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妳對珠海的農漁副產品了解多少?對其發展有什麽建議?

妳對珠海的農漁副產品了解多少?對其發展有什麽建議?

都市農業是利用農村的設施和空間、農業生產場所、產品、生態環境、自然景觀、人文資源和經營活動,通過規劃設計,發揮農業和鄉村休閑旅遊的作用,增強人們對農村和農業的體驗,提高旅遊品質,提高農民收入,促進農村發展的壹種新型農業產業形式。充分利用地方優勢,發展都市農業,可以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農村自然和文化資源;增加農村就業機會;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縮小城鄉差距;給人們提供新的活動有利於身心健康;擴大農業經營範圍和規模,減少中間環節,增加農民收入;擺脫農業發展困境,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目前,都市農業發展的主要類型有觀光農業園、休閑農莊、市民農業園、森林公園和民俗觀光村。針對都市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壹哄而上、總體規模小、管理法規不完善、缺乏文化教育內涵等問題,實現政策引導、計劃管理、計劃發展,促進農村經濟全面繁榮和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都市農業發展思路

都市農業是農業與旅遊相結合,利用城市化地區的田園景觀、自然生態和環境資源,將農林牧漁生產、農業經營活動、鄉村文化和農家生活相結合的壹種新型農業生產經營形式。它是為人們提供休閑旅遊、體驗農業、了解農村的壹種新型農業生產經營形式,是現代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壹。

都市鄉村農業的英文意思是指都市地區的農田經營。在壹些發達國家,大都市會刻意保留壹些可耕地給城裏人耕種,這就是都市農業的本義。後來由於社會結構的不斷變化,都市農業的內涵不斷擴大,發展成為生物農業、休閑農業、觀賞農業、生態農業、設施農業、工廠化養殖等新型農業產業形態,充分體現了都市農業的發展和特點。

都市農業最早出現於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隨後迅速向其他國家和地區傳播和推廣。都市農業於20世紀80年代末出現在我省。首先觀光果園出現在廣州郊區,後來更多的出現在其他城市。廣州的雲臺花園、東莞的綠色世界、深圳的青青世界、順德的生態園、我市的白藤湖農民度假村、農業奇觀等都是我省都市農業的典型代表。

1發展都市農業的意義;

1.1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農村自然文化資源。都市農業不僅提供采摘、販賣、觀賞、垂釣、遊樂等活動,還讓遊客親身參與和體驗壹些勞動過程。豐富的鄉村文物、民俗和歷史遺跡等文化資源值得壹遊。通過寓教於樂,參與者可以更加珍惜鄉村自然文化資源,激發人們對勞動、生活、自然的興趣,進壹步增強人們對自然、文化遺產和環境的保護。

1.2增加農村就業機會。都市農業將農業從單壹產業拓展到第三產業,擴大了農業的經營範圍和服務領域,為農村剩余勞動力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

1.3促進農村社會發展,縮小城鄉差距。都市農業可以增加農民和城市居民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同時,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村面貌的改善,提高農民素質和生活質量,縮小城市差異,促進農村社會的進步和城鄉的繁榮發展。

1.4為人們提供了新的活動,有益於人們的身心健康。隨著城市人口的集中、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斷提高,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們逐漸被“水泥叢林”、“瀝青沙漠”、“三廢”和噪音汙染所包圍,“城市綜合癥”隨之而來。都市農業集農業勞動、農產品生產、休閑度假於壹體,增加了人們豐富多樣的活動,為人們提供了新的活動空間,有利於人們的身心健康。

1.5擴大農業經營範圍和規模,減少農產品運銷環節,增加農民收入。發展都市農業,將農產品直接銷售給消費者,解決了部分農產品的多級運銷問題,避免了運銷商的中間利潤,無形中增加了農民收入;同時,農民也可以從提供休閑服務中獲得合理的報酬,增加收入。

1.6擺脫農業發展困境,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我市農業面臨著GDP占比小、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壓力大、部分偏遠山區農村農民收入偏低等諸多困難和問題。都市農業擴大了農業的發展領域和範圍,增加了農業的發展空間,也提高了農業的經濟地位,可以減輕農業對環境的汙染,有利於提高我市農業的經濟地位。

2珠海發展都市農業的有利條件。

2.1公民有支付能力。據專家分析,當人均年收入在500-800美元時,人們在generate外出觀光,有著不可阻擋的爆發力。1997我市職工年平均工資為12793元(折合1505.05美元),廣州、深圳、東莞、中山、順德、番禺、南海等周邊城市也已進入小康行列,早已超過上述標準。據市旅遊局調查,29.44%的人願意支付壹日遊100元以下,43.51%的人願意支付100-200元,14.11%的人願意支付200-200-300元,可以滿足普通市民的觀光需求。

