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中學生的心理狀況及特點

中學生的心理狀況及特點

初中生心理特征的初步研究

初中是中學身體成長,獲取知識和智慧,道德品質和世界觀逐漸形成的時期。他們面臨著生理和心理的急劇變化,加上緊張的學習,容易出現心理適應不良。他們壹般有以下心理特征:

壹是美好的願望,缺乏心理準備。

幾乎每個中學生都有美好的願望,對未來充滿憧憬。他們幻想自己是壹個有學問、受人尊敬的人,但實際上他們往往不好好學習,過壹天算壹天。他們的願望雖然美好,但都追求實現理想後的各種榮譽和享受,需要從現在做起,努力實現理想,卻想得不多,做得不夠,形成了美好願望和心理準備的矛盾。針對這種情況,我們應該有針對性地進行理想教育,讓他們明白美好的理想是需要努力才能實現的。具體方法可以講壹個名人、偉人艱辛心路歷程的故事。組織壹部展示名人成長過程的電影,激勵學生實現理想,需要付出艱苦的努力。

第二,情與理的不和諧統壹

初中生容易情緒化,重視感情。壹方面,他們充滿熱情和激情;另壹方面,他們的情緒容易受外界影響,容易沖動。他們對自己喜歡的東西有高度的積極性,對自己不感興趣的東西避而遠之。這說明他們的情緒和情感處於大起大落的狀態,很難及時用理智控制。要解決這個實際問題,教師首先要以身作則,同時要註意培養壹部分學生,尤其是在班裏有影響力的學生,讓他們學會用理智控制自己的情緒,進而形成班級的核心來影響整個班級。為了引導他們理性做事,有必要開展壹些活動,比如讓學生收集“用理智控制情緒成功的人”的故事素材和“情緒沖動導致終身遺憾”的負面故事素材,從正反兩方面進行教育。

第三,強事業心和弱自制力的矛盾

初中生大多積極進取,這與他們的求知欲、自尊心和好勝心是分不開的。但他們思維不縝密,往往帶著強烈的感情色彩看待身邊的人和事。所以,有時候他們會堅持自己所看到的,按照老師的要求去做。不想做就拒絕或者反擊,控制不住自己,沖動行事,事發後非常後悔。這些都說明他們的意誌品質發展不成熟,自制力和控制力不強。針對學生的這種心理矛盾。首先要肯定學生的進取精神,另壹方面要鍛煉學生的意誌力。要達到這個目的,就要註重從小事做起,引導他們自覺遵守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同時開展“絕不遷就自己”的活動。壹旦意識到某件事或某個行為是錯誤的,無論妳受到多麽強烈的誘惑,都要勇敢地說“不”。為了解決部分學生自制力差,影響課堂紀律的問題,我們嘗試建立學生日常行為的跟蹤記錄,記錄每個時期的課堂表現,有針對性地進行引導、教育和矯正。使學生逐漸自覺檢查,形成遵守課堂紀律的習慣。初中生的人格特征

嚴格來說,初中生的人格心理還遠未成熟,孩子在初中階段顯露出的人格跡象,可能只是某個特殊階段的特殊反映。我們必須結合這個特殊時代的特殊問題,用發展的眼光去面對各種人格現象。總的來說,初中生的人格發展呈現出暫時性失衡和極端化的特點,尤其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壹)自我意識的發展特點

青少年自我意識的第二次飛躍期,學生的自我意識活動在這壹時期是空前的,但他們的自我概念往往是動蕩的、片面的。壹方面,高度的自我意識使初中生開始以全新的方式看待自己、他人、人際關系和價值觀。他們的內心世界迅速豐富——圍繞“我”的問題層出不窮,於是圍繞“我”的探索和體驗也迅速展開,這為他們提供了培養自知力和自制力的可能,也為他們提供了接受社會行為規範、學會與人溝通和相處的強烈願望。另壹方面,經過反復思考,他們也不壹定能對關於自己的各種問題得出任何清晰客觀的結論。有時,由於認知能力和社會經驗的缺乏,他們陷入不斷的困惑和迷茫,甚至對人和事有壹些敏感和極端的認識,過分強調自己的觀點,以至於自我概念伴隨著許多誇張和消極的情緒體驗。

