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蘇軾才華出眾,隨之而來的是他施展才華的政治抱負。
蘇軾憑借出眾的才華,20歲入科舉,排名第二,其實是第壹。四年後,他在“制作科目”考試中獲得第壹名,果然名不虛傳,搭上了官員升遷的快車道。
贏在起跑線上,必然會給蘇軾壹種前途光明的錯覺。用的話來說就是“師出於才,意謂爵位可立。”早在“作科”考試時,蘇軾就在提交的50篇論文中闡述了類似的觀點。
蘇軾在《論賈誼》中說,僅憑壹己之力,很難讓洛陽少年賈誼“使其棄舊立新”,因為他的對手太強了,而且都是“持天子印時傅江授予的文帝,高第的老將軍”。
在這種情況下,如何解決賈誼人才匱乏的問題?蘇軾的計劃是“浸淫友情,使天子不疑,臣不避...但十年後,妳可以成功。”
蘇父子與歐陽修和梅在剛到北京時交了朋友。文中的觀點可以說是蘇軾的心得。“十年成功”其實是蘇軾給自己定下的目標,自信和決心就藏在其中。
“十年成功”的自信和確定性,在蘇軾初入仕途時確實可以遵循。比如“制分”後,宋仁宗決定壹起上市的蘇氏兄弟做未來的太平宰相,仁宗繼位的英宗想超越蘇軾,真是“天子不疑”。
然而,隨著兩位皇帝的突然駕崩和宗申的登基,王安石變法出人意料地拉開了序幕,時代變了。蘇軾十年成功的理想成了泡影,現實總是骨感的。
在實施新法律的過程中,出現了種種弊端。“不堪事”的蘇軾自然也加入了反新法陣營,給上帝寫了壹封信,道出了變法的利益真相,言語中有壹些攻擊王安石的意圖。結果在熙寧四年(1071)被貶北京,被任命為杭州總判官,正好是賈誼上書的十年。
2.
“十年成功”失敗,蘇軾“為君子”的誌向從未泯滅。
在杭州,他寫了壹首嘲諷新政的詩,這在壹定程度上是他才華的宣泄,也是他對朝鮮新壹代執政的不滿和不認同。我滿腹牢騷,因為我不甘心。
在密州,他恢復了超然物外的平臺,說“別想故人,新火試新茶,詩酒正當壯年。”看似超脫、豁達,但壹首《江城子》卻透露出超脫掩蓋下的建功立業、有所作為的希望。“馮唐什麽時候會被送上雲端?”我會像滿月壹樣鞠躬,向西北看,射天狼星。"
即使他遭受了烏臺詩案的沈重打擊,貶謫黃州,但在另壹首詩《江城子》中,他直言陶淵明與陶淵明是前世,“只是上輩子”,並重組了“回Xi詞”的句子,以民歌的形式教農民壹起唱,但他仍希望東山再起。
蘇軾在給朋友的信中,自省懺悔的思想,如“論得失徒然”,“論自己,何為得失?”而“正念偏見,有同異論”,向皇帝表明我錯了。宋神宗似乎已經收到了蘇軾悔悟的消息。畢竟人才難得。蘇軾在新建的唐雪久居不下後遷居汝州,無疑是重新開放的標誌。
《江林仙夜歸臨高》寫於蘇軾流放黃州期間。“我恨這個身體很久了,什麽時候我會忘記經營壹個營地?”壹個“當”表示蘇軾始終不忘名利,仍想發揮才能。最後壹句“舟楫死,江海終其壹生”,並不是蘇軾當時的願望,而正如李白理想化的追求“去衣,隱於功名深處”,但路還很長。
所以黃州蘇軾雖然涉足陶淵明的詩詞,表現出“看破紅塵”的灑脫心態,卻無意辭官隱居。
3.
之後蘇軾做了州官,壹度被提升為翰林學士,離載灃之位僅壹步之遙。但黨內紛爭讓他“對朝不放心”,他自薦被釋放為地方官。期間雖再次回朝,但很快又回到了地方政府。
哲宗當政,新黨上臺,舊黨被否決。蘇軾被流放到廣東惠州,後又被流放到海南島儋州。
壹系列的跌宕起伏讓蘇軾逐漸加深了對陶淵明的理解,放下了執著,* * *應運而生。
在徽州和儋州,蘇軾分別寫了109首和15首“和陶”的詩,數量之多,使他把陶淵明視為知己和精神導師,正如他在給蘇轍的信中所說:
我只不過是個詩人,我只擅長深刻的詩歌。袁明寫的詩不多,但他的詩豐富生動,是曹、劉、鮑、謝、李、杜所不及的。前後寫了幾百首詩,以此為榮,說以此為恥。.....可是我的余元明,不僅僅是對他的詩好嗎?如果他是男的,他是真的有感情。元明臨終時,告訴顏等。:“我又小又窮。每次過窮日子,我都是從東到西流浪。性只是尷尬,還有很多事情。如果妳衡量自己,妳將處於危險之中。死了就饑寒交迫了。”元明此語,蓋錄也。我今天真的有這個病,只是我沒有早點知道。我做了半輩子官,深以為然,想晚上教教。
從陶淵明身上,蘇軾看到了晚年的自己,他並不是“才性笨拙,太愛物”,而是不像“為己量己,會害庶人”的袁明。正是因為“我得了這個病才不早知道”,所以即使經歷了烏臺詩案,深受打擊,但我並不後悔。還是沒有“忘了跑營”,引來了遠離嶺南的厄運。我對自己的遠見卓識深信不疑,避開了奸詐的官僚生涯和流蕩的住所,甚至高呼“我是有遠見的,有遠見的就是我。”
“我高瞻遠矚,高瞻遠矚就是我”不僅僅是壹句口號,更是落實在實踐中。
蘇軾來到徽州,被這裏的美景所吸引,先後住進了合江樓和嘉祐寺。兩人都沒活多久。於是他在白鶴峰上建了壹座白鶴居,“我已經買下了白鶴峰,是壹個必死的計劃。”他打電話給住在常州宜興的二兒子和其他家人團聚。他真的打算死在惠州,不管國家大事。
在徽州,蘇軾是不允許簽書和公務的。作為閑人,遠離京師,無異於辭官隱居。然而,在白鶴居僅僅呆了兩個月,就被貶到了海南島儋州。
由此可見,蘇軾並非決心辭官隱居,就像陶淵明決心悠然見南山壹樣,只是動蕩的客觀因素使他不由自主地流離失所,坎坷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