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體感知
明洪武十壹年(1378),宋濂隱退第二年,應詔赴朝面見。正在國子監讀書的大三同學馬軍前來探望。宋濂寫此序,介紹他的學習經歷和態度,勉勵他好好學習,做壹個德才兼備的人。本課僅摘錄序言的前半部分。在這壹部分中,作者並沒有因為自己的職位和長輩身份而板著臉說教,而是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描述了自己年輕時的困難和艱辛經歷,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作者對馬晟的殷切期望蘊含其中。
作者
宋濂(1310-1381),又名宋,明初文學家,別名玄真子、玄真道、玄真墩。浙江浦江(今浙江義烏)人,明初著名文學家。他出生在壹個貧窮的家庭,但他從小就渴望學習。曾受元末古文大師吳來、劉之聘。他壹生刻苦學習,“從小到老,壹天也沒上過書,什麽都學。”元朝末年,元順帝曾叫他去編輯國子監。以贍養父母為由,他不應該辭職去寫書。
鄭錚二十年(1360),與劉基、張儀、葉晨壹起被朱元璋所聘,被尊為“五經”之師。洪專修元史,官至學士承聖旨。後來,由於胡的案子,他死在了茅州。有《宋全集》、《新孝經》等。
明初,朱元璋稱帝,宋濂上任江南儒學教師,給太子講學。洪武二年(136九月),奉命主修元史。累官到翰林院學士創業,明知專利。洪武十年(1377),辭官還鄉。後因長孫卷入胡壹黨案,全家被流放到茂州(今四川羌族自治縣),途中死於夔州(今重慶奉節縣)。
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宋濂、劉基、高啟並稱為明初三大詩人。他以繼承儒家封建道統為己任,主張對文字“取經”、“取古”,學習唐宋。他的作品非常豐富。他的作品以傳記小品和敘事散文為代表,簡潔凝練,婉約飄逸,各具特色。明朝建立時,大部分的帝王禮樂制度都是宋濂制定的。朱元璋稱他為“開國文官之首”,劉基稱贊他為“今日文章第壹”,四面八方的學者稱他為“太史公”。著有《宋·石雪文選》。
宋濂是“開國文官之首”。他堅持明道的散文要實事求是,借鑒經典,強調“言誌”,註重“變事”,要求“以事感文”,所以他的散文內容豐富,具有壹定的藝術技巧。
下壹代,宋濂是開私人圖書館的第壹人。
宋濂的藏書始於少年時代。當時,他因元末戰亂遷居浦江,並在羅清山上建了壹間房讀書,因其建築名為“羅清山房”。兵變之後,官書損毀嚴重,宋濂因隱居山林,仍能守住書城。祁鳴·韓成的《連生堂紅色藏書》說:“國破火亡後,宋文憲公開在羅清山讀書,已藏書數千冊。”清代《鳳溪堂文集》第二卷《宋文憲全集·序》說,宋濂“始潛入浦江,得其書財,首推宋濂”。
原文
年輕的時候沈迷於【1】。如果家裏窮,就沒辦法[2]寫書[3]。每次從圖書館借[4]都會自己記錄下來,數著日子還。天冷了,硯臺硬了,手指不能屈伸,懶了[5]。錄完送走,不敢逾約[6]。所以大多數人會把書借給我,這樣我就可以看各種各樣的書了。既冠[7]又聖之道。苦於[8]無主[9]名人和遊客,我試著[10]去了百裏之外的[11],我從老家到了[12]問問題[13]。壹、德隆仰視雕像[14],弟子坐滿了他的房間[15],他始終沒有落下話*[16]。於立世左右,輔助嫌疑人[17],俯身詢問[18];或者被罵的時候[19]越恭敬越客氣[20],不敢說壹句回話[21];[22]壹旦其喜,則請。所以我很笨,最後得到很多教訓。
於之當老師的時候,把自己拖進深山老谷,那裏冬天很窮,風很大,雪有幾尺深,皮膚皸裂。到屋[26]四枝[27]僵硬不能動,人[28]捧湯倒,久蓋。如果逆勢出行[29],主人每天都會再吃,沒有鮮肥的味道。所有的學生都是齊繡的,頭戴飾有祝英保的帽子,腰間佩著壹圈白玉,左邊壹把劍,右邊壹張臭臉[30],[31]如神;我在我的長袍中間[32],我不關心它。在裏面玩夠了的不知道嘴[33]不像人。我的努力和付出大概就是這樣。
今天所有在國子監[37]讀書的學生,縣令[38]都有壹點點支持,父母38歲還有秋歌的遺風,不怕被凍著。坐在樓下背“詩”“書”,不用東奔西跑;有師者,博士[39]為師,有不問者,不可得其所願;應該有的書都收在這裏了,沒必要別人錄下來,以後再看。業不精,德不成功,性不卑,則心不專,對他人是否過分?
