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新聞網8月6日消息:劉女士對待兒子的態度和教育兒子的方式都很獨特。劉女士從事建築行業,在海口有產業和漂亮的住房,家庭條件很優越,但最怕的是兒子因為有錢而產生優越感。壹旦發現這樣的萌芽,她會立刻采取各種措施,把自己的優越感“扼殺”在“搖籃”裏。她的兒子蘇蘇在18歲時被送到新西蘭梅西大學學習建築。現在她已經在國外學習了4年。劉女士只答應資助兒子的學費,他在國外的生活費全靠自己的雙手。
記者寫了劉女士的壹些教育經歷,相信會對很多家長有所啟發。
只要兒子喜歡,就壹定要和他鬥。
蘇蘇是劉女士的獨子。在很多親戚眼裏,劉女士“不像媽媽”。壹旦她發現兒子喜歡吃什麽樣的食物,壹定要和他爭著吃,兒子想買的玩具她也不會買。劉女士對自己行為的解釋是,這是為了防止孩子養成以自我為中心的壞習慣。於是乎,蘇蘇便發揚了“孔融讓梨”的風格。他看到好吃的,壹定會和全家人分享。每次分水果,他都把最大的給老人,自己吃最小的。
上小學就不再有接送服務了
在壹些重點學校的大門口,家長排隊接孩子是常有的事。蘇蘇的經歷很獨特。9歲時,他轉學到海口市白坡裏的壹所學校,上小學四年級。劉女士只在開學的時候送過他壹次。平時蘇蘇從海甸島的家裏坐車到東湖站拿車費,下車後再走很遠的路去學校。有幾次,善良的蘇西放學後在天橋上看到壹個老乞丐,把自己的車費全部捐給了別人,於是只能步行幾公裏回家。
有優越感,被送到外地學習。
劉女士的公司發展順利,從房子到車子,應有盡有。蘇蘇上初中壹年級的時候,劉女士突然發現,跟隨自己生活了幾年的兒子,不可避免地有了壹種優越感。這個10歲的孩子居然自稱是“老板的兒子”,指使她公司的員工為她做事。為了避免這種優越感的蔓延,劉女士決心讓兒子“獨立生活”,於是把他送到北京壹所封閉的私立學校上中學,並嚴格控制自己的零花錢。
撿起別人丟棄的衣服
在遠離母親的環境中,蘇茜再壹次覺得自己是個“窮孩子”,變得非常節儉。初中畢業時,蘇茜從北京回到海口的家中,帶回來的禮物竟是他從學校撿來的7件t恤。這些t恤都是她同學不屑穿,丟棄的。為了鼓勵他的節儉精神,劉女士號召全家人穿上他帶回來的t恤,以實際行動表示支持。沒想到第二年蘇茜放假回家,竟然撿到三雙鞋。他還告訴媽媽,這雙鞋是名牌鞋,還是新的。可惜其他同學都扔了。他把這雙鞋洗得幹幹凈凈,壹年沒買新鞋。
說起蘇素的節儉,不勝枚舉。出國前,他媽媽給了他400塊錢買他早就看中的棉襖,但蘇素堅持在商場等服裝打折,堅持了1個多月,直到服裝五折。在他即將出國的時候,為了和家人保持聯系,壹些親戚朋友借給他壹部舊手機,壹部摩托羅拉型號3310,很大很重很舊。另壹個親戚朋友送給他壹部價值5000多元的三星新手機,蘇素堅決不帶新手機。他只拿著國外的舊手機說:“窮孩子拿這麽值錢的手機做什麽?”現在手機壞了,蘇西壹直舍不得再買壹個。
出國後,為了在理發上省錢,蘇蘇托的媽媽送了壹套理發工具。頭發長的時候讓同學幫他剃成光頭瓢,等長了再剃。
努力工作掙生活費。
蘇蘇2001,10年6月去新西蘭留學。2002年,他去了當地的語言學校,2003年,他去了新西蘭的大學預科。2004年成功考入新西蘭梅西大學建築設計專業。這所學校有近100年的歷史。這是壹所非常古老的學校,距離首都100公裏。
