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1.1信息商品形成
商品是可以交換的、滿足人們需要的勞動產品。從商品的定義可以看出,商品有兩個本質要素:“勞動產品”和“用於交換”。
根據商品的定義,信息商品的形成必須滿足以下條件:
(1)應該是有使用價值的,能滿足人們某壹方面的需求。
(2)有價值。
(3)可用於交換。
比如房屋中介信息具有房屋買賣雙方詢價、買賣、選房的使用價值;房屋買賣時,其房屋中介會因房屋中介的信息而獲得報酬;房屋中介信息用於房屋買賣活動,只有用於交換,才能獲得價值。
6.2.1.2信息商品的性質
作為壹種商品,信息商品不僅具有壹般商品的特征(如價值和使用價值、稀缺性、基於私有產權等。),而且還具有不同於壹般商品的特點:
(1)信息商品是體驗商品。所謂體驗商品,就是在使用之前無法知道它的價值,使用之後才能知道它的價值。信息商品作為壹種體驗商品,無法由廠商決定,因為人們在使用之前並不知道它的價值,但如果使用了,就不需要再購買。因此,信息商品的定價是壹個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比其他商品的定價更難。
(2)固定成本高,復制成本低。在信息商品的研發階段,需要投入大量的固定成本,包括人力資本、技術知識積累、生產設備投資、中試投資和市場風險。復制信息商品很簡單。壹旦生產出第壹批信息商品,復制的成本幾乎為零。
(3)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非排他性是指壹個個體不能阻止另壹個個體消費該商品,而非競爭性是指壹個個體的消費不會減少其他個體的消費。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是公共產品的特征。信息商品的再生產成本很低,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為了保護知識產權,我們壹般依靠知識產權制度來實現信息商品的排他性,如專利、版權等。
(4)時效性。信息商品的時效性包括內容和傳遞過程的時效性。內容的時效性是指信息商品的內容只在特定的時間內對特定的用戶有效。信息商品的時效性決定了信息商品被使用的強度。時效性越強,被利用的強度越大,反之亦然。
6.2.2信息商品的價值和使用價值
6.2.2.1信息商品使用價值
信息商品的使用價值是指信息商品能滿足人們的某種需求,即信息商品使用的大小。信息商品的使用價值可分為主觀使用價值和客觀使用價值。主觀使用價值是指信息商品使用後可能產生的效用,是信息商品的供需雙方根據經驗或計算得出的。客觀使用價值是信息商品使用後的真實效用。可以分為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
6.2.2.2信息商品的價值
根據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觀點,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是商品的社會屬性,體現了商品生產者和使用者之間的聯系。因此,信息商品的價值濃縮在生產信息商品所花費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中。它是在現有的正常社會生產條件下,以社會平均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來衡量創造壹定使用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或勞動消耗。
根據信息商品價值的定義,要衡量壹件信息商品的價值,就要衡量該信息商品在社會平均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所花費的勞動時間。計算壹般商品價值的標準是簡單勞動,但用簡單勞動來衡量信息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不恰當的,因為信息商品的生產不是簡單勞動,具有很高的復雜性。通常的做法是通過壹定的比例系數將復雜勞動轉化為簡單勞動。比如,以某種簡單勞動為基礎,把信息生產的勞動消耗標準確定為壹個系數(如強度系數、復雜系數、彈性系數),再以某種接受教育培訓的經歷為基礎,根據各種學歷、資歷,分別為信息生產者確定各種勞動量的參數。學歷和資歷越高,對應的系數越大,其高級勞動所創造的價值也越大。
