壹份IT系統外包合同出爐:萊文數據中心與深發展簽署了10年提供災難備份外包服務合同,總金額約3億。消息壹出,銀行業、IT業、咨詢業紛紛表態。雖然他們的立場和出發點決定了他們的不同,但他們仍然傳達了壹致的觀點,即深發展開始從業務或準業務層面進行外包,這無疑是行業的新趨勢。

這壹“重大項目”的直接參與者——高陽萬國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總經理張秉成透露:目前,該容災系統已經投入使用,在業內反響良好,影響較大。然而,SDB正與新橋控股就股權轉讓進行談判,這是壹個非常時期。應客戶要求,目前不方便透露更多關於這份國內首張it外包賬單的細節。

但據知情人士透露,為了拿下這個項目,萊文努力了近兩年,也“談了近兩年”。可以看出,雙方的這次合作是在萊文2000年為SDB做核心業務系統和前置業務系統的時候就奠定了基礎。

在為SDB開發和實施核心業務系統的過程中,Levin實際上提出了說服SDB外包災難恢復業務的想法。“因為集中之後,安全是第壹位的,而且SDB會立即考慮災難備份系統的維護。事實上,這些投資會非常大。如果SDB自己做災備,10年光設備投入可能就3億多。”萊文看到了SDB作為壹家中小型銀行的痛苦,並抓住機會宣揚將IT外包給SDB的好處。“恰好萊文當時正在考慮建立壹家外包公司,所以我們為SDB做了可行性分析和投入產出分析,告訴他們哪些適合IT外包,哪些不適合。期間我們溝通了大概兩年,最終確定了外包模式”。他提到的公司是萊文萬國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現在就在深發展大廈,這也從側面證明了萊文萬國的誕生確實與深發展這個大客戶有關。

拿下SDB 3億元的單子後,萊文自然有了說話的底氣,並將其視為整個銀行業信息化和外包發展的突破口。該人士表示,“我覺得這應該是業內首例。以前的外包最多只是壹個維護。業務外包方面,這是我知道的第壹個。”

其實為這個項目高興的不只是萊文,因為看到了銀行業IT外包的希望,行業企業都委婉地表達了對萊文的贊賞。專註於銀行業的高偉達軟件技術有限公司執行總經理詹斌說:“從同行的角度來看,我認為萊文的所作所為非常罕見。雖然我們壹直在說外包,但實際上國內銀行在選擇外包企業上是非常謹慎的。據我所知,國內銀行之前沒有做過災備外包。萊文能取得SDB的信任,把名單給他並不容易,需要很強的技術實力。”

與IT公司在金融領域的樂觀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咨詢公司的分析師。他們壹貫冷靜的分析和審慎的猜測,看似給廠商的熱情潑了壹盆冷水,卻也讓人們看到,這個“IT外包第壹單”的背後,還有很多不確定的因素。易觀分析師王慶宇估計,萊文和SDB簽訂的10年合同可能是壹個分段協議,即“在壹定時間內,雙方會簽訂壹個意向性協議或合同,然後每年按照合同規定的規範去做。而且簽約也不代表10年後萊文就壹定能從這個項目賺到3億。”。易觀咨詢總裁兼首席顧問楊宇認為:“這個榜單意義不大。根據國外先例,很難保證實施過程不會隨著市場形勢的變化而中斷。這份合同更多的是合作意向,即在同等條件下,承諾優先考慮萊文提供的服務,但不排除如果服務達不到客戶的要求,或者價格超出預算,或者隨著市場環境的變化,SDB可能會轉向其他服務商。”

由於銀行特殊的行業特性——安全第壹,國內銀行尤其是幾大國有銀行的IT外包進展壹直非常緩慢。這種“行業第壹單”在外包上的擴張也是有邊界的。知情人士稱,這“還沒有達到業務流程外包(BTO)的那壹步”。SDB花錢租用設備,但萊文不會得到他們的商業數據,而只是提供設備和設備管理。換句話說,擁有系統密碼的萊文負責系統維護,而包括大客戶信息在內的商業密碼則由SDB自己加密。萊文不會主動獲取這個密碼,壹是為了避嫌,二是萊文拿到了也沒用。”

從技術上來說,銀行不可或缺的災備系統是備份功能,所以高偉達的詹斌認為:“對於銀行來說,災備不是壹個應用,而是壹種IT手段,需要對基礎設施、系統環境、軟硬件的了解。”對於這個項目屬於業務外包的說法,王慶宇更直接的表示不認可。“簡單來說,這只是壹個沒有任何處理的備份,所以對於交易系統來說,這樣的數據中心並不涉及業務本身。”

災難恢復:IT外包的起點和終點?