(二)個性的發展特點

初中生普遍具有的壹個突出的人格特征,就是排斥或拒絕壹切外力的意識和行為。

1,阻力的原因。

初中生產生明顯抵觸情緒的原因主要有兩個:壹是高度的自我意識導致初中生渴望建立和維護自己獨立、自尊的自我形象。壹旦這種自我獨立的需求不被對方認可,他們會認為對方在阻撓他們,產生逆反心理;第二,性生理活動中神經系統的亢奮與性腺的不成熟不協調,導致行為和態度上的過敏,容易對少量刺激表現出過度反應,在某些特定情境下會被理解為反抗。

2、抵抗的典型情況

壹般來說,初中生在以下幾種情況下容易產生逆反心理:壹是獨立意識受阻,典型表現為對父母的細心呵護和關心產生強烈的排斥和厭倦;第二,自主性被忽視。當初中生的觀點被父母或老師否定時,他們會為了堅持自己的觀點和立場而挑戰父母的權威。如果他們的提議被拒絕,或者當他們接受某種觀點或行為時,他們往往不同意。為了表明自己不是壹味的順從,他們會表現出抗拒的傾向。

3.反抗的表現

初中生表現反抗的方式不同,常見的方式有兩種。壹種是迎面型。壹般出現在外向、張揚的學生身上。這些學生遇到自己不願意服從的人和事,就會公開拒絕,很容易和對方發生激烈的爭吵。這種對抗往往會突然爆發,任何壹種勸說都會沒用,但事發後他很快就會冷靜下來。第二是冷漠。這種情況經常出現在內向的學生身上,尤其是女生,用沈默和不置可否來表達自己的反對。這種不溫不火的態度頑固不化,不容易平復、轉移、驅散。

4、阻力的特點

初中生的抵觸情緒具有易遷移、泛化的特點。當他們對某壹方面或某壹類言行不滿時,就會完全否定這個人,會讓他們對對方的集體或同類人產生抵觸情緒。所以初中生很容易出現這樣的情況:壹個老師不小心“傷害”了他壹次,這個老師被他化為烏有;母親的話引起了他的厭惡,父親的話很快就失效了。這很容易惡化他們的逆反心理和行為,產生孤立的主觀感受和極度抑郁的情感體驗。這對初中生的身心健康當然是非常不利的。

(壹)情感層次和情感分化的特征

進入初中後,情緒和情感分化水平明顯提高,學生的情感體驗會明顯豐富和細化。自卑、驕傲、自愛、自尊、自立等與自我相關的各種情緒和感受迅速發展。他們可以經歷許多深刻而微妙的情緒和情感變化;能夠理解故事中人物的情感發展過程,尤其是當事人的心情和感受;對生活中重要的人有更深的感情,比如密友、父母、喜歡和不喜歡的老師,學會理解對方的感受和心情。所以,壹方面,很多初中生容易對父母和老師好,也能感知到他們的辛苦、愛和期待,所以在沖突發生後的壹段時間裏,往往會後悔和自責。

(二)情感表達的特點

初中生的情緒表現有兩個特點:壹是明顯的雙重性,二是大量消極情緒的出現。

1,兩邊

(1)情緒體驗和情緒表達的強度往往不壹致。他們可能會表現出強烈的憤怒或失望,但這種情緒體驗可能不會很深,很快就會因為壹件開心的事而改變情緒。因為他們非常關註自己的情緒體驗,所以往往會有非常強烈的情緒,但這種強烈的情緒往往包含著自我誇大。初中生的情緒經常在暴風雨和溫柔之間搖擺不定,這使得他們在情緒反應上表現出明顯的不穩定性。

(2)情感表達的隱蔽性和表現性是存在的。初中生的情緒表達已經能夠兼顧自己的形象和當時的情況,有意識地掩飾、修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緒。同時,為了隱藏與理想形象不符的真實情緒,他們常常要求自己按照理想自我認為最應該表達的情緒向他人展示。那麽這種緊張嚴肅的情緒表現往往會因為缺乏經驗和過分強調而變得不自然。所以我們經常會發現,初中生的行為有時顯得過於激動,有時又顯得過於冷漠,好像很難恰當,適可而止。