信息商品的貨幣形式和價值的計量是壹個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主要是因為它的價值是不確定的。比如,在計算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時,需要將生產信息商品的復雜勞動折算為簡單勞動時間,但這其中存在很多問題,比如什麽是復雜勞動,復雜勞動和簡單勞動的區分標準是什麽,復雜勞動轉化為簡單勞動的系數如何確定等。
6.2.3信息商品的成本和構成
信息商品具有固定成本高、邊際成本低的特點,因此信息商品和信息服務可以以極低的邊際成本進行再生產。在再生產過程中,信息商品和信息服務的不變成本比占商品總成本很大比重的可變成本重要得多。
假設固定成本是F,單位產品的可變成本是C(不變),這樣邊際成本也是壹個常數H,產量是Q,企業的總成本函數是
C=F+cq
平均成本(AC)函數可以如下得到:AC = C+F/Q。
從平均成本函數可以看出,當企業的產量Q增加時,平均成本AC下降,即生產規模越大,單位產品所分攤的固定成本越少。可見,在可變成本不變的條件下,平均成本必然越來越接近邊際成本MC或單位可變成本c。
對於信息商品來說,固定成本和可變成本都是影響規模經濟的重要因素。對於有線電視、光纖通信、芯片等信息商品來說,固定成本是相當大的,而連接壹個額外用戶的成本(即可變成本)要低得多。在軟件信息商品的生產中,幾乎沒有可變成本,平均成本會隨著產量的增加而下降,但下降的速度會越來越慢。可以看出,可變成本非常小的行業,雖然固定成本可能不會太大,但規模經濟也很明顯,這在軟件行業非常明顯。所以對於信息商品來說,成本會隨著產量的增加而不斷下降,價格也會下降。
6.2.4信息商品的價格機制
信息商品價格是信息商品價值的貨幣表現,是其價格形成的基礎。信息商品的價值決定了信息商品價格的形成和構成,信息商品的價值特征必然導致信息商品的價格特征。
價格是商品經濟的產物,產品的價格是其價值的貨幣表現。價格是基於產品的社會價值(即社會必要勞動消耗),而不是基於企業的勞動消耗。信息商品價格是指信息市場中信息商品價值的貨幣表現。信息商品的價格會受到供求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基於信息商品價值的信息商品價格具有以下功能:①作為信息商品交換的基礎;②衡量信息商品的稀缺性;③作為信息商品經營中的信息指令。
價格機制是指價格變化與市場供求變化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當壹種商品價格下跌時,信息使用者會增加消費和購買,而生產者會減少生產和供應;相反,當壹種商品的價格上漲時,信息使用者會節約使用,減少購買,生產者會擴大生產,增加供給。因此,在市場經濟中,生產活動和購銷活動壹般是由價格而不是行政手段來調節的。同時,供求關系的變化也會影響或制約市場商品價格。當壹種商品的總產量增加時,它的價格就會降低;反而會使其價格上漲。
信息商品的價格在反映其價值時比物質商品的價格更復雜。就信息商品而言,它是通過人類思維的創造性勞動,由新思想、新原理、新設計、新方法、新工藝轉化而成的科技成果。由於它在生命周期內不需要再生產就能滿足許多需求和用途,所以它的價格主要取決於信息產品的效用價值或利益價值。
至於次要信息商品,因為是在積累的主要信息商品的基礎上產生的,所以是對主要信息的排序、綜合和提煉。按照壹定的標準和要求,由指定機構壹次性生產加工,其他機構無需重復生產即可滿足各種需求,實現多方享受。二次信息商品的生產過程並不像物質商品那樣按照壹定的標準重復,但生產同壹種二次信息商品的難易程度差不多,工作程序和方法基本定型,持續時間均衡,消耗基本壹致,投入產出關系確定。為此,二級信息商品的價格標準可以按品類計算,可以綜合考慮勞動時間來制定。
信息商品的價格會受到信息使用者的影響。信息使用者自身的物質條件、技術條件和智力條件,特別是信息使用者自身的創造性勞動,往往對信息商品在消費過程中效用的實現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同壹信息商品對不同用戶的實際效用是不同的。信息用戶在購買或消費信息商品時所獲得的效用成為確定信息商品價格的基礎和依據。
信息商品的價格還會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如信息商品的生產成本、生產難度、供求關系、用戶的支付能力、市場壟斷程度、信息市場的環境和特點等等。這些因素有時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但由於它們不起規律性的作用,也不是內在的、本質的,所以不能成為決定信息商品價格的基礎和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