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從古代信息傳遞到現代信息傳遞再到現代信息傳遞,妳有什麽感受?

從古代信息傳遞到現代信息傳遞再到現代信息傳遞,妳有什麽感受?

中國最早的通信記錄來自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殷即商朝,又稱殷商。殷故都今河南安陽小屯村。清朝光緒年間,在這裏挖出龜甲和獸骨,刻上文字,後被稱為甲骨文。甲骨文中記載,商朝盤庚時期(約公元前1400年),徐變向皇帝報告軍事情況,有“打鼓”二宅。經考證,“來古”類似於今天的偵察信號兵。在古籍《待經》中也有“簡書”的記載,簡書是刻有動物骨骼的官方應急文書,由信號兵傳遞。“簡書”起源於殷末周初(公元前12世紀-公元前11世紀),是郵政的前身。

驛站與烽火臺的對應,源於奴隸國家的政治軍事需要。據史料記載,在2700年前的周幽王時代,就有了利用烽火臺進行通訊的方法。有壹個關於烽火通信的故事,叫《女兒笑》。故事的中心思想是:周幽王有壹位贊美她的可愛的公主。雖然她很漂亮,但她拒絕輕易微笑。為此,周幽王做了壹個懸賞:“誰能讓娘娘笑,就賞壹千斤黃金”(銅當時叫黃金)。於是有人想出了點篝火的辦法,希望得到皇後的壹笑。壹天晚上,周幽王帶著壹位可愛的公主登上了這座塔,並下令在各處點燃篝火。鄰近的諸侯見了篝火,以為西戎(當時西部的壹個部落)正在進攻,就領兵到城門口營救,卻見燈火通明,鼓聲震天。我壹問,才知道原來是周幽王拿皇後開玩笑的可笑事。每壹個諾侯都敢怒不敢言,只好憤然撤退回營。大姐看到了,真的淡然壹笑。但是不久之後,西戎真的進攻了。雖然點燃了篝火,但沒有援軍到來。事實證明,州長們認為周幽王又在做同樣的事情了。結果,西戎攻占了城堡,殺死了周幽王,從此破壞了周圍地區。這個歷史故事不僅生動地描繪了當時使用信標通信的情況,也警示後人,無論企業是誰,什麽時候,都不要把通信當回事。

利用烽火臺傳遞信息,雖然速度更快,但只能起到報警的作用,難以滿足掌握敵情和指揮作戰的需要。因此,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政治軍事的需要,從商朝的“萊古”到周朝,逐漸形成了較為嚴密的傳遞政府公文的郵政系統,並與烽火臺相輔相成,相互配合。

秦始皇統壹中國(公元前221年)後,在全國各地實行馳道,“車在同軌,書在同語”,建立了以國都鹹陽為中心的驛站網絡,並制定了驛法,如竹簡如何裝訂、用墨封緘、蓋章保密等;如何為郵政人員供應糧草;如何接待過往的官員、仆人等。到了1960年,郵政已經形成了中國最早的郵政法.

漢代的郵政繼承了秦朝的制度,統壹名稱為“郵”。規定五裏為壹,十裏為壹亭,設三十裏。隨著“絲綢之路”的形成,郵政服務也到達了印度、緬甸、波斯等國家。到了唐朝,郵政有了很大的發展。全國有65,438+0,600多個陸郵局、水郵局和水陸郵局。還規定了行程,有績效考核和檢查制度。執行任務時,郵政部門隨身攜帶“郵卷”或“信卡”等身份證件。

到了宋代,由於戰亂頻繁,軍事緊急公文大量,要求又快又安全。於是,由民夫擔任的郵差改為軍人,並增設了“急送店”,設金牌、銀牌、銅牌三種。金牌壹天走500裏,銀牌400裏,銅脾300裏。進行每站換人換馬的接力傳遞。元代由於軍事範圍和疆域的擴大,僅全國就有1496個驛站,驛站改名為驛站。