2.大量負面情緒出現。

初中生的消極情緒主要有擔心、抑郁和孤獨。煩惱:進入初中後,各種新的問題接踵而至,其中最令人困惑的問題有:壹是不知道如何與父母相處,親子關系成了讓初中生煩惱的大事;第二,與同學相處,增強自我意識,需要他們在同齡人面前保持良好的形象和地位,同學之間的競爭也會帶來困擾;第三,面對自己的煩惱,不知道自己在別人的不情願中應該以什麽樣的形象出現。這並不是說小的年齡是壹個缺乏穩定角色的年齡,而是恰好這個年齡的孩子對自己的公眾形象和他人的評價非常敏感,所以他們的煩惱會成倍增加。抑郁孤獨:初中生獨立意識強,但往往因能力和經驗不足而失敗;反復面對挫折和失敗,他們明顯感覺到抑郁癥的存在。這種壓抑由於心理閉鎖,無法向父母和老師敞開心扉,從而產生強烈的孤獨感和無助感。很多初中生都會或多或少對擺脫這種煩人的生活,尋找壹個自由無拘無束的地方抱有天真的幻想。有些學生甚至壹時沖動離家出走。

當然,初中生並不都生活在負面情緒的陰影下,但他們也有壹些積極的情緒,比如期待美好的明天,期待自己真正長大的那壹天,為同學之間真誠的友誼和幫助感到高興,為自己的成長進步感到自豪。但是,與小學和高中相比,他們在這個時期經歷了更多的負面情緒。

兒童的逆反心理

現在十多歲的學生容易產生逆反心理。第壹,是這個時期不可避免的心理過程;其次,社會越來越註重個性化和自我實現,導致更多的逆反心理。

青少年逐漸有了回避現代人與社會的矛盾,不與展示妥協的心態,對人生的價值、幸福的意義、世界觀、價值觀充滿了討論。在成長的矛盾中,他們問:逃避自己討厭的東西,追求能帶來快樂的東西,有什麽不好?沒有錯,但是只有面對現實,不斷告訴自己做什麽才是有意義的,才能維持自己的存在,否則無法生存。現實和夢想,妳選哪個?選擇夢想的挫敗感導致願望的不斷膨脹,與周圍事物、父母、學校的沖突使逆反心理加深。

這就養成了多少人想和別人反其道而行之。人與人之間是有隔閡的,壹個人永遠無法完全理解另壹個人。但同時,每個人都必須通過他人來確認自己的存在。當我們認為自己確定認識的人不是真實的自己時,“也許我壹直在笑,但真實的我壹直在哭……”,如果是這樣,我們內心就會產生巨大的恐懼,這種恐懼就會體現為壹種不服從的行為。

每個人都有獨立的思想,有個人的愛好,有不想讓別人看到(比如隱私)或者想讓我了解的領域,也就是人們看待事物和衡量事物的方式。我們可能希望生活在壹個沒有誤解、心與心之間沒有障礙的世界裏。青少年的希望得到認可和充分理解,但“信息的多樣性才是快樂的源泉”。

也許我們需要找到解決叛逆的方法,但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解決。任何人都沒有自己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具有壹定的局限性和狹隘性。只有用自己有限的尺度去觀察、衡量和認識世界,誰也不可能真正全面、完整地認識當下和他人。這是人類智慧中虛幻的壹面,可以說是人類心靈中黑暗的地方。少年在不懂中成長,不理解別人也不被理解。或許逆反心理才是突破口。但如果人能換個角度觀察世界,客觀全面地對待他人,恐懼、焦慮、逃避就會減少。如果他們能做到這壹點,他們就能走出封閉狹隘的世界,找到壹個全新的環境。但這只是壹種“可能性”。

叛逆是青少年走向成熟的必經之路,是壹個精神完成的過程。無論社會、教育、家庭、青少年自身,都應該正確認識。

二,心理發展的矛盾特征

人的身體發展和心理發展是密切相關的。在人的大部分生活中,身體發展和心理發展的速度是相互協調的,從而使個體的身心處於壹種平衡和諧的狀態。但是,初中階段是人類整個人生中非常特殊的階段。初中生的身體發育非常迅速,能在2 ~ 3年內完成身體生長發育各方面的任務並達到成熟水平。但他們的心理發展速度相對較慢,心理水平還處於從幼稚到成熟的過渡期。這樣,初中生身心處於不平衡狀態,造成心理發展的各種矛盾。

