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西遊記的都知道,四個唐三藏取經火焰山後滯留。當時火焰山的火還得鐵扇公主的芭蕉扇吹滅。那麽為什麽火焰山的火壹定要用芭蕉扇呢?接下來,中國,我將告訴妳這個秘密。
西遊記流傳了這麽多年,其中的重要人物,比如孫悟空、唐僧、沙僧,是很多文學形象的混合體。其實火焰山不止壹個原型。
煤田火抑制與自燃
火焰山故事的第壹個原型應該是唐代三僧詩中的火坳。
有宋代《西遊記》早期的火焰山故事,唐代三僧詩。那時候不叫火焰山,叫火坳。原文很簡單:
突然遇到了野火,大煙大焰,走不動了。然後拍了壹張缽盂的照片,叫了壹聲“天王”。當火熄滅時,七個人穿過了這片窪地。
這座“火焰山”經過的方式也很簡單,就是拿著壹個缽盂(這個缽盂是大梵王給的,不是唐太宗給的),對著國王喊壹聲,火就滅了。
早就有學者指出,《西遊記》中火焰山的原型之壹很可能來自煤田自燃。新疆地下煤層屬於侏羅紀含煤地層,埋藏淺,含硫量高,燃點低,所以特別容易自燃(嗯,這壹段是抄自度娘)。比如新疆鄯善煤田自燃,已經燒了幾百年了。這種現象壹直被認為是明清以來的新生事物。比如明代陳誠的詩《火焰山》:
壹片煙,壹片紅,燃燒起來。春色不及夏半渾,誰知西天有祝融?
其實這個地方的名字在《唐三藏詩》裏是“雷霍坳”,明顯是“坳”而不是山。這是煤田的特點,不是山的特點。
火焰山和芭蕉扇
火焰山故事的第二個原型應該來自北魏的《山海經》和李道元的《水經註》。尤其是《山海經》,非常有意思。讓我們從遠到近8月18日。
《西遊記》雖然寫的是玄幻題材,但裏面的很多地名都有壹些淵源,比如八天前去過的“黑水河”。
黑水這個名字很古老,因為大禹治水的時候就提到過這個名字:“導黑水,至於三險。”《山海經》也說“黑水在”,但學術界從漢代就開始討論這個黑水在哪裏,到現在已經討論了兩千多年,沒有壹個確定的說法。有13種!
我們來看看《山海經》,會發現壹個特別有意思的現象。這是《山海經·Xi·山景·Xi祠祀經》:
西四經之首叫陰山,陰水出,西流羅(以下簡稱嶗山,父之山等。)
往北180裏,叫浩山。它的木頭是油漆過的。水流出,東流入河。
它也在玉山以北220英裏處。聲音進來。其陰滿鐵,其陽滿銅,其獸滿白狼白虎。
它也在山的西邊220英裏處,那裏鳥和老鼠共享同壹個洞穴。
西南三百六十裏叫孤獨山。太陽下山了,山上有許多母丹。
《山海經》的山系大致是以中原為中心,東西南北排列,但這個範圍太大了,所以在各個方向都分成了很多“次經”,壹個“次經”就是壹個山系。這裏的“西域四經”是西域山經的第四山系。從西方四大經典中頻繁出現的“河水”(即黃河)、“渭水”、“洛水”來看,這個山系的走向(當然是作者心目中的方向,不壹定是實際走向)是從陜西到甘肅甚至新疆。
紅孩兒的《山野號》居然出現在這裏!這是“西時四經”第八座!(前七名分別是陰山、嶗山、符拔、神山、鳥山、上神山、朱慈山。)要知道,“壹號山”這個名字很不壹般。最多有壹座“大山”(在河南林州,淇河源頭。這個名字...),“吳昊山”(今南寧五象嶺),直接叫“不山”,除了西遊記,似乎只有壹個叫《山海經》。
然而事情還沒完,再往西走壹走,就到了“鳥鼠之山”,所謂的“黑水”就在這附近。漢代人評論《尚書》、《楚辭》說:“三危山在鳥鼠之西,黑水在南。”這“黑水”似乎是去過的,《穆傳》也留下了不少黑水的記載(見《田文與黑水的曖昧探源》)。
向西走壹段路,就到了“峭壁之山”,也就是所謂的日暮山。說到日暮山,我們不禁想到在火焰山的時候,豬八戒討論過這個日暮國度的話題。先把這個放壹放。然而,在古籍中還有壹個更令人驚訝的記錄。
