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歷代宮殿名稱及宮殿正門

歷代宮殿名稱及宮殿正門

宮城的正門是沖天門和太和門。北京故宮占地724250平方米,還不算護城河和城墻的綠化帶。宮殿建築總面積為16.3萬m2。故宮是壹座長方形的城市,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它被壹堵高度超過10米的墻包圍著。城墻外周長3428米,墻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是保護紫禁城的重要設施。城墻兩側各有壹個城門,南面是午門,北面是神武門,東面是東華門,西面是西華門。城墻的四個角上有四個設計精美的角樓。紫禁城裏的宮殿都是木結構,黃色琉璃瓦屋頂,藍白相間的石頭底座,裝飾著燦爛的彩畫。它的平面布局,立體效果,以及雄偉、宏大、莊嚴、和諧的形式,可以說是世界罕見。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收藏,是中國兩千多年專制社會皇權思想的集中體現。與中國的帝王宮殿壹樣,故宮的整體規劃和建築形式完全服從和體現了古代宗法制度的要求,凸顯了至高無上的皇權。

北京故宮建於永樂五年(1404 ~ 1424),建於永樂十五至十八年。整個建設工程由陳貴侯爵壹手打造,具體負責的是策劃者吳忠。從明朝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開始,明成祖在全國範圍內集中工匠,招募20萬至30萬民工和軍工。14年後,建造了這組宏偉的宮殿。清代使用後,只進行了部分改建和重建,整體布局基本保持不變。

故宮位於首都北京市中心,中軸線穿過皇城中心,即穿過故宮的三大殿和三宮。故宮的正門是南午門,又稱“五峰塔”。午門是宮城最高的大門,大赦、獻囚等重大儀式都在午門舉行。其北門為神武門,東門為東華門,西門為西華門。

故宮作為明清宮城,有外院和內院兩個宮殿。位於紫禁城的前面。外院由天安門-端門-午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組成的中軸線和中軸線兩側的廳堂、走廊組成。外院以太和、中和、保和三殿為主,前有太和門,兩側有文華殿和武英殿。從建築的功能來看,外朝是皇帝處理政務和舉行朝會的地方,國家重大活動和儀式都在外朝舉行。故宮是皇帝的皇後居住的地方,包括幹青宮、交泰宮、坤寧宮、禦花園和兩側的六個宮殿。故宮位於紫禁城的後部(北面),包括幹青宮、交泰宮和坤寧宮。這是皇後居住的地方。在這組宮殿的兩側,是居住用的六宮,寧壽宮和慈寧宮。和分布在皇宮各處的四座皇家園林。宮城也有皇家值班室和壹些服務建築,還有太監和女仆居住的矮房,位於宮城正門和天安門廣場之間,宮庭建在禦道兩側。屋外,祠堂在東,國壇在西。宮城北面的景山是附屬於宮殿的另壹組建築群。

太和門太和門建於永樂十八年。是外朝三大殿的南門。明初稱“奉天門”,清代改稱“太和門”。它位於三米高的石頭住友館的壹樓。它有九個房間寬,四個房間深,高23.8米。是中國現存古建築中最高最大的門。它的屋頂是重檐和小山的形式。門前有壹對高大的青銅獅子。太和門兩側是昭德門和鎮都門。院內東西有協和、西河、二號門。所有的門都是相通的,東北角和西北角都有專門的建築。所有這些門、建築、臥室的規模和體積都比太和門小,這讓太和門在整個廣場上顯得鶴立雞群。進入太和門後,是壹個更大的院落。東西寬仍有200米,南北深約190米,足以容納壹萬人的儀仗隊。廣亭內有三個大廳: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明代稱為奉天殿、蓋華殿和神審殿,嘉靖年間更名為黃濟殿、中濟殿和建濟殿)。

太和殿

太和殿俗稱“金殿”,是明清北京宮城最高的建築,包括三層住友樓,高35.05米,吻總高37.44米。每層都是住友的形式,四周是白玉石欄桿,上面有預期的柱頭,下面有斷頭,每個柱頭都有裝飾。其廳堂寬十壹間,深五間,建築面積2377平方米。也是中國現存古建築中最大的木神廟。殿頂重檐,即殷商“四重屋”,為“至尊”。牛角和水桶在屋頂上跳躍的數量也最多;禦道和欄桿上的雕塑,大廳裏的彩畫,藻井的圖案,都用了代表皇權的龍鳳主題,也只有在這裏才能展示出日規,賈梁,銅龜,平臺上的銅鶴。寺廟中的金色漆雕龍“寶座”是皇權專制的象征。太和殿是皇帝舉行登基典禮、慶祝和接受文武官員祝賀的地方。如果壹個將軍奉命出征,也會被印在太和殿。在明代,宮廷考試和元旦宴會也在太殿舉行。

