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如何建立企業碳排放管理體系的碳排放管理組織

如何建立企業碳排放管理體系的碳排放管理組織

摘要:在全球低碳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浪潮下,碳減排已成為中國的重要戰略目標。在此背景下,企業必須肩負起低碳發展的重大責任和使命,建立自己的碳排放管理體系。本文在介紹了碳排放、碳交易、碳資產和碳庫存的相關概念後,通過對企業碳排放管理的研究,構建了企業碳排放管理的基本制度框架,並制定了相應的管理流程。最後,對企業碳排放管理提出了壹些建議。為企業碳排放管理體系的建立提供壹定的參考,從而實現低碳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碳排放,碳交易,碳資產,碳市場管理體系

隨著全球變暖和極端氣候的頻繁出現,溫室效應越來越嚴重。尋求高效低碳的可持續經濟發展模式已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熱點。國際社會對溫室氣體減排逐漸達成共識。1992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通過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1997的《京都議定書》進壹步規定了發達國家的減排義務;2009年2月5日至5日的《哥本哈根議定書》是繼《京都議定書》之後又壹個劃時代的全球氣候協議。國際氣候政治重新洗牌,中國也步入碳減排“責任”行列。

目前,中國是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大的國家,占2010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的22.3%,因此面臨巨大的減排國際輿論壓力。我國政府也將低碳發展提升到重要的戰略高度。2009年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上,中國向世界承諾,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2012年,國務院發布《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十二五”規劃》(國發[2011]41號),規定到2015年,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10年下降17%。隨後,國務院出臺了壹系列促進節能減排的政策,並取得了很大的成績。然而,中國經濟正處於高速發展階段,城市化進程加快,資源短缺,汙染物排放缺乏有效控制,離低碳經濟發展模式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對於國內企業,尤其是電力、化工、水泥、鋼鐵、平板玻璃、有色金屬(電解鋁、鎂冶煉)等高能耗、高排放企業來說,低碳時代的到來不僅給其傳統經濟模式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沖擊,也賦予了企業新的責任和使命。隨著國內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逐步建立和完善,碳排放將成為企業總量控制的目標之壹,碳排放權也將成為壹種商品,成為企業的壹種特殊資產。因此,企業樹立低碳意識,結合自身碳資產,構建完善的低碳管理體系,發展低碳經濟勢在必行。

壹,碳排放管理體系的基本概念

碳排放權是指在全球碳排放總量壹定的條件下,將二氧化碳通過壹定的分配方式分配給各個國家、地區、省、市或企業,允許其向大氣排放壹定量的二氧化碳的權利。在表達形式上,碳排放權可以表示為壹定時期內可排放的碳排放許可數量或二氧化碳噸數。碳排放權的基本特征是稀缺性、強制性、排他性和可交易性。[1]

碳交易以二氧化碳排放權為商品,從而形成了二氧化碳排放權的交易。碳交易的基本原理是合同的壹方通過向另壹方付款獲得溫室氣體減排量,買方可以用購買的減排量來減緩溫室效應,實現其減排目標。交易市場被稱為碳市場。碳交易按照不同的交易原則可以分為配額交易和項目交易。配額交易是基於“總量控制和交易”制度的壹種交易和交易,是指交易主體之間轉讓減排分配配額。碳項目經理計劃國家(地區)在壹定時期內的碳排放總量,並分配給每個參與者。當參與者的排放總量超過上限時,需要向其他企業購買排放許可證。基於項目的交易是通過減排項目的合作獲得溫室氣體減排配額。[2]

碳排放交易理論的基礎是排放權。當碳排放與財政、金融掛鉤時,這種權利可以被視為壹種有價值的財產權,進而演變為壹種特殊的資產形式——碳資產。碳資產是體現或隱藏在壹個具有價值屬性的物體中的壹切有形和無形資產,在低碳經濟領域可能適合儲存、流通或財富轉化。碳資產不僅包括今天的資產,還包括未來的資產;不僅包括清潔發展機制(CDM)項目的資產,還包括實施低碳戰略所產生的所有同比和環比增值。碳資產的金融特征是,企業獲得的是額外的產品,不是貸款,而是可以出售的資產,同時是可儲存的;由於碳市場的市場化,碳資產的價格是波動的,由於排放總量的限制,碳價格長期來看是逐年上升的。[3]