(壹)生理變化對心理活動的影響

隨著青春期的到來,初中生在生理上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必然會對他們的心理活動產生很大的影響。

這種影響主要來自兩個方面。

首先,因為初中生身體外貌的變化,有了成年感。所以在心理上,他們也希望盡快進入成人世界,希望盡快擺脫童年的壹切,找到全新的行為準則,扮演全新的社會角色,得到全新的社會評價,重新體驗人生的意義。在這種新的追求中,他們感到各種困惑。

其次,由於性的成熟,初中生對異性產生了好奇心和興趣,萌發了壹些與性相關的新的情感體驗,滋生了對性的欲望,但又不能公開表達這種欲望和情感,因此感受到強烈的沖擊和壓抑。

(二)成人感與童心的心理矛盾

初中生的心理活動往往處於矛盾狀態,心理水平處於半成熟半幼稚狀態。

她們的成熟主要表現為對成熟的強烈追求和感受,這種追求和感受來自於身體的快速發育和性的成熟。在這種感覺的影響下,他們對待人、事物的態度、情感表達以及行為的內容和方向都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也渴望社會、學校和家長給予他們成年人的信任和尊重。

它的幼稚主要表現在認知能力、思維方式、性格特征和社會閱歷上。初中生的思維雖然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但水平仍然較低,正處於從經驗向理論的過渡時期。因為辯證思維剛剛開始萌芽,其思維方法還比較片面和膚淺。在性格特征上,還缺乏成年人深刻穩定的情感體驗,缺乏承受壓力、克服困難的意誌力;社會經驗也很欠缺。

由於初中生心理上的成年感和幼稚感並存,表現出各種心理沖突和矛盾,明顯失衡。

1.反抗和依賴

因為初中生有很強的成人意識,然後又有很強的獨立意識,不願意事事服從,聽從父母老師等成年人的意見。在生活中,從穿衣戴帽到對人對事的看法,他們往往處於壹種與成年人沖突的情緒狀態。但在初中生心中,他們並沒有完全擺脫對父母的依賴,只是依賴的方式與過去相比發生了變化。童年時期對父母的依賴更多的是情感和生活上的,而初中生對父母的依賴則表現為希望從父母那裏得到精神上的理解、支持和保護。

存在於青少年身上的反抗也有更復雜的性質。有時候想通過這種方式向外人展示他有獨立的人格;有時候是為了給自己撐起壹個樣子來掩蓋自己的軟弱。其實在生活的很多方面,他們還是需要大人的幫助,尤其是在失意的時候。2.鎖定和打開

進入青春期的初中生,內心逐漸封閉。他們的心理生活豐富,但表現的東西少。此外,他們對外界的不信任和不滿也增加了這種閉鎖的程度。

但同時又覺得很孤獨很寂寞,希望有人能關心和理解他們。他們在不斷地尋找朋友,壹旦找到,就會毫無保留。所以初中生在鎖死的同時表現出明顯的開放性。勇敢和膽怯

在某些情況下,初中生似乎可以表現出很強的見義勇為精神,但此時的見義勇為是魯莽的、輕率的,具有“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特點。這是因為,首先,他們在思想上很少受到條條框框的限制和束縛。在他們的主觀意識中,沒有太多的顧慮,往往能果斷地采取某些行動。其次,由於認知能力的限制,他們往往不能立即分辨出危險的情況。

但在其他情況下,初中生往往表現出怯懦。比如在公共場合,他們往往比較害羞,不夠冷靜和淡定,男生女生說話前臉紅是常事。這種行為上的約束,與他們生活經驗的匱乏,與他們這個年齡特有的心理狀態是分不開的。4.驕傲和自卑

