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能說研究,我只是想通了。我發現三家的思想都離不開“利”字。很多人看到這個好處會很驚訝,說,妳把這些想法都庸俗化了嗎?難怪大多數人都明白,利就是利己,而利己往往和自私聯系在壹起。比如孔子曾說:“君子義,小人利。”其實,利潤不僅包括私人利益,也包括公共利益,但壹般來說,人們稱之為公益。因為其實人類的壹切活動都離不開壹個字“利”。這三家大部分都是公益,除了道家是利己的。這個以後再說吧。至於另外兩個,則代表各自階層的利益。儒家代表統治階級和貴族階級的利益,墨家代表小生產工人的利益。下面我來說說。
首先,儒家思想。經過幾千年的積累、創新和變化,儒家學說與孔子當年的思想大相徑庭。先秦之前的儒家、孔孟都希望維護既定的秩序,維護舊統治者的利益。比如孔子說“國之興亡,民之利也”(《論語·姚嶽》),孟子說“人有恒說,天下無不以國為基,國在家,家在家。”(孟子·離婁)。這完全是為了恢復氏族和部落國家的生命權。當然,孟子更傾向於舊統治者中有壹個仁政者。《孟子·梁上》他和梁談話,梁問他:“天下有惡嗎?”孟子曰:“預定為壹。”梁又問,“誰能做到?”孟子曰:“不嗜殺者,可殺也。”這句話對嗎?秦始皇試圖與這句話抗衡,他以殺止殺,統壹了中國。可惜殺不長久。歷史跟秦始皇開了個玩笑,他的王朝在第二年就滅亡了。
從漢代開始,以儒家為正統的制度就已經確定了。漢初的統治者雖然奉行“黃老之術”,但在國家富裕起來後會想到儒家思想。因為儒家本來就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西漢著名學者董仲舒在整合了陰陽五行學說後,將儒家思想完全轉化為統治階級統治人民的理論工具。前幾天和任海聊天。他說古代學儒學的人都是以做官為目的的。雖然我並不認同這個觀點,但是他也說了儒家的壹個特點,就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維護穩定的統治秩序。想當官,就得讀四書五經,就得認同統治者的執政風格。同時還有壹個深層次的原因,就是讀書人大多家境殷實,即使不是地主,生活也很優裕。窮人都吃不飽,更別說學習了。那麽這些讀書人做官之後自然會維護自己階層的利益。在漢代,有兩個非常繁榮的儒家學派,壹個被稱為古文學派,另壹個被稱為現代文學學派。西漢末年,由於董仲舒和政府的倡導,孔子逐漸被神化。今天的文派為了區別於“六經”,編造了壹個叫“六經”的東西,說這些也是孔子寫的。他吹捧孔子是如來的化身。這個時候,有些人不喜歡這些人。吹牛也得有分數。他們主張恢復孔子的本來面目。作為理論支撐,他們聲稱發現了秦尊之前的古籍。具體來說,好像是漢朝的壹個諸侯王蓋房子,從自己的老房子裏發現了壹些孔子藏的書。我們知道,秦始皇放火燒世書,後來項羽放火燒秦書,世書基本都燒光了。破壞文化的罪人也要加上項羽。這些主張恢復孔子本來面目的人形成了中國古代學派,他們與董仲舒的追隨者進行了大辯論,推動了古代經學的發展。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穩定的社會秩序已經沒有了。持續不斷的軍事混亂和軍閥割據,使得儒家思想無用武之地,於是,道家思想重新流行起來。這個我以後講道家的時候再講。經過宋明理學的洗禮,到了明清時期,儒學徹底成為統治階級禁錮民眾思想的工具。所以總的來說,儒家代表的是統治階級的利益。
說到家,道家崇尚個人利益,也就是利己主義。為什麽這麽說?這要從道教的歷史說起。最早的道教人物大多是隱士,如著名的褚匡於婕。這是壹群對社會失望的人。他們不想做官,不想隱居山林。當然也不排除避災避亂的原因。他們試圖脫離社會生活。後來,他們中的代表人物為這種逃避現實找到了壹些說辭。這個人就是楊朱。沒讀過中國哲學史的人,壹般不知道這個人。其實連學術界都不知道他的來歷,包括生卒年和籍貫。他只是壹個黑人。《孟子·滕文公上》說:“楊朱、之言滿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而歸莫。”如此著名人物的生平無法考證,令人十分費解。我猜也是那兩起火災。楊朱的作品沒有代代相傳。不知道是他沒寫還是其他原因,所以妳要想找到他的思想,就得去別人的書裏找。孟子盡心地說:“楊紫取之於我,拔壹毛錢而利天下,不為己用。”這種思維叫做“人人為己”。看到沒,我說的是利己主義?他還有壹個觀點,叫“不輕易利天下”(《韓非子·顯學》)。這個思想概括起來就是“輕物換重生”,這是韓非的原話。從上面可以看出,楊朱是壹個利己主義者。這種思想壹直是楊朱、老子、莊子三位道家人物所貫徹的。