2.2便利的陸海空交通。珠海的海陸空條件都比較好。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用汽車的數量急劇增加。珠海汽車保有量年增長率為18.5%,近兩年達到20%以上。汽車增加的主要是家用車。越來越多的家用汽車和四通八達的公共交通為人們來珠海休閑觀光都市農業提供了便利。

2.3地理優勢。都市農業的目標市場在城市。珠江三角洲有近3000萬城市人口。港澳有近800萬人口,這是壹個巨大的市場。隨著珠三角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這壹潛在市場將逐步成為現實。珠海與香港水路相連,與澳門陸路相連,地處珠三角城市群的中心。光熱水資源豐富,大部分土地適宜耕種,圍墾前景廣闊,淺海水產品豐富,農產品深加工和營銷順暢,特別適合發展都市農業。

2.4都市農業萌芽。珠海的都市農業已進入萌芽階段,發展迅速。鬥門的白藤湖農民度假村早已聞名遐邇,市農科中心的“農業奇觀”也已享譽國際。西區小林鎮、三竈生態農業觀光園初具規模,市漁牧公司大型垂釣娛樂場所初現端倪。門下果果的“荔枝節”逐漸成為旅遊熱點,灣仔的花藝公司正在策劃...這些都表明,我市的都市農業才剛剛起步,方興未艾。

2.5符合城市總體規劃。從城市總體發展規劃來看,有壹定的城市農業用地,符合珠海城市總體規劃。城市農業用地,或甘蔗林,或花卉園,或菜地,或魚塘,或果園,都可以留在城市集群發展板塊之間,這也適合珠海成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從珠海市農業科學研究中心無土栽培旅遊基地和白藤湖農家度假村的成功先例也可以體現出來。

此外,我市農村民風淳樸,南亞熱帶陸海風光秀麗,特區統壹的土地規劃管理,都是發展都市農業的良好條件。

3珠海農村發展都市農業的類型和做法

我省都市農業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逐步發展起來的。特別是在珠三角地區,充分發揮地緣優勢,以旅遊市場需求為導向,發揮當地資源優勢,集農業建設、科研管理、產品加工、遊客動手為壹體,開發了壹些觀光休閑農業點,吸引了許多城市居民和港澳遊客,取得了明顯的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

目前發達的都市農業項目,根據經濟模式的不同,大致可以分為三大類八種類型。壹是公益性項目,如景觀綠地、生態林等,需要政府投資;二是市民自主經營的項目,如市民農業園,多由租戶按照相關章程自行管理,屬於“公助私型”;三是企業化經營項目,如觀光農業園、教育農業園、農業公園、花卉公園、森林公園等。,市場潛力巨大,投資回報率高,應重點扶持發展,規範管理。我市都市農業可以采取以下具體形式發展。

3.1觀光農業園:這是從上世紀90年代初農民開辟果園、菜園、花壇供遊客賞景、賞花、摘果、促銷開始逐步發展起來的。如民俗村、鄉愁園、楊桃園、荔枝園、蘭花園、柑橘園、甘蔗林、香蕉林等,被譽為南方綠紗帳。截至目前,全省已開放觀光農業園區40-50個,主要農作物有柑橘、楊桃、草莓、荔枝、龍眼、番石榴、甘蔗、茶葉、各種花卉等20余種。市農科中心無土栽培基地舉辦了“甜瓜采摘月”、“龍眼荔枝旅遊團”等活動,吸引了大量港澳遊客,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如果打算建觀光果園,需要規模大,水果種類多,統壹規劃,不同區域間作。最好是壹年四季都可以享受水果,全年無休。

3.2休閑農莊:這是壹個綜合性的休閑農業區。遊客不僅可以參觀、采摘水果、體驗農耕、了解農民生活和享受當地風味,還可以留宿、度假、玩樂。如南方農墾系統國有農場逐步對外開放,如橡膠園、辣椒園、海鮮場等。由此可見,都市農業要利用農村的設備和空間、農業生產場地、農產品、農業經營活動、自然生態環境、農業人力資源等。,通過規劃設計,以發揮農業和農村的休閑旅遊功能,增強人們對農村和農業的體驗,其管理應包括農業生產、農村生活和文化活動。目前休閑農莊在本省幾乎是空白,市民需要。如果開發得有特色,會成為周末休閑的首選。休閑農莊適合在山區發展,如鬥門、平沙、紅旗等地。他們利用廣闊的山地和豐富的農業資源,依托周邊的名勝古跡和自然景觀,建設綜合性的觀光、體驗、娛樂和度假區。這種項目投資可多可少,規模可大可小,具有相當的靈活性。

