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等級的城市作為不同規模區域經濟的增長極,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集聚、輻射和帶動作用。因此,城市化水平是衡量壹個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程度的重要標誌之壹。
1.城市化整體水平不高,區域分布不平衡。
黃淮海地區是中國北方經濟文化發展歷史悠久,工業、農業、交通、城鎮等基礎設施條件較好的地區之壹。但由於區域內人口基數大,經濟社會發展的區域差異非常明顯,城鎮化整體水平不高,區域分布不平衡。據統計,從65438年到0995年,以非農業人口計算的全區城鎮化水平為23.2%,略低於全國平均水平(24.37%)。根據城鎮人口統計,該地區實際城鎮化水平已達29.2%,略高於全國平均水平(29.04%)。但與經濟發達的長三角和東南沿海地區相比,城市化水平低5 ~ 10個百分點。
與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相對應的是,該地區的城市化水平因地區而異。比如北京、天津的城鎮化水平已經達到60% ~ 70%,山東省在30%左右,而河北省和河南省分別只有22.4%和21.2%。在同壹省份的不同地方,差異也很明顯。如山東省山東半島城市化水平比魯西北、魯西南高8 ~ 10個百分點。
2.在城鎮體系中,特大城市居多,小城鎮欠發達。
1995年非農業人口1萬以上的特大城市和特大城市8個,總人口19342萬,分別占全國的25%和21%;非農業人口500-1萬的大城市13個,總人口883.5萬人,分別占全國的30.2%和20.5%;非農業人口20-50萬的中等城市39個,總人口1199.7萬,分別占全國的20.3%和7.9%。而非農業人口50-20萬的小城市只有58個,總人口691.7萬,分別只占全國的15.5%和3.2%(見表11.6)。1990年,全區有2個144建制鎮,僅占全國建制鎮總數的18%。
小城鎮不發達,不僅數量少,而且密度低,遠低於長三角和東南沿海地區。這說明該地區地方經濟特別是農村經濟發展水平仍然較低,縣鄉企業發展緩慢且規模較小,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沒有從傳統農業產業轉移到非農產業。
3.城市功能以綜合性城市為主,專業化城市數量較少。
根據黃淮海地區城市的現狀和產業結構特征,整個區域的城市類型可分為綜合型城市和專業型城市兩大類。
(1)綜合城市。這類城市主要是各級行政中心,由行政職能驅動的各種經濟要素的增長而形成。按其管理權限和隸屬關系可分為:①中央直轄市——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其中,北京是中國行政中心城市的核心,是全國城鎮體系的政治、文化和管理中心;天津是中國北方重要的工商業經濟中心和港口城市。(2)省會和省區第壹城市是省級或區級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包括濟南、石家莊、鄭州、青島。(3)省內內陸壹級中心城市是綜合性的區域性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如河北省的邯鄲、邢臺、保定、唐山、滄州、廊坊、衡水,山東省的淄博、濰坊、煙臺、威海、濟寧、泰安、德州、臨沂、濱州、菏澤、聊城,河南省的開封、洛陽、新鄉、安陽、焦作。(4)縣級市和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非農業人口超過5萬的區有68個。
(2)專業城市。主要是在礦業、交通樞紐、旅遊業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中,歷史悠久、規模較大的專業城市大多不同程度地發展為綜合性城市。專業化城市按其主要功能可分為:①工礦城市,如河北省的唐山(煤炭、鋼鐵)、邯鄲(煤炭、鋼鐵)、任丘(石油)、淄博(石化、建材)、東營(石油)、萊蕪(鋼鐵)、山東省的棗莊(煤炭、化工)、河南省的平頂山(煤炭、電力)。②交通樞紐和港口城市。按照各種運輸方式的完備性,天津和青島都是運輸方式,徐州、連雲港、蚌埠是陸空聯運,北京、石家莊、濟南、洛陽是陸空聯運,秦皇島是水陸聯運,日照是水陸聯運。③歷史文化和風景旅遊城市。包括北京,河北秦皇島,河南開封洛陽,山東青島濟南泰安煙臺威海,蘇北徐州。
4.中心城市的空間分布相對集中。