到了明代,在沿襲舊制的基礎上,由於海上交通日益發達,有了本部和七下西洋,還開設了海上郵局。清初官方驛站1600余座,驛卒7萬余人,驛馬4萬余匹,歸兵部掌管。19世紀中葉以後,郵局的經費多由官員貪汙填補,郵局行政被廢棄。到了清末,現代郵政逐漸興起,驛站的作用逐漸消失。所以在1913,1,北洋政府宣布取消所有驛站。

郵政制度起源於奴隸國家,盛行於封建社會,隨著封建制度的衰落而終結。郵政與烽火臺的通信雖然是封建王朝的禦用工具,但也是中國有組織通信的開端。它不僅在中國郵政通信史上占有壹定的地位,而且為推動社會進步和人類文明做出了重要貢獻。

郵局是政府的通訊機構,只傳遞公文。普通人只能通過請人轉達的方式來傳達信息,但是很慢,容易延誤和丟失。中國古籍中有很多關於“鴻雁傳書”的故事,可見古代人溝通有多難。時至今日,人們仍將鴻雁視為郵政通信的象征,可見民間對郵政通信寄予厚望。

民間傳播組織的形成始於唐代。當時主要是由於社會經濟的發展,特別是商業和貿易的需要。首先,在長安和洛陽之間,有壹條為民間商人服務的“驛驢”。當時還有壹種叫“飛錢”的方法,就是各地商人把在長安賣貨得來的錢,存入長安地方政府的辦事處,然後憑收據返還給地方政府,這就是今天匯兌業務的萌芽。直到明朝才出現了人民信息局。在西南各省,也出現了“馬相約”探親帶信。相傳湖北省麻城縣孝感鄉遷居四川墾荒的農民,思念家鄉,約好每年派代表回老家看看,帶些土特產和書信來回,後來逐漸形成了壹個民信局。

人社局開始出現在交通便利、貿易發達的沿海城市,後來逐漸發展到內地。人民信息局是以營利為目的的私營機構。壹方面,他們在有利的地方做,偏遠地區沒人管;另壹方面,為了招攬生意,他們互相競爭,為客戶提供方便,比如派人代收信件和匯款,收費也可以收費,促進了人社局的快速發展。清朝同治年間(1821至1874),人民新聞局達到頂峰,全國有數千個人民新聞局。有的在商業中心上海設立總部,在各地設立分支機構和辦事機構,人民信息局相互關聯,形成民間交流網絡。

自宋元以來,廣東、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區的壹些窮人為了謀生,被拐賣到國外做苦力。這些僑居海外的華僑,不得不與祖國的親友通信,或者將貨物、匯款寄回祖國,“僑批局”便應運而生。其實僑信局就是僑信局。因福建方言稱“信”為“批”,故稱僑信局,為海外華人通信服務。由於對華僑服務周到,聲譽卓著,僑批局幾乎壟斷了華僑寄信匯款的業務。

鴻雁送書。鵝是信使。《鴻雁傳》的故事來源於《吳傳》。漢武帝年間,蘇武投奔匈奴,被扣留在北海。後來韓匈和解,韓懇求蘇武等人釋放。匈奴謊稱蘇武已死,蘇武的屬下官員常惠,晚上遇到漢使,教漢使告訴匈奴,漢武帝在森林裏打獵時,要從北方來見鴻雁,鴻雁的腳上綁著帛書,說蘇武等人被困在某澤。可汗聞訊後大驚,只得放回蘇武。由此,後人會將書信與往來的鴻雁聯系在壹起,而雁作為送信的使者,也經常出現在文人墨客的詩詞中。比如“雁來無據,路難歸夢。”(五代李煜《清平樂》)“魚書非無雁,幾欲作悲秋詩。”(李明開賢《劍》)不僅如此,古人郵寄信件時,還用竹子或絲綢做成鵝的形狀,中間夾著信件,便於郵寄。古人也用洪凈來指代美女。曹植在《洛神賦》中描寫洛神:“若驚,如遊龍之姿也”。李善註:“跳舞就像壹只大雁的驚喜”。“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絕色照”(南宋陸遊《沈園二首》)。在這裏,是用來形容陸遊前妻唐的美麗的。

