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二十二、論無為

二十二、論無為

長期以來,生活的節奏告訴我們要做壹些事情,人類社會的主流也壹直在做壹些事情。那些做出成績的人被刻在紀念碑上,即使在死後,人們也不應該忘記他們以前所做的事情。“大有成就,大有移山之功。”甚至多少人為了建造那些紀念碑而默默的死在塵埃裏。現代社會,人們像齒輪壹樣生活,即使是周末,各種信息騷擾也在所難免。幾乎不可能停下來。

但自古以來又有壹股清流,主張人生應該無為。這個學派的哲學家還是很大的。還有老子,釋迦牟尼,耶穌等人。到了近代,由於壓力越來越大,所謂的精神學派更加盛行,這壹套哲學得到了更多的融合和發揚,很多科學家深受其影響。那麽,這個“不作為”是什麽意思呢?

無所事事是相對於有所作為而言的。事實上,天地都不能持續片刻,人怎麽能停下來呢?所謂不作為,就是人為的作為。

很多人的行為都是人為的。荀子說,“化自然為虛假”。不完全是虛偽的,但有些確實是自律的,自我規範的。但如果走得太遠,那就是中庸之道的難處。壹旦過去,就會讓人忘記生活的本來面目,陷入“徒勞”的境地。

生命的本質是什麽?就是好好享受這壹生,沒有別的,因為我們沒有帶生,也沒有帶死。如何享受生活?順從自己的內心,自由地生活。這就是享受生活的初衷,也就是“無為而治”。“無為”是建立在“不削其性”的基礎上的人有性,人性是應該做到的,所以是無為。

這個學派在中國剛興起的時候,似乎是在用孔孟做正確的事情。孔子專門講過聖人應該如何做人,如何以禮樂治國,如何內聖外王等等。老子和莊子說,不要做這些事。他們是違反人性的。妳應該什麽都不做,盡可能地回到大自然原本給人的狀態。隨著時代的發展,孔孟的“有為派”似乎占了上風。但實際上,兩種樂器壹直是相輔相成,成為調和中國古人,尤其是文人精神的兩種樂器。

“成則濟世,窮則濟世”,這不是孟子獨有的,而是有意誌的人才有的。但是,窮不代表孤獨,窮也有自己的成就。即使是在幫助世界的時候,如果沒有良好的身心調整,又怎麽能勝任各種艱難困苦的工作呢?因此,雖然他很重,但他仍然可以輕松地處理它,於勇很好,有說有笑。“談笑間,灰飛煙滅。”古人欣賞的不就是這個嗎?“每壹件大事都有冷靜。”這種靜態氣體從何而來?是來自於無為的修行。

如何培養無為?不是天生的人,從古聖先賢的話裏知道,很正常。但是,要明白壹件事,學有所進,路有所失。不同於普通的學習,屬於“玩而得”,邊玩邊學;屬於要求妳放下的過程。為什麽我們需要放下它?我們在這個世界上積累了那麽多,我們都以為可以拿走,其實不能。如果我們扛不動世界上沈重的東西,我們知道放下,卻放不下心中沈重的負擔。這就是壓力。壓力的本質來自於“人為”的行為,“人為”來自於教育。

人本身屬於可以教育的物種,這是壹種難得的天性。大多數生物只受過壹定程度的教育。所以他們無法超越自己,但他們就是他們自己。但人們加上了可教育的屬性,使人超越了自身的壹些局限,使人具有了巨大的可塑性,但也給人帶來了痛苦。人不能像在森林裏那樣隨意跳躍,雖然那可能是最符合人性的。人有很多觀念,是在長期的教育機制中形成的。比如我們的羞恥感,我們的社會意識,責任和擔當。所以大家都好面子,講尊嚴。動物不講尊嚴,應該說它們有時候也講尊嚴,但不像我們。這壹切壹定與文化有關,會引起心理甚至生理上的不適。比如說妳說了不舒服的事情,妳真的會覺得不舒服,事實也正是如此。

因為文化和教育來源於集體所守護的約定俗成,無論什麽時候,都不是個人所能改變的,所以必然存在文化和教育的結果壓迫個人的現象。在某些情況下,這種壓力必須仍然存在,以確保社會和個人的生存。但是,壓力過大就成了“人造”,所謂的人造就是虛假的行為。“我不知道,我魯莽,我兇狠。”

所以要從本質上理解人類行為的現象,最終回歸根本。"我們走了很長時間,以至於忘記了為什麽出發。"但是,人的壹生所學的知識是有限的,而且隨著社會分工的加劇,很多人陷入了窮途末路,不知根由。哲學是尋求根本的知識。哲學本質上要明確人類為什麽會這樣,這樣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人才能做出符合自己本性的選擇。本質上,我們要先返回,然後才能開始,否則我們可能只是不停地旋轉。“知道來的地方,知道去的地方。”

無為是壹種去除枝蔓,回歸自然的修行。我們繼續,從文字開始,讓自己壹點壹點放松。因為言語是思想的主要載體,通過打破言語的壓力或言語的自我暗示,可以帶動身體和行動。告訴自己:放松~世界是美好的,存在是福,萬物皆有神性,與自然共生。