東陽馬盛駿在國子監兩年,被晚輩稱為賢者。於王朝的都城[41]出身老鄉。寫[42]壹本很長的書,很有口才。另壹方面,文字和顏色是不同的[43]。當妳說妳年輕的時候,妳需要付出很多努力去學習。是的,可謂好學之士。他要回家看望父母,我告訴了他學習上的困難。據說俞眠的老鄉都是讀書人,俞也是;那些譏笑我吹噓機遇繁榮[44]而對鄉親們傲慢的人,恐怕剩下的都是哉!
給…作註解
【1】上癮:特殊愛好。
【2】沒門:沒門。
【3】寫書:get a book,這裏指的是買書。
[4]借:借。“假”也有借的意思。
【5】傅的懶:即傅的懶,不懈怠,抄書不放松。“之”是“懶”的對象,指的是“錄”的事。
[6]走:跑。
【7】逾期:超過約定期限。
【8】加冕:在古代,男子二十歲時,被加冕(戴帽子),以示成年。這意味著二十歲。
【9】患:煩惱、焦慮。
【10】大師:學識淵博的老師。碩,大。
[11]味道:曾經。
【12】趨勢:奔向。
[13]賢達:有道德有學問的長者。
[14]詢問:求教。敲門問。
德龍王尊:高尚的道德和崇高的威望。
門徒擠滿了他的房間:學生們擠滿了他的房間。師傅,徒弟,學生。填充,堵塞。這裏意味著擁擠。
[17] Ci *:言語與面子*。
【18】援疑:提出問題,問出真相。幫助、領導和提議。質量,詢價。
【19】彎腰斜著耳朵問:彎腰斜著耳朵(表示尊重和專註)征求意見。
[20]申斥:申斥,申斥。
[21]致:深思熟慮。
【22】答:這是指防禦。
[23]只要:等等。
[24]負籃(齊&;egra-ve;)拖(xǐ):提書箱,拉鞋(表示鞋子磨破了)。
【25】窮冬:嚴冬。
【26】皸裂(jūn):皮膚因寒冷幹燥而破裂。
[27]房子:這是指學校的房子和學校。
[28]枝:同“肢”。
[29]齊(y &;igra-ve;Ng)人:嫁給他的女人。這裏指的是女仆。
[30]湯:熱水。
【31】臥關:水和洗。傳“洗”。
【32】逆勢旅行:住酒店。向後旅行,酒店。
[33]臭容:香囊。
葉(y &;egra-ve;)當然:光彩的外表。
[35]齊(y &;ugra-ve;n)袍服:破衣服、破布、破布。
【36】口身之役,指衣食之樂。
[37]國子監:國子監,位於北京,是中國最高學府。
[38]縣令:此指朝廷。邵磊:石勒,也就是夥食費。
[39]師與博士:國子監師與國子監博士都是教官。
[40]劉岱:同壹代人。
[41]晁:這是指上了官之後進京見皇上。
[42]寫:同“寫”。長書:長信。魯:這是我們第壹次見面時送的禮物。
[43]易:和平。
【44】機遇的繁榮:那叫好遇。這裏指的是官職。
[45]所以:所以。
[46]智:得之。
翻譯
我從小就喜歡讀書。(但是)家裏窮,拿不到書,所以經常向有書的人借書,用自己的筆抄寫,算著日子按期還。天氣特別冷的時候,硯池裏的墨水結成了堅實的冰,手指無法彎曲伸直,不敢放松(抄書)。復印後盡快還書,不敢稍超過約定期限。正因為如此,很多人都願意把書借給我,所以我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書。成年後,我更加推崇古代聖賢的理論。後來擔心自己沒有和大師名人交往。有壹次去了幾百裏之外,拿著經書向當地道德有學問的前輩求教。這位長者德高望重,向他請教。他的房間裏擠滿了學生,但他從不軟化自己的言辭和表達。我站在旁邊等著,問問題,問道理,彎腰,側著耳朵問問題;有時候他罵我的時候,我的表情更順從,舉止更體貼,壹句話都不敢說;他高興了,又去咨詢。所以雖然我很傻,但我終於可以有所收獲了。
