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父母,也要積極參與社會活動,樂於與人交往,讓孩子對如何交友有感性認識,父母也要時刻關註孩子的社交方式。比如,熱情地和人打招呼,友好地說謝謝,可以潛移默化地幫助孩子掌握壹些社交技能。下面是壹組博文,供家長參考。
★父母如何教孩子交朋友
導語:面對熱鬧的環境和陌生的群體,很多孩子會不願意說話,不願意交朋友,甚至有點膽小。這個時候,家長應該如何教育孩子去交朋友,有自己的交際圈?明星寶寶育兒專家有壹些好的建議,讓孩子有更多的朋友。
社交能力是人與人之間的橋梁,是人生不可或缺的生存工具。社會的發展越來越要求人們具備與他人溝通和合作的能力。培養良好的社交能力,不僅是兒童智力發展和健康成長的需要,也是他們未來生存和發展的必備素質。卡內基曾經說過:“壹個成功的管理者,專業知識的作用是15%,溝通能力占85%。”想要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就不要錯過孩子的成長過程。如果壹個孩子人際關系很好,與孩子和老師相處融洽,那麽他會覺得自己被接納,被喜歡,他會更快樂,更開朗,更自信。
第壹,給孩子創造壹個民主平等的家庭環境。要民主平等的對待孩子,盡可能的做孩子的朋友,培養孩子愛說話、敢說話的性格。關於家庭的事情,尤其是涉及到孩子的事情,盡量讓孩子參與討論,多聽聽他們的意見。這將有助於孩子們樹立自信心。大膽與人交往,品味與人和諧溝通帶來的各種樂趣。
第二,做寶寶的第壹個朋友。在寶寶逐漸建立真正的友誼的過程中,父母起著最重要的作用,因為友誼意味著對他人的關心,對社會信息的理解和反應,父母是和孩子打交道的第壹人。對寶寶的需求反應迅速,有耐心,經常和寶寶“談心”,對寶寶以後交朋友很有幫助。《我和寶寶》等書中有很多章節是家長可以閱讀的。
第三,培養孩子特定的社交方式。社會能力是兒童在與他人特別是與同伴交往過程中獲得的壹種能力。所以家長要教會孩子具體的社交方法,才能讓孩子獲得社交能力。特別是要讓孩子學會用別人能接受的方式去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例如,當孩子想加入別人的遊戲時,可以教他們問別人友好的問題:“我可以加入妳的遊戲嗎?”“我想和妳壹起玩,可以嗎?”當孩子和別人爭搶玩具時,家長要耐心引導,和孩子壹起想出更好的辦法,學會說服別人和自己分享玩具。
另外,教孩子用文明的語言與人交流。如“謝謝”、“不客氣”、“對不起”、“好吧”、“妳先玩,我壹會兒再玩”等語言,讓孩子熱情主動地與人交往,逐漸學會與人溝通,學會交朋友。兒童讀物《梅梅行交友》中的有趣故事都是關於教育孩子如何交友的。
第四,創設情境,提高社交能力。社交技能在某些情況下會得到提高。家長要為孩子創造各種社交機會和條件。家長首先要鼓勵孩子多交朋友,多去拜訪,或者邀請壹些孩子來家裏玩。當交流的機會來臨時,父母要學會躲在孩子身後,而不是沖到孩子面前。比如家裏有客人,讓孩子參與接待;如果有機會,也要適當地帶孩子參加各種聚會,讓孩子和不同的親朋好友交流、玩耍;購物時,讓孩子試著買自己喜歡的東西。讓孩子在特定的生活環境中學會正確與人相處。
第五,及時表揚,鞏固社交能力。贊美就像陽光。面對孩子正確積極的人際交往行為,要充滿激情地給予表揚。如果能加上肢體語言就更好了。親吻、撫摸、擁抱等。這樣才能讓孩子明白什麽行為是對的,並繼續鞏固和延續下去。(來源:早教網)
★如何引導孩子正確交友
之前大概是11.6,我也是做客廣西廣播電臺930教育節目,討論“如何教育孩子正確交友”的話題。因為我壹直從事家庭教育,尤其是婚姻協調和親子溝通。所以,對於家長普遍關心的這個問題,我很有感觸。
我個人認為,對於孩子交朋友,首先要了解孩子的性格本質,掌握孩子的交往動機和交往習慣。在符合孩子情感需求的前提下,有針對性和方向感的引導和教育會事半功倍。
每個孩子都有獨特的性格特征和行為習慣,我們不可能采用壹個標準或壹個量表來適應每個孩子。鑒於家長對性格知識並不了解,只能根據孩子的性格表現來分析,簡單分為主動和被動兩種情況。
