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初,愛國人士李先生畢業於日本政法大學。他在新文化運動中高舉“民主”和“科學”兩面旗幟,在1923發起創辦沛縣初級中學,並成為首任校長。學校位於沛縣老城區原葛峰書院。1956,學校增加了壹所高中。1991年,沛縣中學將初中部與高中部分開,即江蘇省沛縣初級中學和沛縣中學。在風雨飄搖的時代,這座奇妙的杏壇不僅綻放著知識和文明的光芒,也綻放著革命的光輝。沛縣中學師生憂國憂民。他們壹邊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壹邊關心國家的前途和命運。這裏成為沛縣地下縣委的發祥地,沛縣革命活動的中心。著名革命活動家孟昭培、郭英秋先後擔任校長、教務主任,報道和領導革命鬥爭,造就了壹批批革命和建設人才。原外交部大使葛布海、原遼寧省副省長王廣忠、原河南省副省長張宏華、原上海市委秘書長張石柱,都在沛縣中學的辦學歷史上寫下了輝煌的壹頁。
80年後,她經受了戰爭年代的烈焰錘煉,改革年代的春雨洗禮。漫步校園,妳不僅可以欣賞到古樸典雅的建築、精致別致的長廊亭閣、郁郁蔥蔥的綠樹鮮花、碧波蕩漾的人工湖,還能體會到她端莊典雅的氣質和深邃的細節。近年來,沛縣中學立足於“高標準、高質量、示範性、特色化”的總目標,實施“三人”工程和“五自教育”,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提高。連續八年本科高考人數在徐州26所重點中學中排名第壹。2000年高考錄取本科生702人,2006年高考錄取本科生873人5438+0,2002年高考錄取本科生1003人。三年有1393本科生考上北大、清華、中國人民大學、南京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等名校。新雛鳥多年誌高,龍鳳繞園飛。在這裏,有為衛星發射做出貢獻的中科院院士張,北師大副校長,遼寧省政協副主席張承倫...眾所周知的辦學成就贏得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和好評。1980年沛縣中學被確定為江蘇省第壹批重點中學,1996年被確定為徐州師範大學附屬中學。2000年被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確定為飛行學員早期培養基地,成為全國僅有的20個基地之壹,2001-2003年被中國礦業大學、南京理工大學、江蘇大學、蘇州大學等高校確定為生源基地。沛縣中學還多次被江蘇省、徐州市表彰,1993被評為“江蘇省德育工作先進學校”,1994被評為“江蘇省衛生工作先進單位”、“徐州市文明單位”,1995至2001連續三次被評為“江蘇省文明單位”。師生用智慧和汗水打造的培中品牌大放異彩。
面對全國教育高速發展的新形勢,沛縣縣委、縣政府高瞻遠矚,審時度勢,做出了建設培中二部,做大做強培中的英明決策。培中二部是按照國家示範性高中評估驗收標準建設的。由上海同濟大學規劃設計,30軌制90個高中班規模,需要的建設資金過億!培中人在困難面前是理性的,堅強的。教育是關乎未來的事業,關乎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培中必須加快改革發展,擴大辦學規模,讓更多的人在培中接受更好的教育。擴建新學校是歷史和時代的選擇,刻不容緩!“大發展難,小發展難,不發展最難。”2002年8月,壹期工程投入使用,建築面積32000平方米,包括可容納32個高中班的教學樓、可容納2300余名學生的學生公寓4棟、可容納5000余名學生同時就餐的學生食堂。同時還配有職工浴室、學生浴室、開水間和職工之家。2002年6月165438+10月18日,沛縣中學二期工程在沛縣父老的殷切期盼中奠基。現在,在緊鑼密鼓的建設下,壹座宏偉的現代化示範高中雛形已經初現。培中的校園建設始終體現著培中的辦學理念:以優美的物理空間營造教育氛圍。這裏的壹草壹木,花草都涵蓋了積極向上的精神品格和辦學的味道。這裏的墻、字、畫,在時間和空間上都蘊含著豐富的思想內容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學生置身其中,總會感受到美的熏陶、啟迪和鼓勵。這對培養學生的優秀品質和廣泛興趣有積極的作用。不斷向高水平、高標準邁進的校園建設,為培中教育的繁榮提供了有力支撐。
教學相長,人才輩出。
