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核工業地質調查院,南昌330038)
分析了以地質資料清理為契機,加快鈾礦地質資料數字化建設的必要性,從數字化準備階段、數字化實施階段、數字化成果管理和應用階段3個方面提出了數字化實施中應註意的幾個問題。
核工業;鈾礦地質學;檔案;數字化
2007年,為充分發揮現有鈾礦地質檔案的作用,促進更多地質檔案的開發利用和社會化服務,在江西省國土資源廳的統壹安排下,我局對館藏地質成果檔案進行了清理登記,確定了涉密信息的密級、種類和事項,對破損檔案進行了調查,初步建立了地質成果目錄數據庫。通過此次數據清理,進壹步規範了我局檔案管理,摸清了家底,為推進數字化實施奠定了基礎。為此,我局醞釀多年的地質資料圖形數字化工程於2008年初啟動,計劃用3年時間完成館藏所有地質資料文件的數字化,建立全文數據庫,完善目錄數據庫,為館藏檔案提供最廣泛、最快捷的利用服務,使已公開的檔案信息相互可查, 從而滿足鈾資源管理、地質調查和評價的需要,為我國國防和國民經濟建設和諧社會。
1鈾礦地質檔案數字化建設的必要性
數字化1.1是時代的要求,是社會發展的大勢所趨。
隨著信息社會和現代計算機技術的廣泛應用和快速發展,檔案的數字化處理和存儲,計算機檢索和閱讀,網絡傳輸和流動勢在必行。我局鈾礦地質技術檔案按專業分為地質勘探、物化探、水文地質、測繪、實驗測試、找礦工程、資源預測、評價監督、科學技術研究、基本建設、民用生產等13類。面對如此巨量的檔案信息,如果還停留在手工管理的水平,其加工、整理、利用和傳遞將被歷史淘汰。因此,加快鈾礦地質檔案的數字化,關系到我國鈾礦地質檔案在未來信息時代的地位和作用。
1.2數字化有利於地質檔案的科學保護。
有的鈾礦地質檔案使用時間較長或使用頻率較高,有的紙質較差,如紙張發黃變脆、字跡褪色、聚脂圖粘連、筆記脫落、嚴重起皺、破損,有的已不能繼續使用。去年,我局對館藏地質資料進行了清理登記,同時對檔案保管狀況進行了摸底調查。* * *註冊了800多個損壞的文件和1000多個地圖。因此,盡快搶救、修復或復制這些檔案,並保護好它們,是地勘單位的另壹項緊迫任務。實施數字化是對受損檔案最好、最徹底的修復方案,可以有效保護原始檔案。
1.3數字成果有利於鈾礦地質資料的進壹步研究、開發和利用。
為緩解我國鈾資源短缺,核工業地質局提出華南近期找礦目標是擴大現有鈾礦田的資源儲量,重點是500 ~ 1000 m深度“第二富集帶”的調查和擴大,以及現有礦區外圍的鈾資源遠景。為了實現這壹目標,必須運用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對采集地點、資料、化學、鉆探等基礎資料進行綜合分析研究,提取有價值的信息,總結控礦因素和成礦規律,篩選出新的找礦靶區、靶區和勘查基地。而數字化成果具有方便、快捷、高效、全面地獲取、整合、優化、分析和處理檔案信息數據的優點,從而大大提高了地質勘查程度,節約了投資,縮短了建設周期,減少了找礦的盲目性,實現了地質找鈾新的重大突破。
數字化1.4可以解決傳統檔案管理本身無法解決的問題和矛盾。
由於地質行業的特殊性,長期野外作業基地分散,交通不便,紙質載體不便於遠距離快速查詢和調用,信息采集、存儲、傳輸和資源共享程度越來越低,遠遠不能滿足或滿足野外地質工作的需要。而且紙質報表和地圖的制作成本越來越高,占用的庫存空間越來越大。數字檔案館的最大特點是徹底改變了紙質檔案的利用方式,突破了檔案利用的局限性,借閱和管理數據不受時空和地理位置的限制,可以通過網絡遠程查詢和全文檢索,傳輸數據快捷方便,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成本。而且數字化成果的載體是硬盤、光盤等。,容量大,成本低,體積小,便於攜帶和保存,有利於野外作業環境的管理。
2數字化實施過程中應註意把握的幾個問題
