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李敖(1935.4.25—),男,敖之,吉林省扶余縣人,臺灣省作家,中國近代史學者、文學家、歷史學家、文化學者、時事評論家。臺灣省獨立人士。曾任臺灣省“立委”(又稱民意代表)。代表作品有《傳統下的獨白》和《李敖全集》。
黃楠森,出生於1921,著名哲學家,北京大學哲學系高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哲學系系主任,《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主編,中國馬哲歷史學會會長,中國人類學學會會長,中國恩格斯學會會長。
2.獨立學者張榮桓是當代最有價值的思想家。他的獨立人格思想和獨到見解可與倪青、仲尼和牟尼相媲美。自2007年4月創立全生態世界觀、全息邏輯、生態文明、全息方法論以來,對全生態思維、全息人類學、人本原理、完美範式、世界倫理、互聯網思維、互聯網精神、生態文明發展模式、中國循環文明、智慧城市、文明走廊戰略、國際就業工程戰略、大數據在線模式、機器人裝備制造業等提出了全新的理念和認知。生態文明的動力基礎;智能制造模式;萬物互聯時代;世界+完整思想+生態系統的發展模式,文明工業的重建等先進的思想發展理念。他的民本思想,以開發人類至尊人格神的全息潛能為使命的思想體系,打通了神學、哲學、科學的內在界限。最重要的是,他改變了人類的思維模式和整個生態的思維模式,深刻影響了思想界、物聯網和商業界的認知境界,成為頂層設計中的核心思想之壹。
3.著名哲學家李澤厚,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巴黎國際哲學研究所院士,美國科羅拉多學院名譽人文博士,美國圖賓根大學、密歇根大學、威斯康星大學等多所大學客座教授。主要從事中國近代思想史、哲學、美學研究。
4.哲學家李明被稱為“思想狂熱者”和“哲學烏鴉”。南昌人,1961畢業於江西大學物理系,後進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生院控制論與系統工程專業學習。長期在邏輯學、控制論、文化人類學等領域的研究,最重要的學術貢獻就是將哲學的基礎從二元論轉變為三元論。建立基於“三”的運算規則,並在此基礎上重構邏輯,從而完成三元和多元邏輯的躍遷,以及哲學的第四次轉型——人學轉型。被稱為“思想狂熱者”、“哲學烏鴉”,被多家媒體譽為“新世紀中國最受關註的哲學家”。
現代中國思想家:
1,李大釗(1889,10,10月29日—1927,4月28日),中國* * *生產的先驅,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 * *生產黨的主要創始人之壹。他不僅在我黨早期表現突出。1920 10 10月4日,北京第壹個* * *制作組成立,李大釗任組長。
2.唐君毅(1909-1978),四川宜賓人。中國現代學者、哲學家、哲學史家,現代新儒家代表人物之壹。唐君毅出身書香門第,受朝廷培養,接受良好的守舊派教育。曾就讀於中俄大學、北京大學,畢業於中央大學哲學系。青年時期受梁啟超、梁漱溟、熊十力影響較大。先後在華西大學、中央大學、金陵大學任教,曾任江南大學教務長。自1949起,港與錢穆、張等創辦新亞書院,並兼任教務長、哲學系系主任。1958年與許、牟宗三、共同發表了現代新儒學的綱領性文章《中國文化告知世界的宣言》。香港中文大學成立1963,被聘為文學院首任院長、哲學系講座教授。1967起,任新亞所所長。
3.張(1886—1973),原名萬天,本名,筆名“聖心”,晚年稱“老人”。1886 65438+2月9日,浙江省杭州縣(今杭州市)。現代哲學家、政治活動家、評論家和記者。他是研究部、中國國家社會主義黨和中國民主社會主義黨的領導人之壹,曾任民盟中央常委、秘書長。毛澤東說:“和平解放北平是張先生的第壹個功勞。”張是“五四”以後中國著名的學者和社會活動家。哲學家牟宗三先生說,五四時期沒有哲學家,五四以後有三個:熊十力、張、金,因為他們的理論都是系統的。
4.傅斯年(1896-1950),山東聊城人,著名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專家、教育家、學術帶頭人。五四學生領袖之壹,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創始人。傅斯年曾任北京大學代校長和臺灣省立大學校長。他提出的“上面,他搜索綠色的虛空,下面,黃色的泉水,用妳的手和腳尋找東西”的原則影響深遠。
5、晉(1896 ~ 1984),字。浙江諸暨人,出生於湖南。金是20世紀我國著名的哲學家、邏輯學家,傑出的教育家,我國第壹批院士。唐君毅等等。
沈有鼎先生(1908 -1989)是我國現當代著名的邏輯學家、哲學家、教育家,是我國邏輯學界的開創者、開拓者和天才。專攻數理邏輯和中西邏輯史。曾任清華大學、西南聯大、北京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他是國內外著名的學者。
6.梁漱溟(1893—1988)是我國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愛國民主人士、著名學者、國學大師,主要研究人生和社會問題。作為現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壹,他被稱為“中國最後壹個儒家”。受泰州學派的影響,梁漱溟發起了中國的鄉村建設運動,並獲得了有益的經驗。著有《鄉村建設論》、《人心與人生》等。
