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學術期刊的影響力及其構成
1.學術期刊的影響力
學術期刊的影響力是以學術期刊的學術水平和特色為基礎,以社會公信力和讀者認可度為標誌的綜合效應,與學術期刊的質量和特色、社會公信力和讀者認可度密切相關。
學術期刊的質量與其影響力有著密切的關系。學術期刊的質量,尤其是學術質量,是學術期刊影響力的基礎和動力源,決定著學術期刊的影響力和規模。學術期刊的質量越高,尤其是學術質量,越容易引起學術界的關註,越容易被更多的專家學者閱讀和接受,其影響力可能也就越大。相反,如果壹個學術期刊的質量很低,就很難或者不可能有影響力。學術期刊的質量主要取決於發表在期刊上的學術論文的學術水平和創新價值。學術期刊的質量是內在的東西,學術期刊的影響力是它的外在表現,是它的客觀效果。
學術期刊的特點也與其學術影響力密切相關。學術期刊不僅要發表高水平的學術論文,達到較高的學術水平,而且要顯示出自己獨特的學術特色。有沒有學術特色和鮮明特色,也在壹定程度上決定了學術期刊的影響力和規模。大量事實表明,具有學術特色、內容鮮明的學術期刊更容易受到讀者的青睞,也更容易產生較大的影響力。相反,如果壹個學術期刊在內容上沒有重點,或者不能繼續開展研究,各個學科、各個專業平分秋色、綜合全面,就很難有學術影響力。
學術期刊的影響力不僅是基於學術期刊的學術質量和特色,更是由其正確嚴謹的學風和文風所打造的品牌所保證的。壹份學術期刊只有堅持學術創新,實事求是,嚴謹治學,嚴格審稿,精細編校,保持較高的學術品位和生動、準確、流暢的文字表達,才會在讀者和社會中形成良好的形象,從而被讀者信任和接受。另壹方面,如果壹個期刊不註重質量、學術道德和嚴格把關,甚至發表抄襲他人成果的文章,就很難得到讀者和社會的認可,產生影響,也會遭到大家的唾棄。
學術期刊的影響力在很大程度上也取決於其社會公信力和讀者認可度。作為壹種精神文化產品,學術期刊的影響力應該也必須接受讀者和市場的檢驗。是否受到專家學者等讀者的歡迎,是否得到學術評價機構和同行專家的認可,是其學術影響力和影響力的重要標誌。學術期刊的學術影響力是根本的,是第壹重要的、內在的東西,而其社會影響力和讀者認可度是學術影響力的衍生品,是由學術影響力決定的。學術影響力的大小決定了社會影響力的大小:學術影響力大,就容易有社會影響力,學術影響力小,就很難有社會影響力。
2.學術期刊影響力的要素
至於學術期刊影響力的構成要素,學術界尚未見到專門的研究。但從對核心期刊和各類學術期刊質量或影響力的評價標準的研究中可以看出相關觀點。目前學術界有不同的觀點和做法。有學者從學術期刊評價標準的角度將其歸納為兩個體系,即多指標體系和單指標體系。多指標體系以北大中文核心期刊和中國社科院核心期刊評價體系為代表,稱為北方系。單壹指標體系以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的評價體系為代表,被稱為南派。根據北京大學和中國社科院的評價體系,構成學術期刊影響力的因素有9個,即請求數、摘要數、引用數、摘要率、影響因素、獲獎或被收錄於檢索系統、基金論文率、網頁下載數。南大系統利用引用指數評價學術期刊的學術質量和影響力。該系統使用引用頻率、影響因子、半衰期和影響廣度進行評價,從中可以看出南大系統對學術期刊影響要素的識別。
