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期如何加強教師心理健康教育
未來的人才需要綜合能力,不僅要有健康的身體,還要有健康的心智。因此,對學生進行及時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現代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工作者的壹項緊迫任務。形成學校心理健康綠色通道不可忽視的因素之壹是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在現代教育中,要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首先要提高教師的心理素質和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將直接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德國心理學家勒溫提出了著名的心理場理論。根據這個理論,任何群體都有壹個心理場。因為心理場,每個成員的心理都是相互影響和制約的。這個過程是壹個群體心理互動的過程,但這種互動往往是不平衡的,往往有壹種力量起著積極的主導作用。顯然,教師是學生和家長公認的法定教育者。教師的這種特殊地位,使得教師更容易用自己的言行影響教育對象。教師對學生心理的心理影響是多維的、權威的。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如果不首先關註教師的心理健康,那麽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是不可能的。首先,分析影響教師心理健康的原因。為什麽教師容易出現心理健康問題?我國心理學家提出了教師心理健康的指標:正確的角色認知,即能夠正確認識自己,愉快地接受教師角色;具有健康的教育心理環境,即教師情緒穩定、快樂、反應適度、自我控制、教育積極主動;教育的獨創性,即不聽從別人的勸告,能創造性地工作;高度抗教育焦慮,即經得起困難和挫折的考驗;良好的教育人際關系,即能正確處理學生、家長、同事、領導之間的關系;能適應和改造教育環境;善於接受新事物新思想,不斷適應改革發展的教育環境。另壹方面被認為心理不健康。那麽,影響教師心理健康的原因有哪些呢?1.當今社會,對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教師的心理負擔過重。同時,他們也受到職稱、住房、收入、子女升學就業、贍養老人等問題的困擾,長期處於心理壓力之下。2.工作繁重,壓力過大。教師職業本身有其特殊性:教育對象的多樣性要求教師具有多維的心理取向;教育工作的示範性要求教師加強自我形象的塑造;教育內容的廣泛性要求教師深刻,不斷完善認知結構;教育任務的復雜性要求教師有很強的心理調節和適應能力。正因為做壹名合格稱職的教師難度大、要求高,無形中增加了教師的心理負擔和壓力,勢必造成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比壹般人群更為嚴重。國內外都是如此。國家教育協會報告稱37。5%的教師經常極度擔心工作效率。30%有社會適應不良和情緒問題;20%的教師需要心理學家的特別關註;還有30%的人不易與人相處,這無疑與教師這壹特殊職業有關。特別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教育的期望越來越高,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要求教師改變傳統的教育觀念和方法,這與教師原有的認知結構、專業能力和身心素質形成了尖銳的矛盾。3.個別老師不夠熱愛自己的工作,對個人價值定位不準,認為自己委屈了自己,或者覺得教學枯燥、渾渾噩噩、不思進取,長此以往,精神上有所顧慮。教師承受著來自外部的巨大精神壓力,卻缺乏承受來自內部壓力的能力。這樣壹來,教育教學質量必然會受到影響。根據我們以往對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教師心理健康教育有三個層次的目標:壹是初級層次,是相對被動的應對和適應目標,即預防或克服心理問題和心理障礙,緩解心理疾病癥狀,恢復和維持心理平衡,實現對教師工作和日常社會生活的正常適應;第二層次屬於現實主動目標,即增強教師自我心理免疫力,提高自身綜合心理素質,培養健康人格,主動適應社會挑戰和工作要求,處理各種心理問題;第三個層次屬於理想層次的目標,即能夠塑造教師的理想人格,開發教師的心理潛能,使教師在工作和生活中發揮更高的創造力,為教育和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實現個人相對幸福快樂的生活。這三個層面的目標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具體過程中往往是交織在壹起的。當然,教師更關心和經常面臨的問題,大多與第壹、二層次的目標有關,但第三層次的目標更具有根本和終極意義。加強教師心理健康教育,從根本上說,就是要增強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教師的心理素質,挖掘教師的心理潛能,在此基礎上,促進教師自身素質的全面提高和發展,使教師更好地履行教書育人的神聖職責,無愧於人類靈魂工程師的神聖使命。這也體現了對教師這壹職業群體的特殊人文關懷,以使教師既能獲得良好的職業適應,又能保持身心健康,追求人生目標。二、教師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人的心理活動及其支配的行為具有復雜的方面和層次結構。按照中國心理學家的理解,人的心理可以分為心理過程和人格心理兩個方面。心理過程主要包括認知活動、情緒活動和意誌活動。人格心理學主要包括以需要、動機、興趣、理想、信念、世界觀為主要內容的人格心理傾向和以人的氣質、能力、性格為主要內容的人格心理特征。以上幾個方面的內容關系復雜,相互影響,各有二級層次結構分化。顯然,教師心理健康教育應針對教師心理活動的各個方面和層次,教師心理健康的主要問題及其誘因,服從上述三個層次的目標,努力預防和消除心理疾病,提高教師自我心理活動水平。具體來說,從教師心理健康教育的實際情況和客觀要求來看,其內容應主要包括三個方面:1。基礎心理學知識教育。如心理學的學科性質、人類心理的本質、心理現象的構成和活動的基本規律等。