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妳可能不相信,但是我拒絕了壹份離家近的錢多活少的工作。

妳可能不相信,但是我拒絕了壹份離家近的錢多活少的工作。

找到新工作,塵埃落定後寫的。

首先,求職中的匆忙和焦慮

兩個月的求職結束了。

回到早出晚歸的生活,每天背著電腦上班,花三個小時坐地鐵公交。公交車堵車,地鐵爆滿,除了默默忍受,沒有別的辦法。我們只能默默的保護著電腦,用細細的帶子在肩膀上做壹串記號。

去年發作很厲害的肩周炎,現在還沒好,還有隱隱復發的趨勢。於是緊急從網上買了壹個肩電腦包,希望能緩解肩膀疼痛。

想到自己前幾天拒絕了壹份步行20分鐘就能到達公司的工作,越來越有罪惡感。離家近的工作,連工資都很優厚,實習期6k的工資也不多見。相比之下,我最終選擇的那份壹天65,438+000軟妹美元,沒有任何補貼的工作,真的差遠了。

這種心理落差在入職第壹天達到頂峰。

直屬老板出差未歸,辦公環境略顯艱苦。另外,我第壹次背著大包包在早高峰擠地鐵,意料之外的擁堵和長時間的換乘也起到了很好的催化劑作用。

諸多因素綜合在壹起,讓我深深懷疑自己選錯了公司,放棄了壹個又壹個offer,把人搬到了這裏。究竟為什麽?

要知道,我用了兩個月的時間對自己的求職觀念進行了壹次新的調整,在選擇工作和行業的時候也很謹慎。

隨著畢業的臨近,焦慮和恐慌充斥著每壹個細胞。每個人都希望找到壹份讓別人羨慕的光鮮工作。工資高,待遇好,名聲大,幾乎成了壹份好工作的標準。

另外,我之前的實習都是在壹些口碑和口碑都比較好的公司。有了這些經歷,在大公司找壹份正式工作應該不難。

然而事與願違。

春招的失敗似乎印證了這壹點,摧毀了我為數不多的自信。

這是壹件非常糟糕的事情。突然之間,從高到低的差距太大了,壹時間我甚至有壹種強烈的想法,覺得自己不適合留在北京。

“北逃南”的說法隨著學區房問題再次甚囂塵上。這種退縮的想法變得更強烈了,但是回到學校,回到家鄉,我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麽。可以肯定的是,倉促撤退會導致之前的努力付之東流,這是我不願意承擔的。

退不了,就只能堅持。

第二,觀念轉變後,曙光初現

窮則思變,窮則思勤。

在校招基本無望的時候,我把目光投向了創業公司。

在此之前,我最大的認知誤區就是把創業公司等同於小公司。相信只有成熟完善的大公司才能提供廣闊的平臺,系統的員工培訓,清晰的晉升渠道,甚至有的公司能提供堪比國企的穩定環境。而小公司體系不清晰,缺乏專業培訓,平臺與大公司無法相比。

雖然公司內部的人都知道騰訊也可能有能力差的員工,創業公司也會有驚人的人才,但公司所代表的平臺會在第壹時間給人貼上標簽。這種固定思維無異於同時面對清華學生和專科生。正常人也會因為同樣的原因覺得清華學生太厲害了。

其實找工作有時候和升學很像。大家都想進的名企,不亞於高考生眼中的名校。

正是因為這些公司的傳奇色彩和光環加持,才讓壹波又壹波的學生勇敢地豎起了名企不可或缺的旗幟。只有遇到真正的打擊,才會有懷疑壹切的想法。

壹個月前,壹個朋友問我,“小木,加入BAT對妳來說意味著什麽?”

“高考進了清華。”這是壹個不假思索的回答,像是潛意識裏最符合邏輯的比喻。

整個談話過程中,我都很佩服自己的邏輯,把失落埋在心裏。

我大概已經明白,也許這輩子,我既不能光明正大的在清北上課,也沒有機會回BAT深造。

對大多數人來說,錯過壹個機會就意味著永遠錯過。這種心態,現在看來確實不成熟到了極點,但卻是當時情況下最真實的想法。

但事實擺在面前,必須尋求突破。

改變求職觀念後,我開始在拉勾等網站上頻繁投簡歷,關註壹些有前景的創業公司,很快收到回復,開始了壹輪面試之旅。

結果出乎意料。半個月的時間,我收到了幾個可以保底的offer,這是希望的味道。

三、了解求職中的幾大誤區

從壹開始只致力於春招,到腦子轉來轉去,關註創業公司的社會招聘機會,壹直喊著不想再實習了,但還是選擇了先實習再談轉正的工作。

心態調整在這其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也幫助我走出了求職中的幾大思維誤區。壹個最重要的誤解就是剛剛說的創業公司不等於小公司。

說到小公司,第壹反應就是規模小,體系混亂,沒有今天的明天,活在迷茫緊張的狀態中。

但是創業公司本身是分不同輪的。壹個明顯的例子是,今天第壹天,作為互聯網公司中的新貴,身價翻倍,進入門檻壹度超越BAT,但其實是壹家創業公司,剛剛完成D輪融資。

這是壹家日益成熟的創業公司,但絕不是小公司。類似的優秀初創公司有很多,但是有些公司沒有校招的需求,人才的挖掘和培養會采取社會招聘和實習的方式。

應屆畢業生加入壹家創業公司,在壹個領域深耕已久,其成績和專業水準並不壹定弱於大公司在完整體系下培養出來的人。

這個資料也是多方咨詢前輩後得到的。遇到困難時,尋求幫助比原地不動要好得多。

除了這個最大的誤區,還有幾個需要特別註意的地方。

1.好工作的標準

工作不是生活的全部。

3.不要活在和別人的比較中。

好工作的標準除了名氣和平臺,就是“錢多事少離家近”,這也是很多人選擇所謂好工作的標準。

這次找工作的時候,最後糾結在兩個極端的offer裏。壹家公司待遇優厚,離家近,而且工作富有挑戰性。另壹份工作工資低很多,到公司要走大半個北京。工作內容新穎,富有挑戰性。幾經衡量,我選擇了第二份工作,也有了“抱怨”的開始。

這可能不是壹個明智的選擇。但直到現在,入職三天,我對工作內容越來越感興趣,可以忽略對交通和待遇的不良影響。我之所以做出這樣的選擇,是因為看中了我在工作中獲得的成長和發展空間。

過於註重與他人的比較,是我們在生活中經常感到不快樂的最大因素。

這不是短時間能做到的,但必須克服。

有些人擔心我的新工作。唯壹可以透露的是,我真的很喜歡這份工作內容。我可以接觸到新的東西,保持學習的狀態。雖然可以預見到以後會很累,但是想想其中的多重收獲,我覺得還是很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