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子是辣椒變異而來的嗎?
主持人:和普通蔬菜相比,它有什麽優勢?導語:歡迎來到新聞夜談。最近,許多媒體和網站上的同壹條新聞引起了特別的關註。也就是說,北京已經上市了20噸太空蔬菜,8月份產量可以達到400噸。這些被稱為太空種子的蔬菜,成熟後壹般都比較大,平均每個茄子4斤左右,每個番茄半斤多。據了解,不僅是蔬菜,包括水稻、小麥在內的多種作物的種子,經過太空育種後,品質和產量都會有顯著提高。壹些專家說,太空育種是解決中國糧食問題和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這是真的嗎?那麽太空種子是如何形成的,它增產的奧秘在哪裏?這些所謂的太空蔬菜味道如何?吃它們會不安全嗎?今天我們演播室的嘉賓是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航天育種中心主任劉魯祥。他研究航天育種技術11年,也是中國工程院國家航天育種工程首席科學家。主持人:我手裏的這個茄子是剛從北京市平谷區大興鎮的太空蔬菜基地采摘的太空茄子。據說這個茄子還沒熟,現在壹斤多。成熟後,它得有3或4公斤重,幾乎和西瓜壹樣大。這是太空黃瓜,這是太空番茄,這是太空辣椒。據說這些現在還沒熟,比現在大壹倍。劉魯祥:因為突變是隨機的,所以有可能育種者攜帶的壹些種子會更大,或者更小,甚至更高,更短,生長期會更早或更短,或者更長,等等。所以育種家通過衛星搭載種子後,會進行返回的種子,進行進壹步的篩選,有可能選出壹些果實較大的品種。這是基因突變的壹種性狀的表現。主持人:所以我們在地面上做不到?劉魯祥:沒關系。然後我們用核輻射技術,我們國家在地面上已經做了幾十年了,這樣的壹個突變技術已經培育了幾百個植物品種。主持人:是不是壹顆很普通的種子上太空這麽壹轉就會有這樣的效果?劉魯祥:所有的突變都是隨機的,所以不同的植物種子在太空中搭載後發生突變的頻率是不壹樣的,也就是突變的概率不壹樣。有些植物種子對空間環境敏感,容易發生變異,所以有些植物種子可能不敏感,所以不容易變異。所以我們舉個例子,就是攜帶100粒種子。就某壹種植物而言,只有百分之幾的種子可能變異。主持人:這個概念是大還是小?劉魯祥:百分之幾的概念是相當大的,所以實際上在生物凈化過程中,自然變異是客觀存在的,所以自然變異的頻率是幾十萬分之壹。科學家利用這種突變因子,人工突變因子使這種突變頻率增加到百分之幾到百分之十幾,這是壹個相當大的突變頻率。主持人:有沒有可能所有品種都用航天技術進行這種育種突變?劉魯祥:不壹定,所以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們已經攜帶了幾十種植物種子。所以從這個突變的效果來看,也就是從育種的效率來看,水稻和蔬菜的突變頻率比較高。當然這是進壹步的實驗,因為前幾年這樣壹個探索性的實驗工作,我們攜帶的植物種子量是非常有限的。主持人:是不是說這顆種子上了太空,翻下來,到了地面就能有這麽大的作用?劉魯祥:不是這樣的。正因為如此,我們認為太空育種首先是壹項研究活動。種子被帶到太空後,必須返回地面。經過專業育種家至少三到五年的篩選和淘汰穩定化試驗,這些育種家認為有價值或有推廣應用前景的菌株中的壹部分將被選出。進壹步穩定後,至少要經過兩到三年的測試,多年的鑒定。之後由品種審定委員會進行鑒定。不是說壹上船就種太空茄子或者太空西瓜,所以壹些概念。主持人:所以不可能壹年種出太空蔬菜?劉魯祥:對,所以不代表有誤解。也就是說,種子壹在天上轉起來就增產,壹下來就是太空種子。這種觀念是完全不科學的,也是錯誤的。主持人:讓我們試試這種太空蔬菜,這種太空黃瓜。讓我們打開看看。讓我們試壹試。這和普通黃瓜有什麽區別?我們可以看看每個人。我嘗壹下,看看味道如何。為什麽還是有點澀?可能還沒熟。嗯,和我們普通的黃瓜沒太大區別。劉魯祥:其實我覺得因為太空技術是壹種養殖技術,壹旦它養殖出來,也就是說從妳的產品裏面,消費者品嘗之後不可能覺得它的味道像太空。