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是由具有相應環境影響評價資質的單位對可能產生重大環境影響的建設項目進行環境影響綜合評價而編制的壹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以下是環境影響評估報告的樣本。
環境影響評價報告表1壹、建設項目概況
1,建設項目的位置及相關背景
項目名稱:長春市寬城區城市森林公園二期建設項目
建築性質:新建築
建設單位:長春市綠化管理處
建設地點:本項目位於長春市寬城區兵四路與劉冰街之間,南起北三環,北至凱旋路與森林公園壹期隔路相望的地塊。施工場地見圖1。
2、主要建設工期、投資和建設內容
(1)建設周期
本工程工期為20xx年2月至20XX年6月165438+10月,冬季不施工(即65438+10月6月下旬至次年3月底不施工)。
由於城市森林公園面積較大,且公園南部有壹些拆遷工程,公園將被分為兩部分,即冰五路以北和冰五路以南:
兵武路北
20XX將於2月至4月進行場地整理、土方工程、部分樹木及剩余樹洞。
20XX年5月至6月10進行灌木、地被種植、硬質工程等工程。
20XX 165438+10月-20XX 4月種植本區域剩余樹木及十字工程詳細處理。
兵五路以南
20xx年5月至20XX年6月,進行場地平整、局部灌木種植和喬木洞工程。
20XX 165438+10月-20XX 4月,其余樹木種植。
20XX年5月至9月:硬質景觀、其他項目、剩余地被灌木種植項目和交叉項目的詳細處理。
20XX 10正式投入運營。
上述項目的實施進度主要是針對項目整體進度的控制,各子項目可根據具體難度進行適當調整。
(2)總投資
總投資:項目總投資277876438+70萬元。
資金來源:本項目建設資金由政府撥款。
(3)建設內容
項目總面積245000m2,其中陸地面積221.400 m2,水域面積23600m2,最高日接待遊客2200人。
該園區主要技術經濟指標見表1,工程量見表2。
二、建設項目周圍環境現狀
1,建設項目的環境現狀。
本項目土地以劃撥方式獲得。地塊中部是壹條河流,水面面積23600m2,平均水深2m,累計水量47200m3。補給方式為自然降水和湖泊水系,岸邊植被多為雜草(詳見圖2-3)。水域的野生動物主要是野生魚類和浮遊生物。
城市森林公園二期總的地形走向是東高西低,南高北低。中間有壹條河,把規劃的土地分成東西兩部分,剩下的是荒地。場地南部的壹些部分需要拆除。
土地面積涉及拆遷控制用地範圍內的零散村莊、低矮平房或棚戶區等建築物,其中被拆遷房屋面積約為28331.5m2。
2、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的範圍
(1)地表水評價範圍
本次評價主要評價受納水體伊通河的地表水環境。為了解本項目排放的汙水對伊通河的影響,本次環評地表水評價範圍確定為長春市川湖汙水處理廠出口上遊0.5km至川湖汙水處理廠出口至伊通河8km全長約8.5km的流域。地表水評價範圍圖見圖3。
三。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及擬采取的主要措施和效果
1,施工期環境影響及擬采取的控制措施
(1)施工期汙染。
(1)施工廢水的汙染及擬采取的控制措施。
施工過程中會產生含泥漿或砂石的工程廢水,這部分廢水的主要汙染物是SS。如果這部分廢水不經處理直接排放,會對地表水環境產生壹定的影響。所以施工廢水要通過沈澱池澄清,上清液作為澆路用水。沈降的泥漿和固體廢棄物應與建築渣土壹起處置,不得倒入生活垃圾中。
此外,施工人員會產生壹定量的生活汙水,主要汙染物為COD和SS。建議施工人員產生的生活汙水進入防滲旱廁,清運至國外作農用肥料。
