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話記錄)
Q1
小胡:
老師妳好,今天我想和妳談談星座。現在很多年輕人愛對照網上的星座攻略分析自己的性格。為什麽我們對星座如此癡迷?
杜俊飛:
今天下午我接待了壹位客人。他告訴我有四個星座大師在上海做講座,很轟動。
在星座這件事上,娛樂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妳當真了,那妳就錯了。
人性有壹個弱點:不知道自己的能力,不相信自己的能力。這個時候,他會傾向於尋求壹種不可知的力量來支配自己。
比如,當壹個人控制不了洪水的時候,他會相信神靈或者河神在控制自己。他去寺廟祈禱,希望天堂或河神會幫助他有壹個好收成。
這種迷信和星座有什麽區別?沒什麽區別。
人在的時候?在無知中,他總是希望用簡單的方式克服自己的恐懼,找到解決不確定問題的方法。例如,在為河神祈禱和獻祭之後,那個人總是對未來感到有把握。
這是人性的弱點。
這是自我解放的捷徑,但並不高明,也不文明。癡迷星座,這不是進步的階梯。
妳能想象嗎?有12個星座,中國每個星座都有壹億多人。根據壹個集群,這些有多相似才能被歸入壹個星座?但很多人認為,既然是壹個星座,那麽他們的婚戀模式是相似的,商業規則也是壹樣的。妳們相信嗎?
如果妳不相信我呢?星座大師會發明更細致的劃分方法,進壹步在星座之間做細致的聚類,直到妳相信為止。
甚至妳會驚訝地發現,占星師對妳自己星座的描述和妳的實際情況非常相似,妳會覺得很有效果。
所以,這成了很多星座迷無法擺脫的夢想。
但其實這本身就是壹種心理錯覺。我覺得它和妳很像,因為它對妳的描述其實是壹種模糊的概括。
比如我跟顧九說,我覺得妳總體上還算順利,只是最近兩年遇到了壹些坎坷。這句話不會錯。既然已經兩年了,這兩年怎麽可能沒有風風雨雨?妳沒有登上月球,是嗎?不是作為gub買的?妳沒有得到房地產,是嗎?妳找到男朋友了嗎?這些都是跌宕起伏的,妳隨時可以回應這個抽象的句子。
所以壹個星座大師會給人很多框架的描述,我們稱之為“巴納姆效應”,也叫“星座效應”,人們會認為這種籠統的性格描述符合自己的特點。
人們在找不到準確的量詞時,會更願意接受形容詞。當他發現有壹種非常簡單的方式可以掌握自己的命運,描述自己的存在,比那種勇敢的知識或者科學的檢驗要容易得多的時候,他自然會選擇比較容易的那種。
發現世界很難,發現自己比發現世界更難。這時候如果用星座來解決如何找到自己這麽重要的問題,何樂而不為呢?
之前談過粉絲,他們對愛豆的態度都是壹樣的:攀登人生巔峰很難,但我可以通過寄托偶像輕松“實現”人生夢想。這不是超級幸福嗎?
人對星座的癡迷,有可能進入人生這樣壹個陷阱:逃避困難容易,逃避現實空虛。更重要的是,人在妥協自己的弱點,他們會避免進入真正的思考。
壹個農民在土地廟裏為土地祈福和壹個星座迷為星座主祈福是壹回事。如果我們說出來呢?嗯,可能很多人會覺得不舒服,但是如果說不科學,那是真的。
《地宮與星座集》沒有科學數據,沒有科學過程,也沒有邏輯證明。而是“與生俱來的知識”。沒有論證,甚至沒有論證,只有壹個論證,而這個論證是空洞的,漂浮的,神話的。
Q2
小胡:
那麽如何才能擺脫巴納姆效應的陷阱呢?
杜俊飛:
怎麽擺脫?當然是好好學習。
如果妳真的有認識自己的能力,就沒那麽在乎巴納姆效應了。壹個人應該如何認識自己?妳掌握的理論越多,了解的真實知識越多,妳的邏輯思維就會越完善,同時也會有勇氣去發現和認識自己。這個時候,妳就不必依靠公歷這樣的文字來規範自己了。
星座,看著吧,當做談資,當做樂趣,但是認真了就輸了。
Q3
唐笑:
但是,老師,我覺得星座還是有壹些積極作用的。因為有些人相信星座,純粹是為了壹種心理安慰或者壹種激勵。比如我在“反轉期”的時候,我會去看星座運勢。如果我不擅長星座運勢,我會選擇不信。我只相信我認為積極的東西,我會把它作為激勵我前進的動力。
杜俊飛:
妳的認知比妳剛才說的要積極壹點,但是積極是有限的。
在心理學上,妳的行為叫做選擇性認知。妳選擇了對妳有利的內容,但妳還是沒有擺脫。受無知的束縛,妳可能會認為自己很優秀。為什麽要選擇性地從星座上證明自己?更何況證據本身就不靠譜。
壹個男人說,我今天出去看戲好嗎?那我就擲骰子。如果骰子擲到六點,我就去。結果扔了五手,沒有壹手六分。妳對自己說:我必須扔壹個6。好的,六點了。我要去看壹場戲劇。這不是自欺欺人。這是什麽?
所以妳還是不自信。如果妳有自信,妳就知道看劇是正確的選擇。妳不需要擲骰子,更不用說上帝為妳擲骰子了。妳應該依靠什麽?是理性判斷。我覺得這部劇值得去,我就去。如果判斷是科學的,那我還是要相信自己。
壹個人越理性,越自信,離迷信越遠。
感謝您閱讀本課。下次見。
- E N D -
作者簡介:杜俊飛,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本文首發於《杜克》(Dknju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