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壽在《三國誌》中評價諸葛亮“長於治戎,短於用兵,長於治民,勝於將才”。諸葛亮用兵沒有演義裏描述的那麽神。
《晉書》中記載司馬懿對諸葛亮的評價是“多思少決”。《三國演義》中有九十五回說“司馬懿引二十萬大軍出關,到寨中,請先鋒張合到帳中說:‘諸葛亮壹生謹小慎微,不敢有所作為。如果我打,我會從子午谷小道拿下長安,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他沒有計劃,只是怕輸,不肯冒險。……'"。
看來諸葛亮的謹慎是很對的。從與司馬懿的幾次交鋒來看,諸葛亮的用兵原則是先慎後慎。他的空計劃肯定不在歷史上。可想而知,謹小慎微的諸葛亮不會這樣“玩火”。
謹慎或許在待人接物上仍有其積極意義,但行軍打仗未必有效。在以少勝多的情況下,指揮員往往敢於冒壹定的風險去爭取勝利。
作戰謹慎當然可以減少損失,但是過度謹慎往往會耽誤戰機,想多了就會猶豫。這樣的例子在任何時候、任何國家都可以找到。總之,諸葛亮不是軍事家。
第二,凡事親力親為。
《三國誌》中,諸葛亮因親自出題而受到稱贊,被認為是其敬業精神的真實寫照。誠然,諸葛亮很有職業操守,他對蜀國的忠誠,舉個例子就可以看出來。
然而可悲的是,他並不是壹個能抓住工作重點的領導,凡事親力親為犯了大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諸葛亮不是神。即使他有能力自己做所有的事情,也會透支他的精力和體力。事實上,他太累了。他才54歲,不算大。
第三,就業不好。
諸葛亮壹生中,對這三位將軍失之交臂,沒有用對地方,導致蜀國滅亡。
劉封,劉備的養子,有武功,力氣大,成就大。曾率軍與諸葛亮、張飛、趙雲等。"向西逆流而上,他們在那裏戰鬥。"劉備占領漢中後,帶兵順漢江而下,占領了陜西東南部和湖北西北部的部分地區。孟達和沈丹駐紮在西城、尚勇和方嶺(今陜西西康、湖北房縣和竹山)。
關羽攻打襄樊時,請求劉封、孟達出兵相助。劉封、孟達以山地郡縣剛參軍,不能隨意行動使之不穩為借口,拒絕接受關羽的命令。關羽攻打吳棟失敗後,孟達向魏投降。魏派、去攻打劉封。孟達勸劉封投降,劉封不聽。也向魏投降了。劉封戰敗,逃往成都。
劉備把關羽的失敗歸咎於劉封,這很正常。諸葛亮認為他很強硬,很難控制,就借口勸劉備殺了他,太過分了。
魏延率領自己的私人武裝(三部曲)加入劉備集團。他勇敢善戰,深得劉備信任。劉備自稱漢中女王時,被選為漢中太守,大概是除了留在荊州的關羽之外,最重要的駐守壹方的官員。
劉備在酒席上問魏延:“妳對當今重任在身的願望是什麽?”魏延對他說:“如果曹操來自五湖四海,請為陛下拒之;我將派十萬人,請為王吞之。”劉備覺得很好。
後來是諸葛亮北伐的先鋒,曾經大敗郭淮(應該是諸葛亮北伐最重要的壹次勝利)。“善養士卒,勇往直前”的魏延,曾提出攻打伍茲流域長安的計劃,是蜀漢時期這裏少有的智勇雙全的專家。
但是劉備死後,諸葛亮並沒有發現他對這個將軍的才能,反而處處提防他,甚至把將軍大權交給了魏延的死敵。人們用這種方式激怒他,真是不可理解。魏延的死也讓人感到惋惜,他的存在壹定會對蜀國的發展有所貢獻。
馬蘇是個有見地的參謀人才,但顯然缺乏實戰經驗。但偏偏孔明把他放在壹個關鍵位置,以打擊魏軍,壹旦他失敗,他會更進壹步,不得不殺了他。
李延長期鎮守白蒂城,負責城東防務。這是壹個有用的天賦。就因為壹次運糧不及時,言語粉飾,被孔明壹棍子打倒,不肯錄用,直到最後哭死。
擴展數據:
諸葛亮不僅性格上有缺陷,戰略上也有致命的失誤。
諸葛亮在隆中對戰略進行了設計,但未能抓住實現這壹戰略的關鍵環節:歸還荊州,結成吳蜀聯盟。諸葛亮“興漢室”的想法千真萬確,他也知道只靠經營蜀漢積蓄力量,然後策動軍事進攻是不可能達到這個目的的。
聯吳攻魏是唯壹可取的戰略路線,而諸葛亮壹直主張加強吳蜀聯盟,卻沒有認識到實現吳蜀鞏固聯盟的關鍵環節是處理好荊州。
諸葛亮,這位三國中最有智慧的千古名人,不權衡荊州的輕重和最佳用途,拒不歸還荊州,強敵為友,最後毀了本來可以達成的戰略意圖。荊州有很大的戰略分量,這對蜀漢來說是加倍的。
沒有了荊州,吳與蜀為敵,以荊州換取了與吳鞏固的政治軍事同盟。消滅魏福漢的前景是光明的,勝利只是時間問題。
諸葛亮對荊州的貪婪,說明他的戰略思維能力其實壹般。諸葛亮作為蜀國戰略的主要制定者,確實有錯,應該負全責。不還荊州是兩個敵人;棄荊州是強強聯合,亦敵亦友,而關羽20萬京軍回歸西川,從純軍事角度來看也將使蜀的軍事實力翻倍。
這筆賬,如果不是諸葛亮的智慧算清楚,是不能原諒的。如果他清楚,他肯定會采納,因為他對劉備的影響和劉備的性格。從接近正史的《三國演義》來看,劉備有回荊州之意。
人民網——蜀漢真正滅亡的主要原因?諸葛亮不善於用人
人民網-毛澤東評《隆中對》:諸葛亮的戰略失誤在哪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