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代雲南歷史上,有兩個著名的學派,壹個是文學學派,壹個是武術學派。文獻壹個指西南聯大,壹個指雲南軍校。前者培養了大批傑出的科學家和教育家;後者培養了壹大批傑出的軍事家和革命家。正因為如此,曾經是雲南軍校學生、後來成為民國元帥的朱德,把雲南軍校稱為革命大熔爐。
始建於近百年前的雲南軍校,遺址至今猶存,1988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是位於昆明市中心著名景點翠湖西岸成華浦土地上的壹座米黃色磚木結構四合院的二層建築。由東、西、南、北四座建築組成,對稱連接,配有走廊,建築兩端各配有壹座拱門。占地面積1390平方米。主樓西南面還有壹個大教室(禮堂)和壹個武器庫。南樓中間有壹座讀書練習樓,高約15米,寬約13米。樓前的大操場,面積不下兩個足球場,如今已被雲南科技館等高樓取代。但歷經百年風雨,老四合院依然存在,長120米,寬10米的四座建築,既增添了幾分古色古香,又彰顯了吳江堂的英氣。
雲南軍校不僅緊鄰昆明市中心的壹顆璀璨明珠——翠湖,而且這裏綠樹成蔭,湖水清澈,環境幽雅,花香四溢,是壹塊風水寶地。雲南軍校與翠湖相映成趣,使之成為壹個富有人文色彩的景點。
雲南軍校的建立與清末新軍的建立有直接關系。20世紀初,清政府決定在全國編練新軍36個鎮(師)。地處邊疆的雲南因國防需要,計劃建立兩個新軍鎮。1909年2月,雲南新軍編成鎮,被授予十九鎮稱號,共有官兵10900人。同時,全省巡防隊也改為營制,共62個營,19個鎮和巡防營共約3.5萬名官兵。
新軍的訓練急需新軍官,開設陸軍學校培養人才勢在必行。滇軍講堂是清末在各地建立的最重要的吳江講堂。最早成立於9月,1907,由陸軍小學綜合辦公室胡靜儀管理。開學時有86名學生,但到了2月份,只有41名學生被拘留,學校設施和教學質量都很差。結果僅僅7個月後就關閉了。壹年後,看護雲貴的省長_和雲貴的省長梁,經過壹番準備,又做了壹次。
雲南軍校復辦時,正巧日軍士官學校第6期的留日學生畢業回國,於是雲南當局向他們廣納賢才,任用大批留日學生作為吳江堂的骨幹和教官。在這壹批人中,同盟會成員占了相當大的比例,如、李烈鈞、張開儒、方聖陶、趙康時、沈、唐、於恩_、顧品珍、劉祖五、李鴻祥、李伯庚、羅培金等。
據統計,雲南軍校初47名教員中,同盟者17人,革命派11人,革命派8人,政治態度不明者11人,未發現明顯的反動派。在學歷上,接受過新教育的人處於絕對優勢。在已知的40名教員(教師)中,28名畢業於日本學校,4名曾在北京史靜大學學習,2名曾在越南Bavi學校學習,6名不詳。這壹分類的數據反映了雲南軍校教師的基本政治和業務情況。
與清朝統治者的意願相反,雲南軍校為同盟會提供了重要的活動場所,革命派實際掌握了吳江會館的權力,使其成為雲南革命的重要據點和西南革命聯合力量的核心。籌建之初,講武堂總辦(相當於校長)由滇軍後備總辦戈登兼任,同盟會成員李根源任督學(相當於主管教學訓練的副校長或教務長)。到1910年5月,高登甚至辭去了講武堂名義上的總經理職務,由擔任總經理,沈擔任監事,張開如擔任監事。這樣,講武堂的第壹、二、三任領導人都是同盟會成員。正因為如此,雲南軍校復校後煥然壹新。
雲南軍校在建立之初,顯然有幾個重要的特點,使其更不壹般。
壹是規模大,班級多,學生多。雲南軍校從A班、B班、C班開始,420人。後來從C班學生中選出了100名成績優異的學生,作為特殊班級特別授予學業。1910年初,營校200人(陸軍選拔的士官和品學兼優的壹等兵,加上部分普通校生)並入丙班,同年5月,雲南兩級師範學校30名畢業生立誌從軍,加入吳江堂,於是吳江堂增設壹個班。就這樣,開學的時候,630個學生,1910。8月,A班和B班學生畢業時,A班和B班的80名學生轉到班裏學習。就這樣,在辛亥革命爆發前,近800人在雲南軍校接受了軍事訓練和民主革命思想的洗禮。這些人回到新軍和巡營,成為1911年雲南起義的重要骨幹和基本力量。
第二,學制長。根據清末軍校學制規定,講武堂學制壹般為每1期四個月,除去節假日和往返時間,實際學習時間只有三個月,而雲南軍校甲、乙班學制為1年,特班兩年半,丙班三年,比規定時間長數倍(但實際執行時間較短)。
第三,課堂設置完善,教學質量高。雲南軍校分為步兵、炮兵、騎兵、工兵、輜重。入班後,A班和B班側重於軍事學科,如地形、工事、武器、軍制、衛生等。,並學習軍事課程,如法典、規範、命令等。C類和特長班先學習壹般科目和軍事學的基礎課程,如語文、倫理學、裝備制圖、算術、歷史地理、英語或法語、步兵行為準則、射擊指令、戰鬥中的服役命令、工作指令、野外演習等。,然後學習軍事科目和我們自己的軍事科目在不同學科的課程。
學校的體制和風格是模仿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紀律非常嚴格。每天6個小時的課,2個小時的操,早上體操和跑步,晚上自習,晚上緊急集合訓練。由於課程完善,教學嚴格,紀律要求高,雲南軍校畢業生的質量比當時其他軍校都要好。
由於這些特點,雲南軍校成為培養民主革命戰士的軍事學校,為雲南乃至全國的民主革命做出了重要貢獻。雲南軍校重新開學後,在李根源等人的努力下,終於在9月28日開學,1909。學校的校訓是堅持不懈,艱苦奮鬥,講武堂還制作了壹系列軍歌。歌詞慷慨激昂,富有感染力,每天早上要集中精力唱講武堂軍歌。我們知道,講武堂有七個系列的軍歌,其中重要的壹個是:
風雲滾滾,
感覺他像是從夢中醒來。
四千萬同胞,
崛起為長城。
中國大陸的陌生人,
攜手參軍。
但是團結壹致,
旋轉辛幹坤。
即使它很美,
勢頭相當猛。
練就鐵臂擔重任,
勇敢的中國人民!
勇敢的中國人民!
辛亥革命後,雲南軍校更名為雲南軍校學堂,繼續辦19期,先後培養了數千名人才。講武堂師生在後來的國防戰爭、北伐戰爭、抗日戰爭和推翻蔣家王朝的解放戰爭中繼續發揮了巨大作用,為中國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解放事業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講武堂的師生中,除了著名的開國元帥朱德、葉劍英外,還有前貴州省省長唐、胡若愚、、、龍雲、鹿晗,江西省主席,熱河省主席孫渡,陸軍參謀長楊傑,軍長範、曾澤生、等。李根源、李烈鈞、顧品珍、楊希閔、抗日英雄周保忠、著名軍事家羅炳輝、朝鮮革命家崔庸健主席、越南革命家武元甲將軍等。雲南軍校人才濟濟,群星璀璨,歷史輝煌,令人嘆為觀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