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煬帝暴虐窮兵黷武,民不聊生。於是全國各地起義軍打著反隋的旗號。三十多歲的魏徵不甘寂寞,無所事事,就去舞陽縣成元寶當參謀。派遣軍隊,元朝的珍寶,加入了瓦崗軍,魏徵成了他的秘書,經常起草和撰寫官方文件和信件。這是魏徵秘書生涯的開始。
魏徵處理的書信和公函,有相當壹部分是送給李密(瓦崗軍首領)要元寶的。這些文章觀點獨特,文采斐然。石米看了之後,非常欣賞。後來聽說這是鄭偉寫的,李密馬上召見魏徵,授瓦崗軍元帥房文學之職參軍,掌管韓文。魏徵也對李密寄予厚望。他曾經為了擴大自己的寵愛,向李密提了十條建議。遺憾的是,盡管李密認為這些建議不同尋常,但未能被采納和實施。
魏徵精通文學和軍事技巧。在反隋鬥爭中,瓦崗軍屢戰屢勝:蘿北之戰沈重打擊了主力王;銅山之戰也摧毀了隋軍的精英文化和政府部門。不過瓦崗軍也傷亡慘重。許多將軍被勝利沖昏了頭腦,無視這壹現實,堅持要與東山再起的王軍決戰。魏徵預感到了危險,趕緊勸說石密的心腹常侍:雖然龔偉(指石密)很快取得了勝利,但士兵中也有不少傷亡。況且我軍預算空虛,立功者不賞,士兵懶惰,難以貿然迎敵。不如深溝高壘,以守為攻。但是,十天半月,敵人就把糧食吃光了,他也就不用打撤退了。然後派兵追擊,妳就贏了。這本來是壹個很好的決定,但鄭翔認為這是“老生常談”,拒絕采納。結果在莽山戰役中,瓦崗軍大敗,幾乎全軍覆沒。李密只帶著壹萬多傷兵逃出渡口。預見到失敗,李密被迫加入唐高祖(見《舊唐書·魏徵傳》)。
唐高祖李淵,隋代留太原人,曾在山西河東任慰安所使。在鎮壓農民起義的過程中,他的勢力逐漸壯大。隋朝帝國分崩離析的時候,李淵也在出兵反對隋朝。隋軍的主力被瓦崗軍拖到了東邊。唐源趁著關中空虛,率軍西進。他迅速入侵長安,憑借關中之地,自立為帝,國號唐。
魏徵隨李密來到長安。李淵授予程書記壹職,繼續做秘書工作。同時奉命派他去山東招募瓦崗軍老參謀。
自李密回唐後,瓦崗軍名將徐實仍在奮力收拾殘局。他嘔心瀝血,收復了瓦崗軍失地,控制了東至海濱、南至江淮、西至汝州、北至魏軍的廣大地區,但兵力遠不如過去。來到溧陽後,他首先上書徐世幫他分析形勢,指出瓦崗軍正處於兵家必爭之地,王的“東策”永垂不朽,竇建德的“南策”未竟。如果孤立,它不會持續很久。許世德寫了壹本書,決定回唐。他派歷史悠久的郭孝科到長安,調撥糧草支援被竇建德逼得處境艱難的唐軍李申通部。李淵封許氏為李,以管理虎牢以東地區。
招撫徐氏、魏徵又去了壹趟濰州,勸說濰州為唐玄宗掌管元寶。當宇文化及進攻濰州時,袁寶處境困難。魏徵是元代的國寶,歷來受到高度重視。經過他的指點,他把國家讓給了唐朝。
魏徵的山東之行使唐高祖不戰而獲齊魯大部分郡縣。更重要的是,獲得了壹支忠於唐朝的強大力量,對王、、竇建德、的軍事力量造成了沈重的打擊。後來的徐氏等人是唐朝的開國名將,他們為唐朝統壹北方做出了貢獻。
619年,夏朝自立王竇建德在聊城殲滅宇文化及軍隊,隨後擊敗唐軍,攻占溧陽,攻占魏徵。竇建德非常欣賞魏徵的才能,任命他為個人棚,專門記錄王霞的言行。兩年後,秦王率軍與王和竇建德的聯軍決戰,先在虎牢關擊敗竇建德,再逼王投降,占領洛陽,從而取得了東線戰場的決定性勝利。魏徵趁機勸說洛州司令竇建德加入唐朝。
