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社交網絡:壹種不同的心理滿足

?社交網絡:壹種不同的心理滿足

近日,《中國青年報》報道稱,壹項調查顯示,青少年在夏季過度依賴網絡社交,成為“宅男”。68%的學生在暑假期間通過QQ、微博和網站進行社交活動,每天上網時間超過6小時。甚至有15%的學生暑假以來足不出戶,壹直“泡”在網上。

然而,上癮的不止是孩子!調查顯示,44%的網民平均每天上網時間超過8小時,近壹半的網民熱衷於社交網站,50%的網民離開網絡兩天後會感到焦躁不安。另壹項調查顯示,只有25.7%的網民從不使用手機上網。

當“無言以對”成為壹種生活常態,會帶來什麽?語言功能退化,人際關系疏離,還是自我孤立?壹切皆有可能。關鍵是妳怎麽選擇。

什麽?

社交網絡改變了什麽?

從“晚上見”到“網上見”——社交功能退化

在互聯網還沒有普及的時候,傳統的社交方式是基於面對面的交流。下班後,晚上和三五好友聚會,大家歡聲笑語。這是壹天中最放松的時候。然而,當互聯網走進人們的生活,本該呼朋喚友狂歡的夜晚變得安靜了。面對面聊天變成了網上聊天,上門拜訪變成了信息或者郵件問候。即使在同壹個辦公室工作,也只有壹步之遙,而且習慣了網上交流:

"妳有明天會議的材料嗎?"

“是的。”

“給我發壹份q。”

敲擊鍵盤,滑動手機屏幕,輕輕壹點,看似簡單的動作就完成了社交,卻不知道“用進廢退”的情況大概會出現。如果妳不開口,妳的面對面交流能力就會退化。網上無話不談,見面後卻不知道該說什麽;難得的同學聚會,卻都成了“塵埃”;向領導匯報遠沒有寫書面意見那麽容易。互聯網高手在現實中遭遇尷尬和社交障礙,是宅女越來越多的重要原因。

怎麽會?

從“關註”到“不關註家”

家庭和友誼的疏遠

在微博時代,“關註”是最快、門檻最低的交友方式。某某朋友最近在做什麽?妳去哪裏了?某大學同學曬出初戀女友的親密照。名人有什麽醜聞...只要妳有自己的微博,這壹切都會通過網絡展示出來,不管相隔多遠,就像生活在壹個屋檐下。

互聯網看似拉近了人們的距離,其實只是海市蜃樓。相反,互聯網正在使人們相互疏遠。每天在網上見面,沒有肢體語言,沒有眼神交流,只有簡單的文字和搞笑的圖片,彼此的了解變得膚淺。人們在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經常被過濾和修改。好聽的話可能含著淚,抱怨的話可能沾沾自喜,甜言蜜語可能暗藏騙局。沒有面對面的交流,只有通過書面信息,我們無法真正了解,更談不上信任。

與此同時,真正需要我們關註和親近的家人和朋友卻壹再被忽視。“老公,我們壹起去看電影吧”“沒時間”;“爸爸,我想去遊樂場”,“自己玩”;“哥們,出來吃飯怎麽樣”“我有事不能來”。壹次又壹次的拒絕,反而把親情越推越遠,把自己孤立起來。

為什麽?

為什麽社交網絡發展的如火如荼?

人的潛意識需求得到了滿足。

為什麽上網會上癮?廣醫壹院心理咨詢科副主任余金龍說,這往往是人們潛意識需求的壹種表現。

“偷窺”——觀察別人的壹舉壹動、壹言壹行,並從中得到* * *和* * *的人,恐怕經常在網上“潛水”的人都有這種心態。有的人純粹是好奇,有的人對自己的生活不滿,就在網上對別人指指點點,甚至幸災樂禍。“反正我看妳的笑話,妳也不知道我是誰。”這種躲在暗處“看熱鬧”的陰郁心態在網絡上被無限放大。

“* * *”——人類的起源是赤裸裸的,但隨著進化,人才有了道德約束,有了羞恥感。雖然“* * *”從此被壓抑到潛意識裏,但時不時會突然爆發出來。“* * *”不僅僅指身體的暴露,還包括最隱秘的東西的暴露。網上所謂的工資、年終獎、隱私、財富,其實某種程度上都有這種心態。在圍觀者的驚訝和投入中,“* * *”也會得到心理上的滿足。

“發泄”——現實生活中不愉快的事情十有八九,如果妳無法調節自己,又沒有傾訴的渠道,上網無疑是妳發泄痛苦、憤怒、委屈、悲傷的最理想場所。笑著罵著,為所欲為,哪怕說了最難聽的話,充其量也就是被刪被屏蔽。那些總是在網絡上扮演“批評家”、“憤青”、“痞子”的人,往往心理壓力太大,自我不夠強大。典型的是通過打擊他人,建立有利於自尊的心理平衡,或者因為自我無法接受而向外投射,從而在網絡虛擬世界中找到心理平衡。

