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關於地質資料管理和服務信息化建設的幾點思考

關於地質資料管理和服務信息化建設的幾點思考

吳小平

通過對地質資料管理和服務信息化建設中存在問題的分析和思考,對利用信息化技術提高地質資料管理和服務水平進行了初步探討。

關鍵詞:地質資料公共服務信息化

信息技術的不斷深入應用,為地學數據的綜合管理和應用提供了技術支持。地質資料是基礎性、戰略性的地質數據資源。提高地質資料的綜合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務能力,實現地質資料的社會共享,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基礎地質信息支撐,具有重要意義。

1地質數據信息化

信息化是運用系統思想和信息技術促進信息資源的交換和知識的享受,促進信息資源的整合、享受和再創造的過程。地質資料信息化是基於地質資料管理和公共服務的需要,綜合運用信息科學技術,對傳統的資料管理和服務模式進行數字化和改進。其目的是提高地質資料管理和服務的效率,促進地質信息資源的共享。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地質資料數字化信息資源不斷積累,地質資料工作逐步從傳統的管理和服務向現代化、信息化發展。信息存儲的數字化、信息傳播的網絡化和信息處理的實時化已成為信息技術的顯著特征。目前,數字信息資源日益增多,數據標準化、數據多維化、系統智能化、平臺集成化、應用社會化成為數字資源管理的主流[1]。運用信息技術發展創新地質資料管理和服務,充分發揮地質資料信息資源的作用,提高信息獲取和信息享受效率,提升地質資料信息管理和公共服務能力,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地質資料的需求,是做好地質資料工作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2地質資料管理和服務信息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2.1地質資料基礎業務工作信息化水平低。

地質資料的管理和服務還不適應信息技術的發展要求。長期以來,地質資料的管理和服務主要基於紙質介質,查詢和檢索手段是手工臺賬和簡單的電子表格。隨著電子文獻采集、數字圖文掃描和目錄數據庫建設的發展,地質資料的管理和服務開始走向紙電同步、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道路。在這種結合和變化的過程中,由於資金、技術、人力等因素的制約,相關技術和標準沒有建立起來,傳統觀念沒有改變,只是在壹些工作環節實現了壹定程度的信息化,沒有真正擺脫手工作業模式,導致地質資料管理和服務基礎業務的信息化建設滯後。

地質資料采集建設和投入不足,信息系統建設滯後。地質資料數字資源、數字存儲系統和服務系統的建立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但目前很多采集機構缺乏持續穩定的正常業務建設投入。

2.2地質資料數字化成果質量堪憂。

數據標準化程度低,服務數據源的數量和質量不能滿足需要,存在“新資料少、電子文檔少、優質資料少”的現象[2]。據統計,2007年國家地質檔案館接收的3363種資料中,電子文件壹次通過率不到10%,主要表現在:提交的電子文件不符合規範要求,資料不全、信息不全,部分圖件制作不符合地質規範。電子文獻質量下降,數據標準化程度低,成為數字成果管理和服務中的突出問題。各種數據的管理效率有待提高。地質資料管理水平難以滿足信息資源開發和服務的要求[3]。由於壹些數據庫建設時間早,周期長,數據庫中使用的許多軟件系統都進行了更新或升級,特別是壹些地學軟件前期設計不完善,系統與數據的兼容性差,給後期數據的管理和使用帶來困難。

2.3地質數據數字資源積累不足

地質數據數字資源建設緩慢,基礎數據源積累不足。目前,地質數據數字資源建設主要包括各種基礎地質數據庫的建設和正在進行的圖形地質數據的掃描數字化。目前已建成部分基礎地質數據庫,但1: 5萬、1: 25萬等重要基礎地質數據庫尚未建成,不能滿足地質找礦和重大經濟建設項目的需要。圖形地質數據數字化已進行了近十年,並取得了壹定的成果。但與信息化建設和地質資料社會化服務的需求相比,數據儲備仍顯不足。據統計,截至2009年底,我國各級館藏機構共完成數字圖文資料163427種,占同期館藏資料總量的44.76%,其中國家地質檔案館完成4萬種,占館藏資料總量的37.18%。全國31個省(市、區)圖書館已完成123427種,占館藏資料總量的47.9%。以國家地質檔案館為例,按照目前的速度,完成所有館藏資料的掃描和數字化需要5年時間。此外,壹些實際需求大、應用範圍廣的地質數據的矢量化和重要原始地質數據的數字化尚未開展,鉆孔地質數據數據庫等許多有價值的基礎數據資源尚未建成。這些重要的信息資源如果不及時數字化,就有丟失的危險。