回到長安,建太子洗馬。作為東宮的官員,太子馬通常負責管理四個圖書館的書籍和期刊的編纂。事實上,魏徵的工作遠遠超出了這壹範疇。他很受王子器重,壹直被視為謀士。魏徵很感激他,他也全心全意地幫助王子。他知道李和為了爭奪最高權力而勾心鬥角,特別是當他看到秦王的功勛壹天比壹天大,影響越來越深,他非常擔心太子。此時恰逢竇建德部將劉黑闥的雇傭軍南下,魏徵覺得太子建功的機會到了。他對程健說:秦王技藝高超,朝野都很喜歡他。有人說,殿下只是因為年事已高才在東宮,想臣服於天下而無大作為。現在劉黑闥的殘兵敗將都被打散了,必然像毀滅壹切壹樣。所以殿下要率軍討伐,博取功名,結識山東英雄,才能留在東宮。李接受了的建議,立即邀請軍隊去打仗。唐高祖壹定要打,於是決定派齊王李元吉(唐高祖的第四子)和他壹起去。於是建軍北上,於長樂與劉黑闥軍對峙。當時黑塔軍士氣非常尖銳,如果馬上打,很難取勝。魏徵建議,當它完成後,我們不應該急於正面對抗黑軍,而是先發動政治攻勢。魏徵說:他上次打敗劉黑闥時,所有被俘的將軍都被處決了,他們的妻子和孩子也成了俘虜。後來雖然有書信赦免了其他當事人的罪,但是沒有人敢再相信我們了。現在應該釋放所有被囚禁的俘虜,安撫他們,送他們回去,這樣我們就可以高枕無憂,看著敵人散去。李采納了魏勝友的建議。果然不出鄭偉所料,黑塔軍糧草告罄,軍心大亂。很多士卒逃跑,或者綁了頭領,倒向唐軍,黑祿之年,形勢不好,怕他趁機進攻,於是率軍連夜逃到館中閑談。齊王李元吉率軍追擊,打敗了黑塔。後來劉黑闥本人被俘犧牲。結果唐朝鞏固了在山東和河北的統治。這場戰役充分顯示了魏徵的政治和軍事才能。
成功返回長安後,與李世民的矛盾加劇。魏徵從維護太子的角度出發,經常勸建奴早做準備。後來工程完工後,看到秦國政府裏有很多勇士,感覺對自己有威脅。這才和元吉勾結,私自招募了兩千多勇士作為東宮衛士,史稱長林兵。他還從幽州秘密派遣了約300名精英騎手前往東宮。又與外交部長楊文幹相統,吉圖內應外。唐高祖發現了東宮的舉動,指責他的弟弟不和。然而,完成與世界的爭議並沒有就此停止。秦王怕朝中有變,派人到洛陽暗中與山東豪傑交好,作為退路。建成後,他利用元吉討伐突如其來的入侵,將秦王所轄部隊及其能用來共同作戰的勇士調至戰場,以削弱秦王的軍事力量,斬斷秦王的羽翼,壹舉兩得。李世民和他的手下識破了這個計劃,於是他們采取主動,埋伏在玄武門,用突然出現的鞏射死了程健和元吉,從而繼承了太子的地位。然後登上皇帝寶座,改國號為“貞觀”。
玄武門之變,魏徵成了李世民的俘虜。李世民怒斥魏徵:妳為什麽疏遠我們的兄弟姐妹?魏徵毫不畏懼,直言不諱地回答說:如果王儲早壹點聽我的話,就不會有今天的災難了!這種直言不諱的態度自然惹惱了李世民,但畢竟他是壹位開明的君主。他沒有責怪魏徵,而是任命他為太子詹府主簿,成為自己的朝臣,掌管東宮的驗印、把關等秘書工作。