我當老師讀書的時候,背著書箱,拖著鞋走在深山老谷裏。深冬節刮著兇猛的寒風,積雪厚達幾尺,腳上的皮膚凍裂了。到了招待所,四肢僵硬,動彈不得。服務員端來熱水洗(我全身),蓋上被子。預熱花了很長時間。(壹)住酒店,主人壹天只提供兩頓飯,沒有什麽新鮮肥美的享受。和我住在壹起的同學都穿著華麗的衣服,戴著紅纓帽和寶石裝飾的帽子,戴著白玉制成的戒指,左邊是刀,右邊是香囊,都像神仙壹樣閃閃發光;我衣衫襤褸的生活在他們中間,但我沒有羨慕,因為我心裏有足夠的幸福,衣食無憂,我不覺得自己不如別人。我讀書時的勤奮和努力大概就是這樣。
現在這些學生在國子監讀書,政府每天提供夥食,父母每年發冬衣夏衣,不用擔心凍餓。坐在高大寬敞的房子下讀“詩”“書”,沒有東奔西跑的疲憊;有老師博士不問自說,得不到知識;所有的書都要集中在這裏,這樣我就不用像以前那樣自己抄了,還可以先借別人看。(如果)他們(仍然)學業不精,(仍然)德行欠缺,(那麽)不是(他)本性低下,而是(他)的心沒有我的專壹。是別人的錯嗎?
東陽馬在國子監學了兩年,同輩人對他的才能贊不絕口。當我去首都見皇帝時,馬晟以壹個晚輩同胞的身份迎接我,並寫了壹封長信作為禮物。他言辭流暢,平易近人,和他爭論,言語溫和,態度謙和。他自己也說十幾歲的時候就很勤奮努力,可以稱得上是壹個很好的學習者!他要回家見父母,我特意跟他說了學習的難處。如果我鼓勵老鄉好好學習,那是我的誌向;如果妳詆毀我,吹噓我的遭遇,在老鄉面前驕傲,妳了解我嗎?
寫作背景
自明朝開國元勛宋濂於明洪武十壹年(1378)寫下《送馬晟東陽序》後,文中的主角馬晟便蜚聲海內外。壹代又壹代的學生以馬精神刻苦學習,勤奮上進。
600多年來,馬晟在浙江東陽的真實姓名是什麽,他來自哪裏,他做了什麽,壹直是大家關心的歷史謎團。筆者查閱了東陽茂陵的各種馬氏族譜,多方面考證。他認為馬盛駿(馬君澤)是第十八任公爵馬大同的孫子,從此步入政壇。
馬的政治始祖馬大同(844-915)東陽茂陵人,字吉祥,(今紹興)人。唐朝鹹通五年(864)任東陽縣令,任期屆滿後居東陽松山(疑是東陽市千鄉鎮侯馬至三聯鎮甘棠)。第十世大同公孫(祖上,1084-1160,字),東陽嵩山人,遷居鬥角山(今東陽南馬鎮上安村)。大同第10代公爵孫贊公(1206-1261,字廣壽),由西宅(浙江省東陽縣厚街村,在南馬鎮壹帶,今已不存在)遷至上宅(上幹田村)。贊公為商之祖。
大同公的第十八孫(喬的第五孫)馬軍,在譜中有他的真名和事跡:“怕政的,字好,日好。給自然*明敏,立場堅定。袁封吳為都督,並任命義烏巡檢司、錦華館為郡守。大明元年混初,聖天子崇儒,封鄭九品為開封府將軍兼總督。贊善政,揚正義,承郎令,東昌堂邑。績效考核兌現,名正言順。”
在《譜》(譜中人名按字母順序排列)中,記載了馬在政治上的前兩個位置:“良兒,禮尚往來,以字為主...生於元朝(1334)十月十三日,卒於洪武壹九(1385)七月八日。”接下來是:“虞大,諱如翁,安張鈞。”若翁公無生卒年月。馬從政後,文字記載為:“者,諱錦,滑字。”生於清末(1343)5月17日。"