2.健康心理學或心理健康知識教育。如心理健康運動的意義和起源,心理健康的含義和標準,影響心理健康的因素;心理診斷、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的基本知識;基本了解心理健康問題的預防和矯正等。3.應對教師心理健康現實問題的措施和方法。比如如何應對教師焦慮抑郁、人際交往障礙、教師職業倦怠和壓力、經濟困難等常見的生理和心理癥狀。值得強調的是,通過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應該形成什麽樣的心理素質結構、健康人格乃至理想人格,這涉及到人們對健康人格和理想人格的認識和評價,也包括教師自身。三、教師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和方法從我國教師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出發,借鑒前人維護教師心理健康的方法和經驗,我們認為目前教師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徑和方法有:1。建立良好的社會環境。全社會要營造支持教師職業聲望的社會氛圍,營造和諧、溫馨、進取的工作環境,減輕教師過重的工作和心理負荷。據調查,影響教師心理健康的首要因素是不良的社會環境,這與教師個人需要的滿足、動機的激發和目標的實現有很大關系,影響深遠。因此,全社會要樹立尊師重教的良好風氣,不斷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尊重教師的勞動,理解他們的困難,少說話,多做實事,切實解決他們工作生活中的各種困惑,特別是減輕他們過重的工作和心理負荷。教師的心也需要社會的關懷和安慰。政府部門可以啟動教師心理健康項目,將心理健康教育納入教師繼續教育項目。2.師範學校重視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學校環境是教師工作和生活最頻繁、最重要、最直接的場所。教師的教育活動主要在學校進行。學校環境差是最容易導致教師行為受挫的原因。學校管理者應在學校管理中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認識到關愛教師是貫徹我國教育方針的重要前提。作為學校領導,要深入了解教師的實際需求,根據教師的不同需求采取不同的激勵方式,提高教師的心理滿意度,使教師始終保持良好的心態;學校領導要不斷提高教師的心理承受能力,使教師保持心理平衡,包括教師意識的提高,幫助教師建立恰當的個人目標,在教師成功或失敗時引導正確的歸因;學校領導也要努力優化校園人際關系,營造和諧融洽的工作環境。學校在制定維護教師心理健康的措施時,要高度重視加強教師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有條件的學校要建立教師心理健康咨詢室,主要包括:定期組織教師學習和討論心理健康知識;邀請我校心理學專業的專家或老師授課;為教師提供心理咨詢和輔導;投入必要的資金為教師購買相關書籍、視聽資料等。3.充分發揮心理專業人員的力量,通過專業著作、報刊雜誌等大眾媒體,加強教師心理健康的宣傳教育。目前,關於心理健康問題的論文、著作和報告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各種信息媒體上,也有壹些關於教師心理健康問題的內容。但是,內容是混雜的,有些可能會產生誤導。相關信息的受眾群體大多集中在大中城市,與教師對相關知識的迫切需求不相稱。因此,這項工作需要進壹步加強,特別是有關方面要重視電話熱線、電視和網絡的現代化。4.倡導教師開展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現代教育學認為,在個體社會化過程中,接受他人教育的成分在減少,而自我教育的成分在增加。就心理健康教育而言,不僅大中學生要重視自我心理健康教育,作為教育者的教師也需要加強心理健康的自我教育。根據以往對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教師開展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徑和方法是:加強自身學習;積極參加實踐鍛煉;進行廣泛的社會交往;借鑒傳統的自我教育和心理培養方法;學會運用現代心理學揭示的增進心理健康、預防精神疾病的方法和技巧;嘗試尋求幫助;培養廣泛的興趣等等。教師要重視自身的心理保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忠誠教育事業,熱愛學生,積極樂觀地生活,保持良好的心態,同時正確認識自己,形成健全的人格;教師要學會科學用腦,提高心理活動效率;同時,教師要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了解領導工作,經常與同事溝通,尊重家長和學生,善於接納自己和他人,在和諧的環境中促進心理健康發展;特別值得壹提的是,教師要積極參加豐富多彩的文化和社會活動,註意勞逸結合,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不斷擴大自己的生活圈子,培養各種興趣愛好,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這不僅是教育工作的需要,也是人的心理發展的需要。和諧的人際關系使人在工作中感到舒適,精神煥發,心情愉快,形成積極樂觀開朗的性格。不良的人際關系使人情緒低落、抑郁,妨礙個人心理健康,長期形成冷漠孤僻的消極性格。教師也要關心和愛護家人,與他們同樂,共擔家庭責任,建立幸福的家庭;要樂觀,學會調整自己的情緒,生病了,要有戰勝疾病的信念;失意時,冷靜自制,保持心態平衡;被人誤解,要豁達,要克制,要包容。教師肩負著教書育人的重任。為了培養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合格接班人,教師首先要有健康的心理,其心理健康防禦工作不容忽視。教師是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主體,學校教育教學工作依靠教師。學校管理者應該采取壹切措施保護教師的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