李世民早就知道微生的才華。通過這種面對面的意識形態對抗,李世民看到了魏徵的坦率、堅毅和忠誠。因此,大膽地委以重任。當時雖然太宗已經即位,但是玄武門之變帶來的波動還沒有完全消失。考慮到元吉在山東的影響,李世民任命魏徵為特使,專程前往山東處理綏靖事宜。途經磁州時,魯豫縣令派官員護送前朝太子(侍衛官)李誌安和齊侍衛李斯回京。魏徵感到非常不舒服。他對副使李同棵說:我們奉命去傳教的時候,有詔書赦免東宮和齊宮的老人。現在他們反其道而行之,護送四星等人去京城。誰能不懷疑呢?如果我們視而不見,不去挽救,這壹趟安撫也是徒勞的,人們也不會再相信我們了。這真是“差之毫厘,失之千裏”!魏徵覺得,作為壹名朝廷官員,他應該淩駕於壹切之上,積極進取。我們不能因為這兩個人是已故太子程健和齊王元吉的親信大臣,就采取回避的態度,以免惹惱了現任家主。因此,他勇敢地維護正義,立即釋放了李誌安和其他人。當魏徵的書被送到朝廷時,李世民看後非常高興。
李世民越來越信任魏徵,封他為巨鹿縣公,任命他為諫官。他經常叫他“進臥室”談論國家大事,並請魏徵評論他在權力上的得失。魏徵也“無所不知”,並盡力而為。
唐代官制中,皇帝下設三省: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所有的詔令和國策都是由中書省起草,廈門省商議,尚書省執行。建議大夫屬於門下省的建議宮,參與國家大事的討論,可以直接向皇帝提出建議,陳述意見。
鄭偉被任命為諫官,他敢說實話。每次“苦臉諫”時,他有時會在朝廷官員面前讓施立難堪。有壹次,李回到朝鮮,憤憤不平地對長孫說:我壹定要殺了這個鄉巴佬!皇後問為什麽,於是穿上禦服,鄭重向太宗道賀。李世民很驚訝,問她為什麽這樣做。她說:聽說主開悟了;我敢坦率地說。我怎麽敢不祝賀鄭偉,他現在直接抗議,正是因為他的開明的陛下!李世民這才轉怒為喜。
魏徵的告誡涵蓋了方方面面。
事關國計民生,魏徵敢於直言。貞觀三年,李世石派人招兵買馬。右仆馮德義建議,身材魁梧的中年男子(唐制:16歲、18歲、21歲)也在候選之列。李世民必須上場,下令詔書。按照唐制,聖旨應由中書舍人署簽發。此時,魏徵雖為諫大夫,但仍擔任中書舍人壹職。魏徵認為這樣做是不合理的,所以他頑固地拒絕簽發信件。經再三敦促,魏徵仍無動於衷。李世民大怒,把鄭偉和仆人王錦叫去見他,怒氣沖沖地問他們:魏徵認為將來不會有魚;燒了森林,輸了(狩獵),以後再也不會有野生動物了。如果中年男性全部入伍,房租稅雜如何提供?陛下常說,待人處事要永遠坦誠,要讓臣民沒有虛偽。但是自從妳登上王位,妳在許多重要的事情上都違背了妳的諾言。為什麽要再次贏得別人的信任?李世民聽後大吃壹驚。他不知道自己違背了對人民的承諾。魏正義列舉了國家稅法中的幾個主要問題,這使李世民信服了。他高興地說:我以為妳這麽固執,但我也懷疑妳對政治事務壹無所知。現在,聽了妳的評論,我真的明白了要點。就這樣,征召男兵的聖旨終於被撤銷,李世民獎賞了魏徵。
在人才任用方面,魏徵認為選拔官員必須以德為先,德才兼備才能任用。他主張君主要大膽信任德才兼備的臣子,不可輕信讒言。貞觀三年,方和王負責考察朝廷內外官員的政績。這時候,壹向愛搬弄是非的權萬基等人就向上書,說方、王“濫用職權”,不主持正義。李世民命令人們調查此事。諫曰:“方、王皆為朝廷舊臣,素有忠義之心。這個調查範圍很廣,可能會有壹些不規範的地方,但畢竟他們沒有自私的打算。如果我們倉促調查,就說明他們不信任他們。怎麽才能讓他們再次擔當重任?李世民覺得很有道理,於是就不再問了。事實證明,魏徵的建議是正確的。魏徵痛恨朝鮮的那些惡棍,對官員的腐敗毫不留情。周浦刺史龐祥壽因貪汙罪被帶到北京。龐告訴,他過去曾在秦王府做過侍從,希望能得到寬大處理。李世民對此感到遺憾,並想恢復他的辦公室。魏徵說:過去,秦宮裏有許多官員,宮廷內外都有。恐怕每個人都是靠善良和自私逃脫了懲罰。這足以讓好人害怕。李世民這才考慮到後果的嚴重,於是對項壽說:“我以前是秦王,是壹家之主;今日身居大位,妳是四海之主,切不可孤家寡人。”