碳清單是指遵循壹系列標準的方法和原則,對企業在壹定時期內經營生產活動的各個環節直接或間接排放的溫室氣體進行計算。溫室GHG議定書或ISO14064溫室氣體認證標準是世界上普遍使用的。前者由世界資源學會(WRI)和世界可持續發展工商理事會(WBCSD)共同制定,包括兩個相關但獨立的準則——企業會計和報告準則和項目量化準則;後者由國際標準化協會(ISO)制定,旨在提供壹套監控、量化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工具。[4]

二、企業碳排放管理體系框架構建

(壹)政策法規體系

政策法規體系是企業碳管理體系的基本保障。企業應研究分析國際碳市場發展形勢和國內碳交易機制相關政策,跟蹤國內碳交易試點進展,制定符合自身發展的碳管理戰略、規章制度。對於壹些超大型企業,要制定碳排放管理方案,摸清其財力,統壹規劃部署企業內部的碳資產和碳排放權交易管理,制定低碳戰略實施制度、碳排放監測制度、監督制度、碳資產產權制度、碳排放權交易獎懲制度等壹系列管理辦法。如《企業低碳發展考核評價辦法》、《企業碳資產統計報告制度》、《碳資產交易管理辦法》等。,並在實踐過程中,探索制定低碳技術標準,研究碳減排方法。總之,企業碳排放管理戰略、規章制度體系的構建是壹個從整體到局部、從粗略到詳細的過程,不是壹蹴而就的,需要在低碳管理的過程中逐步完善。

(2)碳排放管理組織

企業碳排放管理機構是企業碳減排和碳資產管理的執行機構,能夠有效實施企業低碳戰略,實現企業低碳目標;碳排放和碳資產管理是壹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涉及碳排放核算、碳資產管理和交易等專業技術工作。因此,為實現企業碳資產的集中有效管理,應建立專門的碳資產和碳排放統壹管理機構。統籌低碳發展工作,成立工作領導小組和下屬企業碳排放管理執法機構,建立自上而下的部門協調機制和反饋機制。分工明確、責任清晰、協調壹致是保證碳排放管理體系高效運行的關鍵。應確定機構的崗位設置和人員安排,明確相應的職責和權限。其職責主要包括:研究制定碳管理相關制度和發展戰略;加強對外溝通,積極與政府相關部門溝通,爭取更多配額;開展企業碳清單試點和普查管理,制定企業配額分配方案,研究碳資產管理模式;積極推進企業碳排放權交易,密切跟蹤國際國內碳交易市場進展;建立企業碳管理信息系統並維護。(三)碳資產財務管理體系

首先,應該建立壹個碳資產賬戶。為了清晰地核算企業碳資產的存量和流量,在傳統的環境會計中,應在環境資產總分類賬下設置碳資產二級賬戶。針對企業買賣清潔發展項目產生的核證減排量的經濟業務,可在“碳資產”二級科目的基礎上設置“碳排放權”明細科目,借方記錄碳排放權的增加,貸方記錄碳排放權的減少,期末借方余額表示企業碳排放權的現有金額;其次,建立碳責任賬戶。企業應在“環境負債”總分類賬戶下設置“碳負債”二級賬戶,按照負債的不同來源和類型進行明細核算,如“低碳金融負債”、“應付二氧化碳排放稅”等。用於反映企業承擔的低碳金融負債的公允價值變動和因溫室氣體排放向國家繳納的碳稅;第三,準備碳平衡表。改進傳統資產負債表,計算和計量與碳資產相關的交易或事項形成的經濟利益或義務,並將其內部化,即形成旨在加強企業碳資產管理的“碳資產負債表”;[5]最後,構建企業碳預算核算體系。2009年,英國開始實施“碳預算”財政預算。同樣,我們可以根據財務預算會計管理的原則構建內部財務碳預算會計,使其成為碳排放管理的重要工具。科學地運用相關技術方法,對企業內部各級經濟活動過程中的碳數據進行收集、整理、計算和分析,從而對經濟活動進行測量、評價和預測,預測企業的碳排放量,確定企業的碳減排目標,提高企業碳資產的使用效率,達到增收節支的目的。