“孤獨”——網上有句話:“哥不在線,孤獨。”越是孤獨的人,越會把情緒宣泄寄托在網絡上。他們喜歡澆水、關註、逛社區、論壇,更喜歡“織壹條圍巾”。看起來他們可能是網絡名人,但實際上,他們缺乏與他人的親密關系。默默無聞,孤獨難相處,在人群中,他們往往被描述成壹群“沒有存在感”的人。他們越是被忽視,就越想尋求滿足和安慰。無疑,網絡給了他們最大的溫暖。

“焦慮”——有些人喜歡每天刷微博、沖浪Q、“搶沙發”、看各種信息。似乎他們並不是第壹次了解網絡上的新鮮事物,所以成為了“outman”。為此,他們可以通宵達旦,連吃飯、走路、坐公交、開會都要通過手機上網。雖然他們可以輕松地談論最新的網絡術語和事件,堪稱時尚前沿人物,但他們隱藏的焦慮、自信和恐懼往往比壹般人更糟糕,失落感也會更強。

“期待被認可”——無論多麽平凡,每個人都想體現自己的價值,得到別人的認可。而且人人平等,這是網絡最大的吸引力。即使沒有美貌、財富和名氣,只要引起網友的關註,也能壹夜之間成為名人、名人。“芙蓉姐姐”、“鳳姐”、“犀利哥”的走紅,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小人物也有大出息”的集體潛意識心理。在他們身上,草根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警惕“虛擬社會依賴”

余金龍說,上網不僅可以及時了解信息,還可以消磨時間,放松心情,釋放壓力。互聯網的“隱私、安全、平等、接納、自由交流”等特性,在壹定程度上具有心理治療的作用。如果保持壹個適當的度,應該說有積極的壹面。但是很多時候很多人都是過度上網,對網絡產生了心理依賴。就像吸毒成癮壹樣,他們已經失去了自制力。壹離開網絡,他們就覺得不舒服,坐立不安。只有當他們回到互聯網時,他們才會感到舒服。這是壹個問題,可能對身體和精神都有害。

“每個人都有多重人格。網上的可能是妳的電子人格。它可能平時的表現和妳不壹樣,有很多潛意識的需求可以釋放。如果沈迷於此,久而久之,妳的電子人格會越來越強,從而超越真實的自己。那時候,回到現實成了壹件很痛苦的事情,甚至讓妳有逃避和放棄的感覺。”

余金龍說,只有現實中強大的人格才是最健康的。但事實上,人們越是沈迷於虛擬的社交,就越會在現實中感到壓抑。但如果過於沈迷網絡社交,就容易患上“虛擬社會依賴”,進而出現焦慮、抑郁、恐懼、強迫、疑病、軀體化等癥狀。這會影響壹個人的社會功能,讓他忽視自己在現實中的責任。在家庭中,夫妻關系、親子關系變冷,工作中容易發生與領導同事的矛盾,會影響婚姻等方面。同時,通過虛擬世界“逃離現實”的人往往缺乏安全感,在現實中會出現孤獨、抑郁等人格偏差。

怎麽會?

妳能做什麽來拯救妳失去的世界?

1.如果妳發現自己過於依賴網絡,已經影響了日常生活和工作,可以去醫院的心理科尋求幫助。在醫生的分析下,妳會知道是什麽在影響和操縱妳,從而正確認識自己。

2.時刻自省。問問自己“社交網絡能滿足我的什麽需求”“為什麽我會有這樣的需求”“對我有什麽影響”等等。只有通過不斷的反思和思考,才能正視自己的問題,找到相應的解決辦法。

3.回歸現實。在網絡上脫下馬甲,在現實中做真實的自己。通過努力,努力改善事業和人際關系。同時保持良好的心態,積極參加各種社會活動,多與人交流,塑造健全的人格。

4.網癮和“虛擬社會依賴”往往並存,自我保健的方法有——

上網時間要自律,尤其是晚上;

通常,我們應該豐富我們的業余生活,比如旅遊,和朋友聊天,參加壹些體育鍛煉。

如有早期癥狀,及時停止手術休息;

壹旦出現IAD(網絡成癮綜合征,壹種現代新型精神疾病),請盡快向醫院心理科求助。

小貼士:如何診斷虛擬社會依賴?

“虛擬社會依賴”是互聯網時代才出現的現象,沒有正式的醫學診斷名稱和標準。從其表現來看,有些類似於神經癥。判斷“虛擬社會依賴”,可以參考神經癥的診斷標準:

1.患者沈迷於網絡社交遊戲,產生焦慮、抑郁、恐懼、強迫、疑病、軀體化或神經衰弱。

2.癥狀已導致無法擺脫的社會功能損害或精神痛苦,促使其主動就醫;

3.前兩點的表現和行為至少要三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