我們認為,構成學術期刊影響力的因素至少應包括以下三個方面:壹是學術期刊的學術影響力,包括兩項:壹是學術創新水平。主要體現在學術期刊的引用率、影響廣度、轉移率、獲獎率、高影響力論文率等客觀數據上。第二是辦刊有特色的效果。學術期刊,無論是專業性的還是綜合性的,都有壹個特點,就是在自己學科的專業領域或者相關的多學科領域形成自己的內容,以至於成為相關學科研究者研究某個問題的必讀文獻,也就是形成自己的“拳頭產品”——品牌欄目和有影響力的研究領域。這是決定壹個學術期刊是否有影響力以及影響力大小的壹個非常重要的因素。二是學術期刊對社會實踐的影響,主要體現為學術期刊發表的觀點和理論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理論支持,或者提出的意見和建議被政府采納或作為決策參考。三是學術期刊的社會公信力和讀者認可度:社會公信力包括期刊獲獎的數量和順序、國內外核心期刊和重要數據庫的評選、相關媒體機構和同行專家的評價等。讀者的認可包括國內外印刷期刊的流通,中國知網等電子媒體的國際國內傳播,以及網上訪問。
二、學術期刊的影響力評價指標
系統構建
關於學術期刊評價的研究成果很多(包括學術期刊影響力的評價、學術期刊質量的評價,尤其是學術期刊核心期刊的評選等。),但觀點分歧很大。比如最近幾年有學者把量化評價作為最熱門的。
主要的期刊評價方法是非常值得懷疑的,甚至是尖銳的批評。我認為評價學術期刊的影響力,最重要的是構建壹個相對科學、合理、可行的評價標準和評價指標體系。
1.幾種評價指標體系的探討
對近年來學術期刊影響力評價指標的相關研究進行總結和梳理,有代表性的觀點有三個,可以再討論:
首先,認為要有效構建學術期刊影響力評價體系,應引入學術輻射力和市場占有率兩個主要指標。評論者認為,學術輻射力“可以通過總被引頻次(統計年度內該期刊自創刊以來發表的論文總數)等主要指標,即年度指標(某期刊發表的被引論文總數占當年發表論文總數的比例)和基金產出率(該指標為基金資助的論文占該期刊論文總數的比例),綜合評價學術期刊的學術水平和學術地位”。市場占有率代表學術期刊對用戶的作用,是反映學術期刊在市場競爭中的地位和可持續發展潛力的重要指標,可以用市場有效容量來表示;有效市場容量“等於壹種期刊的實際發行量與本學科同類期刊當年總發行量之比”。看完這篇文章,我們覺得有兩個問題需要討論。首先,從大的評價體系來看,將學術期刊影響力的評價指標局限於學術輻射和市場占有率是有失偏頗的。根據多年編輯學術期刊的經驗,我們認為,對學術期刊影響力的評價,除了上述兩項指標外,至少還應包括社會實踐的影響力和學術期刊的社會公信力。其次,仔細分析上述觀點,學術期刊的學術輻射力和市場占有率的內涵也是不恰當的。第壹,學術輻射力僅限於引用頻次、引用指數、基金產出率三項,顯然不夠全面和科學合理。其不完全性在於遺漏了公認的影響因子,論文轉換率、獲獎率、高影響論文率,這些指標代表了學術期刊的學術水平和影響力。不合理不科學:(1)把被引頻次作為學術評價的重要指標,壹直受到期刊界和學術界的質疑。問題在於,被引頻次壹方面受學科(如人文社科性質不同)影響,另壹方面受學術期刊(如某期刊、雙月刊、月刊)發表文章總數影響。(2)引文指標雖然可以反映期刊論文被用戶使用的速度或時間差,代表期刊學術論文擴散的速度,但對於人文社科學術期刊和學術論文而言,並不是決定學術期刊影響力的最重要指標;由於人文社會科學傳承的影響,真正有價值、高水平的學術成果,在某壹學科的建設、某壹領域的研究中,不壹定總能顯示出其價值和作用。相反,真正具有重大學術價值的著作,大多能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保持其學術影響力,被參考、引用和借鑒。因此,沒有必要放棄影響因子、轉移率等指標,把學術期刊的擴散和利用速度作為判斷期刊影響力的重要因素。(3)對於自然科學來說,基金產出率的確是評判科技學術期刊的壹個重要指標,但對於人文社會科學來說,似乎需要具體分析,因為壹篇論文是否是基金產出的,並不等於論文的價值和水平:實踐中經常會發生這樣的情況,雖然論文是基金項目的成果,但水平壹般, 但壹篇高水平的論文是作者經過多年的研究和錘煉寫出來的,因此,以上三個指標並不是決定學術期刊學術水平和影響力的最重要指標。 第二,以市場份額來評價學術期刊的學術影響力,應該是壹個非常重要的指標,但從其具體內涵來看,有明顯的差距和局限性。其實,確定壹個學術期刊在讀者和社會中的地位和影響力,除了要看它的用戶、發行量等市場份額,還要看它是否得到同行專家(包括學科專家、期刊專家)的認可和積極評價,以及它被國內外核心期刊、重要數據庫收錄的情況,在政府和行業組織的期刊評價中的獲獎情況。此外,“有效市場容量”僅基於發行量,並不包括中國知網等在線傳播,讀者點擊率、下載率等訪問量也已過時。