政策限制、內部制度和安全考慮使得IT外包始終徘徊在銀行業務的邊緣。銀行與IT廠商合作多年,但看好金融市場的IT公司就是拿不到國內大銀行的核心大單。即使萊文有所突破,集成商的“替代”作用也可能持續很多年。

銀行外包喊了好幾年,真正吸引眼球的大招始終沒有出現。究其原因並不難理解,除了明顯的技術水平制約外,也有銀行業自身的壹些因素不可忽視。高偉達執行總經理詹斌認為,外包市場發展緩慢的壹個重要原因是政策問題。“金融業尤其是國有商業銀行的很多行為都受到政策約束。”四大國有商業銀行都沒有采用外包的形式。易觀咨詢分析師王慶宇在談及銀行外包時也持相同觀點。“國有銀行的預算都是撥款,不是商業支出,所以在這方面會比較謹慎。”

此外,傳統銀行業壹直堅持“保持完全內部控制”的規則。國內有實力的大銀行普遍認為,出於安全考慮,核心信息技術必須掌握在自己手中,外包可能導致企業泄密。據了解,雖然現在國內很多大型銀行都讓壹些業務和IT服務由提供商來做,但這種合作大多局限在企業信息技術的外圍,比如托管服務器、數據中心等。目前,沒有人敢外包他們的業務運營。

換句話說,財大氣粗的大銀行不在乎多養壹個技術部門,就像王慶宇說的,“從資產規模最大的國有銀行來看,外包的安全性很難保證,因為今天外包市場還不成熟。如果采用外包的方式,銀行在評估外包上要花費的成本和精力還不如自己建設的大,這也是他們至今裹足不前的原因之壹。”壹個例子是,工商銀行在珠海南方軟件園建立了大型軟件開發中心。這個500人的團隊負責工行自己的軟件研發。據市科技局局長秋石介紹,工商銀行軟件中心每年創造上億的產值。

在中國銀行業孤獨的外包市場,萊文的探索自然引起了系統集成行業的關註,SDB也成為銀行業嘗試外包的先鋒。俗話說“船小好調頭”,業內人士認為,SDB的非國有背景和相對較小的規模是其能先吃螃蟹的重要原因。對於SDB這樣的新興商業銀行來說,他們需要做的是盡快通過標準化的手段將產品和服務推向市場。外包的風險依然存在,但由於這些銀行規模相對較小,評估外包風險的成本很可能比自建平臺要少,因此選擇外包的可能性更大。據相關人士透露:“如果SDB自己做備災,10年光設備的投入就可能超過3億”,這是SDB最終選擇外包的重要原因。

其實銀行雖然有錢,但是成本和收益是必須要考慮的,所以不同規模的銀行在災備中心建設上采取了不同的考慮和思路。華夏銀行副技術總監賈曾表示:“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因為資金和數據優勢,可以自建災備中心。而中小商業銀行自建災備中心難度較大,由幾家金融企業聯合建設是較好的方式。國家開發銀行信息中心郭煉也在第三屆中國金融信息化發展論壇上透露,國家開發銀行正在與華夏銀行、民生銀行、光大銀行合作開發遠程災備系統,目前已經完成設計。中信實業銀行是否會參與還不確定。可見,中小銀行靈活的做法讓系統集成商看到了更多的機會。詹斌非常看好中小銀行的外包市場。”未來外包發展比較快的應該是中小銀行,比如中等城市的商業銀行,全國各地的信用社。中國有幾百個中等城市,需求還是很大的。至於四大國有銀行,近期在外包方面不會有大動作;據我所知,像中信、浦發這些比較大的銀行都沒有外包。"

誰來包裝的問題解決後,我們面臨的是“包裝什麽”。這壹次,它被SDB承包出去了。

“災備中心”在業內看來,雖然重要,但並不涉及銀行的核心業務。“數據中心不是壹項復雜的業務,而只是壹個鏡像。真正復雜的是銀行內部對零售、貸款和信用卡業務流程的管理。這種IT管理是涉及銀行內部業務流程的技術。

或許正是因為其強大的技術背景和不涉及核心業務的簡單身份,容災中心成為了銀行面對外包時,疑神疑鬼,躍躍欲試的首選。當然,備災不是銀行的唯壹選擇。開洞之後,下壹個包裹會是什麽?