教育現代化的關鍵和核心是人的現代化。沛縣中學以“以人為本”為核心,以促進師生共同發展為宗旨,以情感原則為出發點和歸宿,把調動教職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放在管理的首位,完善激勵機制和領導方式,提高管理效率,重視人力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尊重人、發展人、塑造人,進而確立學校的管理理念、價值取向和科學評價機制。在師資隊伍建設中,要以師德建設為基礎,以促進學校發展為主線,樹立正氣,凝聚人心,開創學校團結穩定發展的新局面。以錘煉教師專業能力為重點,依托強化培訓,實施“名師工程”和“藍色工程”,嚴格要求教師練好基本功,參與多渠道培訓,提升專業素質;堅持學科名師、優秀教師帶頭上好示範課,倡導優秀骨幹教師上研討課,要求青年教師上講座,通過觀摩教學提高教學水平。壹批批青年教師在市縣評估課程中脫穎而出。學校專任教師中,高中級職稱教師占60%以上,98%以上的教師學歷達標。其中特級教師、全國優秀教師、優秀青年骨幹教師、青年教學專家125人。在省市縣各級評課中,獲獎教師達到210人。在此基礎上,學校還提出了“研究型學校”和“以科研促教育”的工作思路,積極倡導教師從事科研,撰寫教育教學論文。學校成立了以校長、教研室主任、教研室主任為主體的教研領導小組,負責學校教研工作的統籌。領導小組成員按不同學科負責相關研究。為了調動教師在教學科研工作中的積極性,保證教學科研工作的順利進行,學校出臺了壹系列獎勵制度,在平時工作中目標明確、措施得力、效果明顯,每項工作都有布置、檢查、評估、總結,督促教師多出成果、快出成果。近年來,學校在科研意識、項目立項和實施等方面有了新的突破。學校擁有兩項國家級科研項目、兩項省級十五教學科研項目、多項市級項目。為真正落實教學科研,學校加強教研活動,堅持集體備課“三定制”和周課公示制度,對教師學習教學技能、提高教學水平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許多教師以精湛的教學藝術、獨特的教學方法、突出的教學科研成果成為“專家”和“科研”型教師,在蘇北地區享有盛譽。
“以人為本,壹切為了學生,壹切為了學生,讓每壹個學生都成為高素質、創新型的優秀人才”,這是培中與眾不同的辦學方向和教育目標。長期的辦學實踐和80年的優良傳統與文化積澱,形成了團結奮進、實事求是、勇於創新的校風,尊師重道、嚴教善導的教風,勤於思考、善於提問的學風,勤學善解的校訓,實事求是的校訓。優良的辦學傳統加上完整、規範、科學、嚴格的校規校紀,形成了良好的教學秩序,保證了學生素質的全面、充分發展。培中不僅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場所,也是創新實踐的課堂和自主發展的樂園。
學歷和教學品味是教學的第壹要素。為了展現學生的智慧和主體性,學校在教學中堅持“兩個結合”:將知識傳播與能力培養相結合,樹立現代教學理念,變過去註重“教”為“學”,變過去註重知識傳授為能力培養;將課堂教育與課外活動相結合,加大教學改革力度,倡導教師牢牢抓住課堂教學的中心環節,在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前提下,采用“快樂教學法”、“單元整體教學法”等教學方法,使學生從題海中解放出來,提高獨立思考能力,強化思維推理能力,增強創新實踐能力,努力實現課堂“和諧、互動、高效、創新”的目標。此外,學校廣泛開設第二課堂,組建各種興趣小組,定期組織學生參加實際勞動,既陶冶了情操,提高了審美情趣,又開發了智力,培養了動手能力和工作習慣。為落實德育工作,學校廣泛探索德育渠道,豐富德育活動載體,努力培養會做人、會合作、會發展、會生存的高素質人才。以“三個面向”為基礎,制定了“德育為先、智育為先、五育並舉、統籌兼顧”的十六字工作方針和“三個八工程”德育工程,建立了校內外兩支德育隊伍,形成了學校、社會、家庭齊抓共管的局面。同時開展社會調查、聯歡周、藝術節、學術講座、專家報告、知識競賽、演講比賽等活動,對學生進行全方位、多層次的文明素質教育。為了讓學生有壹個健康的身體,學校在重視“兩課三練”和專項訓練的同時,非常重視集體活動,每年都舉辦校運動會,定期進行多層次的橫向體育交流。學校註重學生終身學習能力的培養,開發活動課程、校本課程、研究性學習課程,給學生實踐機會,給學生提供發揮各種能力和才華的舞臺,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近兩年來,學校在數學、物理、化學、生物、信息技術競賽中獲得國家、省、市壹、二等獎200多項。學校文學委員100余篇作品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或獲獎;學生書畫作品多次在國家級、省級比賽中獲獎;學校運動隊在各級比賽中成績優異,數十次獲得市縣組總分第壹名,為省隊、國家隊輸送了多名優秀運動員。
