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生態地質環境整治規劃

生態地質環境整治規劃

這種生態地質環境改善的前提主要是根據這些自然資源的基本條件、自然環境的背景和動態變化規劃,結合沿江開發建設的戰略思想,進而確定開發三江平原的指導思想和規劃思路。

壹、規劃原則

根據上述規劃依據,在具體分區中確定以下原則。

(壹)強調基本條件相似的原則

1)同壹個師,在環境條件上壹般是壹致的。

2)同壹個分區,環境影響相似。

3)在同壹區劃內,壹般具有環境發展與對策的整體性。

4)在同壹個區劃中,它們在環境類型和功能上大體相似。

(2)因地制宜的原則

我們關註和強調資源和區位優勢,但並不忽視環境的承載能力和當今經濟的提供能力。

(3)整體利益原則

要服從和服務於全省乃至全國的經濟大局,但同時要體現社會主體和自然主體的利益。

(四)綜合效益原則

我們要註重和體現地區團結,在分工協作中取長補短,爭取最佳經濟效益。但在重視經濟效益的同時,要爭取最好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五)突出效益最大化原則。

既要發揮區域的整體優勢,突出整體效益,但也要盡量簡化區劃的馬賽克特征,力求在規劃上有明確的定位,發揮區域間最大的差異比較優勢。

(六)公開與治理相結合的原則

要以治理為主導,發展與治理並重,註意在發展中不斷調整發展與治理的關系。

第二,分區類型的劃分和命名

(壹)區劃類型的劃分

在生態地質環境區劃的基礎上,以地貌、農業生態建設和經濟發展為重點,分為臺地土地整治開發保護區、平原多目標土地整治開發保護區、沿江港口重點開發保護區和自然保護區四個區域。

(2)分區的命名方法

壹級區(區)命名:地質環境+經濟發展類型。

二級區(子區)命名:經濟發展型+環境型。

根據上述原則和方法,結合地貌特征,將三江平原劃分為4個大區和16個亞區(表9-2)。

表9-2三江平原生態地質環境整治分區表

三。規劃分區說明

(1)梯田土地整治開發保護區

1.造林亞區

該地區主要分布在平原周圍的山前地帶。

這個地區的森林覆蓋率很低。為了調整和建立新的生態平衡,我們應該大力開展植樹造林活動,提高森林覆蓋率,徹底改變森林分布不均的狀況。對於那些不適合農業的耕地,我們必須堅決退耕還林,以防止水土流失等進壹步的災害。據資料顯示,壹般在林帶樹高25倍的範圍內,平均風速降低25% ~ 30%,蒸發量降低20%,空氣相對濕度增加5% ~ 10%,氣溫調節12℃,土壤含水量增加14%,可使各類作物平均增產65438。如新華農場九連建設農田防護林40條,總長近40公裏,防護農田1.2×104畝。隨著林帶的生長,過去的風口消失了,糧食產量逐漸增加。另壹個850農場,1970遭受風災,無林帶保護的地塊小麥兩次被毀。但在7 ~ 9m高度的林帶保護下,受害程度明顯不同,從林帶開始的產量為184.5kg,從林帶開始的產量為100m ~ 300m。應充分認識森林,特別是各種防護林帶在調節小氣候、保田增產、改善生態環境、調節生態平衡方面的作用,因此植樹造林已成為勢在必行的趨勢。加強人工造林,必須實施植樹造林,鼓勵全民植樹,大力開展生態教育,使造林的生態效益深入人心。我們可以采取措施,確保每壹座荒山都披上綠色的衣裳。大力建設速生豐產林,在開展常規人工更新造林的同時,多渠道加快培育森林後備資源。人工造林要進行科學造林,在苗木選擇、移植、撫育等方面進行科學管理。在選擇苗木時,應選擇根系發達、莖稈粗壯的優良苗木,以提高更新造林的合格率、成活率和保存率。最終目的是提高森林覆蓋率,進而達到凈化空氣,涵養水源,減少水土流失,達到防風固沙的目的。