主動通信類型
主動溝通孩子的目的是以自我為中心,發揮自己的號召力和影響力來主導人際交往。其中,在號召力、影響力、判決力方面也有兩種不同的情況,如:
壹種是孩子從小就積極主動,好勝,好鬥,指揮控制欲強,盛氣淩人。他隨時隨地都會被壹群人跟著(孩子王)。如果他太霸氣,朋友就不會太多,有的會遠離他。
還有壹種是比較挑剔、穩重、內向的人,對自己和他人都有很高的標準。壹般來說,不符合標準的人不會和他玩,也就是說不會隨便交朋友,只有符合自己標準的人才會有深入的交流。這樣的孩子朋友少,但友情深。
對於好動孩子的家長來說,引導和教育的重點應該是:孩子自身道德觀念、是非規範、人生觀、價值觀的培養。教育好這種孩子,不僅會影響妳孩子的健康成長,也會影響到受其影響的孩子。多做壹件事,造福家庭,貢獻社會,功德無量。
被動通信類型
被動交往的孩子容易受到環境或他人的影響,在人際交往中處於被動地位。他們都是受影響的或者追隨者。受影響者和追隨者之間也有差異。
受影響的人很容易被誘惑所感染。他們通常非常樂觀熱情,喜歡熱鬧,天下太平。他們不認識任何人,好奇心強,情緒化,思維跳躍,容易被煽動和誘惑。
追隨者是天生喜歡別人為自己做決定的人,很難拒絕別人的指揮和控制。令人欣慰的是,他們都有大智慧。協調能力和自我保護意識都很強,壹般不會吃大虧(戰爭場面)。遠沒有違法亂紀。他們是解決危機的專家。
對於被動溝通的家長,在教育引導上,重點是提高孩子辨別真假、善惡的能力。甚至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提高孩子適當的防範意識,在此基礎上教育孩子學會分析思考,對文化課的學習會有幫助。
當然,現實中的孩子性格是多種多樣的,不會像上面分類的那樣清晰。當然也沒有兩個壹模壹樣的孩子。這給家長的教育和引導帶來了很大的問題。父母要善於觀察,勤於思考。準確把握,恰當引導,達到自然流暢的效果。千萬不要生搬硬套。導致造反造反,事與願違。
正確教育引導的結果,既能保證孩子正確交友,又能提高親子關系和學習主動性,這也是我對父母的祝福。(來源:孫亮光的博客)
★如何引導孩子正確交友?
咨詢:兒子小學三年級,學習還不錯。以前班裏老師反映這學期總是和班裏學習最差的同學壹起玩。當時我也沒在意。昨天他回家說他的好朋友打了壹個小孩,把人打哭了。不是他幹的。當時我跟他說,這樣打人是不對的。他說這是錯的,但很有趣。他的祖母壹聽說這件事,就說不允許他和這些孩子壹起玩。他甚至哭著告訴我們,如果不讓他和這些孩子壹起玩,他就不去上學。這讓我覺得問題很嚴重,但又不知道該怎麽辦。父母應該幹涉孩子交朋友嗎?請梅溪老師指導我們家長,謝謝!
梅溪回答道:
任何時候,孩子都是慢慢長大,逐漸從家庭進入學校,接觸社會的。他們會接觸到學校老師,同學,社會各方面的信息,也會認識壹些人,交壹些朋友。
俗話說:良師益友,就是壹個優秀的老師會是壹個對身心都有好處的好朋友。反過來,壹個對身心都有好處的好朋友,也會成為妳生活、工作、學習中的好老師。由此可見,交友在人的成長和生活中是多麽重要。
父母應該幹涉孩子交朋友嗎?首先,可以肯定的是,由於孩子缺乏認知和生活經驗,家長有責任引導孩子正確交友;
在大多數家庭中,父母幹涉孩子交友,多半是因為孩子交了“壞”朋友,目的是讓孩子斷絕朋友關系。家長幹預的過程大多是:
1,分析孩子朋友的“壞”特質;“黃河考砸了。。。。。。";孩子想,黃河學習不好但是人對我好,或者黃河上課最喜歡幫助別人,他很善良等等。總之,我不同意妳所謂的不好的分析。
梅溪點評:作為家長,站在自己思維的角度分析肯定會缺乏客觀性,必然會產生認同感或者引起孩子的關註或思考;
2.命令孩子接受指令“不要再和他玩了。。。。。。",引起叛逆或攻擊行為;
梅溪點評:教育不能強求產生,好的教育來源於受教育者接受並轉化為自主自發行為的過程;交友、學習、工作都壹樣;
3、動之以情“我都是為妳好”;雖然孩子理解妳,但是如果妳說了很多次,孩子會覺得妳很討厭。
4.怪“妳怎麽不明白?”“妳還年輕。”“妳為什麽不理解妳媽媽?”