2002年8月,在長春,當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務部門負責人將“空軍飛行學員早期培訓基地先進單位”的獎牌授予江蘇省沛縣中學時,會場上掌聲如潮,人們連連稱贊學校在飛行學員早期培訓中做出的特殊貢獻,但誰曾想過,這枚獎牌的背後,有多少沛縣人付出的心血!空軍軍務部原副部長白大校曾對“培中”現象作過精確的解釋。他說:在中國的黃河以南、長江以北,有壹個飛行員去的非常奇怪的地區。這裏的人既有北方人的雄偉和厚重,又有南方人的聰明和機智。只有兩者有機結合,才能造就優秀的飛行員。另壹位空軍首長說得更明白:“特殊的土地孕育了特殊的人才,蘇北交匯了中國南北的精華。再過幾年,中國就會出現大量的沛縣飛行員。”沛縣中學充分利用“武術之鄉”的地域優勢,開展特色教育,發展學生特長,大力開展飛行學員早期培養,才走出了壹條成功之路,創造了飛行員數量連續三年全省第壹的輝煌。
開創新局面,繼往開來。
創新是壹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是壹個民族進步的靈魂。也是沛縣中學在競爭激烈的教育領域始終走在前列的唯壹秘訣。學校地處經濟欠發達的蘇北,辦學受到各種條件的制約。雖然政府全力支持,但擴大規模所需資金仍有較大缺口。高水平教師已經緊缺,少數教師“孔雀東南飛”產生負面影響;生源大戰越來越激烈,只有初中畢業生中的優秀學生流失,令人心痛。面對越來越嚴峻的挑戰,培中人牢固樹立“創新是生存之本”的意識。在不斷加大硬件設施建設的同時,增強憂患意識,居安思危,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嚴管教育,強化管理,註入改革意識,引入競爭和激勵機制,深入挖掘潛力,發展活力,最大限度地調動全體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學校註重加強內部管理,不斷創新,科學管理制度。落實校長負責制、教職工聘任制、崗位責任制、教師評價制、獎懲制,增強內在活力,強化工作責任。著力建設敢為人先、為師生作表率的領導幹部隊伍,實行副科級領導幹部公開選拔,為長期工作在教學壹線的優秀教師脫穎而出提供了機會、創造了條件。把壹批靠得住、有能力、想幹事、能幹事、能做事、教學成績突出、群眾公認的壹線骨幹教師選拔到領導崗位上,形成了正確的用人導向,給想幹事的人機會,給能幹事的人舞臺,給能做事的人位置, 在全校營造快速辦事的濃厚氛圍,激發全校教職工與時俱進的思想活力和奮發向上的精神狀態。
無情的改革需要感性的操作。學校在加強管理、從嚴治校的同時,關心、體貼、理解、支持、信任教職工,實施以“事業留人”、“榮譽留人”、“情感留人”、“待遇留人”為核心的“暖心工程”,努力營造留人的環境,讓許多優秀教師面對南方壹些發達地區學校承諾的高薪等優厚待遇不動心。學校的學生來自蘇、魯、豫、皖四省的交匯點,學生的經濟水平、生活習慣、學習習慣各不相同。為了讓每壹位學生都能以良好的精神面貌應對緊張的學習和激烈的競爭,學校多年來形成了壹整套完善的後勤保障體系,確保每壹位學生都能在學校愉快地學習和生活。對於壹些經濟困難的學生,學校敞開了廣闊而溫暖的懷抱,大聲喊出了“絕不讓壹個學生因經濟困難而輟學”的口號,通過發放獎學金、助學金,動員社會力量以“獻愛心”的形式與貧困學生結成“壹對壹”的幫扶對子,或免除貧困學生學費等方式,幫助眾多學生渡過經濟困難,順利完成學業。嚴,2001班學生,母親早逝,父親身患癌癥,家中極為困難。為了幫助顏完成學業,培中師生向她捐款32526元。高二(12)學生饒永華患有腎病,全校師生為他捐款26961元。這說明培中是壹個溫暖的家庭。培中永遠是學生們溫暖的家。
老樹新枝爭香。站在新世紀的起點,乘著十六大的東風,沛縣中學積極響應中央科教興國的偉大號召,努力實踐三個代表,確立了“兩三年內把沛縣中學建成全國示範性高中”的目標,近年來通過三星級高中驗收,向四星級高中邁進。歷經80年風雨,根深蒂固的杏壇將綻放出前所未有的光彩!