受訪者:w4160418 |壹級| 2010-5-9 17:06。

壹種是信件,由郵遞員分發,騎到各個驛站,再換馬,最後把信送到。

還有壹種飛鴿傳書,就是用壹只信鴿,把信綁在信鴿腿上,然後放飛,信鴿就會回到原來的地方,用從哪裏帶來的信鴿寫字。

還有壹些非正式的東西,比如謠言、評書等。人們互相談論傳播信息。

或者講故事先生會把壹些東西做成文字,以講故事的形式唱出來,也算是信息傳播。在古代: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組織的信息傳遞系統的國家之壹。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朝就有信息傳遞的記載。

驛馬傳驛,驛傳是壹種早期有組織的傳播方式。“郵差”雕塑位於嘉峪關火車站廣場,以嘉峪關魏晉壁畫墓為原型。郵遞員手裏拿著壹份簡單的文件,郵馬四肢著地高速飛奔。這幅磚壁畫被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1982年第壹次代表大會作為壹枚小郵票的主題圖案,足見嘉峪關是中國信息文化的搖籃之壹。

秦漢時期形成了壹整套後送制度。特別是在漢代,投遞的公文是分等級的,不同等級的公文要由專人、專馬按照規定的順序和時間投遞。收發這些文件必須登記,標明時間,以示負責。

隋唐時期,後送事業空前發展。唐代官方郵政運輸線以都城長安為中心,向四面八方輻射,直達邊疆,約30裏外有驛站。據《大唐六典》記載,鼎盛時期全國有1,639個驛站,專門從事郵政服務的有2萬多人,其中驛兵1.7萬人。驛站分為陸上驛站、水上驛站和水路合並三種。每個驛站都配有驛站房,驛馬、驛驢、驛船、驛場。

唐代對驛站的行程也有明文規定。陸毅的快馬壹天走6崗,也就是180裏,然後就是300左右的阿利日,最快要求500的阿利日。步行人員每天行進50英裏;逆水行舟,河四十裏,河五十裏,其他六十裏;好的時候規定100到150英裏。詩人岑參在《去龍山路上壹句話判官》壹詩中寫道“壹帖後,帖騎如星河;平明寄鹹陽,幕與山頂。”在這裏,他把驛馬比作流星。天寶十四年十壹月九日,安祿山在範陽造反。當時唐玄宗在華清宮,相隔三千裏。六天之內,唐玄宗知道了這個消息,傳播速度達到了每天500裏。可見唐代郵政通信的組織和速度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到了宋代,壹切公文、書信都稱為“投遞”,出現了“急件投遞店”。有壹個銅鈴匆匆地系在騎馬哨的項圈上。在路上跑,白天打鈴,晚上生火,被撞死的人不負責。為馬購物,為人購物,風雨無阻,不分晝夜。南宋初年,抗金將領嶽飛被宋高宗帶著12枚金牌從前線強行召回臨安。這種金牌是快遞送的金盤,表示急。

古代信息傳遞的方式:

1.候鳥,尤其是鴿子和鵝,被用作傳播工具。

2.做餡的方式,比如藏在魚肚、蛋糕、包子等。

3.帶有特殊的聲音,如鐘聲、鼓聲、鞭炮聲等。

4.有燈和火光,如孔明燈籠和烽火臺等。

5.還有其他的標誌、裝飾等。,等跡象來引誘敵人。

現代信息傳播方式:

1.有線通信傳輸,如電話、傳真、電報、電視等。

2.無線通信傳輸,如對講機、傳呼機(待淘汰)、手機、收音機等。

3.數字通信傳輸,最熟悉的,聯網電腦,數字電視。

4.紙質通信傳輸,如信件、報紙等

還有鐘鼓、煙花、鴿子、旗語、狼煙傳遞信息。

1羽毛棒:有羽毛的字母多用於戰爭緊急情況。

【2】雞毛信:壹般用於民間。

[3]羽書:用來招1部隊。

[4]信鴿送書[所謂的飛鴿送書]

