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辦公室繁忙的工作中,壹些幽默的對話也能減少矛盾,帶來別樣的樂趣。妳有幽默輕松的辦公環境嗎?有哪些語錄讓妳印象深刻?說幽默不容易
上學的時候,我覺得自己很有幽默感,這壹點得到了很多同學的認可。於是我準備在參加工作後發揚光大,以便快速融入新的群體。沒想到,我的幽默沒有水土不服。
“妳完了嗎?”每次我沾沾自喜沈默不語的時候,同事們往往不知道該說什麽,也不明白。
“我們廠裏的這些工人文化程度都很低,有的甚至在外面混了個平行大專文憑,其實就是初中。妳的幽默太優雅了,他們無法理解。”廠裏的壹個校友給我指路。我真正明白了“幽默”是什麽意思——它是說話者和聽話者共同創造的,只有雙方的“發送頻率”和“接收頻率”相匹配,幽默才能轉化為笑聲。否則,就像是在向盲人眨眼。妳的眼睛因為疲勞而抽筋,他不會有任何反應。
並不是廠裏的人沒有幽默感。他們有自己的幽默大師,經常說與性有關的“臟話”。雖然直截了當,但壹群工人全都笑得前仰後合,樂此不疲。
後來工廠倒閉,我在幾家文化傳播公司工作。文化人畢竟不壹樣,大部分都能時不時的沈默,雖然很多都是從網上“抄”來的。我平時不屑於改編借鑒。平日裏偶爾會有幾個高明的幽默,都是絕對原創的。可“安靜”有了“安靜”,壞了,老板或領導就得到了“提示”——肖旭私下裏經常說“奇怪的話”。於是我被要求做“私人面試”,問我對公司有什麽不滿意的地方。我當時不知所措,最後才明白,中國人大多心思縝密,愛聽字裏行間的話,所以幽默往往被理解為諷刺。
“認真點!”為了避免領導不必要的擔心,也為了不被喜歡“匯報”的同事煩到,每當我忍不住又想幽默壹把的時候,我都在心裏提醒自己要克制。
“救火”還是要靠腦筋急轉彎。
張姐,40歲,辦公室裏的小醜。哪裏有她,哪裏就有源源不斷的笑聲。有時候雙方劍拔弩張,她壹句話就釋懷了。
有壹次,小王上班帶兒子來玩。這孩子太調皮了,壹出錯就把電腦的鼠標弄壞了。小王大怒,擡手照孩子頭上就是壹巴掌,比鞭子還脆。這次攻擊太殘忍了。我剛要張嘴,張傑跳起來指著小王的鼻子吼道:“妳幹嘛打孩子?妳的手怎麽這麽短?”這壹嗓子,同事們都收到了,小王這個楞頭青,更是怒目而視。又見張傑指著孩子,毫不留情地說:妳知道妳這壹巴掌有什麽效果嗎?妳的孩子本可以成為大學教授,但這壹巴掌卻打死了壹個優秀的大學教授。周圍的同事哄堂大笑,小王也樂了:“大學教授,他要是有那個頭,太陽都要打西邊出來了!”張姐,妳真會說話。"
壹場糾紛由張傑解決。事後我對張姐說:“今天真是吊。我在流汗。”張姐說:“我不忍心打孩子,話壹出,又覺得冒失,又不好意思收回,就來了個腦筋急轉彎。”
有壹個副總,人到中年,前途無量,風度翩翩,是壹個十幾歲員工的夢中情人。有壹個叫小月的女孩總是喜歡和他交朋友,這引起了同事們的很多評論。老板讓秘書提醒,秘書有點擔心:這怎麽能說呢?
那天,我們三個人在副總裁辦公室聊天。小月興奮地推門進來。她看到我們,覺得不好意思,悄悄退了出去。副總統也有點不舒服。
過了壹會兒,我看到秘書像插科打諢似的念了壹句蘇小妹寫給秦少遊的對聯:“關起門來推窗外事”。我悄悄地看了壹眼副總裁,發現他在沈思。過了壹會兒,我答了壹句“投石擊水”,然後笑著說:“秦少遊這還得感謝蘇東坡呢。”兩人心領神會。
沒想到,蘇小妹三難新郎的壹副對聯含蓄地表達了書記的提醒,副總統也含蓄地接受了。從那以後,副總統就註意自己的言行,把苗頭扼殺在搖籃裏。
辦公室裏的幽默就像職場中的潤滑劑,不僅能活躍氣氛,給生活帶來樂趣,還能潛移默化地化解矛盾,傳遞信息。
妳能聽懂幾句辦公室俚語嗎?
善於交際=能喝酒;觀察能力強=經常匯報;思維敏捷=能迅速找到借口;有事業心=經常請人吃飯;復雜工作中邏輯清晰=能把困難的工作推給別人;野心強=暗中害人;隨和=隨時可以被解雇;工作第壹=醜,沒人問;溝通能力強=經常電話聊天;實際忠誠度=在別處很難找到工作;有幽默感=能講很多黃色笑話...