在詹斌看來,除了災備中心,還有方興未艾的客服中心和網上銀行。至於其他與銀行核心業務相關的系統,如存取款、借貸等。,目前不太可能外包。王慶宇認為,電話銀行也可以通過外包的方式實現,其實就是打電話。

Center的壹個變種是把銀行後臺的交易系統和呼叫中心連接起來,通過外包很容易實現。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國內銀行核心業務系統外包的可能性還是很小的。災備中心外包可能只是外包過程中的壹個小事件,但從銀行業的角度來看,這似乎是壹個非常艱難的開始。有了開頭,下壹步的發展才有可能。

“IT插座”:無法連接供需兩端

當外資銀行的IT外包已經到了“按需購買”、“按需使用”的高級階段,國內的系統集成商卻還在忙著四處接單。大型銀行嘗試過,但最後很難解決三個關鍵問題:技術儲備、信任機制、成本核算。正是這些造成了集成商和真正的IT外包之間的距離很遠。

銀行業是中國最早接觸信息技術的行業之壹。從資金實力和應用規模來看,似乎是壹個比較理想的市場。據統計,金融行業占國內IT服務市場的四分之壹以上,並且每年以40%以上的速度遞增,成為國內IT服務的最大買家。中國人民銀行科技司司長陳靜曾在公開場合指出,由於目前法律制度和信用體系的不完善,以及商業銀行之間的競爭關系,采取托管、外包、共建等方式還不夠成熟,但這應該是銀行發展的大方向。

大方向是明確的,市場規模是有吸引力的,但是外包這條路怎麽走,似乎沒有明確的路線。現在看來,壹些自以為是外包的人,離真正的外包還有壹段距離。

萊文首席執行官袁波近年來多次表示,外包服務應該包括兩個層面。壹種是客戶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外包壹些非主流業務;另壹種是戰略聯盟,客戶和外包商結成聯盟,甚至包括並購、資本運作等深度合作,最終通過外包服務實現共贏。按照這個標準,國內從事外包的銀行少之又少。

在易觀咨詢總裁楊宇看來,國內大部分人還在做純IT應用,比如桌面響應,最基礎的軟硬件支持和維護,更深層次的外包應該是BTO(業務)

交易

外包是業務流程外包,這個外包的內容是面向客戶的業務流程的壹部分。例如,Unisys為世界上許多大銀行處理支票。目前國內還沒有銀行將此類票據的處理外包給別人。

美國運通與IBM在今年2月簽署的壹份有效期為7年、價值高達40億美元的IT外包合同,代表了金融領域IT外包的發展趨勢。雖然美國運通公司與IBM的合同金額巨大,但更值得註意的是,這份合同采用了“按需收費方式”。

需求)”。它完全不同於以往的固定價格模式,是壹種更加靈活的“按需購買”的定價方式。根據業務的變化,美國運通可以隨時擴大和收縮對IBM服務的使用,並按使用量付費。

在楊看來,最新的外包發展趨勢是公用事業。

計算或公共計算是外包的進壹步延伸。未來,各行各業的企業都可以在需要的時候通過壹個“IT插座”獲取IT能力,按需付費,就像每月的水電費壹樣。這甚至不能稱之為外包,因為妳不用再考慮外包合同,而是把整件事都留給了服務提供商。"

對於國際銀行來說,外包的好處是看得見摸得著的,但是國內銀行的IT外包並沒有國外同行那麽順利。中國建設銀行科技部副主任王申科表示,他們首先關註的是成本。“外包要花多少錢?