2.旱地發展次區域

主要分布在平原周邊山前地帶地勢相對平坦、土壤相對肥沃的地區。現有耕地面積4 000km2,主要種植玉米、高粱、小麥等作物和以大豆、馬鈴薯為主的經濟作物。

在開發利用旱地的同時,要加強農田防護林網建設,結合國家“三北防護林”建設,采取不同渠道籌集資金,加大投入。防風、保水、防水土流失。應該引進優良的農作物品種來增加農民的收入,從而提高土地利用率。要提高耕地土壤肥力,增加耕地投入,多投農家肥,少投無機化肥,增加土地肥力,減少環境汙染。科學種田,科學管理耕地,合理調整種植結構,把水土流失、土地汙染等損害土壤肥力的因素減少到最低限度。改造中低產田,提倡種植綠肥稭稈還田,建立合理的耕作輪作制度。

3.礦產開發次區域

這個地區已發現的礦產有煤、礦泉水、泥炭和砂金。其中,煤炭是該地區的主導礦業,主要分布在薊縣、寶卿等地,儲量約40×108t,在國民經濟中起主導作用,是該地區的主要工業支柱;金礦(主要是砂金)主要分布在黑龍江沿岸和八五三農場壹帶。

除煤、金等個別礦種外,該區其他礦種儲量大多不清楚,因此該區礦產資源開發尚未啟動,近期工作重點應放在找礦上,為礦產資源開發提供科學依據。工作的重點應放在非金屬資源上,非金屬和有色金屬資源的不足可以用建材資源的力量來補充,從而籌集資金,查明主要礦種的分布、儲量和品位,逐步摸清本地區礦產資源的底數。

如前所述,該地區的開發存在大量的環境地質問題,如煤炭開發引起的塌陷和黃金開采引起的水土流失。因此,環保工作應該引起當地政府部門的重視,不應該盲目開發。

4.居民生活分區

這個區域主要包括城市、縣城、農場、城鎮、礦區等居民區。

在居住區的開發建設中,要加強居住區的改造,加快城市綠化帶的建設,更多地利用居住區的空地,保護現有的綠化帶,如居住區的綠化建設,以美化和凈化環境。對於擬建和新建的生活區,必須做好布局規劃,合理布局,提高土地利用率。工業“三廢”和生產廢棄物必須經過嚴格處理後才能排放,以減少對環境的汙染。充分挖掘城市建設用地現有潛力,提高土地利用率,適當提高住宅檔次,合理調整用地結構。工業項目要盡可能向已建成的開發區和工業小區集中,切實提高土地的集中利用率。小城鎮建設應當遵循合理布局、綜合配套、保護耕地、節約用地的原則,開發利用土地資源。

(2)平原多目標土地改良與開發保護區

1.稻田開發和保護次區域

該區域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區的河流附近,如樺川、薊縣、綏濱、富錦、通江、富源、饒河、寶卿等縣市,水田總面積6 000km2。

在發展水田的同時,要改善農田灌溉系統和排水系統,減少澇災的發生;加強農田防護林網建設,涵養水源;制止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調整種植結構;大力推廣機械化,變人工育秧移栽為機器育秧移栽;加大“科技興農”力度,改造中低產田,大力推廣優良品種和先進適用技術,增加科技含量,建立新型耕作制度,提高播種質量和抗災能力。大力發展旱改水,可以提高農作物的經濟效益和產量,保證穩產。據資料顯示,富錦市變旱為水的經濟效益約為100 ~ 140元。根據勘察區水土分流情況,近期水田由農業轉為農業的面積已達1.5×1.04 hm2,效益十分顯著。

2.旱地綜合開發分區

該區廣泛分布於三江平原大部分地區,是三江平原乃至黑龍江省、全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隸屬紅興隆、寶泉嶺、建三江三個農管局。總種植面積150×104hm2,主要種植玉米、高粱、小麥以及大豆、馬鈴薯、甜菜、胡麻等其他經濟作物。三江平原的大豆在國內外享有盛譽。豆制品加工業已成為三江平原農業發展的經濟基礎和推動力。此外,玉米的精加工作為醫藥工業和輕工業的基礎原料,產量豐富,價格低廉。

