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集序》賞析
公元353年,也就是永和九年,王羲之和東晉名將謝安聚集在浙江紹興壹個不起眼的地方蘭亭,壹起做修毛的工作。據說修毛是古代的習俗。據說,如果人們每年農歷三月初三在水邊祭祀,可以“辟邪留垢”。
提到《蘭亭序》,人們首先想到的是書法,壹部被後人譽為“國之瑰寶”的書法藝術傑作,也是壹代“書聖”王羲之的巔峰之作。在享受盛宴的同時,作者的筆如蛇動,兔落,壹揮手就寫出了文章中的“之”字,極其多變,氣勢磅礴。據雲,他此後創作的作品首屈壹指。可以說,《蘭亭集序》之於西河,廣陵散之於嵇康。個人和中國文化兩者缺壹不可,不能有兩個優秀的作品。它是作者多年的藝術修養和實用的創作天才靈感碰撞、交匯、融合的產物。遺憾的是,《蘭亭序》原著經過了數百年的輾轉反側,最終落入了貞觀之子太宗手中,太宗酷愛文字,百年後將其作為自己的最愛收於地下。現在,它在很遠的地方。
好在我們還有《蘭亭集序》可以看。此碑文的文學價值堪比書法,兩者相得益彰,後人誦之,嘆之,思之,迷之...
《蘭亭集序》只有幾百字,卻不失為魏晉玄言散文的集大成者。其文筆自然,格調清新淡雅,風格似“水上興,微滯”,又似深潭淺瀾,以王羲之舉重若輕,以肖劍之筆抒寫深情,令人唏噓感嘆,也給讀者以極大的快感。
除了文學,我更欣賞文章中展現的高雅文化之美。《蘭亭集序》不僅是名人宴飲、遊覽的集錦,也是魏晉名士風度與風流的集中展示。透過晚會的盛況,我們可以深切感受到高雅文化的熏陶。文章雖然不提優雅,但也沒說什麽不雅的:優雅,優雅,優雅,優雅。真的可以說是“壹言不合”。然而,這壹切都不是文章的主旨。
《蘭亭集序》最重要的壹點,是通過宴飲、遊歷之樂的渲染和鋪墊,引發自己對生命本體的思考。整個故事充滿了電、幻、不可預測、不可挽回等生命難以阻擋的無奈和無助感。縱觀歷史,不知有多少聖賢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尋求人生的終極意義,但似乎沒有完美的答案。唯壹不變的是:人生總會面臨變化,總會有遺憾。這是壹個問題,也是壹個答案,但永遠解決不了。王羲之說:“回首今朝,回首往事,悲夫!”也許,思考本身就是全部的意義,且讓我們仔細地欣賞它:
“永和九歲,在桂疇,暮春初,會在會稽山中的蘭亭,培植東西,匯聚各界人才。”
用輕快的筆開始,委婉地指出聚會的時間、地點、人物和原因。
“這裏山川連綿,林木蔥郁,竹林茂盛,水流清澈,水流湍急,左右相映。”
多美的風景啊!由遠及近,由靜到動,突出了景物的寬闊、隱逸、明朗。俗話說“登山全是山,看海全是海”,還有這樣的美景。“無雅詩,何苦雅?”為下面的感情埋下伏筆。
“我認為水的流動是蜿蜒的,排是其次的。雖不及絲竹之弦繁華,但足以談知心之情。”
把壹個漆酒杯放在蜿蜒的流水上,裝滿酒,讓酒杯順流而下。與會的文人墨客散坐在流水旁,酒杯流向誰,誰就喝壹口,寫壹首詩。多優雅啊!多麽有趣的事情啊!真的就像神仙中人,沒有任何煙火氣,恨不能生在這個時候,適合這個地方,但無論何時發生,都只是這樣的宴席,很難再宴席,為下面的感情埋下伏筆。
“今天天氣晴朗,風和日麗。我仰望宇宙的浩瀚,俯視品類的繁華,所以我能享受我的視覺和聽覺,我相信可樂。”
“相信可樂”這個詞把宴會的歡樂推向了高潮。正所謂“悲歡離合多,年少時會無奈。”下篇筆鋒急轉,直言不諱。
“夫人相,投我,或取武,晤說壹室之內;或因囑托,隨波逐流;雖然選擇不壹樣,但冷靜是不壹樣的。當他對所遇到的事情感到高興時,他對自己暫時感到滿意,他很快就能自給自足了。他不知道老年即將到來,他累了,他的感情接近了他。他對此很高興,他的投球已經成為過去。他仍然不能快樂,他的情況是短暫的,他結束了。古人雲,生死大事,所以痛!”