其次,認為學術期刊影響力的評價應采用國際通用的指標,並提出高影響力學術期刊應具備三點:壹是讀者群和發行量大;二是被國際權威檢索系統或數據庫收錄;三是發表論文被引用率高。由於本文主要分析中國學術期刊的國際影響力,並未對壹般(或普遍)意義上的評價指標如檢索系統或數據庫館藏等進行深入具體的分析,僅提及國際權威機構而未涉及國內核心期刊或相關來源數據庫。本文提出的三個標準作為評價學術期刊影響力的指標體系,能夠抓住重點,擊中要害,但缺乏全面性、系統性和應有的概括性,缺項較多。比如,能反映學術期刊學術影響力的重要指標,僅指被引率,而不涉及論文轉換率、獲獎率、基金產生率、高影響力論文率、學術特色程度等。另外,對學術期刊社會實踐的影響沒有涉及,需要大大補充和完善。
再次,認為學術期刊影響力評價指標體系應包括兩個方面:壹是引用情況,具體指標可采用NTU《中國社會科學引文索引》的四組指標,能客觀反映學術期刊的學術影響力;二是采用(或采納)情況及其實際效果,具體指標內容或數據收集處理需要進壹步研究。“本文提出學術期刊的學術影響力和社會實踐影響力作為評價學術期刊影響力的指標,可以說是評價學術期刊影響力的關鍵指標。但具體內容仍缺乏全面性或模糊性,值得進壹步研究和補充。
2.建立學術期刊影響力評價指標體系的設想。
我們認為構成學術期刊影響力的指標應該是科學的、全面的、可操作的。具體來說,它應該包括三個主要項目:
(1)學術影響力。具體體現在兩個方面:壹是學術創新水平,這是決定學術期刊影響力的基礎和依據。學術期刊的影響力來自於其學術水平,尤其是學術論文的創新理念、新穎素材、深刻充分的論據等等。如果發表在學術期刊上的學術論文沒有學術創新價值,沒有壹定的學術水平,其學術影響力就無從談起。所謂學術期刊的學術水平和學術價值,如果客觀評價的話,應該主要體現在轉移率、被引率(包括被引頻次、影響因子、五年影響因子、當年即引指數)、獲獎率、發表高影響論文的數量和比例等方面。在以往的學術期刊質量評價中,沒有對高水平、高影響力的論文給予應有的重視,我們認為這是壹個很大的錯誤。事實上,真正能決定壹個期刊學術水平或學術影響力的最重要指標,應該是其發表的高影響力論文的地位。高影響力論文的標準請參考新聞出版總署《社會科學期刊質量管理辦法,-8》中的相關規定。我們認為,除了發表的論文是否被省級以上黨委、政府采納作為決策參考外,主要參考公認的重要文摘刊物,如《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高校文科學術文摘》、《人大復印報刊全文轉載》, 或被三種以上文摘刊物同時轉載,或獲省部級以上高水平獎項,或在訪問量、被引頻次等方面名列前茅。
二是學術特色。這也是決定學術期刊影響力的重要指標。包括學術期刊的特點和裝幀。
設計和印刷等形式特征。壹份高水平、高品位的學術期刊,不僅要有較高的學術水平和有價值的內容,而且要在欄目的策劃與設置、鮮明的學術個性特色、註重編校質量、優秀的封面、版面和印刷等方面全面展現自身的特色和高水平。《中國社會科學》、《文史哲》、《北京大學學報》等著名學術期刊的影響力,主要來源於其註重人文社會科學基礎理論問題研究的鮮明學術特色。《廣西民族大學學報》作為壹份普通高校主辦的期刊,入選教育部名刊工程,與人類學、民族學的研究特色所造成的學術影響力密切相關。而壹些小規模的地方院校,如湖南理工學院《雲夢學報》、安陽師範學院《殷都學報》、孝感學院等,近年來在學術界影響較大,主要是因為其在當代學術史研究、甲骨文研究、古文字學研究、孝文化研究等領域具有鮮明的內容特色。
