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公共關系效果評估的關鍵指標

公共關系效果評估的關鍵指標

(總印象)

覆蓋率是廣告效果評估中常用的詞,在公共關系中也是如此。特別是對於傳播和活動的效果評估,要搞清楚覆蓋了多少人。如果報道不清晰,所做的媒體策劃和活動就是盲目的。

有些企業主特別有意思。他認為壹個媒體好就壹定要去壹個媒體,不考慮壹個媒體的覆蓋面。這樣的交流肯定是有問題的。

所謂覆蓋率,並不僅僅指壹家媒體的覆蓋率。比如壹個公司的市場遍布全國,通過中央媒體的宣傳能覆蓋100%嗎?當然不是。壹個發行量只有5萬的中央媒體肯定不如壹個發行量65438+萬的區域媒體,前提是企業在那個區域有市場。

當某次宣傳結束後,我們可以用壹個粗略的公式來表示覆蓋率:

覆蓋面=傳播受眾/市場區域受眾。

傳播受眾就是我們通過媒體影響的受眾,包括直接影響和間接影響,後面會提到。市場所屬區域的受眾很好理解。如果企業只在北京有市場,就不要去河南或者利用中央媒體在全國範圍內做。

很明顯,如果按照100%的覆蓋率來做宣傳,會有壹些重復,所以涉及到壹個效率問題。(有效每個)

有效是指雖然覆蓋了,但可能會重復覆蓋,也可能沒有效果。

不多贅述,先說無效保障。比如在北京市場做宣傳,我們選擇了娛樂新聞,娛樂新聞的發行量號稱20萬。首先,這20萬人並不都是有效的——這20萬人都有,我們只需要其中的壹部分,比如只有5萬人是有效的。其次,這5萬人會不會全部看到我們的信息,跟版面有關系。

所以對於不同的企業來說,每個報刊雜誌都會有自己不同的效率,企業當然要選擇效率高的那個。通常很多企業註重效率,忘記了覆蓋面。我們需要的是兩者兼顧。

還有壹個品牌發展指數,即壹個地區的品牌銷售額占總銷售額的比例除以該地區占總人口的比例,來評價該地區品牌的相對發展情況。我們都知道山溝裏的消費力和城市裏的沒法比。在壹些地區,由於經濟發展落後,發行量大的媒體效率低下。只看發行量不問效率就是這樣的錯誤。

全面的覆蓋和效率可以導致有效的受眾,其作用可以直接用來表達宣傳效果。(CPM-PerThousand)

這也是壹個廣告術語。媒體載體需要為與65,438+0,000人的每次接觸支付的金額是通過將媒體單價除以接觸人口並乘以65,438+0,000來計算的。

可以用兩種方法計算。

每千人成本=總成本/總受眾

人員成本=總成本/有效受眾

顯然,第壹種計算方法被公關公司廣泛采用,因為它通過分母降低了千人成本,但這並不能反映問題。真正能反映問題的第二個公式“錢要花在刀刃上”,就是這個,只有高效地考慮幾千人的成本才有意義。

說得更細壹點,我們可以結合千人購買率和千人利潤率,計算出是否值得以壹定的成本進行傳播。比如通過宣傳,預計每千人有10人購買產品(即1%購買率),每件產品的利潤為10元,那麽每千人總利潤為100元。當然,宣傳推廣的費用不能大於這個數字。

有了千人成本,我們還可以計算出企業推廣的總成本,用企業的總目標受眾除以千人成本,就是宣傳總成本。企業在制定年度宣傳預算時,可以在此基礎上進行測算,在達不到成本要求的情況下,選擇重點市場進行建設。(正確性)

失之毫厘,差之千裏。準確度的評估是不可缺少的內容。無論是覆蓋面、效率還是效果差,都可能是因為精度差。

信息被有效覆蓋,並不意味著它被有效傳遞。精準包括傳播定位的精準、媒體策略的精準、發布內容的精準、傳播方式的精準等等。

定位的準確性就不用說了,如果壹個產品沒有找到好的賣點,壹個企業沒有找到自己的行業定位,傳播的主基調不正確,這些都會造成效果低下。媒體策略的精準性主要是指發布時間和發布周期,比如促銷信息的發布和新品的上市,尤其是壹些策略發布。對媒體策略的要求非常嚴格。如果不準確,效果會大打折扣。公布內容的準確性,就是應該說的問題不明確,突出的重點不突出。如何才能有效?溝通的方法也是壹種。壹上來就上法庭吐槽...確實吸引了妳的註意力,但是需要反思效果嗎?

精準是無法量化的東西,是考核公關公司實力的重要因素。很多招標文件都會對規劃方案的策略和定位提出非常高的要求,這就是為什麽。至於公關的評價,這個環節是必不可少的,因為計劃趕不上變化,壹開始以為是對的可能是錯的。(功率)

壹些業內人士也稱之為爆破力,或者叫引爆。當然,這並不能說明問題的全部。爆破力只能說明壹定時間內的爆破,但傳播力還包括長期影響。

就爆破力而言,主要是指讓企業的信息在壹定時間內迅速充斥媒體,並持續壹段時間。這也是公關的常用方法,平時的事件營銷就屬於這壹類。通過對信息的占領,壹下子吸引註意力,強化人們的記憶或好感,從而達到公關的目的。關於爆力的統計,可以選取壹段時間,分析統計媒體發布、轉載、媒體跟進報道的數量,其中媒體跟進報道的數量可以反映傳播力度。