出國前,蘇茜已經和母親“約法三章”。學費是她媽媽資助的,生活費是她自己掙的。新西蘭蘇蘇住宿壹周100元,餐費壹天15元。為了賺取生活費,蘇西做了很多辛苦的工作。首先,他去壹家餐館幫忙洗碗。他總是連續站五個小時,洗潔精都快剝落了,壹小時賺10新西蘭元(當地貨幣)。後來去工地找工作,幫人挖土,幫人看工地,壹小時掙15元。最後壹年,他發現幫人畫畫更賺錢。他周六周日每天至少工作8小時,每小時收入15新西蘭元,兩天賺夠壹周的生活費。
母親的善意
劉女士說,送兒子出國讀書的決心源於他的壹句話。蘇西在高中的時候,其實說過“沒有我媽搞不定的事。”劉女士擔心兒子的想法。她的原則是,壹個人長大後永遠不會痛苦,不可能永遠幸福的生活。她壹直堅持培養兒子吃苦耐勞的精神。有壹年,她送兒子去機場。上中學的兒子個子不高,背著壹個大大的旅行包,左手拖著壹個箱子,右手提著壹個事先準備好的包。而她背著小手提包走在兒子身邊,想著孩子真的很小,她很同情他。轉念壹想,妳可以幫他,但不能幫他壹輩子。就這樣,蘇西從住處坐車到了機場,然後托運行李。她的母親從未伸出手去幫助他。
與其教他很多錢,不如教他謀生的手段。劉女士決定把兒子送到“壹個她處理不了的地方”,讓他自己生存和鍛煉。然而,當得知兒子靠畫畫賺生活費時,這位堅強的母親終於心疼地哭了。去年夏天,劉女士每次和兒子通電話,總會聽到話筒裏呼呼的風聲。蘇蘇總是說她在散步。劉女士感到奇怪的是,那裏是冬天,她總是在野外散步。後來蘇西說出了自己在幫人畫畫的真相。劉女士本人是搞建築的,知道畫畫是最辛苦的工作。當時她覺得很矛盾,心想,妳折騰什麽呢?以他自己的能力,兒子不應該受這麽多苦。但後來她想,這種鍛煉機會難得。
直到現在,很多親戚都認為劉女士教育孩子的方法是明智的。蘇蘇沒有染上萬弟弟的任何壞習慣。她在國外生活井井有條,和同學相處融洽,成績也很好。在劉女士的家裏,記者看到了蘇素從網上發來的生活照片。她租的房子雖然簡陋,但收拾得整整齊齊,連鞋子都擺放得整整齊齊。
母親是兒子的第壹個女性朋友。
這麽強勢的母親,這麽獨特的教育方式,有沒有引來兒子的反抗?面對記者的提問,劉女士釋然地笑了。她說,她和兒子壹直相處得很好,從來沒有臉紅過。她總是習慣站在朋友的角度和兒子討論解決問題的方法。她把自己當成兒子人生中的第壹個女性朋友,讓兒子什麽都跟她說,甚至告訴她自己愛哪個女同學。兒子15歲的時候,喜歡上了高年級壹個學習成績很好的女生。這種感覺更多的是欽佩的成分。放假的時候他故意晚回來壹天,因為他要把學校光榮榜上貼的那個女生的照片撕了。當他告訴母親這個秘密時,劉女士並沒有被兒子的想法嚇倒。她對兒子說:“如果妳喜歡她,不妨好好學習,上光榮榜,這樣妳就可以和她在同壹個平臺,和她說話。”後來兒子學習很努力。
平時,母子倆經常在網上聊天。蘇蘇總是叫媽媽“老娘”。幾天前,劉女士生病了。在蘇蘇發給媽媽的壹封郵件中,她寫道:“老娘,我真的很擔心妳在電話裏微弱的聲音。希望妳早日康復。今後,妳必須更加註意妳的飲食。雖然國內的食物便宜好吃,但是不要總出去吃。我有很多話要對妳說,但既然我有很多話要說。
歡迎向158教育在線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