在西海縣,山的北面有石頭,呈紅白色。兩塊石頭打起來,會濕潤。如果無休止地打它們,火就會冒出來,所有的巖石都會燃燒起來,這種炎癥(也就是“火焰”,火焰)會持續好幾尺。流沙裏冒出壹股大黑風,熄滅了。它的石頭壹如既往的好。
這不就是火焰山的原型嗎?火被鐵扇公主和芭蕉扇扇起的大風撲滅了。而這把芭蕉扇,書上壹再說是“純陰寶扇”,“天然之寶,乃太陰葉之精,故能熄火。扇某人,得飄八萬四千裏歇陰風。”這裏的“大黑風”不就是“陰風”的原型嗎
何況這裏的“大黑風”是壹個很明顯的佛教詞匯,比如佛教的《三法經》:
年輕的時候,心裏自然有壹頭黑發。它的發梢有壹股大黑風。它的四色風隨意紮根。如旋轉的風。形狀像煙和火焰。它的風吹走了所有的水。
刮起了大黑風。妳要知道風神很難。(《蘇··羅京》)
那麽什麽是“旋風”呢?玄蘭是梵文音譯,也譯作“綏蘭”、“皮蘭”、“皮蘭坡”,意為狂風暴雨。當這風暴升起時,它能毀滅世界。也能讓世界重生。
註意“皮蘭”的奶奶離不開皮蘭這個詞!就像濕婆和婆壹樣,不是兩個老太婆。根據佛經記載,她是十大流氓之壹。也就是說,流氓不是人名,而是通用名。羅剎是食人族的總稱。其中壹個女人,叫流氓。佛經裏有十個守護北鬥星的流氓,第二個叫皮蘭婆。
她的形象,根據法華十羅剎法,是:
形似龍王和滿月。至於大海。右手握風雲。把念珠放在妳的左手上。這些衣服是綠色的。
這個叫皮蘭坡的流氓是風神,沒有問題。
但奇怪的是,西遊記只是叫鐵扇公主流氓,她是哪個流氓。在黃花觀蜈蚣精的時代,又出現了“皮蘭婆”。然而,令人非常費解的是,為什麽這個皮蘭女人不顧風,將風的管理業務交給鐵凡公主,並去魏紫千花洞做昴宿星星官的母親。這個問題,現有的資料非常匱乏,很難解釋。只有壹個小腦洞可以暫時打開讓妳填充:
根據建築物的炭經,大黑風是產生宇宙的力量。宇宙毀滅後,經過長時間的沈寂,會有大黑風吹來,把海水吹走,把沈在海底的太陽托起,放到太陽路上。從那時起,太陽將繞軌道運行。原文是:
應該有大黑風。吹進336萬裏深處的大海。以太陽、月亮和城垛為例。在須彌山邊上。168萬裏。郭道忠在日月城。利用就是因果報應。世界上有太陽和月亮。
這個梗,佛教的另壹部代表作《法源朱琳》是這樣寫的:
之後有很長壹段時間的大黑風暴。八萬四深,吹十天做兩件外套。太陽宮位於須彌山的中部。42,000人從安迅日路中學來到地面。
這裏的“日月城堡”或“太陽宮”,是指佛教的“太陽宮”,天子的宮殿。至於為什麽說萬裏前面是336,後面是84000,其實壹個從十天折算成40裏是壹模壹樣的。因為佛教認為世界的中心是須彌山,須彌山是“海拔84000米”。入水也深,十天八萬四。“這股大黑風相當於吹到底。其實這也是《西遊記》中芭蕉扇扇人時“八萬四千裏”的文學來源。
因此,我們不妨認為西遊記中皮蘭坡是昴宿星官之母的說法,似乎是基於佛教創世紀神話中的大黑風托起太陽,使其回歸軌道,使太陽重生的故事。這很好理解,因為在我們中國神話中,太陽的母親是何,她的作用是沐浴太陽,驅趕太陽。這類似於大黑風吹開大海,把太陽送上軌道的故事!《xi何》中有十個太陽嬰兒,但在《樓船炭經》等佛教創世神話中,卻有七個大黑風的太陽嬰兒。壹個媽咪有多個寶寶,也很像。
至於皮蘭婆為什麽是母雞,當然是帶著兒子常日雞來的。因為《二十八夜》中的另外三天:方日兔、星日馬、許日鼠,與太陽沒有直接關系,只有雞叫和日出,而野雞離太陽最近,也最容易編故事,所以另外三天不詳。《西遊記》根據劇情需要,把“皮蘭婆”分成了兩個形象。第壹,皮蘭戰俘把風管理的功能給了鐵凡公主,但鐵凡公主還是保留了“流氓”這個名字。第二,“皮蘭坡”這個名字,連同與太陽有關的功能,成了壹只老母雞。而且因為皮蘭婆的“女人”二字,她看起來特別像個老太婆,更加印證了她的老太婆形象和老母雞的身份!