水系疏浚工程會對地表水產生壹定程度的擾動,可能導致水中SS濃度升高。如果施工機械設備得不到及時維護,繼續使用,會對地表水造成壹定的負面影響。
應采取的措施:湖泡是天然湖泡,水生生物主要是小魚、水蛭等。,而水生植物主要是水生植物,蘆葦,菖蒲等。,疏浚過程中必然會對這些水生動植物賴以生存的環境產生壹定的不利影響,但與施工期相比,這種影響是短暫的,疏浚工程完成後,會提供灌溉和水生植物,有利於天然湖泡生態環境的修復。
(2)施工期廢氣汙染及擬采取的控制措施。
建築灰塵
由於建築工地周邊建築材料、工程棄土的堆放,散裝粉狀、顆粒狀材料的裝卸,以及攪拌過程,以及運輸車輛在運輸工程棄土、回填土、散裝建築材料時,往往因超載或無防護措施而在運輸途中散落,會產生大量的揚塵。
施工期間,TSP汙染嚴重。在土方的裝卸、運輸、施工和石料運輸過程中,環境空氣中TSP的濃度在11.7mg/m3,在150m時仍達到5.0mg/m3,但影響期短,隨著施工結束而消失。
建議控制措施:對易產生揚塵的建築材料應設置臨時倉庫,並指定專人管理,避免散裝水泥、黃砂、石灰等材料長期露天堆放;如果散裝粉末和顆粒材料需要堆放在室外,應使用遮陽棚或雨布覆蓋,以減少灰塵的產生。施工中拌料時,立即攪拌,並設置圍擋棚,防止粉塵吹走產生揚塵;澆築混凝土時,應使用所有商品混凝土攪拌機,直接送至施工現場。
運輸粉塵
進出工地的施工機械的車輪、輪胎、履帶會將工地上的泥土粘在沿途的道路上,被過往車輛碾壓形成粉塵,造成雨天泥濘、晴天風幹、飛揚。
建議控制措施:運輸車輛在顛簸或劣質土路行駛時,應及時維護路面,定期灑水保持濕潤,抑制揚塵的發生。比如每天噴水4-5次,可以減少70%的粉塵,將粉塵汙染距離降低到20-50m。散裝粉末和顆粒材料的運輸應使用封閉的罐車和封閉的筒倉。
汙泥氣味
本項目疏浚過程中,將產生大量汙泥。汙泥幹化後再用於填坑,幹化過程中會產生惡臭氣體。泥漿氣味會隨著風的作用飄到下風向區域,對下風向人口居住區產生不良影響。
本工程將於20XX年X月進行湖底疏浚,疏浚淤泥量為1000m3,幹化場長40m,寬30m。堆場內設置淤泥堆,每天淤泥堆的厚度約為0.2m。晴天的話,當天鋪好的汙泥,1天就可以幹透,晚上運到區內假山取坑回填。考慮到天氣因素,汙泥全部幹化需要6天左右的時間,所以汙泥臭味主要集中在這段時間。
應采取的措施:汙泥臭味的主要成分是氨和硫化氫。目前,項目區汙泥臭氣的擴散主要受風的影響。為減少臭氣對該側居民的影響,建議在汙泥幹化場周圍設置4m高的圍擋,可有效減少臭氣對周圍環境的影響。
(3)噪聲影響及建議控制措施。
工程開工後,將使用大量的施工設備和機械,主要包括前鬥式裝載機、挖掘機、平地機、汽車吊、吊車、打樁機、電鋸、夯錘和卡車。因此,產生施工噪聲是不可避免的。這些聲源具有高噪聲、不規則的特點,如果不加以控制,往往會對附近地區造成噪聲汙染。
對上述施工機械擬采取以下降噪措施:
a、在施工組織設計中,施工單位應合理放置施工機械,如靠近公路壹側,以減少機械噪聲對聲環境的汙染。
b、合理安排施工計劃、施工機械設備組合和施工時間,避免夜間(22:00-6:00)施工,避免同時使用大量動力機械設備。施工單位嚴格執行《施工現場環境噪聲排放標準》的要求。在施工過程中,應盡可能減少運行動力機械設備的數量,並盡可能均衡地使用動力機械設備。
c有意識地選擇低噪音的機械設備;對於機械設備(挖掘機、推土機等。)和挖掘運輸土石方的自卸汽車,可以通過排氣消聲器和隔離發動機振動來降低噪聲,其他產生噪聲的環節也可以部分封閉或完全封閉,使振動面的振幅降到最低;閑置的機器設備應關閉或減速;
所有的動力機械設備都要經常檢修,特別是會因零部件松動而產生噪音的,以及容易損壞降噪部件而產生強烈噪音的。
d、施工機械設備應盡可能遠離周圍社區的居民。同時,在施工現場設置圍欄,特別是靠近居民區的壹側。圍欄高度不得低於4m,以屏蔽施工噪音。施工期間,對高噪聲設備設置移動聲屏障,以減少對社區居民的影響。