先說宋濂和馬的關系。宋蓮(1310-1381),本名景蓮,黔西人。原籍浙江金華遷西,25歲到浙江省浦江縣易門應聘教師,所以是浦江人。明朝初年,他被尊為文官之首。曾任袁氏總裁官,授翰林學士,任禮部主任,贊良醫。這裏有壹部石雪代代相傳的歌曲集。
宋濂在《送馬晟東陽序》中寫道:“東陽的馬晟君在國子監兩年,後人稱其為聖人。汴梁出身的老鄉,寫了壹部長書,很有口才。與之辯論,和而不色。說他年輕時勤於學習,是個好學者。會回歸到其余的,其余的就不好說了。據說俞眠的同鄉是位學者,於之也很傲慢。他是不是在誇我遇到這個富貴驕橫的鄉下人的玉笙?”
以上對馬鈞的評價,從內容、性格、學術品質等方面看,與馬的政治生活是壹致的。
根據上面的譜,馬廷珍(十八大同公之孫)生於1334,馬進(十八大同公之孫)生於1343,馬從政生於1334-1343之間。宋濂《送別東陽序》作於1378,與馬的政治年代壹致。
為什麽族譜裏沒有政治中馬的生卒年月?筆者查閱了大量東陽(包括磐安)的族譜,發現其他族譜也有類似的情況。原因很多,比如編的時間間隔長(壹般是三四十年壹次),軍事寶藏流失,或者保存不好等等。馬政治出生在1334到1343之間。根據上安村族譜的記載,最後壹次修訂時間是從元代到正始(1347)。下壹次修訂時間是明弘治十二年(1499)。兩次修訂相隔152年。譜子的編修之所以長篇大論,保存得不好(只缺了幾行)的原因,也許是因為政馬的生卒日期沒有寫進譜子裏。《安田馬史家譜》最早編纂於南宋隆興元年(1163),是東陽地區最早編纂的家譜之壹,也是壹份可靠的史料。
馬的政治生涯在歷代東陽縣誌和地方文獻中都沒有記載,因為東陽自宋元以來的人很多,比如擔任縣令以上職務的就有1086人(壹直到清朝)。馬在政界的官職只有七品縣令,沒有資格列入花名冊。所以600多年來,沒有人知道馬俊澤在政治上是壹匹馬。
馬從政,字皆濟,號濟。在《宋濂》中,馬軍和季軍的發音相似。“平均”的本義是平均,這裏的批次是同心的。“平等援助”可以理解為大家同心同德,大家都要好好學習,在學術上奮鬥。“日助”可以理解為第壹天要用來在學校勤奮學習,不斷奮鬥。馬政治名的含義,和馬君澤“自詡年輕時勤於學習,可謂良才”的意思差不多。
從《東陽送序》中可以看出,馬君澤(即馬從政)少年時刻苦讀書,其學習精神與大文豪宋濂年輕時頗為相似,可視為忘年交。宋濂鼓勵他更加努力,更加努力地學習。他好像沒有辜負宋濂的苦心。後來在他的任期內,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受到了天子的庇佑。它的名字是從宋濂傳借來的。(馬雲騄)
讀後感
求學之路艱難坎坷。只有不怕困難,勇於探索,有毅力和恒心,才能在學習上取得成功。勤奮學習是成功的根本。
學習成功的關鍵在於主觀努力,與客觀學習生活條件無關。
在學習上,要有苦中作樂、樂中作樂的思想感情,同時要珍惜自己現有的優越學習環境和條件,努力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