中央和諧廳

太和殿後的中和殿是壹座建築,平面呈方形,深三間,寬三間,四周有長廊,占地580平方米。屋頂是壹個單檐,尖,青銅輪胎鍍金屋頂,這是皇帝休息和實踐禮儀時,他去太和殿。中和殿後面的保和殿,是皇帝每年除夕設宴招待外國王公大臣的地方。清朝時,這裏是舉行宮廷考試的地方。

甘青門

故宮的正門叫幹青門,它的前面是壹個平坦的庭院,俗稱橫街。橫街的南面是保和殿,保和殿的北面,走下三層橋臺就可以到達橫街,所以這裏是外院和內院的交接部分。幹青門位於橫街北部,中心朝南。它是壹個五開間、單檐、依山而建的屋頂,屋頂下有壹個白石平臺。幹青門的規格略低於三大殿正門太和門。大門兩側有玻璃裝飾的八字形影壁。這對影壁是磚砌的,紅墻上有琉璃檐,下有琉璃須彌座,墻的中央和四角也用琉璃瓦裝飾。

幹青宮幹青宮是最後三個宮殿的主殿。在明朝和清朝初期,幹青宮壹直是皇帝和皇後的臥室。它在皇宮的前面,高20米,有壹個寬的九開間,雙檐屋頂和兩個小大廳,昭仁廳和弘德廳,相互連接。兩端之間的大殿是壹個大殿,可以與泰殿和坤寧宮相通。除了皇帝的住所,他還經常在這裏召見朝廷官員,宣讀奏章,處理政務,甚至在廟裏會見外國使節。

幹青宮是皇宮的主殿。大殿中間有壹個寶座,裏面有壹塊“正大光明”的牌匾。兩端都有溫暖的亭子。幹青宮是封建皇帝的寢宮。清朝康熙以前,這裏是皇帝居住和處理政務的地方。清朝雍正以後,皇帝移至養心殿,但仍在此閱報、奏報、任命官員、召見臣下。

交泰殿

交泰殿位於幹青宮和坤寧宮之間,寓意“天地和諧,安康幸福”。建於明代,清嘉慶三年(公元1798年)重修。它是壹座方形寺廟,有四個角,壹個鍍金的寶頂和龍鳳裝飾。在明清時期,這個大廳是舉行女王生日慶典的地方。清朝所謂的皇後親蠶儀式,需要檢查儀式的準備工作。這裏還收藏有清代的“包Xi”印章。

坤寧宮

坤寧宮位於幹青宮的北面,也是壹座大殿,寬九間,重檐屋頂。它是明朝和清朝早期皇後居住的主要宮殿。清朝順業年間,根據滿族的風俗習慣,對坤寧宮進行了改造,主要將宮殿分為東、西兩部分。西部沿墻加了壹個圓形炕,室內放了壹口大鍋。在坤寧宮的東部,修建了皇帝的婚房,入口改在東邊。有雙喜臨門的宮燈,紅底雙喜臨門的金色影壁,北墻上有壹張龍鳳床,床前掛著繡有百子的彩色薄紗。

養心堂

養心殿位於皇宮西側,是壹個獨立的庭院,南北長63米,東西寬80米,占地5000平方米。養心殿前廳寬三間,深三間,正殿寬七間,深三間。從雍正到清末的二百年間,皇帝在此居住,進行日常活動。

在故宮的東半部和北半部,有壹組完整的宮殿建築群,這就是寧壽宮建築群。明代,這裏也有壹組建築群,但規模不是很大;清朝乾隆年間,乾隆皇帝宣布退位後,這裏修建了寧壽宮,作為皇帝的養老之所。這是壹個非常完整的建築群,分為前宮和後寢兩部分。後半部分可分為三個區域,中路為居住區,東路為娛樂區,西路為花園區。整個建築群被高墻包圍,成為壹個相當封閉的獨立區域。

寧壽宮

寧壽宮建築群的正門是禦門,前面有壹個橫院。左右兩側有西秦門和界清門,南面有影壁與禦門相對,形成門前的光灣。黃濟門是由彩色玻璃墻外的形式,三個門掛在第七層的蓮花柱。三扇門的屋檐上有琉璃瓦,屋檐下有水桶和橫梁,橫梁上有彩色玻璃制成的旋轉彩畫,門上有石制須彌座,門前放有四個水缸。整個大門富麗堂皇,莊嚴肅穆。在黃濟門的南面,有壹面琉璃影壁,影壁上有九條龍,俗稱九龍壁。

寧清門

進了禦門,就來到了寧壽門前的院子。院子很寬,周圍種著松樹,以示對太上皇的特殊用途。寧清門位於庭院北面的中央。它有壹個寬闊的五開間、單檐的山形屋頂,下面有壹個白色的基座。基座前有三級臺階。中史是禦道。大門東西兩側呈八字形有影壁,左右兩側有兩只鎏金銅獅。整個大門在形狀和規模上與後三宮的幹青門非常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