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激發兒童探索本土資源的欲望
兒童常常被周圍的事物和現象所吸引,表現為關註、跟蹤、操作、觀察、提問等。,而好奇心驅使孩子去探索、發現和理解周圍的事物,形成對周圍環境的積極態度。種子是當地的壹種資源,可以說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把各種各樣的種子放在區域的角落裏,孩子們立刻對不同形狀、顏色和大小的種子產生了極大的興趣:“老師,為什麽種子不壹樣?”種子有什麽用?種子從哪裏來?種子長在哪裏?種子會發芽嗎?".....面對孩子的提問,老師啟發孩子探索,帶孩子去田間采集種子。孩子們還從家裏收集了各種種子:油菜籽、大豆、扁豆、蠶豆、紅豆、黑豆、豌豆、小麥、大米、苦蕎、玉米、花生、芝麻、西瓜子、南瓜子、葵花子...面對種類繁多的種子,孩子們觀察交流:“它們有不同的顏色,有紅的、黑的、黃的、綠的。
第二,本土資源陶冶孩子的情操
大自然是多姿多彩的,孩子們可以感受到歡快的鳥兒,輕柔的風,泥土的芬芳,大海的聲音,人們的辛勤勞動和家鄉的變化,等等。孩子們洗耳恭聽:兔子的耳朵在聽什麽?兔子的眼睛都是紅色的嗎?公雞在和誰玩姿勢?壹條魚沒有腳怎麽能在水裏快樂的遊呢?孔雀為什麽要開屏...這些都在孩子的腦海中留下美好的印象,形成壹幅幅生動的畫面,帶給他們無比快樂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在創作的地域遊戲中,有孩子們、家長和老師收集的各種天然材料,比如用收集的柳條編辮子、編帽子、編花籃,用稻草做草人,用棕櫚葉編蚱蜢,用蘆葦葉編口哨、風車,用泥土做月餅、糖果棒。讓孩子邊做邊玩,在遊戲中提高對美的感受,提高對美的表現力和創造力,從而培養他們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感情。
三,開發兒童想象力和創造力的本土資源
在角落裏,讓孩子與材料互動,自由表達,大膽想象。如:提供土豆、芋頭、蔥、姜、南瓜、黃瓜、絲瓜、毛豆等。,供孩子觀察和想象。經過他們充分的觀察和想象,這些材料變成了生動的物體。比如孩子想象洋蔥像娃娃,芋頭像豬,生姜像山。在想象的基礎上,給孩子提供壹些輔助材料,如牙簽、橡皮泥、彩紙等。,讓孩子與這些材料互動,自由探索,做出各種有趣的形狀,如:對於蠶豆,孩子用牙簽做成不同的動態圖形;孩子們在這個印象中變成了胖乎乎的豬;對於蘿蔔來說,就變成了小老鼠。在自然的角落裏展示這些栩栩如生的動物,給孩子們提供了壹個展示的空間,提高了孩子們對角落活動的興趣,開發了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第四,本土資源讓孩子增強自信心。
孩子在操作鄉土材料的過程中,通過玩、想、做,獲得愉快的情感體驗和成功的喜悅。當老師將蚱蜢、花籃、青蛙和棕櫚葉編織的手鐲放入該區域時,孩子們立即被這些棕櫚葉產品吸引住了。然後,老師提供幹凈的棕櫚葉,引導孩子主動與棕櫚葉互動。很快,各種各樣的棕櫚葉產品成了班上壹道亮麗的風景線:棕櫚葉風車、棕櫚葉項鏈、棕櫚葉地毯、棕櫚葉風扇...然後在教室裏布置孩子們的作品,讓孩子們興奮自豪地向同伴、嘉賓、老師、家長介紹,極大地滿足了孩子們的心理需求,讓他們在活動中體驗成功和快樂,增強了他們對快樂的自信。
第五,本土資源美化幼兒園環境。
環境的創造凸顯了幼兒園的教育理念。利用當地豐富的資源:稻草、麻袋、竹片、草席、貝殼、稻草、草繩,打造了主題墻和班級特色。如:用貝殼制作各種魚、蝦、蟹、水生植物等。,創造美麗的海洋;用草席營造森林;用麻袋制作火車車廂,裝滿水果,體現秋天的豐收。幼兒園西北側用稻草做了壹男壹女的稻草人,每天迎接每壹個進園的朋友。走廊的墻壁上貼著草繩、席子做成的各種小動物,草編成了螞蚱的籠子,活動室裏掛著棕櫚葉做成的青蛙和蘆葦葉做成的風車。幼兒園處處散發著濃郁的鄉土氣息。
6.當地資源豐富了區域活動。