④固體廢棄物
建築垃圾
根據類似施工的統計,本項目土建施工期間碎磚、多余混凝土等建築垃圾的產生量定額為0.001t/m2,約為50.2t/a(約25.1m3)。據業主介紹,這些建築垃圾全部用於工地回填。
b生活垃圾
生活垃圾人均產生量為0.5kg/d,施工期人數為50人,因此生活垃圾產生量為25kg/d,由市環衛部門收集集中處理。
C水系統處理工程汙泥
預計水系整治工程疏浚過程中會產生1000m3淤泥,可烘幹後作為區域回填土或綠地墊土。
綜上所述,擬建項目固體廢物將得到有效處理,不會產生二次汙染。
2.運營期環境影響分析及建議控制措施。
(1)地表水環境影響分析及擬采取的控制措施。
本項目建成後,廢水為遊客產生的衛生清潔汙水和公園工作人員產生的生活汙水,產量分別為11.88 m3/d(4336.2t/a)和0.48m3/d(175.2t/a),汙水總量為12.36。
主要汙染物為COD、BOD5、SS和氨氮。汙染物排放濃度分別為COD: 300mg/L、BOD5: 150mg/L、SS:180mg/L、氨氮:30mg/L,汙染物排放量分別為COD: 1.35t/L。
擬采取的措施:公園建成後,公園內的遊客和公園工作人員均為公園建成前在長春長期居住的居民。因此,本項目的建設只是改變了部分生活汙水的排放方式,不會增加長春市汙水和汙染物的排放總量。因此,本項目的建設不會加劇地表水環境,尤其是伊通河的汙染。
⑵環境空氣影響分析及擬采取的控制措施。
項目管理人員冬季集中供暖,不自建鍋爐房,無燃煤鍋爐煙氣汙染。
本項目建成後,公園門口只有壹個停車場,共有32個車位,全部露天。產生的汽車尾氣很快被周圍的空氣稀釋。除綠色灑水車外不允許外來車輛進入園區,因此對環境空氣基本沒有負面影響,園區內的植被對環境空氣中的汽車尾氣有壹定的凈化作用。
據報道,1ha林帶壹年可吸收和同化800kg汙染物。吸收SO2較多的植物有柳杉、美人蕉、玫瑰、丁香、菊花、銀杏、刺槐等。這個公園種植的灌木中有紫丁香,可以有效吸收SO2。
綠地面積為198000m2。據保守計算,每年還可吸收同化汙染物15.84t,同時具有服藥和防塵功能,因此對環境空氣的影響為正。(3)聲環境影響分析及擬采取的控制措施
(3)聲環境影響及擬采取的控制措施
本項目運營期噪聲主要來自遊客在公園內播放的音樂,源強約為55-75dB(A)。
根據總體規劃,公園最大的休閑活動場所位於正門附近。遊客健身不會離正門太近,但會保持至少35米的距離。公園裏植被多,音樂會被它吸收或遮擋,演奏的音樂優美悅耳,不會引起人的情緒煩躁。
綜上所述,經過距離衰減和隔聲後,園區邊界外的噪聲可滿足GB22337-2008《社區噪聲排放標準》中1類的要求,對周圍環境影響不大。
(4)固體廢物的環境影響分析及擬采取的控制措施。
本項目產生的固體主要為遊客和園區員工產生的生活垃圾,汙染產生系數分別為0.1kg/人·d和0.5kg/人·d,汙染產生量分別為0.22t/d(80.3t/a)和6kg/d(2.19t/a),產生生活垃圾。
公園內沿路設置垃圾桶,公園管理人員隨時巡邏,將散落在地上的垃圾收集到垃圾桶內,每天由市政環衛部門清運,不會造成二次汙染。
3.項目的經濟損益分析
(1)項目建成後,將改善當地的環境質量。公園內的植被對改善當地小環境、凈化空氣有著顯著的作用。綠化率的提高,森林和草坪面積的增加,有助於保持水土,促進區域物質的良性循環,減少風沙現象,減少春夏大風天對外界環境的影響。
⑵項目建成後,將加快城市化進程,創造壹個與周邊景觀融為壹體的公園,有利於城市整體規劃的實現和城市生態景觀的改善。同時提高環境質量水平,實現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雙豐收。
綜上所述,該項目無直接經濟效益,但具有良好的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