貞觀二年,隋朝前總經理仁基榮的女兒,剛剛年輕,“漂亮”。李世民準備被聘為“重華”(唐女的官名,九個妻子之壹),信件已經發出,但被授予頭銜的特使尚未出發。其實鄭的女兒早就答應嫁給魯國了,此時的魯國懼怕皇帝的權威。她沒有努力,而是含糊其辭,避免與鄭的女兒訂婚。這時,包括方在內的壹批大臣認為,太宗收鄭家的女兒是可以的。魏徵撥開人群,立即勸諫道:“陛下為人父母,關心百姓,憂民之憂,樂民之樂。自古以來就有以民為心的大師。所以,如果妳在臺灣館,妳希望人民有壹個和平的家。吃糊梁,是想讓人免於饑寒;顧魚雨,妳希望人們擁有天倫之樂嗎...".他還說:“壹個君主必須寫壹本書”來提醒唐太宗不要在歷史上給後人留下故事。”唐太宗聽了大吃壹驚,回了壹封信,深深自責,於是不再出謀劃策,讓女子回到老伴身邊。"
貞觀三年,魏徵升任秘書監。秘書省屬於唐代中央行政機關,與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平行。刺史省設有工務局和太史局,統壹全國藏書、文獻典籍的修訂和國史的編纂。省長秘書是秘書主管。從教義上講,他可以和宰相壹起直接參政。
魏徵擔任秘書室主任,他的貢獻之壹就是廣泛收集和整理了大量的書籍和文獻。由於隋末戰亂,初唐國家典籍繁雜,許多重要典籍散見於民間。在魏徵任職期間,他派人深入民間尋找遺失的文獻和書籍,並在全國範圍內廣泛收集。同時,他組織人力撰寫和抄寫壹些重要文件。因此,在幾年時間裏,秘書處大樓的藏書是前所未有的。應該指出,鄭偉對中國古典文學的傳播做出了貢獻。
魏徵擔任監察秘書,他的第二個貢獻是審查和整理儒家經典。當時,魏徵推薦了許多著名學者,如余士南、顏師古、孔、陸德明等。,考證五經,校對經、史、集四書。
魏徵擔任秘書監,第三個貢獻是對梁、陳、周、齊、隋歷史的考證。他組織岑文本、孔、許、姚思廉、李白藥等有才能的史家,分別對梁、陳、周、齊、隋五個朝代進行了編纂。他負責主編、進度和審查,並親自為每部史書撰寫序言或總論。經過最後的修改,他終於完成了編輯《石梁》56卷、《陳石》36卷、《石舟》50卷、《齊史》50卷、《隋史》55卷的任務。這是中國史籍中比較嚴謹的壹部作品。
魏徵壹生中學習了很多儒家經典,寫了很多東西。可惜大部分都已經失傳了。除了上述九部史書,還有壹部名為《藏書》的書。《* * *全書》共分50卷,是從大量儒家經典中精選出來的安邦論治國的專題文集。有至理名言,也有教訓。這本書主要是為李世民和他的王子們編撰的,深受李世民的贊賞。
貞觀六年(632年),魏徵以校助的身份擔任秘書監,相當於臨時代理助理,負責省內工作,升任巨鹿公。第二年被任命為省助,正式出任巡撫。唐代門下省、中書省、尚書省為最高國家機構。國家法令,經中書決定後,由門下審議頒布,交由大臣執行。因此,魏徵不僅是行政長官,而且是另壹種意義上的高級秘書長。