據調查,該地區低產田主要分布在山坡和低窪地,土壤主要為白漿土和沼澤土。中低產田改造主要是治理漬澇和土壤貧瘠,增強農田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減輕災害程度,增加水利設施,修建排水溝、截水溝、沿河溝等。因地制宜,減輕漬害,多施有機肥,提高土地肥力,改變其貧瘠狀況,因地制宜,高速調整作物結構,合理種植,加強田間管理。

但該區土地開發利用仍存在整體規劃不足、圍墾建設不平衡等問題。新中國成立以來,由於盲目開荒,水利工程建設與土地復墾脫節,以至於部分耕地因洪水而流失,特別是上世紀70年代的開發,是難以復墾的荒地,只能通過壹定的水利措施進行復墾利用。此外,種植和養殖失衡,肥力下降。過去壹個時期,由於片面追求糧食生產,耕地面積不斷擴大,有機肥使用較少,化肥使用較多,造成耕地板結,養分含量低,質量差,土壤有機質和天然養分含量明顯下降,其中有機質含量從1958的5%至6%下降到今天的3%。

建議在土地開發利用的同時,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加大“科技興農”的力度,同時結合土地整治和保護進行統籌安排和長遠規劃。協助解決各部門與閑置土地的矛盾,加強土地資源的宏觀調控和計劃管理,發揮土地資源的綜合利用效益。調整農業用地比例,全面發展農業生產。改良土壤,結合土地耕作,逐步改造低產田,推廣精準農業,提高土地生產力。二是結合綠色農業發展,大力推廣優良品種,向國內外推介黑龍江產品。

3.林業、畜牧業和漁業發展次區域

該區域分布在松花江和烏蘇裏江沿岸,以及沼澤和濕地區域,總面積約63×104hm2。

林牧漁用地的合理結構和布局是保護自然資源的核心內容,日益受到國內外有關方面的重視。這壹帶河堤不穩,洪水頻繁,應先推廣林業,其次才是漁業和畜牧業。林業應以建設沿江邊境防護林為主,選擇根系發達、固土力強、分蘗能力強的樹種。在河灘、河流、窪地、河中央島嶼適當營造薪炭林。為了防止和減少塌岸、水土流失和水土流失。此外,植樹造林在固土防沙防水土流失方面也有相當大的作用。

充分利用沿江開發的河流、溪流、沼澤發展漁業,潛力巨大。以綏濱縣為例。目前,沿河有25個捕魚點,每年可捕撈550多噸。還有很多河流和沼澤適合發展養魚和捕魚。又如同江市八岔鄉,沼澤泡面積1萬畝,綏濱縣2號泡、3號泡面積400hm2以上,都有壹定的捕撈生產力,發展水產養殖潛力很大。該地區在充分發揮多條沼澤河流天然漁業潛力的同時,可逐步開發養魚水面,建設萬畝沼澤養魚基地。同時,有必要在河段建立壹個捕養保護區,比如三江口段。

這個地區可以大力發展畜牧業,也可以半畜牧業半農業。該地區土地資源豐富,荒地比例大,適合畜牧業發展。如蘿北縣的都魯河、雅丹河低平原形成了壹定面積的沼澤地和少數孤島,蓮花鄉約有65,438+0,000 hm2沙質沼澤地,難以開墾。這些地區雖然不適合農業發展,但適合畜牧業發展。現有草地1×1.04 hm2。如果逐步進行排水,草地面積會更大,壹部分可以作為牧場,壹部分可以作為牧場。再比如綏濱的黑松河與兩江交匯處,這裏的草地面積為3 000hm2,僅時嘉島就有1 700hm2的草地面積,草層高達126cm,草地覆蓋率達到98%,完全可以建設壹個大型的畜牧業基地。發展畜牧業要以高起點、高技術為基礎,用國內外最好的品種推廣牛羊品種。羊毛、羊絨制品要以國內外需求為導向,乳制品要深加工,推廣綠色品牌。

由於該地區草地資源豐富,利用富含木質纖維的草本和禾本科植物作為造紙和輕工業的替代品堪稱綠色產品,應加大投資。蘿北紅旗造紙廠的建設就是壹個典型的發展例子。

該地區發展的主要障礙是沿江洪水和窪地內澇,治理的重點是塌岸。即在重點塌岸地段修建護坡。建設、加固和改造沿河防洪堤,加快排水工程建設。從護岸排水到排灌結合,林牧漁共同發展。