主持人:我們再來試試這個番茄。只是壹點面條。挺酸的。劉魯祥:就是那種沙漿。沒錯。主持人:那我想問壹下,它和我們普通的黃瓜、西紅柿相比,除了重量、外觀上有這麽大的變化之外,在營養、產量、品質、口感上,它和普通的蔬菜相比還有什麽優勢?劉魯祥:第壹,它的果實比原品種大,壹些維生素的含量和固形物的體積增加了四分之壹以上,也就是壹定要和原品種比,也就是在產量和品質上有了顯著的提高。這是給於凡壹號的,所以其他壹些蔬菜和壹些種子,當然也有可能攜帶後產量大幅度提高或者抗病性進壹步提高,這都有可能。主持人:我知道這些蔬菜,太空蔬菜的種子,在太空環境中處於高真空和微重力狀態,它們可能會受到宇宙射線的照射。也許我們作為普通消費者,會擔心裏面是否有殘留的放射性物質?劉魯祥:不應該有這麽嚴格的測試。我們在1996,也就是17號返回式衛星帶回的種子,做過這樣的試驗。經過專業伽馬能譜儀的進壹步測量,我們發現它並沒有增加任何放射性強度。主持人:還有壹點,這個基因突變的過程中會不會有有害的基因,那麽這個會不會對我們的健康有害呢?劉魯祥:這種情況也不會發生,因為剛才我們說了,這個基因突變是它自己的。我們利用外部環境來促進自身的基因突變,並不是因為我們加入了自身以外的其他有害基因,所以它應該不會對我們人類構成其他威脅。導讀(二):(揭開超級稻增產的秘密,探索農民增收的秘密)主持人:據說袁隆平教授主持的超級稻項目中含有太空育種的成分。是這樣嗎?劉魯祥:對,我們的國家超級稻育種計劃就是說主要目標是高產。(權威專家告訴妳如何鑒別真假太空種子)主持人:農民可能買到假的太空種子。劉魯祥:大概吧,因為我們經常接到很多咨詢電話。(短片解說:)航天育種技術是培育優良種子的新技術。它通過返回式衛星或高空氣球把農作物的種子帶到距離地球200到400公裏高度的太空環境中,利用特殊的太空環境在種子上誘導變異,然後返回地面培育優質高產的新品種,因為太空環境與地面環境有很大的不同,那裏充滿了各種宇宙射線,沒有空氣,沒有重力等等。這些因素可以誘發作物種子。太空育種始於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目前世界上只有中國、美國、俄羅斯三個國家成功進行了星載航天育種,中國從65438年到0987年開始進行星載衛星實驗。近年來,中國在太空育種數量上壹直位居世界第壹。到2003年底,中國農科院的最新統計表明,中國已成功培育出630多個航天育種品種,占世界航天育種總數的四分之壹,主要是糧食、蔬菜、水果、油料等作物,還有花卉、苗木、茶葉等。演播室訪談:主持人:太空蔬菜只是太空育種的壹小部分,所以太空育種作為農業部十五計劃的重點發展項目,應該說對我國農業糧食的優質增產具有重要意義。據說袁隆平教授主持的超級稻在這個項目中包含了太空育種元素。是這樣嗎?劉魯祥:對,在我們國家超級稻育種計劃中,主要目標是高產,所以培育出這樣壹個有潛力的水稻品種,800多斤,800多斤。主持人:那麽它和普通水稻相比畝產多少,農民的收入會增加多少?劉魯祥:也就是說產量是我們常規水稻的品種,是農民生產過程中的水稻品種。壹般來說是畝產500公斤左右,那麽如果提高到800公斤,相當於畝產增加了300公斤,那麽這300公斤的額外收入就增加了。主持人:我們大家看到的這些蔬菜的種子,是去年6月3日在長征二號運載火箭上升空後種下的,經過18天的太空軌道返回地面。如果我們繼續這樣種植它們,會保持這樣的效果嗎?劉魯祥:我糾正這個說法。這些蔬菜應該不是去年6月165438+10月攜帶的品種生產的種子。主持人:為什麽?劉魯祥:據我所知,西紅柿應該是1987攜帶的返回式衛星。經過多年的穩定育種和考察,如果是去年才搭載的,那麽搭載的種子就叫太空種子。這種觀念是錯誤的。那麽其他蔬菜的概念,或者說什麽是太空蔬菜,也是錯誤的。主持人:也就是說,我們要明確太空蔬菜的概念。從技術上講,壹年根本不可能。劉魯祥:絕對不可能。現在我覺得我們的壹些宣傳在這些問題上有點空洞,混淆了概念。主持人:但是現在市面上的太空蔬菜價格確實很貴。像妳這種茄子,它的市場價是12元壹斤。