(2)社會實踐的影響。積極參與研究和解決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提出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為黨和政府決策提供理論指導和智力支持,促進經濟建設發展和社會文明進步,是新時期以來國家賦予我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歷史任務,也是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應自覺承擔的社會責任。因此,評價壹個學術期刊的影響力,要特別關註它在研究和解決涉及國計民生的重大現實問題方面的貢獻和價值。大量事實表明,凡是重視研究重大社會現實問題,為促進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出有價值的意見和建議,其觀點和結論被政府作為決策參考的報刊,都會引起社會反響,引起學術界和社會的重視。如改革開放之初,《光明日報》發表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壹標準》壹文,為打破“兩個凡是”的精神枷鎖,發動中國的思想解放運動,乃至開啟以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新時代做出了巨大貢獻,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影響。再比如,吳敬璉、劉國光、胡鞍鋼等著名經濟學家的許多研究成果。,雖然被引率不能排在本學科前列,但他們的建議被政府采納作為決策參考,社會實踐影響非常廣泛。《陜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多年來十分重視從多學科的視角研究和解決現代化建設中提出的重大實踐理論問題,如20世紀70年代發表的《蘭州軍區研究成果》、《秦始皇直道遺址的探索》、80年代發表的《xi安河變遷研究》、90年代發表的《Xi安都城朝代研究》等。或直接為國防建設服務,或為從根本上解決xi安水源提出有價值的建議,或為陜西省、Xi安對外宣傳提供權威結論,被省市政府采納並由專門工作機構組織實施,在學術界和社會上產生較大反響。該刊還因致力於歷史地理研究而受到《光明日報》的高度評價。《陜西師範大學學報》首批入選教育部名刊工程,與堅持古為今用、服務世界的歷史與歷史地理研究的學術水平和社會實踐影響力有很大關系。
(3)社會公信力和讀者認可度。這也是評價學術期刊影響力的壹個非常重要的指標。其內容具體包括學術期刊獲政府出版獎、省級以上期刊獎的獲獎情況,相關學術評價研究機構或圖書情報機構對期刊的認可程度(如入選中國期刊方陣、國家或省市名刊建設項目、國內外有影響力收入的期刊數據庫、核心期刊、統計源期刊等。).國內外相關媒體、學術機構或同行專家學者的個人評價(主要是報刊上的正評文章、專家的祝賀、賀信等評論),以及期刊在國內外的傳播(如中國知網在國內外的傳播、在線閱讀、下載等訪問)和發行效益。
第三,學術期刊的影響力評價要正確
理解和把握中的幾個問題
要科學準確地評價學術期刊的影響力,有幾個關系需要正確認識和處理。
1.學術論文和學術期刊的影響力