4.礦產開發次區域

這壹帶分散在三江平原,這壹帶的礦產在山區相對貧乏。已開發和查明的礦產有粘土礦物、河沙、石頭、泥炭、礦泉水和建築用煤,已發現的資源有沸石、石灰石、黃金、石油、地熱能、天然氣和奇石。

礦泉水和泥炭儲量相當豐富,開采已初具規模。

據初步估算,三江平原泥炭儲量為12×108 m3。按含50%有機質的泥炭計算,相當於2×108t純有機質;以1.5%的含氮量計算,相當於1.500×104t尿素的含氮量;以30%腐植酸計算,相當於1.5×108t泥炭腐植酸。12×108 m3是相當可觀的儲量。按全區5 000×104畝耕地計算,每畝耕地可施用泥炭25m3。三江平原泥炭儲量的特點是儲量分散,影響了泥炭的儲量,不利於大規模開采。但在農業利用方面,有限泥炭資源的無效分配有利於就地開采和就地利用。

泥炭是改良土壤肥力的良好原料,也是重要的有機資源。合理開發三江平原豐富的泥炭資源,對改良該地區土壤,培肥地力,盡快提高糧食產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開發利用泥炭資源,應當根據土地利用和農田基本建設規劃以及泥炭的性質,制定開發利用規劃。避免亂采濫挖,把泥炭地砍得支離破碎,浪費資源,使開采出來的土地難以利用。提倡泥炭加工利用,提高利用效果,逐步餵入直接利用量。泥炭是在成千上萬年的沼澤環境中形成的寶貴的有機資源,應該得到有效的保護。近年來,由於天氣幹燥、沼澤排水、荒地開墾和荒漠化,泥炭火災極為常見,極難撲滅,破壞了大量的有機資源,造成了極其嚴重的損失。我們應該給予他們足夠的重視,並試圖阻止他們。根據發展和生態環境規劃,建立泥炭自然保護區。

三江平原富含高矽鍶含量的礦泉水,可作為非加工產品在國內外貿易活動中推廣。以綠色產品為品牌,提高知名度。

三江平原是壹個大型坳陷盆地,其地質構造非常有利於地熱能、石油和天然氣的形成和儲存。目前已發現地熱能和天然氣,相信尋找這些礦產有壹定前景。

5.居民生活分區

這壹區域主要包括佳木斯、富錦、蘿北等縣市及其下屬鄉鎮,以及通江、富源縣下屬的部分鄉鎮。在城市人口相對集中的次區域,要將工業區與生活區分開;在人口較少的農村地區,要實行農業社區化,即生活小區相對集中,那些生活在容易發生洪水等災害地區的村莊要合並搬遷,實現農業生產和生活的現代化。關於其他做法,見(1)中的第4段。

(3)長江沿岸重點保護區

沿江既是重點開發區,也是特殊經濟區域。它是黑龍江省與國際貿易的紐帶,是黑龍江省發達的經濟技術和豐富的自然資源的結合體,是黑龍江省對外開放的中轉站和窗口。三江平原生態保護和區域創新的實施,對三江平原的戰略發展和保護具有很強的輻射效率和帶動作用。沿江開發區是促進區域內外、國內外資源優化配置,推動區域經濟發展,適應經濟發展全球化和知識經濟發展的需要。

1.港口發展次區域

這個區域包括明山、通江、撫遠、饒河四個港口。每個港口都有相應的城鎮與俄羅斯隔河相望,這使得該地區具有獨特的與俄羅斯對外開放的地理優勢。早在19世紀初,這部分城鎮就與俄羅斯遠東地區開展了邊境貿易。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對外經濟貿易的不斷發展,特別是邊境地方貿易的蓬勃興起,在國家和有關部門的關心和指導下,口岸開放取得了很大進展。口岸的開放和使用,打開了黑龍江省對外開放的大門,對全省特別是邊境地區外向型經濟的發展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哈洽會”的成功舉辦,大大提高了黑龍江省對外開放的知名度,這與口岸開放發揮的作用是分不開的。

