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三國時期的歷史信息

三國時期的歷史信息

三國時期是壹個混亂割據的時期,形成了魏、蜀、吳三足鼎立的局面。也是從漢朝四百年太平盛世到四百年大亂的過渡時代,也可以說是魏晉南北朝大亂的開始。三國形成於公元220年,當時曹丕篡奪了魏文帝的稱號,隨後是明帝、國王齊威、貴族相公和元帝。蜀歷蜀漢昭烈皇帝劉備和他已故的師傅劉禪;吳孫權大帝,惠姬王,景帝,武成公。

三國共存了約34年(公元229年至263年),但紛爭持續了90年(公元190年至280年)。三國時期雖然仍有戰爭,但不同於東漢末年的軍閥混戰,相對來說是壹個歷史進步。這是壹場符合人民意誌的統壹戰爭。三國軍事實力以魏國最強,吳國次之,蜀國最弱。所以統壹大業最終在魏晉完成。三國中,吳在位時間最長,***52年;魏,***四十五年;再次為蜀,***四十三年。金太康元年(280),吳被金所滅。至此,三國時代宣告結束。

三國疆域大體分為魏國北部、蜀國西南部和吳國東南部。魏國分為四個州:司、豫、燕、清、徐、梁、雍、冀、尤、賀、荊、楊。其中,涼州率領壹名烏雞校尉保護西域;幽州之地,達遼東;南方諸國大致分別以秦嶺和淮河為界與蜀、吳相連。蜀地位於宜州,從秦嶺向南(今四川大渡河以南及雲貴壹帶,故名)。吳酉陽,景,焦舟。三國戶口,魏六十六萬余戶,人口四百四十余萬;蜀有二十八萬戶,九十四萬人,官四萬,兵十余萬。吳有52萬多戶,人口230萬,官員3萬多,士兵23萬。

東漢末年,由於統治者政權的不斷更叠和動搖,政治腐敗到了極點,社會上流民遍地,暴亂不斷出現。隨著董卓與李玨、郭汜謀反等壹系列內憂外患的出現,當地強大勢力趁機迅速壯大,相互爭鬥,東漢王朝的統治名存實亡。壹時間全國陷入內戰混亂。袁紹根據他的河北、青海、攸侯、和合四州,成為北方最大的軍閥。曹操占領兗州、河南,韓遂、馬騰占領涼州,公孫瓚占領幽州,公孫度占領遼東,陶謙、劉備、呂布先後占領徐州,袁術占領淮南部分揚州,劉表占領荊州,劉璋占領益州,孫策占領江東部分揚州,石邪占領膠州。此外,張魯還以道教組織的形式保護漢中地區,並供奉祭品救治百姓。在這些割據者中,袁紹和曹操的勢力最大,也最活躍。

曹操初據兗州,三十萬青州黃巾軍收編,勢力漸強。他還把狄鹹從洛陽迎到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在政治上取得了優勢。建安五年(200),袁紹與曹操在官渡決戰,曹操擊敗袁紹,成為北方最強的軍事集團。劉備和孫權被分為西南區和東南區。

曹操為了繼續實現他獨霸天下的野心,於208年率軍南下,占領荊州,與孫權在長江中下遊對峙。而此時被流放的漢室皇族後裔劉備也著手推行漢室,於是率領荊州殘余勢力在江東與孫權聯合,形成了孫劉聯兵抗曹的局面。劉備派軍事家諸葛亮到孫權辦公室說孫出兵,孫與曹大軍在赤壁交戰(赤壁之戰後,三國赤壁古戰場也建在赤壁之戰遺址上)。曹操戰敗,退守北方。劉備能夠占領荊州,然後進入成都。建安二十五年(220),子曹丕代漢獻帝,封魏。次年,劉備也在成都稱帝,國號漢(俗稱蜀或)。公元229年,吳王孫權在建業稱帝,國號吳。三國鼎立的時代正式開始。從此曹、孫、劉三大勢力達到巔峰。(史書總是把公元190年的董卓叛亂作為東漢末年,三國之爭的開始。)

三國初期,各國主要致力於整頓吏治,恢復社會秩序,發展經濟。其中,曹魏的成就尤為突出。自曹操統壹北方,開墾土地後,生產逐漸恢復。曹操還改革了東漢以來的諸多弊端,打壓大地主的強大勢力,掃除宦官外戚的專制權力,吸收中下層地主參與政權。魏文帝又實行九品中正法,承認壹般士族有做官的權利,而且在經濟上也給予優待。蜀國宰相諸葛亮嚴格實行法治,紀律嚴明,賞罰分明,使蜀國的農業和手工業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國力增強。特別是諸葛亮向西南彜呼籲,使少數民族地區得到發展,加強了民族團結。211年孫權遷都吳國建業後,東南地區迅速發展,* * *得43郡,313郡,較東漢時期大大增強。吳土地開發、農業發展、政治穩定、航海業發達。赤壁之戰後,曹操返回北方。韓延康元年(220年)正月,曹操死;十月,其子曹丕稱帝(即魏文帝曹丕),國號魏,建都洛陽,建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即漢昭烈皇帝劉備)。他的國名叫韓,世稱蜀國,又名、建元彰武。孫權在221接受了魏的國號,在武昌被稱為吳王。222年,蜀軍出峽,在夷陵(今湖北宜都)與吳軍相持。猇亭之戰後,吳打敗了魯迅,回到蜀國。229年,孫權在武昌稱帝(即武帝孫權),後遷都建業,建立吳國。猇亭之戰後不久,蜀、吳復盟,共同對抗曹魏。雖然南北之間還是經常發生戰爭,有時規模還比較大,但總體來說,力量大體均衡,維持了40多年的力量。