學術論文的影響力與學術期刊的影響力密切相關,但又有很大的區別:學術期刊的影響力是壹個期刊整體學術水平、學術特色和社會效果的綜合反映,其評價對象是某個學術期刊,其影響力與編輯的水平和努力程度密切相關。如上所述,評價學術期刊影響力的項目不僅包括學術內容的創新價值等內在質量,還包括期刊的外在質量、社會公信力和讀者認可度。學術論文影響力的評價對象是具體的論文,其評價項目主要是學術內容,即學術創新性、科學性及其對學科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價值。學術論文的影響力反映了作者的學術創新水平和文章的研究深度,與發表論文的學術期刊的影響力有關,但兩者之間沒有必然聯系,沒有正相關關系。壹般來說,水平高、影響力大的期刊發表的論文越多,該期刊的學術水平和影響力就越高;另壹方面,影響力大的學術期刊發表的論文大多水平較高,容易產生較大影響。但必須指出的是,並不是每壹篇發表在有影響力的學術期刊上的論文都有很高的水平或很大的影響力,更不是說發表在影響力不大的學術期刊上的論文就不會有很高的水平,不會有學術影響力。目前,在我國許多高校和科研機構,普遍實行以期刊等級來評價學術論文的水平。認為在所謂權威或核心期刊上發表的論文都是高水平的,可以得到單位的獎勵,在職稱評定、考核、聘用中得到認可,而在壹般期刊上發表的論文往往得不到認可,這是學術期刊的水平和影響力與學術論文的水平和影響力的差異造成的誤解。這種認識和評價體系值得研究和改進。
2.影響因子(或被引率)和學術期刊的影響力。
往往有很多因素決定了壹件事的性質。影響因子(或引用率)的確是壹個可以相對客觀地決定學術期刊影響力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壹因素。如前所述,如果主要以影響因子來評價學術期刊的影響力,由於期刊所涉及的學科和專業的不同,以及期刊性質和類型的不同,可能會有很大的偏差。比如人文社會科學、現實問題研究與古代問題研究、基礎理論研究與應用發展研究的差異,以及綜合期刊與專業期刊等期刊性質和類型的差異,導致評價缺乏可比性,從而導致評價結果不公平。總的來說,從學科來看,社會科學的被引率和影響因子高於人文科學;從研究對象看,實際問題和基礎理論問題研究的被引率和影響因子高於古代問題和應用開發問題;從期刊性質和類型來看,專業期刊的被引率和影響因子高於綜合性期刊。學術期刊的影響力本身是壹個非常復雜的現象,涉及很多因素。因此,在實際操作中進行評價時,要特別註意避免方法的簡單化和指標的簡單化。
3.核心期刊和學術期刊的影響力
核心期刊的概念來自國外。布拉德福德認為,對於某壹學科或某壹課題,該學科或課題的大量研究論文分布在少數期刊上,而該學科或課題的少數其他論文分布在大量期刊上;他把慧星的結構比作核心期刊,把某壹學科或課題發表大量論文的少數期刊比作智慧核心部分,從而提出期刊中存在核心區。布氏核心區的原始概念
只涉及論文分布,不涉及期刊評價。加菲爾德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核心期刊的評選,從中得出核心期刊具有評價期刊的功能。我國學術期刊評價體系的建立是從核心期刊研究開始的。90年代初,北京大學圖書館開發的中文核心期刊大綱在內部出版。此後,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開發出版了《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大綱》,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評價與研究中心開發了《中國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數據庫。關於選擇核心期刊的目的或指導思想,《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大綱(2008年版)》指出“某壹學科(或某壹領域)的核心期刊,是指在本學科(或本領域)發表論文較多、利用率(包括引用率、摘要率、流通率)較高、學術影響力較大的期刊”。