因為初中生不能確切地評價和了解自己的智力潛能和性格特點,很難對自己做出全面而恰當的評價,而是依靠壹時的感覺對自己做出輕描淡寫的結論。這導致他們對自己的自信心把握不當。幾個甚至壹個偶然的成功,就能讓他們認為自己是壹個非常優秀的人才而沾沾自喜;幾次偶然的失敗會讓他們覺得自己完全無能,極度自卑。這兩種情緒經常交替出現在同壹個初中生身上。5.否認童年,依戀童年

進入青春期的初中生,隨著身體的成熟,成人的意識越來越明顯。他們認為自己的壹切行為都應該與幼兒的表現區分開來,試圖從各個方面否定自己的童年,從興趣愛好到人際交往方式再到對問題的看法。他們都想抹去過去的痕跡,期望以全新的姿態出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但是,在否定童年的同時,初中生的心裏又有壹點對童年的依戀。他們依戀童年無憂無慮的心態,單純明朗的行為方式和宣泄情緒的方式,特別是在面對各種新的生活和學習任務時感到迷茫,特別希望像小時候壹樣得到父母的照顧。

上面列舉的這些心理發展方面的矛盾特征,可以追溯到初中生的根本特征,既成熟又幼稚。

初中生心理教育全集

孩子心理有問題怎麽辦?!很多家長希望得到專家的幫助和解決方案。最好是在醫生明確診斷的情況下治療,然後把病治好,就像吃藥壹樣。然而,結果往往適得其反。所以咨詢門診經常看到很多家長信心滿滿的來,結果卻大失所望。其實任何人解決孩子的心理問題都是需要時間和精力的。這裏沒有靈丹妙藥,但有很多心理教育的原則和技巧。

招數壹:身教重於言傳。

學習對象:寬以待人,嚴以律己的家長;需要建立習慣的孩子:咨詢的時候,經常會遇到壹些家長抱怨“孩子怎麽不愛學習”或者“怎麽沒有好習慣”。但是和父母討論這些問題產生的原因時,往往會發現父母往往沒有好的習慣。特別是壹些焦慮孩子的家長,他們自己也往往會焦慮。所以教育孩子不等於用嘴教育,或者只是嚴厲對待,而是“身教重於言傳。”試想壹下,如果父母打麻將,整天玩,告訴孩子學習的重要性,要求他們好好學習。作為孩子,怎麽可能把這兩點結合起來?

招數二:“訓斥”要有針對性。

學習對象:經常批評孩子的家長。教育對象:對於屢教不改的孩子,訓斥是我們家長教育孩子最常用的方法。但是,批評要取得效果,重要的原則是理解孩子為什麽會有這個問題,批評要解決什麽問題。批評自己不喜歡的,甚至數罪並罰。孩子們經常被批評,我不知道為什麽。為此,在批評孩子之前,壹定要有的放矢。

壹次咨詢,壹位母親擔心女兒撒謊。她平時很註意教育孩子,但是從小就開始騙父母,真的讓媽媽很生氣。為此,母親嚴厲批評了女兒,嚴厲指出她以後不要說謊,但是嚴厲的批評並沒有真正解決問題。她的教育到底為什麽失敗了?我媽百思不得其解。其實通過咨詢我們發現,女生之所以撒謊,是因為考試沒考好,沒有達到媽媽的要求。為了逃避母親“嚴厲”的批評,他們不得不撒謊。可見,批評作為壹種教育方式,無可厚非,但如果不切中要害,就會成為問題的“根源”。

招數三:關註結果和過程。

學生:對孩子期望很高的家長:給缺乏自信的孩子的小貼士:咨詢中,壹類家長問得最多的問題是“孩子學習壓力大,考試太緊張怎麽辦?”“孩子沒有自信怎麽辦?”在尋找這類問題的根源時,我們大多數人會發現,這些父母往往對孩子的期望很高,通常比孩子更看重結果。他們不在乎孩子的學習方法是否科學,學習是否高效,是否適合孩子,只在乎結果。有的甚至在成績好的時候提醒孩子還有缺點。這個錯誤不應該犯,那個錯誤也不應該犯。導致孩子對自己失去信心,甚至將父母的期望內化為自己的學習動力。面對考試,他們更擔心的是如何提高復習效率,而是不能實現父母的期望,有好的前景。結果可想而知。為此,對於那些對孩子期望很高的家長,請多關註孩子的學習能力,而不是學習成績!