不同的是,楊朱只是想逃避。老子發現人基本不可能離開社會,所以要想在社會中生存,就得有壹套避免傷害的方法,於是就有了《道德經》。在《道德經》中,老子不僅教導平民如何避禍,也教導君主如何治國。並不是他熱衷於治理國家,那不是他的本意。而是妳們的君主不善於治國,任何動亂和兵變都要牽連到我。我不想跟著妳倒黴,所以我幫妳,就像盧忠廉壹樣。我幫妳之後就直接離開,我不幹,只要妳打,不影響我的生活。但事實上,世界上沒有任何壹種方式可以讓妳永遠不死,或者不受傷。不然妳說,如果我讀完《道德經》,我不會死,或者最不濟也會死。呵呵,老子他們當然不這麽認為。老子曰:“吾身有大病人,吾身無。”(《道德經》第十三章)。這就有了壹點永生的希望。其實是老子的感嘆,說我教了別人那麽多,但是人都有身體,有身體就有死亡。估計是想研究怎麽讓身體消失吧。可惜他老人家已經研究過了?我們不知道。按照宗教來說,應該是成功的。因為後來他騎著壹頭青牛飛越了函谷關,守關隘的官員就是殷。他想盡辦法讓老子給他寫書,讓他長生不老,還有《道德經》。但殷翻了壹下,發現基本上是教人避禍,不是老子的終極秘笈,於是棄官和老子四處遊走,最後可能長生不老。
但現實中,人們並沒有看到老子的長壽,只聽到了老子的嘆息。於是下面的人繼續研究老子的理論,最後發現自己火候不夠。他們頂多發展出壹種“精神勝利法”,也就是莊子的理論。莊子是如何回答老子留下的問題的?他說“萬物皆齊,生而為人”(《莊子·齊物論》),也就是說,如果妳把自己和萬物視為壹體,那麽生死也是壹樣的,不是嗎?呵呵,唯心主義裏有句很搞笑的話“生而能死,死而能生”。莊子把自己的靈魂托付給了天地,是“獨與天地之靈互動”。那麽既然不把生死當回事,老子的問題就不是問題了。我估計道教之所以不尊莊子而尊老子為教主,不僅僅是因為老子的結局很神秘,還因為他徹底粉碎了那些想長生不老的人的夢想。莊子的理論也是道家理論的最後階段。道家以逃避開始,以豁達結束,這也是壹個好的結局。所以總的來說,道家追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平民用它防身,君主用它治國,不分階級。誰用誰就追求自己的利益。
最後,墨家,我前面說過,代表的是小生產勞動者的利益。這不是廢話,是有壹定事實依據的。墨家主要有三個觀點:節儉觀、博愛觀和尚同觀。其中,節儉是基礎,尚同是保證,博愛是方法,從而達到“天下壹家”。先說節儉。墨子作為小生產勞動者的代表,非常重視人們的溫飽問題。他關心的是“餓的吃不上飯,冷的穿不上衣服,勞動者休息不了。”所以他主張“非福”,不允許統治者享受,因為他們“會集眾民之厚措施”,給勞動者帶來負擔。不僅不能幫助生產,也不能保家衛國。“不是五味調和,香與香之和,離國寶之奇物不遠...古聖君制衣,曰:冬衣輕暖,夏衣輕清,故止。如果所有的收費都不加於民利,聖王就……”(《墨子·節儉》)用今天的話說,衣服是用來遮體的,為什麽穿得那麽好?飯是用來吃的,為什麽吃的那麽好?這房子是用來居住的。為什麽要活得這麽辛苦?如果妳想玩得開心,我們必須努力工作。完全是站在勞動者的角度考慮的。
然後我就講第二點,兼愛,這也是墨子學說的核心。我把它總結為供應商哲學。因為他兼愛的出發點是為了謀利,也就是“既愛又互利。”不管誰愛誰,都要好。這也是小商販從日常交易中得來的經驗。比如我賣柴火,妳賣大米,我用柴火換大米,我們雙方都得到利益,這就是利潤。墨子試圖把這種狹隘的經驗融入他的理論,結果產生了兼愛。兼愛就是廣泛的愛,對每個人的愛。但我愛妳是以有益為前提的:“故雖有賢臣,不愛無用之臣,雖有慈愛之父,不愛無用之子”(墨子《親愛的學者》)。既然都想相親相愛,那就要好好談壹談。道教有句話叫“藏而教賊,聞而教淫。”妳什麽意思?也就是說,妳不好好收藏東西,人們自然會忍不住去偷。如果妳打扮得漂漂亮亮,搔首弄姿,人們難免會聯想到淫蕩。所以富人,妳可以把妳的壹部分東西給窮人,其他的就會被偷,被搶,甚至被殺。大家都壹樣,誰也不嫉妒誰,我也不窮,妳也不用擔心被搶。當然,這些話都是我想象出來的。我覺得墨子有些空想社會主義。他要求絕對平均基本不可能。最後,他談到了尚同,也就是說,要完成這個龐大的博愛計劃,我們必須有壹個統壹的指揮,每個人都要聽壹個人的,這樣就不會出現混亂。。這反映了他的矛盾,即既要熱愛平等,又要熱愛專制統治,這是不現實的,反映了小生產工人的局限性。
太史公曰:“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史記·貨殖列傳》)自然,古人沒有欺騙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