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量過。
其實圖也不少。帶走壹些。
幾乎沒有停頓,報告就出來了。看完不得不承認80%還是準確的,有些東西我不想急著去突破和改變。
面對壹些不確定性和壓力(比如疫情對工作生活的影響),我當然更願意平靜安穩。沒有浪是不好的。我發現我拍的照片裏幾乎沒有人,整體很安靜。
?!(?)?
(2021/10/08/17:54 )
妳內心最想要的是平靜。
妳潛意識裏最大的欲望就是追求內心的平靜。大多數情況下,妳對周圍的人和發生的事情都有很高的接受度。妳看起來平和、隨意、豁達,其實這反映了妳內心對避免沖突的渴望。所以妳會積極內化和化解妳所面臨的問題,盡力去適應,讓問題不再是問題。
妳對和平的渴望源於妳喜歡安靜輕松的環境,或者妳不願意努力嘗試改變。所以,選擇被動順從的方式來處理,盡量減少對抗沖突情境的頻率。如果是信任的親人或愛人,更容易無條件信任和服從,自己的想法更少。
每壹個欲望都代表著它給妳帶來的價值,平靜的欲望可以減少很多內心的糾結和拉扯。妳有來了就安心的態度。只要在重大問題面前不出錯,這種省電模式可以讓妳更專註於重要的事情。而且長期保持內心的平靜,更有利於身心健康。
但是,如果妳太習慣於被動地接受當前的環境,發展成唯壹的應對方式,妳的個人想法和主觀能動性就會相應地逐漸降低。在接受壹切的同時,也意味著容易忽略自己的聲音。為了維持平靜壓抑的情緒,當積壓到壹定程度,再安靜的空間也會開始讓妳坐立不安。
當妳所有行為的目的都是表面上維持和諧與平靜的時候,也意味著妳已經失去了真正的個人需求,很難在內心獲得真正的愉悅和滿足。要找到真實的自己,可以借壹些測試來發掘自己內心的需求,或者尋求專業的心理幫助。心理咨詢師可以通過巧妙的提問,將妳的情緒感受具體化,同時更有效地幫助妳解決壓抑已久的情緒,達到與內心真正的和解。
1.習慣被動接受會讓妳忘記自主。通過有意識的培養,可以重新喚醒妳的自主意識。
(1)規劃完全屬於妳的壹天。妳很容易跟隨別人的想法或需求,所以要為自己創造更多掌控的機會。挑個周末,規劃好壹天的行程,就像王者遊戲壹樣。想想自己想做什麽,應該做什麽,在這壹天去實踐。
2如果妳喜歡順其自然,妳可能會覺得自己沒有要求,但是妳可以通過口頭表達讓自己清楚自己的需求。多使用“我認為”和“我希望”這樣的詞來刺激,讓妳習慣提出要求。
如果妳對很多事情都沒有熱情,那可能只是妳沒有遇到自己真正熱愛的東西。當妳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妳就會從內心獲得動力,讓自己變得更加積極。
找到適合自己的觸發機制,就相當於找到了自己動力的開關。根據福格教授的研究,觸發機制需要滿足三個條件:
第壹,觸發機制要被我們成功捕獲;
第二,觸發機制要與我們的目標行為相銜接;
第三,要同時具備相應的行為動機和能力。
觸發機制分為外部和內部。比如每天鬧鐘響的時候,妳就知道該起床上班上學了。這是壹個外部觸發器。壹想到自己還有事可做,馬上起床去上班。這是內部觸發,妳需要的就是這個內部觸發機制。
建立觸發機制就是習慣的培養。每個人的觸發機制都不壹樣。找到並建立自己的觸發機制,凡事多想想:我為什麽要這麽做?對我有什麽好處?慢慢的,妳就可以從無所事事的態度轉變為專註的態度。
對於人際關系,妳主導的欲望是:憐憫。
妳用心良苦,更註重人際關系的正面影響,願意為他人考慮。這是由於妳潛意識裏對他人同情的渴望,促使妳對他人表現出關心和同情,積極提供幫助和鼓勵。
而這種潛意識,其萌發可能是出於獲得社會認可的需要,自身的高度同理心,期望回報等等。對他人的感謝和欣賞是壹種積極的獎勵機制,讓妳感到快樂,鼓勵妳繼續幫助他人;看到別人被困也會讓妳感受到痛苦,幫助的行為能讓妳感到輕松;或者說,在妳焦慮的時候,也會激勵妳去幫助別人。因為互惠可以減少妳現在的焦慮。
這種對他人的憐憫是壹種高度深情的行為,可以增強妳的親和力,容易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 *情緒高的人能讓人感受到妳的真誠,妳也知道如何給予適當的情緒回應。這種共情能力不僅是壹種重要的社交技能,還表現在文學和故事創作中。比普通人更好的理解和表達情感,讓妳的作品更人性化,更耐人尋味。
適度的幫助會促進人際關系的和諧,但是如果幫助的太過熱情,甚至會以犧牲自己的利益為代價來幫壹把。這個時候,妳可能已經陷入了憐憫的困境。妳有沒有想過,每次幫助別人,妳心裏最大的反應感受是什麽?因為妳能感到快樂?擺脫對痛苦的同情?期待別人的贊賞...當幫助別人成為壹種不得不做的行為,就會成為妳和別人的負擔。當妳意識到自己有過分幫助別人的傾向時,就該想想自己內心是否有更迫切的問題需要面對了。
1.註意妳的情緒。問問自己,妳是因為感同身受,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才被別人的情緒影響,還是只是被情緒傳染的強烈影響。
看到別人心情不好的時候,站在對方的角度想想自己,感受這樣的情緒;還是看到別人心情不好,我覺得這種氛圍讓妳覺得很緊張,想讓對方感覺好壹點。這樣妳就能明白妳是愛上了對方,或者只是被對方感染了。
如果妳很難區分自己和別人的情緒,妳可以分享給妳可以信任的人,問問他們的意見。或者尋求心理咨詢的幫助,可以分辨和減少他人情緒的幹擾。
?ヽ(^?^)?
2.和別人建立明確的界限,妳不為對方的情緒負責。不管對方是誰,妳要知道,最終承擔這份感情的,是Ta自己。妳只能做到最大限度的理解和支持,卻無法代替他消化這份感情。
(*^_^*)
3.有些技能既不能給人關懷,又會造成太大的負擔。
當有人說“不,謝謝”或明確表示他們可以解決時,這是壹個明確的信號,妳應該停止幫助。這時候妳只需要笑著說:我明白了,以後遇到什麽問題可以來找我討論。
“妳需要幫助嗎?有什麽事嗎?”而不是想象壹個需要幫助的對象,想象Ta需要什麽幫助。可能有時候,我真的是“想多了”。
(-潛意識投射)
2021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