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指的是本能,而自我是現實的後天原則。超我代表道德和良知。這三個方面要平衡,否則會讓身體失去平衡,導致焦慮。
精神分析認為,人的本能也叫內驅力,最主要的有性驅力(生物本能)和攻擊性驅力(死亡本能)。這些本能的力量在嬰兒期就發揮作用,影響孩子的行為,後來變成讓成年人快樂或痛苦的欲望。
弗洛伊德認為,人的心理發展和心理健康與性驅力以及性心理的發展和挫折密切相關。所謂的口欲期、肛欲期、俄狄浦斯期、愛父、俄狄浦斯等概念都是從精神分析學得來的。
這是弗洛伊德的重要貢獻之壹。他認為心理活動分為意識、前意識和潛意識。有意識的部分是我們能感知到的,主動意識到的東西;潛意識是壹種我們未知的意識,但確實存在,並且可以產生。前意識介於兩者之間。
這個原理認為,心理現象和物理現象都不是偶然的,比如常見的口誤、筆誤、健忘、夢、神經癥的癥狀,都是由於童年經歷,特別是某個時期的性沖動得不到滿足,導致超我、自我、本我之間的沖突,以及潛意識中不同欲望的沖突,最終導致神經癥。
精神分析確實形成了壹套系統完整的關於個體心理和行為現象的理論。雖然從現在來看,以上的概念和分析都是晦澀的,強調思想理論,缺乏實踐驗證。
以現在的腦科學、認知神經科學和我們機構的多學科診療模式(MDT)來看,所謂潛意識其實是指內隱記憶和不可控的外顯記憶。
所謂潛意識沖突,相當於病理性記憶,是心理創傷或病理性積極情緒體驗導致心理行為異常。
精神分析認為,心理和行為異常與童年的經歷、本能、欲望和潛意識有關,這些因素可以在夢裏、所有的行為和言語中反映出來。所以,說白了,治療過程就是盡可能把這些東西找出來,打散仔細分析,把潛意識“意識化”。
經典精神分析的治療主要有以下核心流程:
自由聯想是鼓勵患者把心裏的話都說出來,而不是去選擇或者編。釋夢常常與自由聯想結合在壹起。通過討論夢的內容和自由聯想,精神分析學家和來訪者試圖理解他們代表的意義和潛意識的沖突。
在漫長的治療過程中,患者容易對精神分析師產生強烈的情緒反應,可能是積極友好的,也可能是消極抗拒的。
精神分析認為,這些態度實際上是患者父母童年反應的反映,並導致他們長大後對他人的情緒反應模式,因此被稱為“共情”。
分析師向患者解釋這些態度和情緒反應的來源,並指導患者如何更好地應對。
如果在治療的過程中,患者回避壹個話題或者記不起某件事的細節,其實是在抗拒這些記憶。這些恰恰是應該探討的領域,很可能是患者的心理原因。
精神分析師會鼓勵患者說出任何秘密,並對其進行分析,讓患者內心被壓抑的矛盾和沖突得到緩解。
精神分析認為,只要耐心地分析來訪者或患者提供的所有信息,或者通過引導,他們自己就能了解自己心理困擾的原因和意義,當他們被說服和開導時,就能得到治療,心理痛苦就能得到緩解。
在精神分析學中,這叫做“解釋”和“穿透”。
精神分析的過程通常很漫長,可以長達幾年、十幾年甚至幾十年。也就是說,緩解癥狀需要這麽長的時間。
上述精神分析療法是以弗洛伊德的理論為基礎的,弗洛伊德之後的後繼者不斷地對其進行修正,發展成為壹種新的精神分析。
新精神分析和古典精神分析的區別在於:
心理異常的原因不再用普遍主義的觀點來解釋。在這方面,弗洛伊德受到了後世許多人的批評。他把幾乎所有的心理和行為異常都歸結為性心理原因,這顯然是不正確的。
新精神分析不再把童年經驗作為成人行為問題的決定因素,不再把潛意識作為解釋壹切心理異常的依據。新精神分析的總持續時間也縮短了,治療次數減少了,增加了對人際關系和實際問題的討論。
但盡管如此,新精神分析的核心基本上保持不變:
潛意識的動機和恐懼是大多數情緒問題的核心,領悟和滲透是達到治療目的的過程。