《中國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指出:“候選期刊是指水平高、社會影響大、編輯出版規範、能反映社會科學領域各學科最新水平的重要學術期刊”。《中國核心期刊概覽(2008年版)》指出:“某壹學科的核心期刊是指在本學科發表大量論文,具有相對較高的摘要率、引用率和讀者利用率,在本學科具有較高學術水平和較大影響力的期刊。”可見,選擇和評價核心期刊(或與核心期刊相似的源期刊)的主要目的是反映和評價學術期刊的影響力。評價學術期刊的影響力,要高度重視各類評價機構評選出的核心期刊,作為重要參考。但如上所述,我國核心期刊的評選標準和評價指標仍存在明顯偏差,值得進壹步研究和改進。這壹點可以說學術界和期刊界基本達成了* * *認識。雖然承認現有的核心期刊大多質量較高,學術影響力較大,但學術期刊影響力的評價是更廣泛的學術評價活動,既包括核心期刊,也包括大量的非核心期刊,每個學術期刊都存在影響力評價的問題。在不斷總結和吸收核心期刊發展中的有益經驗和做法的基礎上,通過深入研究和探討,制定更加科學、合理、公正的具有普適性的學術期刊影響力評價標準和指標體系,是當前學術界和期刊界學者的重要任務。
4.傳播方式與學術期刊的影響力
學術期刊的影響力與學術期刊的傳播方式密切相關,這涉及兩個問題:壹是期刊的語言和傳播渠道影響學術期刊的影響力。作為學術期刊,其內部的學術水平和價值基本可以在稿件確定後判斷,但期刊的影響力除了其內部的學術水平和價值外,還與文本的語言和傳播方式密切相關。壹個非常明顯的事實是:在中國,漢語文期刊的傳播效果不同於少數民族文期刊;在國際上,英文期刊和中文期刊的傳播效果肯定是不同的;傳統媒體時代紙質期刊的傳播效果與當今新傳播語境下的網絡期刊有很大不同,這也決定了它的影響力。第二,傳播的時滯也影響學術期刊的影響力。例如,與雙月刊和季刊相比,學術月刊可能具有更大的影響力。近年來,國內外學術期刊都在嘗試優先發展學術期刊的數字出版,這將對加快學術期刊的傳播速度,提高學術期刊的影響力產生革命性的影響。據有關專家統計分析,壹篇論文的引用高峰在第二年到第四年。如果將期刊論文發表時間提前1-2年,將對提高該論文的引用率和學術影響力產生重要影響。
5.定量評價方法和定性評價方法
近年來,學術界和期刊界對學術期刊質量或影響力的評價方法進行了多次討論,目前仍存在較大的意見分歧。壹種觀點認為,定量評價方法客觀公正,相對於過去的定性評價方法是壹個很大的進步,是壹種科學先進的方法。另壹方面,目前的量化評價方法只關註壹些冷冰冰的統計數據,忽略了同行專家在評價中的作用,使得評價專家變成了計算器。根據筆者多年辦刊實踐,在學術期刊評價中繞開量化方法既不可取,也不可能。我們可以想象壹下,如果沒有引文率、提取率、獲獎率、高影響論文率、期刊獲獎、收錄核心期刊、印刷發行和網絡傳播等方面的統計數據,並按照壹定權重對它們進行統計、分析和排名,只有幾十種甚至上百種期刊由幾個同行專家進行評判,不僅這種評價是不可能的,大家的意見也很可能在評價中難以統壹。必須指出的是,量化數據似乎是完全客觀的。事實上,這些數據的產生反映和濃縮了同壹領域眾多專家學者的主觀評價。無論引用、轉載、獲獎、核心期刊評選、訂閱、訪問、下載、社會評價,哪壹項能脫離同領域專家學者的評選和評價?我們認為,對學術期刊質量和影響力的評價,既要摒棄定量評價方法,又要以相關的客觀、準確、科學的定量統計、綜合分析和排名為重要依據,以此為基礎和前提,再進行定性評價,堅持國內外多年實踐形成的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成熟方法。
學術期刊影響力評價不僅涉及評價標準和指標體系的構建,還涉及評價原則、方法和程序,以及學術期刊國際影響力的評價。限於篇幅,本文不再贅述。希望有更多的同行關註並參與到這壹問題的討論中來,推動這壹研究的不斷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