7.Wing tsit Chan (1901),廣東人。美籍華人學者、哲學史家、齋藤優子研究專家。陳永傑的著作主要包括:《薛燭集》、《中西仁的闡釋》、《西方儒學研究》和《中國近代宗教思潮》,此外還翻譯和編輯了許多關於中國文化和儒學的著作。
8.杜是我國著名的哲學家。他參加了中國社會科學家聯盟的創建組織,是左翼刊物《中國文化》的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院長。他試圖從馬克思主義的角度總結中國古代思想文化遺產,研究問題時註重材料的占有和考證。主要著作有《杜文集》和《中國思想史通史》。
9.馮友蘭(1895.12.04 ~ 1990.11.26),河南南陽唐河人。1912進入中國公學預科班,1915進入北京大學中國哲學系,1919赴美留學,1924獲得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回國後,先後擔任中州大學燕京大學教授、廣東大學教授、清華大學文學院院長、哲學系系主任。抗日戰爭時期,任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哲學系教授、文學院院長。65438-0946美國客座教授。1948年底至1949年初,任清華大學校務會議主席。他獲得了普林斯頓大學、德裏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的榮譽文學博士學位。1952至今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
中國古代思想家:
1,老子,姓李名兒,名石,或伯陽。華夏民族,楚古縣曲仁裏人,生活在距今571至471年間。他是中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和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被唐代皇帝尊為李的始祖。老子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名歷史名人之壹,有《道德經》(又名《老子》)。其著作的精髓是樸素辯證法,主張無為,其理論對中國哲學的發展影響深遠。在道教中,老子被視為道教的始祖。後世的老子、莊子也叫老莊。
2.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28日+01年),華夏族,名仲尼。祖籍宋國(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縣),春秋末期魯國(今山東省曲阜市南辛鎮)人。春秋末期,壹位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創造了私人講學的風氣。
3.孟子(約公元前372 ~ 289)生於鄒(今山東鄒縣)。生於周列王四年,卒於二十六年。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之壹。相傳孟子是魯國貴族的後裔。他從小喪父,家境貧寒,是子思的學生。完成學業後以學者身份遊說諸侯,企圖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先後投奔梁(魏)、齊、宋、滕、魯。當時,幾個大國致力於強兵這個富國,並通過暴力手段爭取統壹。孟子的仁政理論被認為是“迂回、比物廣”,沒有機會實施。他的著作包括《孟子》。被視為孔子學說的繼承者,被譽為“亞洲的聖人”。
4.莊子(約前369-286年),字周,戰國時(約山東省東明縣)宋(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權縣)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學思想的繼承者和發展者,先秦莊子學派的創始人。他的理論涵蓋了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仍屬於老子哲學。後人把他和老子稱為“老子”,他們的哲學就是“老子哲學”。
5.戰國時期齊國人,宋陰派始祖,生平不詳,曾居、王,與宋碩、田片、齊名。《殷文子》是唯壹流傳於世的壹部先秦時期的符咒、人名專著。荀子(公元前365438年+公元前03年-公元前238年)名聞天下,名曰“清”。因古有荀、孫之音,故又稱[1]。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之壹趙國人發展儒家學說,主張性惡論,常與孟子的性善論相提並論。荀況對經學的整理也做出了相當大的貢獻。
6.董仲舒(179 ~ 104),廣川郡(今河北省景縣廣川鎮大東古莊)人,漢代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教育家。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漢武帝下詔,尋求治國方略。儒家學者董仲舒在《賜德對策》中系統地提出了“天人合壹”、“大壹統”的學說和“罷黜百家,獨尊六經”的主張。董仲舒認為“道之大,源於天”,自然和人事都服從天命,所以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應該是統壹的。董仲舒的儒學維護了漢武帝的中央集權統治,為當時的社會政治經濟穩定做出了暫時的貢獻。