梅溪點評:過激行為往往就是從這裏受到啟發的。妳說我不懂,我年輕,我就證明給妳看,相當於把妳的孩子推到朋友面前,同時孩子心理上認為妳不懂他。就像希曾之前說的,所有的孩子都想成為父母的驕傲,所以不要懷疑他們對妳的愛;
。。。。。。。
我們是父母的控制。想想教我們孩子的過程。如果妳沒有孩子,妳還記得我們成長過程中父母對我們的教導嗎?簡而言之,父母在引導孩子交友、教育或引導方面,在上述途徑上都失敗了;
梅溪教妳正確有效的引導孩子交友的方法,適合家庭和不同年齡段的人如何正確交友;
看看梅溪是怎麽引導孩子正確交友的。
1.妳想成為什麽樣的人?
梅溪和孩子在壹起的時候,我經常會問:“兒子,妳要做男人了嗎?”
兒子說:“嗯,當然。”
梅溪說:“妳覺得壹個男人應該是什麽樣的?(停頓,等孩子說)在孩子聽不懂或者不會說話的時候,給壹點引導,“首先當然是勇敢。妳還需要什麽?"
兒子說:“要堅強”。
梅溪說:“嗯,是的,作為壹個男人,堅強是很重要的。遇到什麽困難都可以堅強,當然要想辦法,對吧?”最重要的壹點是什麽?"
兒子說:“聰明。”
“是的!聰明很重要。聰明就是任何人做任何事情都會去想,會去想要不要做,要不要做,怎麽做。聰明很重要!”立即肯定孩子的回答,為接下來的對話做鋪墊;
梅溪:“所以,妳變成了壹個人,壹個勇敢、堅強、聰明的人!”"
兒子說“當然”,表現出十足的自信;
2.討論關於朋友的話題,引發孩子的思考;
梅溪:“讀書時先想後做是聰明的。”:交朋友呢?要不要先想想要不要和他做朋友?"
兒子:“嗯”
梅溪;“如果我們和天天說臟話的人在壹起,我們也會變成說臟話的人,那我們應該和說臟話的人做朋友嗎?”
兒子:“當然不是。”
梅溪:“對,我們要勇敢,要聰明,要堅強。怎麽才能和喜歡罵人的人交朋友,成為罵人的人?”妳太對了。"
梅溪再次強調:任何正確的行為都來源於正確健康的動機!
梅溪:“如果那個朋友讓我們去打人,我們行嗎?”
“不要。”兒子毫不猶豫地說了出來;經過前期的溝通和不斷的肯定,給了孩子壹個足夠自信和正確思考的果斷答案。
梅溪問:“我們不去,他說妳不去陪妳玩怎麽辦?”
兒子稍微猶豫了壹下,我馬上說:“我們會勇敢地告訴他,不玩就不玩;我們應該是強壯、勇敢和聰明的人,不是嗎?這個時候,孩子需要我們的鼓勵和支持;
兒子突然強勢起來,說:“是啊!”
梅溪說:“做壹個勇敢、堅強、聰明的人,妳會有很多好朋友。如果他不和我們壹起玩,他會失去壹個優秀的朋友。而且我們會有更多的朋友,不是嗎?”
兒子說:“可以!”
梅溪(著重地)問:“如果妳的朋友真的讓妳去打人,妳會怎麽做?”兒子說:“不”
梅溪問:“我朋友真的說我不去就不跟妳玩了。妳會怎麽做?”兒子說:“不玩就不玩。”
。。。。。。。
在這個對話的過程中,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註意到,美希到底有沒有讓兒子和誰玩。其實不管是孩子還是我們自己,交朋友都是我們自己的選擇。作為家長,引導孩子的目的不應該是和誰玩,而是幫助孩子如何選擇朋友,如何在交往中處理問題,教會孩子面對問題時如何思考,最終幫助孩子做決定;
記住幫助孩子做的決定是孩子自己的決定,這樣的教育引導才是真正有效的!(來源:PCbaby早教學前教育)
希望每個孩子的明天都是健康的,充滿陽光和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