4.社會和環境影響
(1)生活質量的影響
擬建項目主要采用現代園林和生態園林的設計理念,采用自然風格與常規風格相結合的布局方式。設計以“人”為主體,體現“人性化”,為附近居民提供集安靜休息、濱水景觀、健身活動於壹體的開放式綜合公園,符合現代人親近自然的願望,有利於緩解現代生活帶來的緊張感,提高居民的居住適宜性,對居民的生活品質產生積極影響。
(2)對人的健康的影響。
擬建項目建成後,將為居民提供壹個休息和鍛煉的場所。據科學記載,適當的運動可以促進血液循環,調節心率,減輕思想壓力,提高免疫力,對人的健康有積極的影響。
5.項目的環境監測計劃和環境管理體系
(1)監測計劃
環境監測範圍包括園區生活汙水總排放口,總排放口監測頻次為壹年兩次,重點監測汙染物排放濃度和廢水排放量。通過監測,力求全面、正確地反映環境質量,防止汙染,保護環境。
(2)環境管理體系
①設計階段:設計單位將環境影響評價報告中提出的環保設施落實到設計中,建設單位環保部門對工程設計方案進行審查;
(2)投標階段:承包商在投標中應有環保的內容,中標後的合同應有落實環保措施的條款;
(3)施工單位應在開工後成立環境監理項目部,配備1-2專職人員負責施工期間的環境管理和監督,重點監督施工揚塵和噪聲汙染;
(4)項目建成投產後,應配備專職人員負責運營期的環境管理和監督,落實和完善環境影響報告書中提出的環保措施。
第四,公眾參與
1.環境信息公開的時間、內容和方式
(1)調查方法
本項目的公眾參與分為三個階段。第壹階段,在建設單位與評估單位簽訂技術咨詢合同後7天內發布項目建設信息公告,調查項目所在地周邊居民對本項目建設的意見;第二階段,環境影響報告初稿編制完成後
在公眾網站上公布環境影響報告書的內容。第三階段,在環境影響報告編制期間進行公眾參與調查,發放公眾參與調查表,進壹步調查項目所在地周圍居民的意見和建議。
(2)調查程序
①公告
我單位與建設單位簽訂技術咨詢合同後,於20XX年10月28日113年2月28日在當地發布項目建設信息公告,調查項目所在地周邊居民對項目建設的意見。第壹次公示的內容如下:
②網上宣傳
環境影響報告表初稿完成後,將在公眾網站上公布環境影響報告書內容,公示時間為20XX 65438+2月65438+3月至65438+2月24日。網上宣傳見圖6。
公示期間沒有人提出任何意見或建議。
(2)公眾環境信息的內容。
環境影響評價報告表2壹、環境影響評價報告的作用
環境影響評價報告,即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是對新建、擴建、改建項目對環境影響的預測性評估。根據對項目所在地地下水和土壤的監測,對項目的原材料、可能產生的廢物和環保設施的設計進行評價,從而評價項目的環境影響。
“環評”是政府要求的,每個項目都需要完成環評報告,上報環保局。環評經環保局審核後會在網站上公布(國家要求保密的情況除外)。),最後組織專家評審,評審通過後項目才能開工建設。
二、主要內容
根據《環評法》第17條和《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第八條,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應包括以下基本內容:
(壹)建設項目概況;
(二)建設項目周圍環境現狀;
(三)建設項目對環境可能產生的影響的分析、預測和評價;
(四)建設項目的環境保護措施及其技術經濟論證;
(五)建設項目環境影響的經濟損益分析;
(六)對建設項目實施環境監測的建議;
(七)環境影響評價結論。
涉及水土保持的建設項目還必須有水行政主管部門批準的水土保持方案。環境影響報告表和環境影響登記表的內容和格式由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制定。
