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了,圖個熱鬧。
大家都愛看龍燈,大人小孩都愛看。我是追著龍尾長大的。小時候只要有龍燈,我就跟在後面跑,直到打開的那壹刻,那種興奮感可以持續很多天。
然而,任何事情都有它的兩面性,迎龍燈也有其令人不安的全壹的壹面。下面是我身邊的迎龍燈引發的兩起事故。
事故(1)
1986,當時在離金華市區十幾裏的補習班讀書,正月初十回學校。元宵節,據傳金華市區晚上會迎來龍燈。大家都興奮地談論著在城裏見面看龍燈,我卻因為其他原因沒有跟著去。
金華傳統的龍燈是板凳龍,由壹橋壹橋的板凳組成。三個燈區固定在工作臺上,燈外面有壹個罩。罩子也叫燈籠架,用竹棍做成,罩子用布或紙糊住,俗稱燈籠殼,裏面用蠟燭。
水龍頭是木頭雕成的,水龍頭上固定著很多壹模壹樣的燈。被點亮後會形成壹個水龍頭輪廓,遠看像壹個活的水龍頭。水龍頭有些重量,需要固定在專門的架子上。在架子下面,有壹個適合人們扛在肩上的特殊物體。迎龍燈時,必須兩個身強力壯的年輕人壹前壹後走在肩上,需要4~6個人幫忙保護,但龍尾只要壹個人就夠了。
除了龍頭和龍尾,中間還有壹個逐橋臺燈。板凳兩端有圓孔,圓孔中插有木棒與前後板凳連接。走路時,板凳扛在肩上,握在手中。整個龍燈的長度是由臺燈的數量決定的,可以是300橋以上,也可以是50橋以上。
那天晚上,去城裏看龍燈的學生回來說龍燈出事了。直到第二天早上,他們才意識到這真的是壹場意外。
五洲公園門口,看燈的人高度集中,導致人們互相踩踏,造成多人傷亡,包括我同學。
他在家休息了壹個多月才回到學校。
他說,當時金華市區擠滿了來看燈的人,他也在人群中。不知怎麽的,前面的人突然驚叫了壹聲,趕緊往後退。他也被迫後退,但摔倒在壹個人身上。然後有人倒在他身上。像金字塔壹樣,被很多人壓住,動彈不得,聲音也喊不出來,卻不知道發生了什麽。
他很幸運,獲救時只壓碎了腿。
龍燈裏有句話叫“開茶館”其實不是真的開茶館,而是描述龍燈打開時的壹種危險情況。
當移動的龍頭由於某種原因(如換人或換蠟燭)而停止時,由於整個龍頭長達數百米,所以需要壹段時間才能將停止的信息傳達給每壹個歡迎龍頭的人,直到整個龍頭停止移動。在此期間,在龍頭後面迎接龍頭的人,包括龍尾在內,仍然按照原來的步驟前進,會形成壹股合力,推動龍頭前進。這時,龍頭已經停止了移動。板凳龍通過壹個圓孔相互連接,中間被擠壓後突然向旁邊分叉,這是人類無法控制的。連迎龍燈的人都要甩。如果看花燈的人群擁擠,是板凳龍強大的慣性帶來的,那就很危險了。想退也退不了,因為後面也有人。這是壹瞬間發生的事,我估計還沒明白過來就被絆倒在地了。
我同學就是這樣在人群中倒下的。有人在他下面,有人在他上面。
事故(2)
農村迎龍燈的程序比較復雜。除了兩個大鑼開道,還需要提前在龍燈必經之路(俗稱燈籠路)找個好地方放矛,矛聲沖天,四處回蕩,伴隨著火花四濺。
我近距離看到了長矛,震耳欲聾的響聲讓人顫抖。後來聽說要放矛,就避開了,捂住了耳朵。
這種矛由鑄鐵制成,底部鋒利。放電時,要將大部分打入土中,裝滿黑火藥,用木棒搗實,頂部用木塞封住,用錘子敲擊,使木塞緊密牢固,點火引線要足夠長。
放矛有嚴格的規定,必須兩個人拿著,壹個操作,壹個監護。所選站點要開放,放矛前要大聲發出警告。禁止站在方圓10米以內。
那年元宵節,是下午11以後。我太困了,所以在龍燈結束前就上床睡覺了。那時候龍燈還沒有經過我家門前的馬路,但是我家已經準備去接了。
“砰”,壹聲劇烈的爆炸聲把我從睡夢中驚醒,我感覺就在附近。然後就是壹聲大叫,好像還夾雜著“救命”。
不,出事了。
“煤氣瓶爆炸了”,壹家人立刻跑了出去。
從哭聲來看,應該是我家隔壁。
等我穿好衣服趕到的時候,壹股濃濃的火藥味還沒有散去,現場已經坐滿了人。現場壹片混亂。兩個人躺在地上痛苦地呻吟。廚房屋頂被炸出壹個大洞,有人在打電話。因為慌亂,把“120”錯撥成了“110”。
在救護車到達之前,大家太多廚師背靠背擡著受傷的兩個人,用私家車把他們送到醫院。
沒想到發生的不是煤氣瓶爆炸,而是黑火藥的威力,兩個受傷的人負責放槍。
他們在等龍燈的間歇停在鄰居家(每家每戶都要早壹點提燈,所以龍燈走得慢)。鄰居很好客,供應茶和蛋糕。他們邊喝邊聊,腳邊放著壹車把長矛放進洗衣籃所需的材料。
解釋壹下,鏟子是現場臨時裝火藥的,所以鏟子需要的材料都是隨身帶的。洗衣單包含:軟木塞、錘子、鐵絲、黑火藥。
聊著聊著,我抽了根煙,不小心射出來的煙灰掉進了洗衣單裏。未燃盡的灰燼透過籮筐裏緊緊包裹的雙層塑料袋融化,引爆塑料袋裏裝的黑火藥。
改革
2018元宵節期間,金華體育中心舉行了盛大的迎龍活動。四條板凳龍依次參與演出,市民免費入座。
大家坐在高高的看臺上,像看比賽壹樣看著精彩的龍燈表演。它既文明又安全。
圖1、2、3、4分別是“龍頭”、“盤燈”、“磨燈”,都有很強的地方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