近年來的發展
新學校建設項目於2001年開工。縣委、縣政府決定並成立了“沛縣壹中新校舍建設領導小組”。新學校由上海同濟大學按照國家示範性高中評估驗收標準規劃設計。擁有30條賽道、90個高中班的規模,總建築面積近8萬平方米,總投資約1億元。壹、二期工程已竣工交付,包括三棟教學樓,可容納90個班;有8棟學生公寓樓,可容納5000多名學生。有學生食堂,可滿足全校90多個班5000多名學生的需求。同時還設有職工浴室、學生浴室、開水間、職工之家等。
圖書館100平方米,閱覽室150平方米。書櫃38個,各類圖書16286,報刊雜誌258種。計算機教室180m2,有138臺計算機。每臺電腦都配有相應的桌椅,每個機房都配有空調設備。電腦打印室60平米,電腦2臺,打印機2臺,復印機2臺。學校的每個辦公室都配備了電腦。全校有198臺電腦。每個教室統壹配備設施,每個教室配備壹臺29寸彩電和壹套室內音響,共40套。球場約18000平方米,包括壹個400平方米的標準田徑場,六個籃球場,八個排球場,四個羽毛球場,12張乒乓球臺,其中包括六個籃球架,三個空軍綜合訓練器材,以及1綜合健身器材,各種球,棋,啞鈴,跳箱等等。
2010培中內部改制,陳榮海任校長。2011以來,沛縣中學讓教育的試金石更亮了。
籌集4500多萬元兌現結構工資、高考獎金等。,解除教職員工的後顧之憂;食堂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師生夥食質量明顯提高;500多條來自壹線師生的建議和意見,民主辦學邁出新步伐;打破論資排輩,壹批青年教師脫穎而出;奧運會喜訊頻傳,壹等獎獲獎人數居徐州第壹...
今年以來,“三創三先”新時期的江蘇精神,正在四星級高中校園沛縣中學得到生動具體的踐行。
“幸福中國”的實踐與學校內涵發展相輔相成。
2011年,“溫暖工程”成為沛縣中學每次開會必提的熱詞。培中在財力有限的情況下,籌資1.2萬余元,為所有教師辦公室安裝空調;引進兩家餐飲公司,實行價格和質量監管,讓師生吃好;投資65438+萬元成立職工健身俱樂部,購置壹批健身器材,使職工及時健身;籌集資金4500多萬,兌現結構工資、高考獎金等。,解除了教職工的後顧之憂...
如今,“幸福中國”的實踐與學校內涵發展相輔相成。教師精神和學生綜合素質得到顯著提高。在學科競賽中,陳賽獲得了第28屆全國中學生物理奧林匹克競賽江蘇賽區壹等獎。4名學生獲得全國高中數學聯賽江蘇賽區壹等獎;獲得高中數學聯賽壹等獎的人數占徐州市獲得壹等獎總人數的三分之壹。
三年爬坡,五年振興工作重心實現兩個轉變。
2012是培中實施“三年爬坡、五年振興”的關鍵壹年。學校的工作重點是實現“兩個轉變”,即從粗放的規模發展到集約的質量提升,從粗放的管理發展到精細化的管理發展。
近年來,沛縣中學狠抓學風和考風建設,嚴明紀律,加大對違紀學生的處理力度;做好尖子生培養和中專生轉化工作,以及學困生的跟蹤、管理和提高工作;從早輔導到晚自習的全程管理,以及日常安靜的學校管理,可以有效的保證和利用學生的在校時間。這些措施使學校的學風更加濃厚,校風更加端正。
教育教學質量是學校發展的生命線和“試金石”。為了讓這塊“試金石”更加耀眼,沛縣中學堅持校領導辦公制、教研組和領導幹部帶班制,幫助三個年級解決教育教學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幫助全校師生解決學習和生活中的實際困難。去年底,在蘇北四市舉行的2012高考考試中,培中本科比去年增加了近200人。
“壹個學校要有高水平,就是發展和貢獻;應該是強,也就是勤奮和踏實;要有更多的溫度,也就是價值和境界。學校計劃用5年時間,通過創新改革、精細化管理、內涵式提升,實現這種包容,實現‘幸福中國’的宏偉畫卷……”沛縣中學校長陳榮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