像這個空間的西紅柿,是單獨賣的,5元壹個,5元壹個。那妳說按照銷售價格,農民確實增加了收入,但是妳覺得作為壹個普通消費者,妳覺得我們買得起這些蔬菜嗎?劉魯祥:所以我覺得可能是物以稀為貴,是壹個炒作的概念。其實我們現實生活中的很多問題和方面都是在炒作概念來促進這種消費。其實本質上,我覺得航天技術作為壹種育種技術,是壹種改良品種。壹旦改良品種獲得這個穩定的品種,生產出來的產品應該和其他方法培育出來的品種沒有區別。主持人:誠然,這種太空種子經過育種後帶來的變化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但是我們如何分辨哪個是真的太空種子,哪個是假的太空種子,用肉眼就能分辨出來嗎?劉魯祥:這個肉眼是分辨不出來的,所以至少從種子階段或者最終產品來說,我們不能直接判斷它是不是太空種子。主持人:會不會出現農民可能買到假太空種子的這種情況?劉魯祥:很有可能。因為我們經常會接到很多咨詢電話,有這樣壹個問題,所以我們認為要想了解這壹塊的情況,壹定要去正規的科研單位了解壹下目前的情況,所以購買種植這些國家確認的品種或者省級品種審定委員會確認、審定、批準的品種,有可能避免壹些損失。現在有壹些宣傳,誤以為是說更大,就是太空技術培育的。這個概念也不對主持人:國家有這方面的監管部門嗎?劉魯祥:應該說我們國家的種子法就是這麽完善的壹部規範種子和產品流通的法規,必須嚴格按照種子法來做。導讀(三):(中國第壹顆種子衛星在《新聞晚高峰》采訪了國家航天育種工程首席科學家劉魯祥。它與我們的載人航天有很大的不同。主持人:比如未來我們吃的大米、面粉、蔬菜、水果都是太空育種生產的。我們人類的食物結構會改變嗎?劉魯祥:有可能。演播室采訪:主持人:有專家說發展航空航天育種技術是我國糧食增產增收的有效途徑。妳同意這種說法嗎?劉魯祥:我覺得這至少是重要的途徑之壹,因為我們國家人口眾多,土地和耕地面積在逐年減少。我們要承載這麽大的農業國家或者人口基數,就需要在農業和糧食問題上下大力氣。因此,在常規技術的基礎上,我們需要加入壹些高新技術來加快或提高質量。所以這壹塊是保證糧食或者糧食產量。主持人:到目前為止,我們國家已經進行了多少種作物的太空育種試驗?劉魯祥:應該說從1987的探索性實驗到現在,應該說已經有70多種植物,包括農作物和其他經濟作物,進行了空間搭載實驗。然後通過十幾年的探索性研究工作,特別是“九五”以來,農業部、科技部、國家計委對這些項目進行了投入,加大了這方面的支持力度。到了2003年底,主持人:我們平時吃的大米和白面都是這個太空育種生產出來的嗎?劉魯祥:應該說不是,因為這個品種出來之後還在壹個推廣階段。比如小麥出來後,人們可能來不及品嘗它的籽粒,就會進壹步作為種子種植。主持人:我國第壹顆種子衛星什麽時候上天,會給我們帶來什麽變化?劉魯祥:這個衛星我們國家剛剛批準,進入實施階段。我們預計,通過加速實施前期工作,它可能在2006年上半年通過壹顆特殊的育種衛星發射。壹個是擴大攜帶植物種子的範圍,壹個是擴大應用,可能讓這項技術在更多的植物種類,更多的領域發揮這樣的效率和作用。主持人:如果未來我們吃的大米、面粉、蔬菜、水果都是太空育種生產的,我們人類的食物結構會發生變化嗎?劉魯祥:有可能。有可能以前可能在某壹種結構中吃過的食物,可能會變成另壹種食物結構。主持人:我們普通人什麽時候能吃到便宜的太空蔬菜?劉魯祥:兩到三年內,小麥、水稻等糧食作物,包括西紅柿等壹些蔬菜,可能會逐漸接近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主持人:謝謝您接受我們的采訪。劉魯祥:謝謝。結論:農業部已將航天育種作為“十五”計劃的重點發展項目。目前,中國已有20多個省、市、自治區開展了太空青椒、番茄、黃瓜、太空水稻、小麥的引種試種工作。此外,在今年8月5日將在長春舉行的第五屆農博會上,15太空蔬菜等太空農產品也被作為展覽的重要內容之壹。希望對妳有幫助。感謝您的收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