秘訣4:始終如壹,始終如壹。

學習對象: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家長:教育效果不理想的孩子的招數:他們發現了孩子的問題,也明白如何教育,但教育效果並不理想。究其原因,我們不難發現,家長在教育上“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具體來說,父母精力旺盛的時候,可以關註孩子的問題,工作辛苦或者心情不好的時候。這種情況往往會讓孩子覺得教育只是為了滿足大人的需求。另外,目前很多孩子的教育還是受祖輩的影響,父母的教育觀與前輩不壹致,往往給孩子可乘之機,最終影響教育效果。

招數五:分解目標,分步實施。

學習對象:教育效果不理想的家長:對於無所適從的孩子,支招:無論是培養習慣,改正缺點,還是達成目標,都要有可操作性。所謂“操作”,就是孩子知道第壹步做什麽,第二步做什麽。如果對孩子的要求只是壹個理論上的既定計劃,那麽妳就不能指望孩子如妳所願。

比如,對於壹個正在努力減少電腦使用的孩子,當他被告知不能過分沈迷電腦時,不應該只是“戒掉”電腦,而應該先設定壹個可以實現的目標,比如先學會和孩子溝通,讓孩子願意配合父母控制電腦的使用。寬容孩子的重復。我們可以想象,成年人還是很難改變壹些習慣的,比如“戒煙戒酒”。怎樣才能要求孩子說話算數?第二步,幫助孩子控制自己的玩耍時間,教會孩子合理安排玩耍時間,提前和孩子做好合理的約定,督促孩子嚴格執行。對於不遵守約定的,要按照事先約定進行處罰,比如減少打球次數或者減少打球時間。第三步,配合學校老師,安排孩子參加娛樂活動,改善人際交往。孩子的教育要循序漸進,方法不可忽視。

創設新的家庭教育課程,欣賞教育案例,讓家長受益匪淺。

每個家長都渴望自己的孩子能考上名牌大學,但是孩子不努力學習,家長無法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他們只能焦慮。他們聽說過“好孩子被誇,壞孩子被罵”,“沒有賞識就沒有教育”。北大心理研究中心教育專家孫老師結合179高考狀元考上北大、清華的成功家庭教育案例,闡述了家長的家庭教育。孫老師形象地把孩子的教育比作壹棵樹。他認為家庭教育是這棵樹的根。如果不給根部足夠的養分,樹就很難健康生長。父母作為孩子的第壹任老師,在孩子的成長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孫老師說,平時家長都罵孩子考試成績差,有壹個高考狀元在高壹的壹次期末考試中得了全年級最後壹名。回到家,我以為爸爸會揍他壹頓。沒想到,父親說,恭喜恭喜,他不會考得更差了。正是因為這種父親的賞識教育,這個曾經的“差生”成為了高考狀元,考上了北大。孫老師認為,現在還有很多家長,總認為自己做的壹切都是為了孩子好,孩子應該“照單全收”。其實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個性,家長應該給孩子壹個獨立的空間。轉自:中國AK教育官網

初中生心理異常的歸因分析及對策

摘要:中學生正處於青春期,這個時期會出現很多心理問題。對此,本文分析了中學生變態心理的成因和表現,以培養學生正確的歸因觀;運用理性情緒療法,引導學生發泄不合理情緒;本文就如何培養健康的興趣,消除不良的心理狀態進行了探討和分析,試圖找到治愈學生心理創傷的良方,引導他們健康成長。

關鍵詞:心理異常正確歸因健康成長情緒療法

幾年前,在美麗的三峽入口處,壹位13歲的少女從近百米的龍門大橋上縱身壹躍而下。壹年後,壹個14歲的小男孩,居然面對千裏平湖,壹步步高昂著頭走進了死亡的懷抱。更發人深省的是,沒過多久,我縣某區的壹名初中生,在這些悲劇面前,拿起斧頭殘忍地砍死了自己的父親。讓我們看看全國各地時不時發生的這種悲劇。我們驚嘆:現在的學生怎麽了?現在的學生心理是怎麽了?是什麽讓花季少男少女的生命如此脆弱而殘酷?本文對初中生的心理因素進行了探討和分析,試圖找到醫治學生心理創傷的良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