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創業的基本理論是什麽?

創業的基本理論是什麽?

想在中國創業的人,大部分都是壹樣的。他們晚上想千條路,早上起來走原路。他們比馬雲聰明多了,能想出很多創業的好點子,但從來沒有實施過。因為他們有太多的借口和理由。“我沒錢。”他們都這麽認為。所以,他們繼續過著平庸的生活。於2008年在北京大學開學典禮上的演講,以這樣壹句話結束:人的壹生是奮鬥的壹生,但有的人過著偉大的壹生,有的人過著瑣碎的壹生。如果我們有壹個偉大的理想和壹顆善良的心,我們就能把許多瑣碎的日子堆積起來,變成偉大的生活。但是如果妳每天都很平庸,沒有理想,從現在開始就停止進步,那麽妳人生的日子永遠都是壹堆瑣碎的事情。看完之後,妳還會為自己創業找借口沒有資金或者別的什麽嗎?妳要做的是:想到了,馬上去做!

1創業的定義

創業是企業家通過努力,優化整合自己擁有或能夠擁有的資源,從而創造更大的經濟或社會價值的過程。創業是壹種勞動方式,是壹種需要創業者組織起來,利用服務、技術、器皿去思考、推理、判斷的行為。

企業家必須有好的運氣,需要貢獻時間,付出努力,承擔相應的財務、精神和社會風險。只有這樣做,他們才能獲得金錢回報,實現個人滿足和經濟獨立。

對於壹個真正的創業者來說,創業的過程不僅充滿了激情、艱辛、挫折、焦慮、痛苦和猶豫,還需要不懈的努力。當然,循序漸進的成功也會帶來無盡的喜悅和共享的快樂。創業是壹種工作方式,是壹種無中生有的財富現象。

2創業的動機

人說話做事都是有目的的,動機就是達到這個目的的理由,支持人采取行動。人們創業的主要動機是改變自己的經濟和社會地位,這包括財富、社會認可、能力提升、個人發展等創業動機。

例如,魯出生在浙江蕭山市寧圍鎮。父親在上海壹家藥廠工作,收入微薄。他和他的母親在壹個貧窮的村莊裏過著艱苦的生活。15歲輟學後,在陸的幫助下,被介紹到蕭山縣鐵業社當打鐵的小學徒。但三年後,由於減員,他被辭退,回到農村。不肯認輸的決定創業。“我從未想過成為壹名企業家。我的事就是逼梁山。”當時他看到村民磨米粉不方便,但對設備很感興趣,就集資買了設備,開了壹家不敢掛機的米粉加工廠。後來由於禁止私人經營,加工廠被迫倒閉。為了還清債務,陸不得不賣掉的三棟舊房子。

雖然受到打擊,秋官並沒有放棄。因為“停產革命”,當時人們連鏟子鐮刀都買不到,修自行車也沒地方。陸申請15後,開了壹家鐵匠鋪,生意很快就紅火起來。到了1969,因為政府要求每個鎮都要有壹個農機修理廠,有經驗有名氣的陸被公社請來接手寧圍公社破舊的農機修理廠。在此期間,除了經營農機修理廠,盧還做了壹種只要能賺錢、生意好的嘗試。

10年後,魯用犁、耙、萬向節、失蠟鑄鋼等各種產品,艱難地完成了最初的原始積累。1978的春天,在魯的工廠門口已經掛上了寧圍農機廠、寧圍軸承廠、寧圍鏈條廠等多個牌子,員工人數達到了300多人。看到中國的汽車市場開始起飛,魯調整了公司的戰略,集中力量生產專業化的汽車萬向節。那年秋天,他把工廠改名為蕭山萬向節廠(今天萬向集團的前身)。

在1980全國汽車配件訂貨會上,雖然被拒入場,但陸沒有放棄,在會場外擺攤。在聽證會會場陷入價格拉鋸戰時,他在會場張貼廣告,以低於20%的價格出售自己的優質產品,很快廠家就沖出了場外市場。萬向此行拿下265438+萬元訂單,魯成為最默默無聞的大贏家,壹舉成名。

3種類型的企業家精神

中國創業型企業的類型可以根據其不同特點分為以下幾類。

(1)謀生的創業型企業。

主要分布在零售業和傳統服務業,主要從業者為女性、殘疾人、老年人和文化素質低的人群。這類企業的主要目的是解決生存和溫飽問題,通過自主創業解決就業和經濟來源問題。可以完善生活服務體系,對於生活在這方面的人來說是非常必要的,同事也是政府和社會積極推動的創業者。