【5】快馬傳書。

【6】傳竹筒:官民兩用,類似現在的信封。

【7】快速傳遞:用於傳遞緊急軍事信息,俗稱“傳遞金牌”。

【8】篝火/狼煙等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傳播方式。

[9]後記

古代: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組織的信息傳遞系統的國家之壹。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朝就有信息傳遞的記載。

驛馬傳驛,驛傳是壹種早期有組織的傳播方式。“郵差”雕塑位於嘉峪關火車站廣場,以嘉峪關魏晉壁畫墓為原型。郵遞員手裏拿著壹份簡單的文件,郵馬四肢著地高速飛奔。這幅磚壁畫被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1982年第壹次代表大會作為壹枚小郵票的主題圖案,足見嘉峪關是中國信息文化的搖籃之壹。

秦漢時期形成了壹整套後送制度。特別是在漢代,投遞的公文是分等級的,不同等級的公文要由專人、專馬按照規定的順序和時間投遞。收發這些文件必須登記,標明時間,以示負責。

隋唐時期,後送事業空前發展。唐代官方郵政運輸線以都城長安為中心,向四面八方輻射,直達邊疆,約30裏外有驛站。據《大唐六典》記載,鼎盛時期全國有1,639個驛站,專門從事郵政服務的有2萬多人,其中驛兵1.7萬人。驛站分為陸上驛站、水上驛站和水路合並三種。每個驛站都配有驛站房,驛馬、驛驢、驛船、驛場。

唐代對驛站的行程也有明文規定。陸毅的快馬壹天走6崗,也就是180裏,然後就是300左右的阿利日,最快要求500的阿利日。步行人員每天行進50英裏;逆水行舟,河四十裏,河五十裏,其他六十裏;好的時候規定100到150英裏。詩人岑參在《去龍山路上壹句話判官》壹詩中寫道“壹帖後,帖騎如星河;平明寄鹹陽,幕與山頂。”在這裏,他把驛馬比作流星。天寶十四年十壹月九日,安祿山在範陽造反。當時唐玄宗在華清宮,相隔三千裏。六天之內,唐玄宗知道了這個消息,傳播速度達到了每天500裏。可見唐代郵政通信的組織和速度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到了宋代,壹切公文、書信都稱為“投遞”,出現了“急件投遞店”。有壹個銅鈴匆匆地系在騎馬哨的項圈上。在路上跑,白天打鈴,晚上生火,被撞死的人不負責。為馬購物,為人購物,風雨無阻,不分晝夜。南宋初年,抗金將領嶽飛被宋高宗帶著12枚金牌從前線強行召回臨安。這種金牌是快遞送的金盤,表示急。

還有鐘鼓、煙花、鴿子、旗語、狼煙等方式傳遞信息。

現代通信

摘要

中國古代就用鼓來傳遞信息,早在原始社會末期。

到了西周,中國已經有了比較完整的郵政系統。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政治、經濟、文化的進步,郵政通信逐漸完備。

三國時期,曹魏在郵政史上最大的成就是郵政令的制定。

隋唐時期郵政事業發展的標誌之壹是驛站數量的增加。

在中國的元朝,郵政事業有了很大的發展。

清代員額制改革的最大特點是“職”與“職”的結合。

清朝中葉以後,隨著現代郵政的建立,古代郵政制度逐漸被淘汰。

火傳播軍事情報

“烽火”是中國古代用來傳遞邊防軍事信息的壹種通信方式。始於商周,延至明清。幾千年來壹直在互相學習,尤其是在漢代。在邊防軍事要塞或交通樞紐的高處,每隔壹定距離修建壹個高臺,俗稱烽火臺,也稱烽火臺、棧橋、煙墩等。加裏森在高臺上等著。當敵人入侵時,他們白天燒柴以“燒煙”報警,晚上燒柴以“烽火”(火)報警。當壹個站點燃壹個烽火,鄰站也相繼點燃火把,壹個個經過,不壹會兒,為了報告敵情,調兵遣將,請求增援,擊潰敵軍。