2.1準備階段
壹是認真踐行科學發展觀,做好地質資料數字化前的價值鑒定工作,落實數字化範圍和實施方案。將所有館藏檔案數字化是理論上最徹底的數字化方案。不必將所有復雜的館藏檔案數字化,而是選擇重要鈾礦和礦床的檔案先進行數字化。二是加強學習、培訓和考察。由於數字化對核地勘單位來說是壹項全新的任務,缺乏實踐經驗,因此數字化前的學習、培訓、考察、調查工作極為重要。通過學習和培訓,加強和提高數字化的質量要求和技術標準;通過調查研究,可以借鑒其他行業開展數字化工作的成熟方法和先進經驗,從而少走彎路。三是規範和統壹全球檔案數字化和信息化的技術體系、技術標準和規範。從而使電子文檔能夠在通用標準和環境下正常瀏覽、使用和轉換,以達到互操作、統壹維護、統壹升級和信息共享的目的。四是地質局檔案館要加強對下屬地勘單位數字化工作的指導和監督,對報送的地質資料數字化工作進行統籌規劃和具體分工協作,避免重復工作造成浪費。
2.2數字化具體實施階段
由於鈾礦地質檔案涉及核工業國家機密,數字化是壹項長期復雜的系統工程,資金投入多,任務重,工作量大,在數字化過程中要特別註意檔案實體、檔案信息和數據的安全、保密和質量管理。壹是強化所有參與數字化工作人員的安全保密意識,從思想上構築安全防線;制定數字安全保密體系,從源頭上堵塞安全漏洞;采取數字處理網絡與外網物理隔離、安裝幹擾器和防火墻、安裝密碼設備等安全措施,切斷硬件設備泄密途徑。二是要建立責任機制,落實崗位責任,嚴格操作規範。檔案實體在整理、掃描、錄入、識別、校對、圖像處理、建立目錄、數據驗收、數據備份等各個操作環節和過程中都要進行詳細的交接登記。,並對全過程進行有效監控,確保原始檔案和信息數據的絕對安全。三是保證質量。數字化過程中任何壹個工作環節的質量都直接影響著檔案信息資源建設的質量。比如預處理需要數據準確,識別清晰;掃描件應保持文件原貌,記錄的信息內容應與紙質文件原件壹致、完整、齊全,圖件應清晰、真實、有效並符合質量標準;光盤刻錄要有正確的格式和完整的內容,並能獨立瀏覽和檢索,以保證數字成果的真實性、可用性和完整性,掃描壹半的文件要及時裝訂,恢復原貌。
2.3數字化電子文件的存儲和應用階段
地質資料數字化後,面對新的存儲載體,如何規範電子檔案的整理、安全存儲和有效利用,是檔案工作者亟待解決的問題。首先要做好數字化成果的入庫驗收工作。每壹份電子文檔都要徹底檢查,看是否能正常打開、閱讀、瀏覽和使用;正文部分和附圖的排列順序、格式、文件命名和組織是否符合規範要求;光盤表面是否有物理變形、劃痕、斑點、黴斑或病毒。如果發現不合格,應重新制作,以確保有效讀取光盤中存儲的數據。第二,認真學習實踐,不斷提高數字成果的保存和利用水平。電子文件的存儲和利用需要根據其特點和軟硬件平臺,在壹定的技術環境和壹系列技術保障措施下進行,這涉及到許多方法、技術和標準的建立。因此,除建立鈾礦地質行業、系統、單位電子檔案管理制度外,還應進壹步加強和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做好規範整理、安全保管、定期檢查維護、安全有效提供利用等工作。三是盡快改善檔案管理隊伍的人才和知識結構,提高檔案工作者的綜合素質。地質資料數字化後,數字化電子檔案的保存、查詢和檢索,計算機及相關管理軟件的操作和應用,數據庫建設的維護和更新,都對現有檔案人員的思想觀念、專業技能等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地勘單位的檔案工作者很少有既懂檔案管理又懂計算機應用的復合型人才。迫切需要培養檔案信息管理人才,有計劃地加強對現有人員的培訓,迅速提高他們電子檔案管理的基本知識和技能以及計算機技術的應用水平,做好傳統檔案管理向數字化管理的轉變,為核工業新壹輪地質找礦提供堅實的地質資料信息資源服務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