有時候,這些“黑話”真的可以發泄其他員工的不滿,為不良情緒找到壹個出口,而不傷害我的自尊心。聽的人不難過,說的人能笑,整個氣氛很和諧。所以,就算我能看懂,我也往往沒有發現,只是暗暗罵:“這小子,聰明點!”"
壹般來說,“職場狐貍”的這些另類表達不太可能破壞辦公室氛圍。當然,這也要求對話雙方勢均力敵。有人出手,有人收。不然說了也沒用。所以我有時候會輕推“菜鳥”,要求他們提高自己的職場情商,在別人的委婉中了解真實的想法。
比如“也許我可以加班把事情做完”就是他想的是“妳要我幹多久?妳會讓我活著嗎?!"“真的嗎?”壹般來說,對方是不相信的。他想說的其實是“廢話!”那句“我當然在乎”其實是“誰有空管!”“我會盡量把這件事寫進工作進度”,看似正面,實則是“妳怎麽不早告訴我?”抱怨...
“小沈陽”對“周立波”
世界上每個辦公室都有壹個通病:只要老板在場,空氣瞬間凍結。想笑就笑,只有老板敢笑就笑。
老板走後,空氣會清爽起來,大家的心情會從多雲轉晴。如果這個時候多壹兩個喜劇演員,來點幽默的對話,那就更好玩了!
我們辦公室從來不缺這樣的“喜劇演員”。被稱為“土馬”的去年退役後,最近又來了兩個活寶:壹個是在央視春晚上因出演小品《不缺錢》而紅遍中國的小沈陽,另壹個是似乎對央視春晚不屑壹顧的“海派清口”創始人。兩人說擅長學逗學唱。和他們壹起工作真的很有趣!
特別難能可貴的是,他們從來不用黃色笑話來打動別人,也不會吃醋。即使互相鬥嘴,雙方在口水戰中也相當溫和。
記得有壹次,“小沈陽”調侃“周立波”——說他應聘的時候回答“我不是隨便的人,但我不是隨便的人!”同樣,《周立波》偶爾也會透露“小沈陽”的故事——比如有壹次他接待了壹個不認識的客戶,為了顯示自己的教養和禮貌,在開場白裏說了三個字“貴”:“妳找我做什麽?”
所以互相調侃,與其說是攻擊對方,不如說是調情!另外,他們嘲諷“官員”,擠兌自己,包括打“擦邊球”。比如“什麽是贊美?是社會上廣為流傳的經典臺詞,比如“尊上而驕下”、“我唱歌絕對不會引來狼,只會把狼嚇跑”、“走別人的路,讓別人別無選擇”,都出自他們之口。可見他們學習能力很強,實力非凡!
至於誰更受歡迎?我們能競爭嗎?辦公室有人建議“小沈陽”和“周立波”打壹架,以示公平競爭,但我覺得實在沒必要。蘿蔔青菜,各有所愛!況且兩人風格不同,都善於調節緊張工作後的氣氛,化矛盾為無形...有這麽兩個大家都愛的“開心果”,為什麽還要讓他們“自相殘殺”?
辦公室裏有壹顆開心果。
該單位招聘了多名80後見習員工。這些職場新人,初生牛犢不怕虎,似乎什麽都知道,什麽都敢說,給原本死氣沈沈的辦公室帶來了生機。尤其是午飯時間,整個辦公室只聽他們喋喋不休,侃侃而談。
當時,康震教授正在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講“蘇軾”。我很喜歡看這類節目,就跟壹個同事說了這件事。小顧見此,走過來插話道:“蘇軾!我知道,他叫蘇東坡。”壹旁的小葉勃然大怒,對小顧冷笑道:“妳又來了,肚子裏的東西還挺多的。那我就考考妳。妳說的‘三個蘇’是指哪三個人?”只聽得小顧馬上脫口而出:“我父親叫蘇聯,我兒子叫蘇東坡,我女兒叫蘇格蘭。”我和同事們頓時面面相覷...還沒等我們回過神來,就聽到蕭也又笑又罵:“白癡!蘇嘉去了英國。”小顧也不示弱:“這個妳不知道,蘇格蘭就是著名的蘇小妹。”
我們再也忍不住,放聲大笑。我看到小顧壹本正經的樣子,不敢相信他還能開這麽遠的玩笑,完全被雷倒了。
從此,我為小顧留下了壹顆心,他充滿了幽默細胞。壹年後,這些新人漸漸羽翼豐滿,有的跳槽,有的調走,有的升職,只有小顧被我們留了下來,因為大家發自內心的喜歡他。工作再緊張,有個小醜在身邊,時不時會爆發出陣陣笑聲。
(應屆畢業生求職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