3.3市民農場花園:這是壹個由農民提供土地供市民參與耕作的花園。有自助菜園,休閑娛樂,田園體驗。把農場分成幾個小區,分塊租給個人、家庭或團體,每個小區面積10-1000平方米。農民直接將農田分塊出租給市民,租金為每平方米10元/月。果樹根據樹種不同而不同,具體由雙方商定。也可與農田、花壇、魚塘、果園、茶樓結合,走向多元化。承租人根據個人興趣選擇體驗、喝茶、享受、教育或放松。平時農場經理負責派人看管,並根據租客的意願在園區內更換、增加品種,節假日送給租客享用。可以開展壹系列學習當農民的活動。租客可以在這種瓜裏點豆、澆水、施肥、拔草、修枝,既能鍛煉身體,又能欣賞田園風光,體驗收獲自己勞動成果的喜悅,壹定會大受歡迎。

3.4教育農場。這是城市中小學生和農業工人的園地或科研實踐基地,讓他們親近自然,熱情勞動。比如建壹個“青春農場”,裏面會分成餵養園、綠色營地、童話工坊、時尚大棚、魚塘等社區,讓孩子們在娛樂中學習,在動手中增長能力。

3.5農業園區。將農產品生產場所與消費場所和觀光娛樂場所結合起來。如日本的葡萄公園,集葡萄園觀賞、葡萄采摘、葡萄產品品嘗(如葡萄酒、葡萄汁、葡萄冰淇淋、葡萄盛宴等)於壹體。)和葡萄相關的品鑒、寫作、攝影、體驗、比賽、慶典。這些項目位置都很好,壹般位於城市郊區,交通便利。比如可以在灣仔鎮建壹個花卉公園,集賞花、種花、花卉知識咨詢、園藝材料購買於壹體,集觀賞、休閑、教育、購物等多種功能於壹體,對市民更有吸引力。

3.6森林公園。類似於香港的郊野公園。目前很多城市郊區都有壹些,但普遍規模小,檔次低,缺乏文教內涵。可在原有基礎上開發、利用或改造,建成綜合性森林旅遊區,使之成為市民休閑避暑的勝地,並可劃出專門的公園供人們種植各種紀念林(如結婚生子、銀婚、生日、開業促銷等。).比如珠海市的半張山、鳳凰山、鬥門的黃羊山以及東部的壹些島嶼,都可以建設成獨具特色的森林公園。

3.7民俗觀光村。選擇具有地方或民族特色的村落(如匯通村或開元雕花樓等。),稍加裝飾,提供農家樂或鄉村旅館等娛樂場所過夜,讓遊客充分享受濃郁的鄉村風情和濃郁的泥土氣息,以及獨特的民俗文化和風土人情。周末可以推出“住農家樂、吃農家飯、幹農活、聽農家樂”等壹系列活動,肯定會大受城市居民的青睞。

3.8住宅農場。北京郊區的壹些村莊成了城裏退休人員的“新居”、“教授村”、“藝術家村”。這些城裏人走在森林裏,呼吸著鄉村的新鮮空氣,種植蔬菜和果樹,雕刻藝術品,在世外桃源裏過著寧靜、淡然、無聲、無汙染的生活。珠海的城市規劃普遍定位為成功人士的最佳居住地。適當建設壹些獨具特色的民俗農莊,壹定會成為成功都市人的搶手貨。

4珠海發展都市農業應註意的問題及對策

4.1都市農業發展中的問題。經過近幾年的建設,我省的都市農業點越來越多,已初步達到壹定規模。但與其作為珠三角城市群,特別是作為珠海、廣州、深圳、港澳等大都市的需求相比,還處於起步階段,還存在很多問題。

4.1.1目前,由於缺乏必要的政策引導和法律法規,部分經營者過於偏向觀光遊樂開發,農業內容較少。這在壹定程度上偏離了發展都市農業的方向。

4.1.2都市農業範圍廣,類型多。但總體規模較小,沒有完整的體系。部分市民農業園區缺乏規劃設計,停車場、廁所、工具間、休息室等必要的公共設施過於簡陋,園區混亂,綠化美化明顯不足。不能滿足租客的基本要求,遊客短暫停留。