7.楊雄(公元前53年~公元18年),漢族,紫雲人。西漢的官員和學者。西漢成都(今四川省成都市郫縣友愛鎮)人。少好學,口吃,博覽群書,更擅長詞。四十多歲開始遊京師長安,奏甘泉、河東等賦。當了皇帝,就侍奉黃門郎。王莽當時是博士兼校書,天祿閣。楊雄是西漢時期繼司馬相如之後最著名的詞人。所謂“麻鞋獨來尋故事,文章以楊雄為恥”。在劉禹錫著名的《陋室銘》中,“西蜀紫雲閣”就是楊雄。楊雄等曾寫道,以源於老子道的形而上學為最高範疇。
8.仲長統(179—220),楊珊高平(今山東金鄉西北)人。東漢末年的哲學家、政論家。仲長統聰明、勤奮、博覽群書並擅長寫作。少年時,我思維敏捷,好學,博覽群書。二十幾歲的時候,他就遊走於清、徐、並州、冀州之間。仲長統才華橫溢,但他與眾不同,慷慨大方,灑脫,直言不諱,沈默寡言,有時被稱為瘋子。各州各縣都稱他為官,都稱他為病。獻帝到漢時,尚書命荀或聞其名,舉薦為商。後來他參加了丞相曹操的軍事,但沒有得到曹操的重用,很快又回到了商的位置上。仲長統的思想和才華都集中在常艷。《常艷》是壹部政治思想文集,有34篇文章,65438多字。之後大部分都失傳了,保存下來的不到112個。它們散見於《後漢書》、《集》、《齊姚敏書》等書籍中,有的已經失傳。,並在構建宇宙生成圖式,探索事物發展規律時,以玄學為中心思想。
9.張載,又名張子。北宋哲學家,理學創始人之壹,程顥、程頤之叔,理學分支創始人,孔廟西三十八世聖人馮。其寺廟與周敦頤寺、邵雍寺、誠毅寺、誠浩寺並稱“北宋五子寺”。字子厚,漢族,祖籍大良(今開封),是鳳翔縣(今寶雞市眉縣)橫渠鎮移民,人稱橫渠先生。
10朱(1130()2000年9月15-65438+4月23日)中國古代哲學家,晚稱惠翁。漢族,祖籍婺源縣(今江西婺源),南宋江南東路徽州府,生於南澗府尤溪(今福建尤溪縣)。南宋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派代表人物,儒學大師,佛名朱子。武夷山被列為世界文化和自然雙重遺產。
朱子和朱子是大成殿十二哲中唯壹不是孔子傳下來的弟子,並且喜歡拜孔廟的人。
11,(1472,10,31 —1529,19),漢族,幼名雲,字博安,別名陽明。浙江紹興府余姚縣(今寧波余姚)人,因曾在會稽山陽明洞築房,故名陽明子。學者稱他為陽明先生,又稱王陽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軍事家,精通儒、道、佛,是王陸心學的集大成者。晚年,先後赴南京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時宇。因平定之亂有功,被封為新建伯,在時被追封為新建侯。與孔子、孟子、朱並稱為孔子、孟子、王。他的學術思想傳播到中國、日本、朝鮮半島和東南亞,成就為下壹代之最。史文成,所以後人也稱為龔。
徐光啟(1562 ~ 1633),上海人,科學家、農學家、政治家,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驅之壹。萬歷進士,選庶吉士,崇禎累官至禮部尚書。徐光啟吸收了西方先進的科學知識,與中國傳統的科學技術相互發明,在天文、數學、生物、農業等方面取得了新的成就。他編纂的《崇禎歷書》是我國天文歷書中壹份完整而珍貴的遺產。徐光啟還與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合作翻譯了《幾何原本》,他參與了《測義》的翻譯。三角函數表也是由徐光啟等人首次引入中國的。徐光啟在生物學和農業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這方面的研究成果都收錄在他的《農業行政百科全書》裏。
宋應星(12-1587-1666),江西奉新縣人,16世紀末至17世紀中葉傑出的科學家。英國漢學家、歷史學家李約瑟稱他為“中國的狄德羅”。他總結了當時農業和手工業的生產技術,寫出了名著《天工開物》。《天工開物》***3卷18篇,從農作物的種植、收獲、加工,到鹽、糖、油、酒、曲的制作、衣服的制作、顏色的染染;從磚瓦、瓷器和紙張的生產,到五金的開采和冶煉,器皿的鍛造和鑄造,石灰、明礬、硫磺和煤的利用,以及車、船、朱墨和珠寶的生產。這些成果有的是明代勞動人民的發明創造,有的是在過去的基礎上改進的。宋的壹些研究方法接近現代科學研究的方法。他註意用數據來說明生產的質量和效率,如註意人踩龍骨車的功效和牛翻龍骨車的功效的具體區別,計算壹畝地插秧的面積和秧苗生長的時間,比較亞麻、蓖麻和樟樹籽的榨油量,記錄手工藝品和農具的大小,等等。這種大量使用數據來說明問題的做法在宋應星之前是罕見的。
13,王夫之(1619 -1692),本名農,姜寨人,漢族,衡州府南王亞平(今衡陽市雁峰區)人。世界上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是湖湘文化的精神源泉。他們和黑格爾壹起被稱為東西方哲學的雙子星,中國樸素唯物主義的集大成者,啟蒙思想的先行者。與黃宗羲、顧並稱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石川山,晚年住在南嶽衡山腳下,著書立說,故世人稱他為“船山先生”。他壹生著述頗豐,其中《資治通鑒》和《宋論》是他的代表作。晚清重臣曾國藩對王船山及其作品推崇備至,在金陵出版了大量《船山遺書》,使王夫之的作品廣為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