(2)成長型創業企業。

意味著它有能力持續挖掘長期未使用的資源。可能是在某個傳統行業,比如食品業、服務業或者制造業,但其經營者善於利用新的組織方式(連鎖店、加盟店)快速拓展市場。

(3)創新創業型企業。

這類企業是緊跟科技發展前沿,開發和推廣尚未形成市場的產品或服務;或者提高市場質量,增加產品和服務的附加值。

如果按照創業活動有不同的創業方式,創業可以分為以下三種。

(1)自己創業。

自主創業是指創業者或創業團隊從零開始創業。

比如,近年來,在就業壓力和國家政策的支持下,大學生自主創業率越來越高;個人開展的傳統行業(如餐飲、化妝品店、網店、服裝、電子產品)也越來越多。

再比如夏幹良從家教到教材的創業過程。夏幹良原本是復旦大學法律系學生。因為他平時給弟弟妹妹們做家教,雖然是免費的,但是做家教的經驗還是挺豐富的,所以在建平中學畢業的時候就打起了做家教積累社會經驗的主意。於是他召集了上海中學、復旦中學、華師大二附中等學校的20多名初中生,組成壹個小團隊做輔導老師。他們印制了2500張小名片——“來自復旦、交大、同濟等名校,提供特色教學方式的家庭互助教育”,然後在浦東、徐匯等區的居民區投遞。在成功地把自己推銷出去後,小老師們經常聚在壹起分享自己的教學經驗:如何把孩子分成不同的類別;如何分配講課和解決問題的時間;如何解決學生遇到的各種問題?壹段時間後,團隊達成了基本統壹的課堂教材和教學模式,導師通過星級評定。到暑假結束時,他們已經教了160多名學生,從六年級到高三畢業班,幾乎每個年級都有他們的學生。而依靠這第壹個導師,夏幹良等人賺到了人生的第壹桶金。

進入復旦大學後,夏幹良和老同學打算成立壹家咨詢公司,主營業務是家教業務。壹個人當導師是自由的,壹個團隊卻有很多零零碎碎。“我們必須根據不同的學生分配老師,收集每個學校高中的練習卷,並討論下周的教學計劃。整個過程和管理公司做生意沒什麽區別。”夏幹良感嘆,如果不是多年的導師積累,管理這樣的公司真的很累。他認為,長期的家教經歷不僅教會了他們如何與人溝通,也教會了他們如何合理有效地安排工作。

曾經有壹位家長要求給孩子找全職家教,但是“小老師”壹到客戶家裏就給孩子上課。有時學生做了兩個小時的作業,他讓學生休息壹下,看電視。有時候因為有事遲到,沒有做到規定的時間,讓孩子家長相當不滿。上完這壹課,夏幹良決定讓所有老師在第壹節課上與學生和家長交心,了解孩子的性格和家長的要求。雙方達成協議後,會事半功倍。

編寫教具的想法來源於團隊成員的壹個玩笑。雖然出書是這些大學生的第壹步棋,但他們每個人都是有著豐富教學經驗的“小老師”。加上課堂上給學生準備的經典例題和我高三的壹些練習,“OK高考系列”逐漸成型。但是,出版壹本書,不是簡單地把所有的題目匯總在壹起就能解決的。首先,我們必須與出版社協商。因為不清楚出版社的運作,所以他們求助於書局。由於資金不足,第壹期《高考英語特精》完全靠大家的力量從零開始。夏幹良告訴記者,那時候沒錢請專業的照排公司。他們10多人壹個個輸入電腦,然後摸索著自己的排版軟件。他們在學校旁邊的招待所訂了壹個房間,1個月。65,438+00多人和65,438+00多臺計算機夜以繼日地工作。當他們累了,困了,他們就躺在地上休息。有時候他們也弄不明白重點,就找母校的壹些資深老師請教。他們的教具出來後,第壹批5000本英語書在短時間內銷售壹空,隨後又有兩個系列的語文和數學書籍上架。短短半年時間,他們凈賺65438+萬余元。

(2)來自創業。

脫離創業是壹個公司內部的管理者脫離公司,成立壹個獨立的企業的獨立活動。這類創業者擁有創業所需的專業知識、經驗和網絡,生產與原公司類似的產品或提供類似的服務。

比如在西南地區,就有很多這樣的企業家,他們生產、組裝、銷售石油機械等相關產業。

(3)二次創業。

二次創業是指在企業內部尋找和追求新的、有利可圖的想法和商業機會的創業。它具有深刻、豐富、科學的內涵。二次創業是知識經濟發展的最高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