幼兒園區是孩子們學習和玩耍的主要場所。玩具和材料是孩子玩區域活動的物質基礎。老師收集各種素材,制作創新,放到各個角落,讓孩子在區域活動中盡情享受。比如設置了農家樂、工藝坊、五谷豐登、海邊人家、娃娃屋、豆腐坊、養雞場等主題場所。第壹節課以“農家樂”為主題進行創作:墻上掛著帽子、蒸籠、竹籃;用紙箱做成的鍋竈、風箱和發屋;將葫蘆劈開,放入瓢中舀水;蒸籠裏是栩栩如生的餃子和海綿做的饅頭;很多莊稼和水果都掛在老師自己編的繩網上。櫃子裏擺滿了作業材料,充分體現了農民的豐收景象。中學三班的“工藝坊”有壹個用幾個網搭成的大架子,架子頂上掛滿了老師和孩子們親手制作的手工藝品:涼帽內襯和中國結做成的小燈籠、針織手套和襪子、制作精良的鞋底、有圖案的布、打好的棉絮、編織好的籃子等等。櫥櫃裏放滿了供孩子們繪畫、雕刻、編織和制作的材料。壹班的“海邊人”有漁網、漁船、海藻、魚蝦等。孩子們裝扮成漁民在海邊織網、劃船捕魚。豆腐坊裏的豆腐是白紗做的,又白又嫩;炒飯機裏有白炒飯、爆米花、香噴噴的蠶豆,讓人回味無窮。擠滿客人的海鮮小吃更是五顏六色:文蛤、海螺、墨魚、蝦、梭子蟹、魚等等;在吊橋的遊戲中,孩子們玩得很開心:用收集來的直管搭建吊橋,加上輔助材料紙板,組裝成吊橋,橋的壹端由滑輪控制,孩子們用手拉動滑輪繩,將吊橋懸掛在空中;海上迪斯科,孩子們在沙坑裏赤腳踩在貝殼上,隨著歡快的音樂扭動身體...這些豐富多彩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地域活動,賦予孩子們奇思妙想,讓他們學會與同伴合作,提高大膽表達的能力。
同時在各個區域投放不同的鄉土素材,豐富多樣的玩法深深吸引著每壹個孩子。根據材料的特性,在各種轉角活動中使用相同的材料,創造豐富的玩法。比如(1)貝殼:技能區的孩子用貝殼做蝸牛;在數學區,貝殼被計數、配對、排列大小;音樂區有貝殼打擊樂器;拼圖區有貝殼拼圖、貝殼象棋、貝殼轉身;運動區,有跳貝殼,過貝殼河;美術角裏貼著貝殼,用水彩筆在貝殼上畫畫;自然角落的貝殼裏有花束。(2)豆類、谷類:裝入瓶子或布袋中,做成沙球,扔到音樂區,讓孩子用“樂器”敲出歡快的節奏;可以在運動區玩沙袋、扔、抓、扔、跳沙袋、推沙袋、運沙袋;把豆子放進數學區,孩子可以分類、計數、排序;把豆子放進科學區,孩子沈迷於“沈浮”和“種子發芽”的探索;將豆子和谷物放入藝術區,孩子們可以用它們拼出壹幅充滿童趣的圖畫。(3)玉米芯:在拼圖區,用玉米芯做鳥巢,做金魚、長頸鹿、青蛙、鱷魚、兔子等動物;數學區用玉米芯計數、拼圖、身高排序;投擲和跳躍廣場與玉米棒子在運動區。(4)麥稭、稻草:編織區可用於編織、制作風車;在拼圖區做遊戲棒和拼圖;在運動區做草樁,墊子,繩子,尾巴。(5)蘆葦葉、棕櫚葉、玉米葉:編織區可編織蚱蜢、青蛙、涼席、手鐲、風車、哨子;這些樹葉可以在時裝表演區制成時裝。這些鮮活的本土資源極大地激發了孩子們的創作欲望,區角遊戲也變得更加豐富:編織、制作、剪貼、刺繡、交際...各種遊戲應運而生。兒童的藝術創作是生動的,他們的創造力、造型、色彩運用和布局都變得更富有想象力、創造力和童趣。平面和立體藝術品豐富多彩,各具特色,既提高了動手操作能力,又促進了兒童的社會性發展,實現了多領域的融合。
第七,本土資源豐富了園本課程。
教材和農村幼兒園有壹些區別。立足幼兒園實際開發園本課程,應以開發地方課程為切入點,利用周邊地方資源設計壹些貼近農村幼兒生活的教學活動,豐富幼兒園課程。比如老師設計的園本課程《趣味漁網》。在活動中,將網和鐧帶做成不同大小的漁網(大小不壹的正方形,四周有鐧帶,中間有網,可以彎曲、平放或立放),引導孩子體驗漁網的各種玩法。同時,老師和孩子們壹起探索遊戲規則,不斷創新拓展新的玩法,陸續開發出多種遊戲:鉆山洞、跳圈、過障礙、滾輪、跨欄、走小路、過木橋、過河、梅花樁。再比如:各班制作的打擊樂器,都是用貝殼和廢空盒子制作的,為音樂活動提供素材。此外還有滾筒、獨輪車、羽毛球、扁擔、水桶、梅花樁、沙袋、高蹺、草繩、草席、屏風、鐵環、轎子、橡皮筋等。放在兒童活動室和走廊裏。這些自制玩具是老師和家長利用當地資源制作的。它們不僅能豐富孩子的生活,增強孩子的體質和技能,還能讓孩子在玩耍中學習技能。更重要的是,傳統遊戲可以通過這些資源得到傳承和發展。而且這些本地資源都是孩子最喜歡,最感興趣的。將這些本土資源整合到幼兒園課程中,賦予幼兒“活”的知識,促進幼兒園形成自己的特色課程,從而促進園本課程的發展。
八。結束語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論,把農村的鄉土資源帶入幼兒園,讓孩子在大自然中感受鄉土資源帶來的無窮魅力,讓孩子在大自然中主動觀察、發現、探索,從而豐富了他們的感性經驗,激發了他們的探索欲望,發展了他們的動手能力、想象力和創造力。同時拓寬了教師教學改革的思路。因此,要充分挖掘本土資源,合理利用本土資源開展活動,使本土資源在幼兒園教育中發揮最大的作用,讓每壹個孩子在充滿探索和快樂的自然環境中積極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