我國歷史上也有壹個“打篝火諸侯”為了討好美女,隨意點燃篝火,最終導致亡國的故事。

周朝的都城濠江是在商朝滅亡後建立的,歷史上稱為西周。早期,紂王為了鞏固國家政權,先後把自己的兄弟、親戚、英雄分封到各地為諸侯,建立了諸侯國,建立了壹整套制度。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都有壹定程度的發展。

鴻雁送來的信——來自遠方的信

《鴻雁傳書》的典故出自《漢書?《蘇武傳》中的“蘇武放羊”故事。據記載,漢武帝元年(公元前100年),漢朝大使蘇武被匈奴使者山雨扣留。他英勇不屈,可汗把他流放到北海(今貝加爾湖)的無人區牧羊。19年後,漢昭帝繼位,兇漢和解成親。漢朝的使節來勢兇猛,要求讓蘇武回去,可汗不肯,但又說不出口,就謊稱蘇武死了。後來漢昭帝向匈奴派遣使節,與蘇武壹起向匈奴派遣使節的被扣留的副使節常惠,在獄卒的幫助下,壹天晚上秘密會見了漢朝的使節,把蘇武的情況告訴了漢朝的使節,並想出了壹個計劃,讓漢朝的使節轉告可汗:“漢昭帝在上林苑打獵的時候, 他打死了壹只雁,腳上綁著壹封寫在絲綢上的信,信上說蘇武沒有死。 韓聽後非常高興,就按照常惠的話責備單於。單於聽後大為驚訝,但又無法否認,只好放了蘇武回去。

青鳥送書。

據中國古代善本《山海經》記載,有三種青鳥,分別叫趙蘭和晏子(還有壹種青鳥的名字作者沒有查到)。他們是西王母的侍從和使者,可以飛越千山傳遞信息,向世人傳遞吉祥、幸福、快樂的好消息。據說西王母曾經給漢武帝寫過壹封信,西王母派青鳥送書,而青鳥總是把西王母的信送到漢宮成化殿前。在後來的神話中,青鳥逐漸演變成鳥中之王——鳳凰。

南唐時,大師李靖寫過壹首詩“青鳥不在雲外傳消息,丁香花在雨中空悲涼”;唐代李白寫過壹首詩“因三只青鳥,願我能償還長相思”;李商隱寫了壹首詩“彭山無路,藍鳥啊,聽著!——把她說的話給我拿來!”;而崔寫了壹首詩《青鳥幾時過》。

家書轉寄

信鴿傳書,大家都很熟悉,因為還有信鴿協會,還經常舉辦長途信鴿放飛比賽。信鴿在長途飛行中不會迷路,這源於它獨特的功能,即通過感受磁力和緯度來辨別方向。

關於信鴿傳書的確切開始時間,目前沒有明確的說法,但早在唐代,信鴿傳書已經非常普遍。五代王人禹《開元天寶遺》壹書中有“鴿子傳書”的記載:“張九齡少年時,家中養了壹群鴿子。每與親友通信,只上鴿腳書部,照教,飛投。我九歲的時候就是個飛奴,人見人愛驚。”張九齡是唐代的政治家和詩人。他不僅用信鴿送信,還給信鴿起了壹個好聽的名字——“飛奴”。此後,信鴿壹直在宋元明清時期人們的交往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風箏交流

