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勝利後的第三天,周恩來送給鄧小平壹張他和妻子鄧的合影。
照片背面是周恩來親筆題寫的,並送給小平同誌和卓琳同誌留念。
這也是鄧小平和妻子卓琳擁有的唯壹壹張周恩來贈送的照片。從1945到2009年卓琳去世,這張老照片被他們珍藏了64年。
周恩來和鄧小平是新中國的兩位史詩般的傳奇人物,他們於20世紀初在法蘭西相遇,並保持了半個多世紀的兄弟般的友誼。
從風雲變幻的戰爭年代到和平建設時期,他們壹直緊密合作,並肩前行。
鄧小平最小的女兒鄧榮後來回憶說,她曾問父親,這輩子和誰的關系最親密。他想了壹會兒,緩緩說道:
妳周叔叔,我把他當兄弟。
1923年,19歲的鄧小平在法國參加革命,認識了比他大六歲的中國共青團書記周恩來。
回國後,在上海的白色恐怖中,他們壹直同吃同住,壹起生活,壹起工作。當時,周恩來是政治局常務委員會秘書長,負責中央委員會的工作,鄧小平是中央委員會秘書長,負責中央機關的日常工作。
多年的相識讓兩個人的合作非常默契。
雖然當時環境十分險惡,但與鄧合住在租界裏的經常能聽到樓下傳來和張西元幸福的笑聲。
十幾年的戰鬥,兩人壹般都是坐在戰鬥隊形的後方,另壹個面對的是前線的強敵。難得的邂逅也匆匆而過。
直到1952年7月,鄧小平建西南,奉命赴京擔任國務院副總理,周恩來和鄧小平才開始繼續並肩合作。
1954 10 6月15日,國務院更名為國務院後,召開第壹次全體會議。從此,鄧小平壹直協助周恩來擔任國務院副總理。
這壹年周恩來56歲,鄧小平剛剛50歲。
當時兩個人都住在中南海,離得不遠,關系很近。在中南海,許多領導人的子女,像夫婦的子女,都叫鄧周伯伯和鄧媽媽。
然而,這美好的時光並沒有被1969的到來打斷多久,鄧小平夫婦被分配到了江西工作。在京奮鬥的周恩來,仍盡力為老朋友壹家做細致的安排,並暗中保護他。
那時,鄧小平夫婦沒有水,但他們每周都被允許在江西濱江賓館洗澡。像這樣的細節都是周總理親自安排的。
在那個特殊時期,哪怕是壹點點關懷,都讓老朋友在寒冷的冬天裏感到無比溫暖。
1972年,陳毅元帥病逝於北京。毛主席帶病參加了追悼會。在追悼會上穿著長袍和大衣的毛澤東提到,小平同誌是人民內部矛盾。壹旁的周總理敏銳地捕捉到了這壹積極的政治信號,開始為的復出鋪路。
1973年2月,小平同誌在江西工作三年後,攜家人回到北京。歷經三個動蕩的春秋,老友終於重逢。
這時,鄧小平第壹次知道周恩來的病情已經到了非常嚴重的程度。他沈默了很久,表情很悲傷。
事實上,自從1972年周總理病重後,醫務人員就要求他減少日常工作以配合治療,但周總理說:
“我壹定要等到小平同誌回來才能住院。”
1973年,在周恩來的推動下,復出壹事終於塵埃落定,疲憊不堪的周總理終於松了壹口氣,正式向中央請假。
1973 4月12日,在周恩來的安排下,鄧小平出現在人民大會堂,並出席歡迎西哈努克親王壹行的宴會。
這是他1976離開政壇以來的首次亮相。小平同誌正式復出已成為轟動國內外的新聞。
1974年4月6日,鄧小平赴美出席第六屆聯合國大會特別會議。在他旅行的那天,周恩來不顧疾病親自帶領人們去機場為他們送行。鄧小平站在梯子上,微笑著向他們告別。
看著老朋友瘦弱的身影,他的心情非常沈重。他知道留給他們相聚的時間不多了,所以在法國轉機的時候,小平同誌提出去法國街頭的小旅館看看。
那是鄧小平和周恩來之間偉大友誼的開始。
50年前,他們在法國的這個小旅館裏壹起度過了許多不眠之夜,寫下了許多充滿激情的革命文章。
快到回國的時候,秘書問小平同誌:
"妳打算用妳的20美元零花錢做什麽?"
壹旁的大使說:“二十塊錢可以買壹百個羊角面包。妳買點回去給他們,多好啊。”
小平同誌立即同意了,他回去後首先想到的是他的老朋友周恩來。
當他從聯合國回國下飛機時,首先映入他眼簾的是周恩來瘦弱但強壯的身體。這壹刻,兩個人的手緊緊地握在了壹起,所有的信任都彌漫在空氣中。
周恩來76歲,鄧小平70歲。
那時,周恩來的身體越來越嚴重。經過幾次大手術,他瘦了不到65,438+000斤,身體虛弱得不允許他長時間工作。於是他把起草四屆人大政府工作報告的任務托付給了最信任的小平同誌。
從1949,這是周恩來擔任總理的第26年。盡管鄧小平不想承認,但他也隱約覺得這將是他親愛的哥哥最後壹次做政府工作報告。
1975 1,周總理從醫院直接來到人民大會堂。在2864名代表的關註下,他完成了人生中的最後壹份報告。他用那種磁性而溫暖的聲音大聲念道:
會後,周恩來向中央建議,由小平同誌負責日常工作。
就這樣,復出壹年多的鄧小平被賦予了軍政大權,開始大張旗鼓地整頓。但是,無論工作有多忙,無論壓力有多大,困難有多大,小平同誌都會抽出時間去看望臥病在床的老朋友。
1975年9月的壹天,周總理的病情突然惡化,需要動大手術。、鄧、李先念等人都在醫院等候。
就在手術前,周總理盡力問了壹句:
“小平同誌在嗎?”
“我在這裏,我在這裏。”小平同誌緊緊地握著老朋友的手。
周總理微笑著,緩慢而激動地說:“妳們壹年來的工作證明,妳們比我強得多。”
多年以後,小平同誌仍然深深記得他受到老朋友肯定的那壹幕。他對女兒鄧榮說:“總理說的是心裏話,也是對外人說的。”
10月8日,偉大的周恩來總理永遠地停止了呼吸。在全國哀悼追悼會上,鄧小平為他的老朋友周恩來致悼詞,留下了半個多世紀以來他們在生死之交的最後壹張照片。
此時,鄧小平已經72歲了,而周恩來永遠停留在78歲。
從1923年相識,到1976年周總理去世,這是這對共同生活了50年的夫妻的生死之交,也是那幾年意氣風發的年輕人永遠脫離了生死。
女兒鄧榮後來回憶說,他的母親卓琳幾十年來沒有見過鄧小平留下壹滴眼淚,但在周恩來總理的追悼會上,當他說那段感動世界的悼詞時,他哽咽了。
周恩來死後,根據他的遺囑,他把骨灰撒到了山川河流中。巧合的是,壹百年後,鄧小平對自己的目的地做出了同樣的選擇。
這兩位為黨和國家事業奉獻了壹生的偉大革命家,最後永遠活在了大海裏。
“周總理的壹生是壹個勤奮努力的人。他壹天的工作時間總是超過12小時,有時超過16小時,壹生如此。
我們很早就認識了。我們在法國工作時住在壹起。對我們來說,他永遠是哥哥。我們幾乎同時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他深受同誌們和人民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