與地方經濟的空間分布特征相壹致,中心城市布局相對集中,沿主要交通幹線形成四個組團,即:①京津唐城市群,包括北京、廊坊、天津、唐山、秦皇島,以特大城市為主體,城市非農業人口約13萬人;②吉焦鐵路沿線城市群,包括濟、博、濰、青,以特大城市為主,非農業人口超過650萬;(3)以鄭州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以大中城市為主,包括鄭州、開封、新鄉、焦作、洛陽、許昌等中心城市,非農業人口約465438+萬;④河北南部城市群,以石家莊為中心,包括石家莊、邯鄲、邢臺及京廣鐵路沿線部分小城市,非農業人口約280萬。
第二,中心城市的開發建設
1.加快中心城市的現代化和國際化。
作為現代經濟社會活動的載體,隨著黃淮海地區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對其集聚和輻射功能的要求越來越高。同時,隨著世界經濟活動的日益國際化,加快該地區中心城市的現代化和國際化以適應世界發展趨勢更加迫切。其中最主要的是特大城市、特大城市和非農業人口50萬以上的大城市。為此,必須按照國際標準和規範進行城市各方面的建設和管理,增強城市的經濟實力,調整產業結構和生產力布局,不斷提高城市的整體素質。
在這壹地區中心城市加快發展的過程中,國際化和現代化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特別是對於沿海城市和特大城市的發展。這些城市通過各種經濟技術開發區和保稅區引進外資、技術和人才,不僅是其城市產業結構升級和加快經濟發展步伐的重要動力,而且將對整個地區的經濟發展起到重要的示範和帶動作用。針對該地區城市基礎設施嚴重滯後、負債累累、城市投資環境差的現狀,應努力實現城市基礎設施和管理的現代化,以進壹步加快城市國際化進程。
2.北京和天津共同發展成為中國北方的國際大都市。
在中國經濟大規模走向國際市場的過程中,為了進壹步提升這壹地區乃至整個中國在東北亞乃至世界經濟格局中的地位,提高整體競爭力,選擇壹個極具發展前景的特大城市建設成為國際化大都市具有重要意義。北京和天津是中國第二和第三大城市。在中國近代政治經濟發展過程中,兩座城市交替成為中國北方經濟最發達的城市,具有良好的發展基礎,未來都有建成國際大都市的可能性。但按照國際大都市的主要標準,兩座城市的發展雖然有壹定的優勢,但也有明顯的局限性和不足。比如,在經濟技術基礎上,北京總體上優於天津,而天津在國際貿易和金融市場上優於北京;天津的工業技術裝備和技術人員雖然不如北京,但員工素質和管理水平更高,所以企業的經濟效益比北京高;在城市建設的整體水平上,北京也明顯超過了天津;在對外交通方面,兩個城市各有優勢。北京作為全國最大的交通通訊樞紐,公路、鐵路、民航運輸條件都比天津好很多,而天津的大型海港功能(港口貨物吞吐量全國第六,集裝箱運輸量北方沿海第壹)是北京所不具備的;在對外開放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方面,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和保稅區優於北京,而北京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發展迅速,成效顯著。如前所述,京津如果融為壹體,將發展成為優勢互補、實力雄厚的國際化大都市。
京津共同發展成為中國北方國際大都市,既是客觀需要,也完全符合兩市發展規律。北京把天津作為自己的海上門戶和經濟援助中心;而天津則利用北京的政治、科技、教育影響力,結合自身便利的對外交往條件,通過大規模的對外經濟活動壯大經濟實力,更好地為北京發揮支撐作用。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為加快兩市聯動發展步伐,需要協調兩市經濟發展,加快改造傳統產業,大力發展商業、金融、房地產、旅遊、信息咨詢等第三產業,調整優化兩市產業結構(第三產業占京津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要從1995年的50.1%和38.6%分別提高到50%)。同時,要規劃建設京津唐高速公路產業帶,打造以國際貿易為導向、外向型經濟為主體的產業帶。此外,兩市將共同開發塘沽濱海區(面積683平方公裏),有利於緩解兩市人口和經濟過度集中的壓力,充分利用土地、礦產和海水資源,發展海洋化工、石油化工、外貿相關的第三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按照浦東開發模式將其打造成為北方沿海地區對外開放的“龍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