然後,在實踐中,需要專註而不是執著,也就是活在當下。專註於它,然後放手。我盡力去體驗,體會,品味每壹刻,那麽人生就是完整的。

做這些事情的時候也要玩玩,不要追求完美,否則很容易陷入什麽。允許缺陷存在也是壹種美。

我們來回顧壹下聖賢關於“無為”的壹些話。老子在《道德經》(道德經共565,438+062字)中提到的地方多達65,438+02處,比較有代表性的有:“聖人無為,教無字,無為而無不為,無為而無不為,有為而不為,得誌而不為。”如果妳是老公,就不能去。”“尚德做事不動腦筋,夏德卻動腦筋。任尚沒想,尚義想了,尚禮沒反應,就扔了。所以,妳失德,妳失德,那麽妳失仁,那麽妳失義,那麽妳失義。夫之禮,薄而亂忠之首。”“世界最軟,世界最強,裏面什麽都沒有。我知道什麽都不做是有益的。教而不言,是無為之利,天下所望也。”“學而優則仕,為國盡失。損而失,使無為,無為而無。”“為無為,無為,無味。無論大小,以德報怨。這個數字比它容易更難,因為它比它更精細。天下難事必易做,天下大事必細做。就是因為聖人最後都不大,所以才能變大。”“為不為,為不亂。折木生於毫末;九層臺,累土起步;千裏之行始於足下。做的人輸,做的人輸。它是建立在聖人無為的基礎上,所以沒有敗績;沒有持有,就沒有損失。人的參與感往往被幾個成績打敗。如果妳謹慎到底,就不會有失敗。"

莊子也說:“風俗今所為,不如其所喜。我不知道快樂的果實是不是邪惡的。我看著我夫妻喜歡什麽,群裏感興趣的就好像非要,但都是開心的,我不開心也不開心。不好玩有意思嗎?我以無為而真誠快樂,卻也為庸俗所苦。所以說“沒有幸福的幸福是最好的,沒有名譽的名譽是最好的。這個世界是不確定是非的。雖然,無為可以決定對錯。過著幸福的生活,卻幾次無所事事。請試著說出來。天無為而明,地無為而平,於是兩無為合而為壹,萬物轉化。山都快芴了,卻也不可能驚訝!芴幾乎是輝煌的,但沒有什麽是喜歡它!萬物皆源於無為。所以說,天地無有,人無所不能!"

耶穌也深情地說:“不要為妳的生命憂慮吃什麽喝什麽。”擔心穿什麽。生活比食物好嗎?身體比衣服好嗎??妳看天上的飛鳥,它們不撒種,不聚集,不儲藏在倉房裏,妳們的天父餵養它們。妳不是比鳥值錢多了嗎?妳們誰能通過思考為自己的生活增添壹刻?為什麽要擔心衣服?想想地裏的百合是怎麽長的。它既不努力也不旋轉。我告訴妳們,就是所羅門極榮華的時候,他所穿戴的,還不如這些花中的壹朵呢。妳們這些小信徒,田裏的草,今天還在,明天就要丟到火爐裏去了。何況神還會給它這樣的飾品呢?所以不著急,說,吃什麽?喝什麽?穿什麽?這都是外邦人所願意的。妳的天父知道妳需要的所有這些東西。先尋求他的國和他的義。這些東西是要加到妳身上的。所以不要擔心明天。因為明天有自己的煩惱。壹天的難度就夠了。"

佛教的涅槃、破格就是“無為”。什麽是“有前途”?擁有壹顆心,擁有壹份執著,分別,才有希望。佛教否認心的分離。其實心的分離是必然的,是人們從有限中觀察無限的引子。超越這種心念分離,達到物我合壹,就是“無為”。我覺得金剛經也在講“無為”,各方面都是虛幻的。若見異,則見如來。也講做功德,但妳心裏念不出“我做了功德”,也是壹種“無為”。

即使是最註重“行”的儒家,也有“無為”養心的方法。《大學》裏有雲:知止後來決定,後來決定又安靜,後來安靜又安全,後來安全又思考,然後得到。主張明白人生目的後(止於至善),才能穩紮穩打,才能從事各種事務。孟子曰:“無為而治,無為而治,為所欲為,如此而已。”這也是“至誠至義”的妙處。

可見,無為其實是壹個有為社會中必然的、必要的調整,是我們認清本質後的自然行為,最省力,也能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不使用“無為”,最終會起作用,也會犯錯,最終會放下。賢者之美在合適的時候放下了,也不會導致更大的內心困惑。這是修身養性、修心養性之道,也是享受生活之道。最後,我們以《易經》中關於無為的論述來結束今天的討論:易,無所思,無所為,是無聲無息,不動聲色,感受世界。如果不是世界上最高的神,它能拿這個做什麽?

跌宕起伏

袁滿花香

世界上每只大象都有。

花香

但不是所有人都能聽到。

我的心在壹條線上忙碌。

很容易被灰塵汙染。

洗洗妳的心

另壹片寶玉出來曬太陽。

世界上正在發生什麽

不能動

片片殿

任蝶飛

懶洋洋地躺在危樓裏,就像壹個觀眾。浮世無涯,浪翻壹片。堆積如山終日泛濫。偉大的成就都浪費了。

疲憊的旅行者徘徊在哪裏?春暖花開,妳享受過嗎?不要與空虛的生活碰撞,無風無月也要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