魏建立後不久,政權開始腐敗。齊國王芳時期,輔政宗室曹爽和太尉司馬懿之間發生了壹場權力之爭。曹爽改朝換代,拒絕了司馬懿。司馬家是東漢以來的貴族世家,司馬懿本人足智多謀,軍事上也多有建樹。荊楚二年(238),率軍平定公孫淵,將遼東納入魏國版圖。前十年(即249年嘉平元年),曹爽乘王芳到洛陽城祭奠高平陵之機發動政變,迫使曹爽屈服,處死曹爽及其黨羽,壟斷朝政,史稱高平陵事件。後來司馬懿、其子司馬師、先後平定了王陵(嘉平三年25i)、二年255、二年257)和諸葛誕(甘露二年257)的軍事叛亂以及來自淮南的其他臣子的反抗,從而鞏固了司馬師的統治。以竹林七賢為代表的壹批玄學名人對司馬氏家族持否定態度,其中嵇康被司馬氏以詆毀名教、試圖助人為樂的罪名殺害。大部分是在魏、西晉初期投降司馬氏家族的。

當所有的抵抗力量都被消滅後,司馬懿立下大功,於魏景元四年(263年)出兵滅蜀。兩年後,以接受退位的名義取代魏成為晉。魏歷經五帝四十六年。公元214年劉備占領益州後,遷居漢中,自稱漢中王,這是蜀國的鼎盛時期。但219年,荊州之變,卻是蜀國衰弱的開始。留在荊州的關羽,被孫權軍攻殺。221年劉備稱帝後,次年為失荊州出峽,與吳軍為夷陵而戰。戰敗入蜀,病死。他的兒子劉禪繼承了他。諸葛亮輔佐劉禪。但國小民弱,處境艱難。壹些西南少數民族相繼造反。建興三年(225年),諸葛亮率軍南下,按照“先攻心”的策略,活捉了義軍首領孟獲,終於使孟獲回心轉意,平定了華南。華南戰爭結束後,蜀與吳的結盟也取得了令人滿意的結果。諸葛亮在建興五年率軍到漢中,與魏為爭奪關隴而激烈交戰。益州累了,諸葛亮就急著打仗。他壹方面試圖以北伐鞏固自己復興漢室,恢復舊都的正統地位。壹方面,進攻就是防守,這樣才能生存。諸葛亮多次出兵,但大多以失敗告終。諸葛亮也在北伐中病死,北伐停止。

諸葛亮死後,蜀國相繼以蔣琬、費祎、董允等人為相,他們也只是步其後塵。景堯元年(258)以後,宦官當權,政治腐敗。姜維將軍的北伐是徒勞的。景堯第六年,魏軍分三路攻打蜀國,姜維在劍閣抵抗魏忠輝的軍隊,而鄧瑋艾離開陰平(今甘肅文縣西)南下,於這年冬滅蜀。蜀活了兩個皇帝四十三年。赤壁之戰後,孫權的勢力逐漸擴大,獲得了半個東南。建安十六年(211),孫權土治秣陵,次年秣陵改為建業。建安二十四年(219),孫權擊敗關羽,占領荊州全境。三年後(222)取得夷陵之戰的勝利,限制了蜀發展出峽的可能性。諸葛亮死後,魏蜀戰爭停止後,魏在淮南加強了對吳的進攻。吳軍除了在長江沿岸駐軍,設置烽火臺外,還在巢湖南口修建了濡須碼頭,戒備森嚴。魏軍水師有限,攻難奏效,故魏武祥持年。孫權死後(252年),吳越來越弱,而魏在司馬氏消滅淮南地區的三次軍事叛亂後越來越強。因為司馬氏的政策是先滅蜀後取吳,滅蜀(263年)代魏(265年)後又忙於新王朝的定制,所以吳政權暫時得以延續。金泰五年(269年),楊虎城命在益州建水師,準備攻打吳。鹹寧五年(279)冬,金軍自江北、江陵至建鄴出兵攻吳,益州水師作為奇兵留峽下遊。太康元年(280)三月,建業被俘,武帝孫皓投降,吳亡。武共四帝五十二年。東漢初平元年(190)以後,國家分裂的局面,經過魏、蜀、吳地區的局部統壹和相持,已經被全國統壹。

相關參考書目:《三國誌》《三國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