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茶,不想吃,癡迷,愛,
妳睜開眼睛,閉上眼睛,
我腦子裏想的是妳,但心裏還有妳。
我說的是“心理教練”的學習。
第壹,我心理教練的命運。
2019年2月,無意中被壹個陌生人拉到中科院心理所心理教練的線上微信群。我不認識裏面的任何人。
我對微信群完全不感興趣,拒絕進任何微信群。不知道為什麽,我同意加入這個群。
參加過很多心理咨詢學習和各種教練培訓。因為“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這幾個字,讓我充滿了好奇。但第壹次把“心理學”和“教練”這兩個詞合在壹起,更增加了壹層好奇。
微信群不熱鬧。但是有公開課。我跟著公開課參加了合作家長在線公開課,也參加了“心理學蔻馳爆肚”在線學習。沒有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因為我壹般的理解,覺得這段對話的過程看起來很平淡,很普通,不明白其中的玄機。
我在壹家外企做管理和培訓。在這個公司,他始終把客戶和合作夥伴視為最重要的人,對客戶尊重到了極致。這家公司的核心理念是“利他,為他人創造價值”。公司以人為本,從上到下的員工都在踐行公司的價值觀。我曾經想過,壹個人能在這樣的公司工作成長,是多麽幸運和幸福的事。在十幾年的職業生涯中,我壹直保持著對工作的高度熱情,珍惜學習和成長的機會。
因為我是做培訓和管理的,所以壹直在和“人”打交道。在女兒的成長過程中,我壹直在不間斷地了解父母與孩子的關系。我甚至鼓勵身邊很多家長壹起做“終身學習家長”,建立自己的家長學校社區,定期舉辦線上線下活動,也影響了很多人。
2020年,疫情嚴重。上半年幾乎都是呆在家裏,心裏安靜了很多。我跟著中科院心理所的網絡社區聽了壹些課程。並沒有引起我太大的興趣,也沒有覺得太特別。但是我聽史教授講過陽明心學,講過“知行合壹”,講過“客戶中心”,我不是很懂,但是不知怎麽的我覺得中科院心理所的心理教練的核心理念和我內在的價值觀非常契合,有壹種莫名的無形的東西吸引著我,壹直跟著我。
其次,我為什麽要報名參加應用心理輔導的學習?
我是壹個好奇心很強的人,什麽新新的都想去發現。因為壹直在關註中科院心理所心理教練網上社區,好奇的地方越來越多。壹次偶然的機會,我和朱誌萍先生進行了長達壹小時的電話交談。
這次電話交流讓我對心理教練產生了非常好的印象。老師告訴我,他也是師教授的心理教練的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朱老師話不多,語速不急不躁,聲音很美,讓人很想和他說話,同時也感受到壹種無形的吸引力。在今天心理教練的專業描述中,他“想成為壹個和他壹樣有魔語的人”。我在想,如果中科院心理所心理教練的學生都這麽舒服,這麽喜歡,真的值得報名學習。
疫情期間,中科院心理所推出了在線“橙伴對話”,對疫情期間需要心理支持的客戶免費。我報了名,約了崔先生。
我們的約會時間是下午10,壹個小時。崔老師說話態度堅定,語氣柔和,優雅而溫暖。他壹說話就深深吸引了我。我們交流了壹個小時,我們只有不到兩個小時。整個交流過程是酣暢淋漓,輕松自在的,我沒有感受到絲毫的壓力。
這時候我的好奇心越來越重。、崔兩位年輕的“男”老師,語言表達準確,能感受到他們深厚的功底。他們經歷過“訓練”或“修煉”。如果都代表“中科院心理所心理教練”,那麽通過心理教練團隊學習過的學生會不會都是這個樣子?最起碼,這是“心理教練”特有的“味道”。那麽,這個“心理教練”真的很值得研究。
我也想和他們壹樣,在別人靠近我的時候,做壹個溫柔又充滿活力的人。開口能給人力量,希望,溫暖,自信。
當微信群發出“應用心理學蔻馳”開始招生的信息時,我直接報名了。
第三,學習心理教練的感受。
應用心理學教練的課程包括“線上26講”,線下三天強化培訓。因為疫情的原因,線下培訓遲遲沒有進行。網上的26講越聽越覺得有味道。越聽越覺得看似平凡平淡的背後蘊藏著大智慧。
石老師的課程,學術性很深,更有火藥味。深入淺出地講解深刻的學術理論。我在微信群裏聽到的和我正式參與學習的真的不壹樣。當我聽到教練心裏的核心想法時,我覺得這是我想要的,是我壹直在尋找的,是我這麽多年來壹直在追求的。
我覺得心理教練這個概念所倡導的價值觀,以及核心的學術背景和心理教練這個概念的本質,完全符合我的內在價值觀。遇到心理教練是偶然,愛上心理教練是必然。
我把課程中的每個案例都看了好幾遍。每壹個案例的背後,都有壹個鮮活、靈動、不確定的生命,所以我很好奇看到每壹個“人”的需求。史教授是怎麽做到的?
不同的案例,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不同的問題,直達客戶內心,精準賦能,每壹個問題都打磨得有活力但不犀利,有力而不傷人,他是怎麽做到的?
讓每個人都找到自己的資源和優勢,精力充沛。總是看人,看到人性背後的光輝,“影子裏看黑白”,他是怎麽做到的?
過程簡直精彩,結果簡直精彩。
2020年最後壹期《31應用心理學蔻馳》在京如期開講!我們終於見到了史教授的心理教練團隊。溫柔美麗的老師,熱情的薛梅老師,還有隔壁的陳鵬老師,集訓隊真的不喜歡做集訓,就像親戚聚在壹起聊家常壹樣。大家都是主人,大家暢所欲言。
史教授是如何管理這樣壹個培訓團隊的?妳經歷過什麽?有這樣的團隊嗎?
石教授說,內在教練要學習,要造就,甚至要生活。這些老師幾乎做到了心理教練應有的樣子,成為了我們朋友的榜樣。
2021年初,我有幸進入了“黎明計劃二”的學習。
每次上壹門課,我都得了寶,反復聽。老師講的每壹節課我都想探究,近乎癡迷。只要是工作生活的閑暇時間,腦子裏想的都是心理教練的課程。
老師為什麽這麽說?
他說這話的目的是什麽?
剛開始上課的時候,我總是對老師說的話感到驚訝,不管是這個還是那個。我還想聽四個小時課程的重播,把每天的業余時間都花在再學習上。
早上睜開眼就開始想“知行合壹”。
坐在餐桌上,我覺得這道菜叫“發自內心與理智”,那道菜叫“致良知”。
這段時間真的是廢寢忘食,晚上學習12也不覺得累。如果我有壹點時間,我只想聽聽錄音,回放壹下,看看PPT。
當然,石老師說心理教練要“活出來”。我開始嘗試從心理教練的角度去解決生活中的很多事情,把生活中的每壹個人都當成心理教練的“客戶”,“以客戶為中心”,“發自內心和理智”。
我覺得和女兒的溝通很順暢。當我真正嘗試使用心理教練的技巧時,我發現我可以給女兒更強的賦權。
和伴侶在壹起的時候,我也開始更多的使用心理教練的技巧,練心理教練的“功夫”,見更多的“人”。
我想,此時此刻,我還在心理輔導這個領域,還在新接觸的興奮中,但我已經是壹個成熟的成年人了,我深深明白,保持興奮,保持學習熱情是有價值的。也非常希望在未來心理教練的學習中,能看到更好的自己。
希望能在心理輔導這個領域有所建樹,幫助更多的人因為心理輔導越來越好。
在修遠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將上下起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