我們今天用來娛樂的風箏,在古代作為應急通訊工具發揮了重要作用。

傳說早在春秋末年,魯國的能工巧匠敗賽(即魯班)曾仿鳥之形,“削竹木以為是鵲,三日後飛。”這種用竹木制成的會飛的“木鵲”,就是風箏的前身。東漢時,蔡倫發明了造紙術,人們用竹簽做成框,再用紙糊起來,就成了“紙風箏”。五代時,人們制作紙鳶時,會在上面系壹個竹哨。風吹竹哨,聽起來像風箏,於是有了“風箏”這個詞。

最初的風箏是為軍事需要而制作的,主要用途是用於軍事偵察或傳遞信息和軍事情報。直到唐代,風箏才逐漸成為壹種娛樂玩具,在民間流傳開來。

燈塔

燈塔起源於古埃及的烽火。世界上最早的燈塔建於公元前7世紀,位於達尼爾海峽的巴巴角,像壹座巨大的鐘樓矗立著。當時,人們在燈塔裏燒柴,用它的火來指引航向。

公元前280年,古埃及人奉國王托萊米二世菲拉德爾夫之命,在埃及亞歷山大城對面的法洛斯島上建造了壹座燈塔,高85米,晝夜燃燒木材,以火焰和煙柱作為導航標誌。法羅斯燈塔被譽為古代世界七大奇跡之壹,於1302年被地震摧毀。9世紀初,法國人在吉倫特河口的外科手術地Douang Reef建立了壹座燈塔,至今已重建兩次。現有燈塔建於1611。

在古老的燈塔中,意大利的裏窩那燈塔至今仍在使用。這座燈塔建於1304,由石頭建成,高50米。美國第壹座燈塔是建於1716的波士頓燈塔。此後,1823年建成透鏡燈塔,1858年建成電動燈塔,1885年第壹次在軟基上建燈塔,1906年建成第壹座氣體閃發塔。1850年,世界上只有1570座燈塔,1900年數量增加到9400座。到1984年初,包括其他發光信標在內,燈塔總數已超過55000座。

通信塔

18世紀,法國工程師克勞德·查普(Claude Chappe)成功研制出壹種實用的通信系統,以加快信息傳輸。該系統由幾個通信塔組成,建在巴黎和裏爾之間230公裏處。這些塔的頂端豎立著壹根木桿,木桿上安裝著壹根水平橫桿,人們可以在繩索的操作下使木桿旋轉、擺動,形成各種角度。兩個豎臂安裝在水平橫桿的兩端,也可以轉動。這樣每個塔就可以通過木桿形成192種不同的構型,附近的塔可以通過望遠鏡看到代表192含義的信息。這樣,在230公裏的距離內,信息可以在兩分鐘內傳輸完畢。這個系統為18世紀的法國革命戰爭立下了汗馬功勞。

信號旗

船上使用信號旗通信已經有400多年的歷史了。橫幅傳播的好處是非常簡單。因此,即使在現代通信技術相當發達的今天,這種簡單的通信方式仍然被保留下來,成為短距離通信的重要方式。在標誌交流中,信號標誌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組合使用來表達不同的意思。通常掛壹面旗表示最緊急、最重要或最常用的內容。比如懸掛A字旗,表示“我船下有潛水員,請慢慢遠離我船”;掛O字旗,表示“有人落水”;掛W旗,表示“我船需要醫療救助”等等。

旗語

在15-16世紀的200年間,艦隊的指揮官通過鳴槍或航行來指揮他的船只。1777年,英美艦隊司令豪海軍上將印制了信號手冊,成為編寫信號書的第壹人。後來,海軍上將波帕姆爵士用壹些旗幟作為速記字母,創造了壹套完整的旗語字母。1805年,納爾遜勛爵指揮特拉法爾加戰役時,臨死前發出的最後壹個信號是16號波普漢旗語:“逼近敵人,近距離作戰。”

1817,英國海軍上校Mariette編制了第壹個國際公認的字母數字。方還共有40面信號旗,其中字母旗26面,數字旗10面,替補旗3面,回答旗1面。旗幟有不同的形狀:燕尾形、長方形、梯形、三角形等等。旗幟的顏色和圖案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