根據《環境影響評價法》第八條和第10條的規定,國務院有關部門、設區的市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組織編制工業、農業、畜牧業、林業、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設、旅遊、自然資源開發等相關專項規劃(以下簡稱專項規劃)。
專項規劃草案報送審批前,應當組織環境影響評價,並向專項規劃的批準機關提交環境影響報告書。專項規劃的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應當包括以下內容:
(壹)規劃實施對環境可能產生的影響的分析、預測和評價;
(2)防止或減輕不利環境影響的對策和措施;
(3)環境影響評價結論。
基本要求
環境影響報告書的編制應符合以下基本要求:
(1)環境影響報告書的總體布局結構應符合《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1998 165438+10月29日)的要求,即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執行摘要的要求。內容全面,重點突出,實用性強。
(2)基礎數據可靠。基礎數據是評價的基礎。基礎數據有誤差,特別是汙染源的排放量。無論計算模型多麽正確,計算多麽精確,計算結果都是錯誤的。所以基礎數據壹定要可靠。當同壹參數的不同數據出現差異時,應進行驗證。
(3)預測模式和參數選擇合理。環境影響評價和預測模型都有壹定的適用條件。這些參數也隨著汙染物和環境條件而變化。因此,預測模式和參數選擇要“因地制宜”。應該選擇推導(總結)條件和評價環境條件相似(相同)的模型。在匯總參數和評估環境條件時,選擇環境條件相似(相同)的參數。
(4)結論清晰、客觀、可信。結論必須對建設項目的可行性和選址的合理性給出明確的回答,不能模棱兩可。結論必須基於報告中的客觀論據,而不是情緒化的。
(5)句子要通順、清晰、簡潔,不要太長。所有全面的、結論性的圖表都要放在報告正文中,有參考價值的圖表放在報告中間,以減少篇幅。
(6)環境影響報告書應有評價資質證書和報告人簽名,按行政總負責人、技術總負責人、技術總審核員、項目總負責人依次由報告人簽名蓋章,並由報告人簽名。
環境影響評價報告表3環評報告,環評報告全稱。是對可能造成重大環境影響的建設項目,由具有相應環境影響評價資質的單位編制的,對環境影響進行綜合評價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
功能
環境影響評價報告,即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是對新建、擴建、改建項目對環境影響的預測性評估。根據對項目所在地地下水和土壤的監測,對項目的原材料、可能產生的廢物和環保設施的設計進行評價,從而評價項目的環境影響。
“環評”是政府要求的,每個項目都需要完成環評報告,上報環保局。環評經環保局審核後會在網站上公布(國家要求保密的情況除外)。),最後組織專家評審,評審通過後項目才能開工建設。
環評報告對企業來說非常重要。環評經環保局審核通過後,用於後續的日常生產和環保管理。沒有環評,就無法進行環保竣工驗收。
環評報告針對項目生產過程中的汙染發生情況,治理措施是否可行,生產工藝和產品是否符合清潔生產要求,最終排放的汙染物對周圍環境的影響。對方想通過這個東西了解自己公司的環保管理和產品環保性能是否符合目前國內或國外的環保要求。如果沒有,壹般認為生產企業從環保角度考慮有問題,壹般不考慮大項目招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