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什麽提出特殊教育“醫教結合”的概念?
上海市副市長、原上海市教委主任沈曉明,醫學博士,兒科教授,博士生導師。我是兒科醫生。自從2006年從大學調到上海市教委後,出於職業本能,我壹直以壹個兒科醫生的視角看待教育,觀察學生。用醫生的邏輯和思維分析教育存在的問題。我的方法得出的結論不壹定正確,但有時被認為是唯壹的。我對特殊教育的思考就是基於這種方法。特殊教育有什麽特別的?在我看來,特殊教育之所以特殊,是因為它的教育對象不是普通學生,而是各類殘疾兒童或患病兒童。最了解這些生病孩子的,當然是醫生了!遺憾的是,目前特殊教育作為教育的壹個門類獨立存在,體系相對封閉,很少或沒有醫生的參與,效果自然有提升空間。我提出特殊教育中醫學教育與教學相結合的概念,是基於以下考慮:第壹,不同疾病對學習能力的影響不同。影響學習能力的疾病壹般可以分為兩類:先天性和獲得性。先天性疾病主要是遺傳和代謝性疾病,如唐氏綜合征(又稱21-三體綜合征、先天性白癡)、先天性睪丸發育不全(克氏綜合征)、先天性卵巢發育不全(特納綜合征)、苯丙酮尿癥、先天性甲狀腺功能減退等。最常見的是神經系統缺血缺氧、外傷、感染等病理過程的後遺癥。近年來,由心理、行為和精神疾病(如兒童孤獨癥、嚴重註意缺陷多動障礙等)引起的神經損傷所占的比例越來越大。)和環境因素(如兒童鉛中毒和鎘中毒)有所增加。由於神經損傷的原因、部位、程度和機制不同,這些疾病對學習能力的影響也不同。只有在醫生的幫助下,特殊教育工作者才能了解這些疾病及其對學習能力的影響,教學才能更有針對性,事半功倍。第二,同壹疾病不同部位對學習能力的影響不同。比如腦性癱瘓,就是出生前到出生後壹個月內,由各種原因引起的非進行性腦損傷綜合征。由於腦損傷的原因和部位不同,可表現為中樞運動障礙、肌張力異常、姿勢和反射異常、精神發育遲滯、癲癇、語言障礙和聽力視力障礙等癥狀。對於每壹個具體的患者,可能是上述證候的多種不同組合。所以從臨床醫學的角度來說,沒有兩個腦癱患者是完全壹樣的。從特殊教育的角度看,部分腦癱患者表現為運動功能障礙,神經發育和學習能力可能完全正常;部分腦癱患者表現為智力低下,學習能力落後,而運動能力與正常人無異。顯然,在醫生的幫助下,特殊教育者首先要正確認識自己的教育對象患的是哪種腦癱,才能因材施教,提高教學效果。簡單地把所有腦癱兒童歸為壹類,違背了基本的教育原則。第三,各種疾病的轉歸和預後有其客觀規律。影響學習能力的病理基礎大多是中樞神經系統的損傷。第二個神經細胞是人體內為數不多的無法修復、功能逆轉的細胞。也就是說,神經細胞壹旦死亡,就不可能復活,這就決定了學習能力的損傷無法完全恢復正常。“誠抵,石開”的故事很少發生。特殊教育工作者應該了解和理解這壹規律,盡可能避免已經“死亡”的功能,而著重開發尚未“死亡”的功能,使受教育的孩子發揮出最大的發展潛力,未來的整體生活和生存能力盡可能接近正常孩子。要做到這壹點,沒有醫生的幫助,很難做好特殊教育。第四,目前以醫院為基礎的康復治療模式不符合先進的醫學模式,也不符合特殊教育的需要。特殊教育的對象往往需要長期的康復治療。目前,所有兒童的康復治療過程都是在醫院進行的。這種工作模式完全是為了方便醫護人員的工作安排,與臨床工作“以病人為中心”的核心理念格格不入。這種模式有兩個明顯的缺點。壹是康復治療對象(即特殊教育對象)很難兼顧學習和康復,有時學習的負擔使康復治療計劃無法很好地實施和執行;第二,康復治療與學習完全分離,醫生和老師都有自己的經驗,康復治療無法有效服務於教學。在美國《殘疾人個別教育法》(IDEA)中,提出要大力發展以學校為基礎的康復治療模式,並將其作為教育過程的壹部分。這種思路在當前非常需要,也非常值得借鑒。這些大致可以看作是醫教結合的理論基礎。首先,改革特殊教育教師的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目前,我國壹些師範學校有特殊教育專業,專門培養特殊教育教師,這對我國特殊教育的發展非常重要。但在我看來,以下幾個方面的教學改革勢在必行。壹是倡導師範院校與醫學院校合作培養特殊教育專業人才;其次,將大幅度增加特殊教育專業中醫課程的比重,包括課堂教育、面試和實習;三是通過繼續教育,對在職特殊教育教師進行相關醫學課程培訓;四是通過雙學位和聯合培養碩士、博士研究生,培養壹批特殊教育高層次人才。第二,建立醫學教育與教學相結合的工作制度,制定相應的工作規範。通過政府教育、衛生行政部門和殘疾人組織的合作,建立醫教結合的工作體系,制定相應的工作規範。工作制度和規範應包括但不限於以下方面。壹是建立由特殊教育教師、醫生和為殘疾人服務的社工(或誌願者)組成的跨專業入學評估機制;二是建立特殊教育教師、醫生、家長共同參與的特殊教育咨詢機制,就進入特殊教育學校還是普通學校、教育對象的個體教學目標與職業規劃、教學計劃與課程設置、特殊教育與家庭教育的合作等問題溝通協調意見;三是建立醫生定期參與教學、定期評估教學效果的機制,根據評估結果動態調整教學計劃和課程設置。第三,建立壹批以學校為基礎的兒童康復中心。在衛生行政部門的支持下,在有條件的特殊教育學校建立符合衛生許可要求和醫療康復機構標準的康復中心,達到康復與教學相結合、相互促進的目的,同時提高康復治療的依從性和實際效果。以上是我對特殊教育中醫學教育與教學相結合的思考。可喜的是,我的許多觀點得到了國家特殊教育領域許多專家的積極響應。目前,醫教結合已寫入《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上海市教委提出的“推進醫教結合,提高特殊教育水平”被列為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據了解,該項目是全國400多個教育體制改革項目中唯壹的特殊教育項目。2012年上海中秋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