廖叔的幾句話引發了他對生命本體的思考。他說:人的壹生真的很短。有的人相見恨晚,壹室操誌。有些人熱愛山川,過著放縱的生活。雖然選擇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但沈迷其中的他們真的不知道自己在壹天天老去。等到有壹天,他們突然相愛了。
這段話讓我想起了蘇東坡的壹句詩:“人生處處如是?就像洪飛踩著雪泥,偶爾在雪地上留下腳趾頭和爪子,洪飛怎麽能算東西!”不是嗎?人生真是壹場不可預知、無法停留、無法回頭的流浪旅程,所有的悲歡離合,如水復水,古今中外,所有的人都無法跳出這個循環,所以他接著說:
“我們每次看過去的人們激動的原因,如果他們團結起來,他們就會為過去哀悼,這不能與他們的胸懷相比。他們知道死去的生命是虛假的出生,彭其的毀滅是壹個錯誤。之後,他們看現在,他們還是看過去。傷心的老公!”
面對轉瞬即逝的時光,人除了感慨生命的無常還能做什麽?想到這些就難過!也許,也許我們唯壹能做的,就是把握當下,忘記得失。
“因此,當人們被列入名單時,他們記錄他們所說的話。雖然世界不同,但他們是快樂的,追隨他們的人也會覺得溫柔。”
幾千年後,會有人讀到這篇文章,發出和我壹樣的感慨。
唉,“蘭亭已去,子澤徐秋”。蘭亭的美景,來宴的人,都已逝去。只有這篇序言依然給後人帶來長遠的思考。
我終於發現,喜之老師壹天都沒有離開我們!
欣賞
《蘭亭集序》又名《何琳序》、《贊鐵》、《蘭亭序·三月三》等。金木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時任文史學家的王羲之與好友謝安、孫綽等41人在蘭亭聚會賦詩飲酒。王羲之編了壹集著名詩人及其詩作,並作了序,描寫了遊水事件,表達了由此引發的內心感受。此序為《蘭亭集序》。此序受石崇《金谷詩序》(見下)影響較大,成就遠在《金谷詩序》之上。?
文章首先描述了會議的時間、地點和參加人員,言簡意賅。然後描述蘭亭所在的自然環境和周邊景色。語言簡潔有序。描寫風景,從大處著眼,從遠及近,到近及遠,到無限。先寫山山水水,再寫清流湍流,再寫人物的活動及其下遊的情態、動靜結合。然後加上自然的搜索,由清澈的藍天和淡淡的春風,自然推至浩瀚的宇宙和世間萬物。意境優美飄逸,心境開朗流暢。蘭亭宴可謂“四美,二難”。?
但是,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有聚必有散。所謂“樂極生悲”,是人的壹種共同情緒,雖然人的選擇和性情不同。就在我為自己渴望並最終得到的東西感到無比幸福的時候,卻在壹瞬間,這壹切都成為了過去。人的生活也不例外。所謂“不知舊時代將至”(孔子語)、“老冉冉將至”(屈原語)、“人生天地間,選舉忽飛”(古詩十九首),不能不引起人們的感慨。每次想到壹個人的壽命再長,最終也會死去,就讓人感到無比的悲傷和難過。如果說前壹段是記敘文描述,那麽這壹段就是議論和抒情。作者在人生苦短,人生不在世的感嘆中表達了對生命的向往和執著的熱情。?
魏晉時期,玄學之談盛行壹時,文人多以莊子的“齊物論”為借口,故作開明,不屑壹顧。王羲之也是壹位能言善辯的學者,但他在政治思想和人生理想上與其他學者不同。他曾說:“空談廢事,浮文章礙要領”(《世說新語·言論篇》)。在這篇序言中,王羲之還明確指責《生死場》和《彭其的哀》是壹種虛無縹緲的人生觀,明確肯定了生命的價值。?
這篇文章風格清新,樸實無華。語言流暢,優美動人,與魏晉時期的《墨山泛水》之作《夫婦百言,爭壹怪句》(《文心雕龍·銘詩》)大相徑庭。句式工整多樣,以短句為主,散句中加入偶句,節奏和諧,悅耳動聽。?
在結構和構圖上,情感是線索,情感在敘事中表現,理性是以情感為基礎的。第壹段,在美麗的境界裏,著重寫了“樂”字,第二段的“痛”字是從歡樂中抽出來的。經過壹番痛苦的思考,我感到無限的悲哀,最後以“悲哀”二字結束。感情色彩完全不壹樣,但前後的過渡是恰當的,自然的。?
作者用他精湛的書法寫下了這篇文章,據說原件被李世民放在了他的墳墓裏。但從唐人的文案中,仍能看出他“龍躍虎臥”的精神。《毛鐵》被稱為“天下第壹行書”,董其昌《畫禪室隨筆》說:“章法古今第壹,其字生有壹映,或大或小,凡喜之,皆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