卡爾·榮格是瑞士心理學家。起初,他與弗洛伊德合作,共同發展了精神分析學,但後來他們因理念不同而分道揚鑣。
榮格不同意弗洛伊德關於性本能解釋行為的觀點,他創立了人格精神分析理論,提出了集體無意識的概念。他運用人格分析的理論和方法分析社會歷史現象,超越了個體心理學領域,成為繼精神分析之後心理學領域的又壹重要人物。
箱庭療法是基於榮格精神分析心理學原理的最常見的心理治療方法之壹。
沙盤遊戲療法就是讓患者隨意選擇各種模具(玩具),按照自己的意願放在沙盤裏,創造壹些場景或形象。然後,精神分析學家用榮格的精神分析理論來指導患者分析這部作品背後的潛意識層面所體現的意義。
剛開始這種治療最初是為兒童來訪者設計的,因為他們年齡小,語言和理解能力較弱,很難通過直接交流來治療。
但是,孩子喜歡遊戲,所以有趣的沙盒遊戲不僅能引起孩子的興趣,還能緩解他們在遊戲中的情緒。精神分析學家也認為,通過場景布置可以看出孩子潛意識的壹些問題。
漸漸地,這種方法不再局限於兒童和青少年,而是廣泛應用於成年人。
弗洛伊德的潛意識也是壹個重要的發現,心理決定論的原理也體現了心理因素和成長經歷在精神疾病形成中的重要作用。這些觀點值得肯定。
精神分析師會長期傾聽、傾訴、分析心理困惑的原因和本質,相當於提供了壹個穩定的情緒支撐,壹個發泄和減壓的途徑,再加上患者長期的反思和自覺,對緩解負面情緒和自我提升確實有幫助。
從當代認知神經科學的角度,結合我們的臨床實踐,發現焦慮癥、強迫癥等神經癥以及抑郁癥、雙相情感障礙等常見精神心理疾病的心理根源可能是病理性記憶。深度催眠狀態下的病理性記憶修復技術(TPMIH)可以準確激活並高效修復,鞏固新的記憶,癥狀可以很快減輕甚至消失。
與經典精神分析相比,現代精神分析更具實用性和可接受性。
很多患者其實對自己的問題是有理性認識的,比如強迫癥,成癮性疾病。患者的理性知道這是不必要的或錯誤的,但他們仍然很難控制自己的行為,減輕自己的痛苦。
而且在深入交談中,精神分析容易激活患者疊加的心理創傷,缺乏快速修復的技術,患者只會再次感受到痛苦的折磨。如果病人能挺過來,或者能得到壹些情緒上的緩解、心理上的改善和理解;但是,很多人做不到,病情往往會惡化。患者可能會自動停止治療,甚至導致自殘和自殺。
所以,在沒有高效解決方案的情況下,精神分析很容易激活疊加的心理創傷,這是非常不合適的,風險也很大。
精神分析壹般是意識層面的談話或治療,很難觸及到內隱記憶層面的病理記憶。諷刺的是,精神分析找到了“潛意識”,卻無法真正到達潛意識(內隱記憶層面),也無法準確找到所謂的潛意識問題。只能通過人的表面行為和語言來推斷,這也是難以令人信服的壹個重要原因。
即使在放松狀態下通過自由聯想,患者可能會想起壹些零碎的片段,但很難還原病理記憶的全貌,很難完整回憶起當時的情景、情緒、認知和身體感受。這樣的對待和理解,其實是膚淺的,不完整的。
精神分析工作太久了,就是效率太低。如前所述,經典的精神分析需要幾年,甚至十幾年的時間,這使得精神分析僅限於對心理問題不太關鍵、有經濟實力和時間的來訪者。
壹些研究人員認為,長期精神分析比認知行為療法更有效。但也有學者指出,長期心理治療的有效因素不是技術或流派,而是治療師的長期陪伴和心理支持。
精神分析在美國已經衰落,使用率不到5%
而國內的心理咨詢或治療,自21世紀初興起以來,就深受精神分析的影響。
截至目前,國內有影響力的心理咨詢師、
其實早在精神分析的早期,精神分析學家對自己理論的認知是相對理性的。他們會通過壹種實驗分析的方法來評估病人是否適合精神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