除了壹段時間內的傳播量,還有壹些標誌可以有效地“量化”傳播強度,比如網站的首頁,平面媒體的首頁或者頭條等等。很多企業更註重網站上的首頁,或者渠道的首頁,以及壹些頁面的頭條或者關鍵位置——這些都可以顯示傳播的力度。

另外,關註度也是傳播實力的壹種表現。比如壹段時間內,業內出現了幾個值得壹提的新聞。給這些新聞起個名字,再結合自己公司在市場上的排名,就知道傳播力度夠不夠了。對於壹個企業來說,如果做了年度計劃,也可以審核是否有值得壹提的新聞。如果沒有,說明沒有傳播。

有的企業每年都做宣傳,但是做的宣傳不值壹提,就像小學生寫流水賬壹樣,這就是他們沒有實力的原因。(PassAlongRate)

在統計覆蓋率的時候,雖然也會統計流通率,但這仍然是壹個容易被忽視的問題,尤其是在網絡時代。

隨著搜索引擎的興起,網絡上的文章內容被閱讀了兩次三次,遠遠大於當天發表時的閱讀量。特別是壹些關於購買、評價、體驗的文章,搜索後閱讀,對消費者的購買決策有明顯的影響作用。因此,人們在購買汽車、IT等產品時,通常需要在網上查詢相關信息。這個時候,流通率比覆蓋率更重要。因此,在效果評估中,以搜索引擎的搜索結果作為評估手段已經成為壹種重要的手段。

比如用百度搜索“MP3購物”,宣傳前第壹頁搜索內容沒有相關品牌,但宣傳後出現了相關內容,可見循環率高,效果肯定會好。

另壹方面,我們發出壹條信息後,有時會引起媒體的廣泛報道,這其實叫流通率。可見,通過人們對同壹份報紙的多次閱讀,通過搜索引擎搜索到的多次閱讀,通過後續媒體的自發跟進報道,都可以統計出發行量。

在很多情況下,流通率並不包含在公關服務的收費項目中,因此長期被忽視,但無疑是公關效果的重要組成部分。(改進保護)

前面講的多是基於傳播的壹些效果評估。當然,公關不僅僅是溝通。比如壹些公關維護、項目遊說、危機處理也屬於公關範疇。顯然,這些內容的效果需要特殊的方法。我覺得公關指數是比較好的評價方法。

比如很多企業需要建立和維護媒體關系,通過與公關公司的合作,壹定會在媒體關系上得到壹定的提升。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壹個企業在負面報道發布前,無法獲得相關消息,說明媒體的關系處理不到位。這可以量化為壹個* * *建立了多少核心媒體關系,也可以從單個媒體的關系推廣來評價。

至於項目遊說,工作進度是個很好的評價,這裏就不贅述了。對於危機管理來說,通常以“拿”了多少負面報道來衡量,這是不完整的。根據公關指數的理解,在危機處理之前,企業與消費者的關系、企業與媒體的關系、企業與渠道的關系是否發生了變化,如果這些關系有所下降,說明危機沒有處理好。同樣,如果關系改善了,說明危機處理得很好。必須強調的是,壹篇報道是否是危機公關,要看企業的公關指數是否發生了變化。如果壹篇文章只有幾十個人看,影響很窄,那就不叫危機。很多危機不是危機,只是小噪音。結果被公關公司搞的真的成了危機。這樣的例子並不少見。原因在於,壹開始,危機的初始階段並沒有導致企業的公關指數下降,而是處理危機的過程導致了這個指數的下降,也就是失敗的公關。

可見,在評價公共關系的有效性時,也要考慮這壹點。公關有沒有沒落,也是回歸公關的本質。不能因為想看頭版就把記者關系搞得壹團糟,對企業來說可能得不償失。說白了,企業搞的各種關系,是不能輕易動的。壹件小事都想上頭版,大事來了就更重要了。長此以往,再好的媒體關系也會搞砸。(改善銷售)

最後,這並不意味著它不重要,但最重要的和最關心的壹些企業。

有些企業為了銷售的增長,完全把希望寄托在公關上,我認為這是不可取的。公共關系有時可以刺激銷售。例如,北京富雅塗料的老板喝完這種塗料後,消費者說出了他們可以喝的那種塗料。比如,我們在網絡上公布壹個專門的電話號碼後,會明顯感受到電話的成長;比如Mapabc發布手機位置查詢的代碼後,壹天內增加了近萬用戶的使用量等等...但是,我們期望所有的公關都能產生這樣的效果。畢竟,廣告有著公關永遠無法替代的作用。

當然,即使不能直接統計公關對銷售增長的幫助,也可以通過間接的方法得到銷售增長的數據。用總增長剔除廣告、促銷等手段對銷售額增長的刺激作用,就可以得到公關對銷售額的增長作用。菲利普的《營銷管理亞洲版》對此有更詳細的解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研究壹下。

正是因為公關效應,很多企業非常重視“促銷”,所以像網通、中移動這樣的公司,經常被業界嘲諷,仍然表現不俗。像蒙牛這樣的超女有很多批評者,但是很多人把它當成壹個很好的案例...請問,有誰真正科學地統計過超女對蒙牛的貢獻?有時候,我經常和朋友開玩笑說,即使案子很爛,我也能搞定,如果案子很精彩,我也不想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