?比如日本三菱銀行每年可以拿出營業額或者利潤的百分之幾,這樣IBM、

EDS去做外包服務了。但是國內銀行的決策層覺得外包成本太高,所以反對外包成本。二是對外包服務商聲譽的擔憂。“外包商的服務和質量,甚至外包商本身的壹些變化,都可能引起銀行整個業務的變化。”我們壹嘗試,就出現了兩個令人擔憂的問題。主管領導看到效果不太好,信心不足。"

技術、人才、業務、資金:集成商處處突圍。為了加強對銀行的附著力,集成商壹直在從不同角度努力。高偉達內部員工反映,要想與花旗銀行深度合作,技術人員的著裝首先要符合國際標準。這確實是壹個值得銀行業和集成商集體關註的消息。除了雄厚的資金之外,國際銀行完善的金融業務和領先的IT應用壹定是努力做IT服務的集成商更看重的。

對於銀行,外部

該包獲得了IT廠商的專業技能,節省了管理成本。對於系統集成商來說,外包讓他們實現了夢寐以求的長期發展,這也正是他們努力的方向。目前國內大型系統集成商都陷入了同樣的“項目周期”。大型集成商通常做的都是大項目,龐大的技術團隊需要極高的人力成本。壹年沒有足夠的項目,人員會有波動,收入也會有明顯的波動。目前所有的集成商都面臨這樣的情況,操作非常辛苦,風險也很大。要擺脫對項目的過度依賴,盈利且長期穩定的IT外包似乎成了系統集成商的壹致選擇。

看似雙贏,但與國外市場的蓬勃發展相比,國內銀行外包仍“不叫好”。面對這種差距,銀行毫不客氣地指出,國內廠商技術水平低是他們封裝不出來的原因。中國建設銀行信息化與發展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劉景芳表示:“外包方式主要是從降低成本、獲得專業服務、快速推出產品、學習知識不足等角度考慮的。但目前國內IT廠商沒有這個能力,所以銀行要自己做。”

在技術上落後於別人的尷尬,總讓國內的系統集成商在談及外包時,感到有點底氣不足。袁波壹直認為外包服務是壹個發展趨勢,但目前來看,各方面都還不夠成熟;詹斌直言不諱:“外包是所有IT服務中發展前景最好的,但也是最難賣的。外包需要客戶對妳有很高的信任,妳必須有很強的技術實力才能贏得這種信任。坦白說,我覺得目前國內有這個實力的企業不多。因為銀行基本都是用IBM的大型機系統,技術要求很高;而國內企業熟悉UNIX系統,了解IBM大型機技術的人很少。至少目前,我還沒有看到壹個技術上成熟的企業。”

看到誘人“奶酪”的集成商當然不會等。雖然政策和技術上的問題不壹定壹蹴而就,但至少可以對行業有更深入的了解。集成商確實已經伸手去吸引銀行業的人才。希望這不是渾水摸魚。

萊文首席執行官袁波曾表示,外包服務和系統集成的區別在於,系統集成是在技術或信息層面,而外包服務大多是在業務層面。系統集成是根據客戶的某壹方面技術或者在形成壹個業務思路後,幫助客戶完成某壹項任務;而外包則是從客戶的業務層面來確定要達到什麽目標。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實現這個目標的手段外包給了另壹家公司。所以外包是業務和技術的有機結合,需要對行業有非常準確的把握,這壹步是最難跨越的門檻。為此,系統集成商正在以各種方式向最大的客戶銀行靠攏。

萊文在業內以花錢出名。在萊文看來,花錢從銀行挖人,尤其是懂業務的高級人才,是值得的。就連渣打銀行的副總裁都被萊文招去了。聯想等IT廠商中很多看重金融行業的高管也有銀行從業經歷。

高偉達的技術人員現在已經穿上西裝,打起了領帶。壹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技術人員稱這是“符合國際標準的”。經詢問,他透露“高偉達現在正與花旗銀行合作,花旗集團將在高偉達投資”。對於這壹消息,高偉達市場部表示,目前還不能透露是哪家國際銀行在談投資事宜。但顯然,如果合作夥伴是花旗集團,高偉達將得到的不僅僅是錢。畢竟,花旗集團對銀行業務的理解及其多年來業界領先的it應用,可能會讓這家瞄準了IT服務市場的系統集成商受益。從這些跡象可以看出,為了更深入地了解銀行,系統集成商正在努力以專家的身份融入到銀行的業務中,他們現在所做的就是“知己知彼”。

樂觀的觀點是,五年後中國銀行外包市場規模將達到6543.8+000億;也有人說,中國進入500強企業,外包市場就成型了。如果是這樣,留給集成商的時間已經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