4.1.3都市農業尤其是市民農場的管理法律法規還不健全,剩余分配、權利義務、風險分擔等問題還沒有理順。其他項目多以農村自主開發為主,經營者素質相對較低,管理不規範。從管理效果看,農家院園規模過小,果實成熟期集中,影響了遊園時間和遊客的興致;但是節假日遊客太多,給管理帶來困難。因此,由於自然氣候條件和季節性耕作的影響,都市農業的差異更加明顯。

4.1.4有些項目比較粗糙,缺乏文化教育內涵,甚至壹些條件較好的郊區也收費。另壹方面,部分市民對農業缺乏了解,隨意采摘采摘,踐踏破壞農作物,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這些問題都應該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以便在今後珠海發展都市農業時加以避免和克服。

4.2解決都市農業發展中存在問題的對策。我省都市農業發展處於起步階段,應積極培育和扶持。我省部分城市在遊樂園、森林公園開設了壹些與農業相關的遊樂項目。比如以鱷魚養殖開發為主的鬥門白藤湖鱷魚島公園。新會等地在果實成熟的季節,也有開放草莓園、楊桃園或柑橘園供市民采摘的活動。這是都市農業的初級階段,也是都市農業發展的萌芽階段。我們應該積極地規範和引導他們,使他們健康順利地發展。

4.2.1政策引導。為解決我市農業和農村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必須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廣泛利用農業和農村空間,擴大經營範圍,發展都市農業,實現農業生產的高附加值。因此,政府應積極推行“三生”農業政策,即引導農業向企業化生產、生活現代化和自然生態化發展。企業化生產要求每個城市農業生產單位都要有壹兩種農作物或畜禽水產為主導產品,進行科學、高效、企業化生產;生活的現代化要求農業生產單位提供壹定的生活休閑設施,為人們休閑、度假、旅遊服務;生態自然化要求農業生產保持良性循環,維護生態平衡。在這些政策的引導和推動下,都市農業得以快速發展。

4.2.2計劃管理。政府應制定發展都市農業的中長期規劃,從技術、資金和宣傳上加大對都市農業的支持力度。應出臺都市農業經營審批制度,規定建立都市農業區的基本條件,如面積必須大於50公頃,連片開發;農民必須參與發展並從中受益。當地農產品必須能夠在國內銷售或出口;必須有優美的自然農業生態景觀可供觀賞;必須有豐富的農業項目和農業經驗進行參與和體驗;要保持農業的本質特征,以區別於壹般的遊樂區等等。

農委等主管部門會同國土規劃、環保、旅遊等相關部門,邀請專家對擬發展都市農業的地方進行實地考察評估,通過詳細規劃設計,由農村社區、社會心理、民俗文化、景觀生態、防沙治沙、森林、園藝、環保等方面的專家學者和代表組成都市農業發展咨詢委員會進行評估。經批準的經營主體提供配套建設資金,或由農委部分資助,金融機構提供專項資金或貸款予以支持。

4.2.3規劃和發展。政府應將都市農業的發展納入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使之成為農村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世界發達國家和地區都市農業的發展表明,都市農業的出現是社會城市化到壹定程度後的壹種農業形態,是農業擺脫弱勢微利參與第三產業的有效途徑,是農業發展的更高階段。經過20多年的努力,我市實現了全市農村從溫飽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正在向小康目標邁進。都市農業以人與自然、人與環境的協調發展、城鄉的繁榮進步為特征,恰好符合小康社會的目標和要求。要把大力發展都市農業作為農業產業化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促進農村經濟的全面繁榮和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資料:1,今日珠海1996.11珠海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整理。

2.《珠海統計年鑒》1997,珠海市統計局編。

3.臺灣都市農業的發展與啟示,劉,,曾玉榮,《臺灣農業探索》,第3期,1998。

關於作者:

黃大成,男,5月出生,1963,湖南省衡陽市人。研究生學歷,經濟師職稱,黨員。1983 8月份參加工作。曾任核工業中南地質勘查局311大隊子弟學校教師、教研負責人,湖南省衡陽市第四建築工程公司總經理秘書,安全生產科副科長、辦公室主任,團委書記,海南省三亞市賓館人事培訓部經理, 總經理辦公室主任、珠海市農業科學研究中心辦公室副主任、黨委委員、辦公室主任何在各級報刊上發表文學、科普文章、論文數十篇,多次參加各種研討會,獲“珠海市優秀科技論文三等獎”等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