魏徵的官邸在門下省,但他敢於直接進諫的真正品質依然如故。門下省涉及權衡國家法令得失,審批國家大政方針、政策法令。魏徵可以淩駕於壹切之上,大膽地反駁真理,並仔細地鑒別它。面對初唐各種極其復雜的社會問題,魏徵經常與李世民探討治國之道。魏徵是“貞觀官員議論政治”中最活躍的成員,他的思想和觀點始終占據主導地位,是“議論政治”的靈魂和基礎。
魏徵出生於壹個儒生家庭,也是隋代儒學大師吳彤的學生。飽讀詩書,豐富的人生閱歷,使他對儒家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升華。
他從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利益出發,主張儒家的所謂“仁政”。實行“仁政”,開明的君主不得不聽取各方面的意見,並張開嘴巴。“聽無不明,偏信則暗。”所以要遠離人群,親近聖賢,才能清凈健全。
他主張“為君之道”,“必先救民”。他說,君如舟,民如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所以,為了長治久安,不能過度剝削人民,濫用人民的權力。
他還主張居安思危,不忘亂世。他認為,在封建統治的大業中,“堅守”比“創造”更難。他說:君主通過在混亂中消滅那些敵對勢力來征服世界,贏得人民的支持,並不難創造偉大的事業。但是,得天下之後,容易自滿,貪贓枉法。民欲靜而徭役不斷,社會破敗,奢侈浪費。國家的虛弱和它的壹切弊端,往往就是從這裏開始的,所以很難“堅持住”。
基於這種治國之道,在魏徵的直接參與下,唐初實施了壹系列有利於社會發展的具體政策。經濟上實行“均田制”,解決農民的土地欲望;同時實行“租租調整制”,旱災和自然災害減少了壹定的稅收,使農民得到減輕;還獎勵婚姻,興修水利,進壹步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政治上,下大力氣治理,革除弊端,修改法規,選拔人才,任用人才,懲治貪官,提倡清正廉潔。在這壹系列政治經濟政策的影響下,唐代生產力得到恢復和發展,社會秩序日益穩定,形成了人口不斷增加、生活不斷改善、政治清明、人民精神振奮的歷史局面。這也是唐朝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
作為唐代的政治家和國家活動家,魏徵始終保持著清醒的頭腦。任以憂郁的心情註視著這位唐朝的最高統治者和社會上的各種重要問題。他看到,李世民雖然壹再標榜自己是壹個開明的君主,但實際上他往往是矛盾的,貪圖安逸和奢侈,不願意聽取意見,壹系列問題越來越清楚地暴露出來。為了使李世民保持清醒,永遠做壹個開明的君主,他不僅經常向楊世民進諫,還在兩年內寫了四本書,全面系統地闡述了他對各種問題的看法和意見。晚年辭去宰相後,給李世民做了壹次講座,就是著名的“十步不能停的困局”。本文從十個方面論述了貞觀中期以來的唐朝政局,指出了李世民統治日益松弛的危險。這部劇以儒家治國安邦的道理為基礎,結合現實,有理有據,充滿情感。十個方面的論述非常深刻透徹,非常感人。李世民看完之後非常感動,甚至在屏幕上寫下了“十漸不會止淡”,讓他日以繼夜地讀下去,天天警醒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