鑒於港口在對外開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黑龍江省港口所在地的各級政府和有關主管部門要努力克服資金短缺的困難,不斷加強港口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建設,促進經貿健康發展。改造老碼頭,擴建成新的現代化碼頭,必須做好擬建港口的規劃設計,努力建設高效率的現代化港口。改造港口城市舊城,加強城市綠化美化工程建設,減少工業和生活垃圾對環境的危害,建立和完善先進的市場體系,充分發揮現有的地緣和資源優勢,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做好港口布局規劃,提升城市環境功能。土地要充分挖掘潛力,提高利用率,合理調整土地利用結構,充分發揮口岸對外開放功能。

2.旅遊漁業立體發展分區

這壹地區主要分布在黑龍江、烏蘇裏江沿岸,行政區劃隸屬蘿北、通江、撫遠、饒河等市縣。因為靠近港口,所以不僅有捕魚的優勢,還有旅遊的優勢。因此,漁業的發展應與旅遊業的發展相結合,形成立體發展模式。

該地區的發展規劃應遵循開發整個地區資源優勢的前提,使經濟發展滿足不同層次市場的需求,使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以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因此,城鎮的發展依賴於區域資源優勢,區域經濟依賴於城市經濟的引領和輻射。堅持產業化發展原則,走立體化發展道路,構建包括旅遊景區、旅行社、旅遊飯店、旅遊交通、旅遊設施設備生產、旅遊商品生產銷售、旅遊文化娛樂等在內的旅遊產業體系。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依托資源優勢的發展原則,形成系列特色旅遊產品,建立以大型骨幹企業為龍頭,集旅遊、購物、飲食、生活、娛樂為壹體的壹站式管理體系,條件成熟時組建旅遊企業集團,提高規模效益;堅持多元投資原則,實行國家、地方、部門、集體和個人合作、自力更生和利用外資相結合,構建新的旅遊投資體制,大力發展旅遊生產力;堅持社會化服務原則,完善高效便捷的社會化、市場化旅遊服務網絡,形成導遊、咨詢、交通、住宿、購物、娛樂等方面分工協作、互助互補的市場要素體系;堅持環境保護和資源開發利用並重的原則,旅遊資源開發和設施建設與環境保護建設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發展;堅持適度超前發展原則,在與當地國民經濟相關產業發展基本協調的前提下,發展速度快於當地國民經濟發展平均速度,產業整體發展水平和投入產出比明顯高於其他產業;堅持“兩個文明”建設的方針,加強行業精神文明建設,糾正行業不正之風,努力造就壹支思想、業務、作風、紀律過硬的職工隊伍。

(4)自然保護區

截至2002年底,全區已建成紅河、界金山、三江、長林島、燕窩島、七星河、撓力河下遊等著名的國家級和省級自然保護區。規劃建設蘿北水城子、卡爾卡石林、劉舒島、吳彤河。市縣自然保護區包括樺川蘇蘇生態保護區、富錦興隆、金山、色林、三環泡和蓮花泡濕地自然保護區、同江蓮花泡和八岔道濕地自然保護區、富源海清荷花自然保護區和佳木斯四峰山自然保護區。但是,我們認為,現有自然保護區的面積、區域分布和類型結構不能滿足自然保護的需要,不適應地域遼闊、資源豐富的三江平原,與自然資源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需要相差甚遠,不利於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此外,近年來三江平原由於氣候幹旱和人為破壞,水域面積逐年縮小,森林、沼澤、草原所剩無幾。還有壹些特殊的地貌,如殘丘、島嶼、古河道、沙山、冰丘湖泊、天然堤壩等,都具有科研價值和旅遊價值,應該加以保護,讓我們的子孫後代永遠享受天成之美。因此,我們建議該地區的所有森林、沼澤、草地、殘丘、湖泊、河流和微地貌都應受到保護,並被列為自然保護區。具體劃分包括以下五個方面:①沼澤自然保護區;②森林自然保護區;③草原自然保護區;④地貌自然保護區;⑤水自然保護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