2.4地質資料綜合管理和服務體系建設緩慢。

地質資料綜合管理和服務體系建設缺乏統籌規劃,各業務流程之間尚未實現有效銜接。從提高效率的角度出發,信息化建設要求信息管理系統在地質資料采集、驗收、保存、利用、服務、加工、分發的整個業務流程中要有協調運行。由於缺乏整體規劃和統壹標準,存在重技術輕數據、重結果輕管理的傾向,系統的業務需求沒有完全理順,制約了系統的建設和應用。地質資料綜合管理與服務體系缺乏統籌考慮,建設緩慢,制約了地質資料工作整體水平的提高。同時,技術設備更新頻繁,各種信息系統分散重復,系統關聯度低。很多系統已經建成,沒有使用,無法持續推廣應用。

3 .關於加強地質資料管理和服務信息化的建議

3.1加強基礎業務工作,提升基礎數據業務信息化水平。

地質資料基礎業務工作是提高地質資料管理和服務水平的基礎。提高地質資料基礎業務信息化水平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工作效率,實現地質資料的現代化管理。首先,要統壹地質資料的采集、驗收、存儲、使用、處理和服務,優化工作流程,避免重復勞動,使整個工作流程有效銜接,實現高效、準確、系統的管理服務流程。其次,加強地質資料管理與服務的頂層設計,進壹步總結經驗,加強館藏建設投入,完善現有標準,建立符合地質資料工作規律的管理與服務技術體系和數字化信息資源管理框架。

3.2提高數據成果質量,加強多源異構數據的綜合管理。

數據成果質量是提高地質數據成果管理和服務水平的重要因素。加強電子文件質量,建立數據共享與交換、數據管理與存儲、數據調用與分發等業務化數據管理標準和規範,為提高數據成果質量奠定基礎。對於各類數據庫和相關應用系統,要加強對數據的有效組織和管理,完善相關數據庫,提高相關應用系統的使用效率。此外,還要充分利用已建立的各種數據庫資源,實現不同數據庫之間的數據交換、數據共享和協同管理,利用GIS在空間數據的數據存儲和管理方面的功能,對各種空間數據、屬性數據和影像數據進行系統管理,實現海量數據的科學存儲和管理。

3.3加強基礎數據源積累,夯實地質數據數字資源建設基礎。

數字信息資源的積累和管理仍然是地質工作信息化的核心[3],也是地質資料社會化服務的基礎。壹是加快基礎地學數據庫建設。實踐證明,基礎地學數據資源在地質找礦、重大工程建設、地質災害、抗震抗旱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推動已建基礎地學數據庫的更新完善,加快1: 5萬地質圖空間數據庫等基礎地學數據源和其他重要原始地質數據的建設。其次,加快地質資料的數字化。在系統總結十年數字化經驗的基礎上,進壹步完善地質資料數字化的相關技術和規範,加快現有館藏地質資料的掃描數字化。最後,加強地質資料收集管理。通過掌握地質工作項目信息,創新交換機制,不斷豐富館藏地質資料的數據來源。

3.4明確數據工作流程,加快地質資料綜合管理與服務體系建設。

地質資料綜合管理與服務系統是有效提高地質資料管理與服務水平和效率的手段。首先,加強統壹領導,協同作戰。統壹規劃,理順流程,改變信息系統建設各自為政、重復建設的局面,提高信息系統建設效率。其次,遵循信息系統建設和地質資料工作的規律。通過理順工作流程,明確需求,建立地質資料收集、驗收、保存、利用、服務、加工、分發全業務流程協調運行的管理系統,並借鑒地方建設經驗,提高系統的實用性。再次,優化目錄數據庫結構,提高檢索效率和質量,推進地質資料文件級目錄數據庫建設,充分挖掘和利用目錄數據庫信息,提高地質資料管理能力。

4結論

地質資料信息化建設是壹項長期、系統的工作,涉及地質資料管理和服務的業務體系、網絡體系、技術體系、標準體系、信息數據體系、服務體系、保障體系、相應的管理體系和運行機制。綜合協調信息化建設各方面工作,逐步推進地質資料信息化建設,借助信息技術發展創新地質資料管理和服務,創新服務方式,提升服務水平,全面提高地質資料信息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

參考

袁,袁曉輝,王成,等。數字城市工程多源信息合成研究。華中科技大學學報(城市科學版),2002,19 (2),21 ~ 24。

姚華君。推進地質資料公共服務的思考。地質通報,2009,28 (2 ~ 3): 359 ~ 366。

蔣作勤。對地質工作信息化若幹問題的思考。地質通報,2004,23 (9 ~ 10),839 ~ 845。

高。對國家地質檔案館工作的思考。地質數據動態與參考,2009(5)

余瑞陽。成果地質資料報送中存在的問題及建議。地質數據趨勢與參考,2009(2)

國土資源部公告14號,2009年全國地質資料管理。www.mlr.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