“皮蘭婆”壹分為二的經歷和“皮沙門天王”壹分為二的經歷很像。毗沙門天王原是佛教的北王,“門子”壹詞原是音譯,但人們並不知道毗沙門天王是天宮的北門。於是毗沙門王成了天宮北門的王。誰知皮沙門天王又和李靖混在壹起了。發展到最後,壹個天王分成了兩個形象:李靖獨立成為了“托塔李天王”,但他的下屬和職能還是皮沙門王。原來是毗沙門王壹個人守著天宮北門。
另外兩個香蕉迷
西遊記裏有兩個香蕉迷。對了,818,兩個都是老先生的。其中壹個,出現在青牛精投降的時候,聽起來是壹個非常厲害的法寶,甚至比金剛卓還要厲害。
老先生說:“我的鉆石雕刻是我從小煉出來的寶貝。用什麽武器,火和水,妳都無法接近他。妳要是偷我的芭蕉扇,連我都受不了他。”
然後老君爺爺帶了壹把芭蕉扇,跟著孫悟空下去降妖。
老先生念了壹句咒語,扇了扇扇子。怪物甩出圓圈,被老先生抓住;另壹個粉絲,那怪物渾身酥麻,原來是壹頭青牛。
太上老君為什麽拿壹把扇子?這個問題我請教過李道長(他是真道長),李道長說道教的三清就是“道”的三種境界。元初佛祖手持的珍珠,又稱粟之珠,代表的是原初的道。道德神抱著的壹廂情願,代表的是混沌狀態。太上老君手持的寶扇,代表了太極中陰陽初判。這把寶扇有時繪有陰陽符號,有時繪有日月。
我發現這三樣東西在道經裏都能找到。
壹是前八年天尊手握的“小米明珠”。
這是很有名的,而且是在杜:
於是元初就掛了壹個寶球,有小米那麽大,在空中五尺就落地了。元初天真的大神,聖人和崇高的雕像,真人的奇功,對真大神的十無量方,都入了寶。天人擡頭,只看到生命力從珠口進入,不知身在何處。國人散,地尚平,無復蕭條。從元初就在寶珠之內,所有經書都說。
也就是說,在《杜》中,這顆小米之珠有點像壹個大教室,人們成群結隊地進去,下課再出來。既然是圓形的“球體”,恐怕就是國家大劇院了!
二、靈寶天尊持有的“三寶玉”。這個記載很少,只有壹本經典的《太上皇董璇靈寶智慧定通渭經》,裏面講的是靈寶天尊在無量劫之前是壹個叫樂靜心的道士,他當了三代道士。兒子叫法傑,家境貧寒。他寧願賣掉自己的兒女,也不願意養壹個道士。於是我感動上天,在夢裏得到了壹個“真材實料”,於是家裏堆滿了金銀珠寶。看來這柄如意也有發財的功能!
第三,上八泰上老君的《泰樊遲》。這也是出自《杜·任靜》。太上老君喜歡拿扇子:
老先生在天壹笑,舉起壹把五明寶扇,撫著赤空金光,又告訴大眾:“言為神,神化為氣,氣無天地。”
另外,《歷代真仙鏡》中的“張天師”也提到太上老君喜歡拿扇子:
車內有神,儀表如冰玉。拿著五明寶扇,不能直視,因為妳八景壹圓光,身高六尺多。車前壹人對真人說:“別怕,孩子,就是妳年紀大了。”
再比如宋家善香的《龍族傳說》宣揚老先生的神跡。在唐肅宗,老紳士出現在王位上:
站在山前,從地到天,身著白衣,左手垂下,右手持五明凡,儀表輝煌。
下圖是北魏時期的佛像。有學者認為這是老先生手中的扇子。熟悉石雕的朋友不妨去鑒定壹下。
這顆小米之珠、三寶、泰樊遲,原本出自道經,道教賦予了它們神聖的意義。就是這把扇子,大老君寸步不離。當然,西遊記是要寫壹個厲害的文書。
至於金角王的,也是太上老君的,也叫芭蕉扇。但顯然和向青牛精投降的不壹樣。它的功能只是從地下扇出火來。其實這把芭蕉扇還是出自太上老君手裏的扇子,出處是壹樣的。只是因為金角銀角的故事,很可能和青牛經的故事不是同壹個人寫的(詳見侯輝《蓮花洞故事始晚》)。所以法寶的設定不壹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