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是中國人特有的經典詞匯。所謂知局、做局、破局,也是人認識自己、設計自己、突破自己的壹種方式。在現代認知中,遊戲其實是自己和他人以及周圍各種資源的綜合關系。如果偏向壹個業務方面,那就是圍繞自我的價值關系網絡。
人之所以困於局中,難以突圍,其實和水裏的魚在水裏找不到自己是壹個道理。解惑之道其實就在我們常說的難句裏: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今天我就從商業角度講講如何打破我們的困境。當然,由於篇幅所限,這次我先試著講壹個框架思路,在後面的文章中再壹壹展開。
要破局,自然要先“懂局”。吳伯凡老師曾經提到過“盲目維度”的概念,意思是那些可以知道的問題不能被稱為真正嚴重的問題。真正嚴重的問題往往是那些我們根本不知道存在的問題。就像盲人摸象,妳不可能知道全貌。
我們已經知道,所謂的博弈,就是人和其他人、其他資源之間的關系,所以所謂的博弈知識,就是要認清這種關系本身,分清這種關系的特點和區別。
從商業角度來看,有主觀和客觀兩種方式來看待。
1主觀性:從自己的角度看外部
這裏可以用的商業思維模式叫做“營銷”。作為個體,我們想要獲得任何人際關系和資源,本質上都是市場行為的壹部分。所以由內而外,首先要看市場。
所謂“市場”,本質上是交易+場景。
所謂“市場”指的是交易,不管有沒有錢。當然,達成交易不難,難的是達成相當規模的交易。
所謂“場景”是指實現這種交易所需的載體,包括五個W,世衛組織(與誰交易)、什麽(交易什麽)、在哪裏(交易哪裏)、什麽時候(交易什麽時候)和如何(如何交易)。
所謂“營”,原本是壹個軍事詞匯,意為“營地”。可以認為是某種商業壁壘。壁壘建立了,才能有壹個相對穩定的“交易”環境。
所謂“銷售”,就是銷售、促進銷售、收獲實際利潤的部分。
2客觀性:從外在的角度看待自己
這裏可以使用的商業思維模型是梁寧的產品層次模型。從壹個純第三人稱的角度,從外部感、角色框架、資源結構、能力圈、自我存在定義五個層面來看待自己。
感官層:顏值/談吐/著裝/姿勢/生活方式
角色框架層:職業/職位/社會地位
資源結構層:財富/光棍/精神富裕
能力圈:能做什麽,能確定承擔什麽責任。
存在感知層:存在的定義
如果妳細心的話,應該不難發現,雖然我們剛才討論的是如何認清形勢,打破它,但從本質上來說,打破它是不可能的。因為我們不在現有的局,那麽我們壹定在另壹個局。那麽這個時候,唯壹最有利的“打破”現有遊戲的方法,壹定是做壹個新遊戲,然後自己控制。沒錯,在商業世界裏,就是重新創造壹個新的價值網絡,並盡可能地控制它。
遊戲的關鍵點還是那兩個字:交易。進壹步說,就是為價值網絡中的其他個體創造價值。從而獲得壹系列妳可以不斷突破自我價值網絡的資源積累。為他人產生價值,必然離不開其傳遞的兩端,用戶和產品(或服務),而能夠連接用戶和產品的最佳商業思維模式,就是劉潤老師所說的產品用戶模式。
誰是用戶?他們來自哪裏?他們有著怎樣的人生經歷?妳在生活中的地位如何?妳現在處於什麽樣的生活狀態?
b滿足了他們什麽欲望?生存?繁衍後代?痛苦?欲望?還是開心?
C滿足了他們什麽樣的需求欲望?更舒服?更快?更有創意?
d .我們應該制造什麽樣的產品來滿足這些需求及其背後的欲望?
e為了盈利,我們應該為這個商品匹配什麽樣的商業模式?
俗話說,羅馬不是壹天建成的,任何想要改變價值網絡本身的行為都不可能壹蹴而就。最終突破的關鍵是在時間上經受住足夠長的考驗。所以最後壹個商業思維模式,產品生命周期模式,被打破了。
任何企業都離不開投資期、成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投資期:只問創新不問收獲。
成長期:註重銷量,量就是正義。
成熟:收獲利潤,否則沒有時間。
衰退:先控制成本,才能再次起航。
我用商業思維理解的模式是:先認清遊戲,再去做,再去破。
這部電影是個開始,會持續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