(4)碳排放信息管理平臺

實現企業碳減排目標,並將減排指標分解到企業所有生產經營環節的關鍵是掌握企業碳減排現狀。因此,有必要對企業的碳排放進行收集和統計,建立碳排放數據管理系統和信息平臺,並根據排放量實時更新數據庫。數據采集的方法可以是在線自動監測系統或手動輸入。碳排放信息管理平臺主要包括以下功能:數據采集、統計分析、查詢功能、排放水平評估與識別、預測與預警功能、決策支持和交易管理。特別是大型集團企業涉及不同行業,碳資產和碳排放信息管理系統有利於企業碳核算和報告工作程序化、規範化、統壹化,實現高效運營和管理。在掌握了企業內部的碳排放現狀後,壹是在企業內部形成碳排放的小交易體系,統壹分配企業內部的配額和核證減排量,盡量平衡內部的需求和供給;並且可以適當參與外部市場交易,在市場價低的時候買入壹定的配額存儲,在市場價高的時候賣出部分剩余配額,從而降低整體碳排放成本,甚至獲得額外利潤。(五)支持服務體系

碳排放管理體系支撐服務體系包括專業咨詢機構、第三方驗證機構、碳排放管理IT信息系統支撐機構、專家咨詢和專業培訓服務。企業碳清單是碳排放管理的關鍵步驟。碳清單程序建立了壹個有效的機制來量化、監測和報告溫室氣體,從而減少企業的溫室氣體排放。根據我國現行的《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溫室氣體排放核算與報告指南》、《溫室氣體核查與報告流程要求》等“兩省五市”(北京、天津、上海、深圳、重慶和廣東、湖北五省)試點交易市場的要求,納入試點地區的交易試點企業必須參與交易,並提交溫室氣體排放報告和核查報告。可以委托專業咨詢機構協助進行溫室氣體監測和核算,並編制報告。最後由第三方核查機構對溫室氣體排放報告進行核查,出具核查報告。在試驗區之外,參與自願減排交易機制的企業也需要碳排放核算、報告和會計服務的支持。此外,企業碳排放管理信息系統的建立還需要專業的IT軟件支持、碳管理人員培訓服務以及專家咨詢和決策支持。

(6)監督管理機制

健全的監督管理機制是有效實施碳排放管理的重要保障。監督企業低碳戰略、法律法規的實施,公平合理地確定企業內部各部門的碳排放總量和碳排放權的初始分配;監督各生產經營環節的碳排放總量和減排標準;此外,需要對企業內部或外部的碳交易過程進行監管,以維護碳交易市場秩序,防止非法交易;逐步建立獎懲制度,制定合理的獎懲額度,對企業起到激勵作用,鼓勵企業采用先進的低碳減排技術和措施,積極實現碳減排目標。

三、企業碳排放管理流程

企業碳排放管理流程如圖1所示。企業碳排放監測是指企業在壹定時期內,按照相關碳排放報告指南的相關規定,在碳排放活動的計量過程中采取的包括測量、數據采集、記錄和計量等壹系列技術和管理措施。統計分析是對監測數據進行分析處理,作為碳排放報告的基礎數據;碳排放報告是企業按照相關規則,對壹定時期內生產經營活動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進行計算,並形成規範性報告的行為;碳排放核查根據企業碳排放認證相關標準或認證工作手冊,委托第三方認證機構對碳排放報告進行審核,生成認證報告;此外,在碳資產的政策體系、配額目標、財務管理和監督機制的協調下,碳排放信息管理平臺才能正常運行。配額目標管理是指企業根據國家分配的碳排放配額和企業自身的歷史二氧化碳排放量,通過登記信息管理平臺將年度碳排放權配額(存量配額)分配給各級生產經營單位;對新建固定資產投資項目,根據節能審查結果進行碳排放評估,根據總量目標合理分配碳排放配額(增量配額)。未獲得足夠碳排放配額的項目,投資主管部門不予核準。企業為了減少自己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可以通過自主減排和碳交易,控制自己的排放總量不超過配額。碳交易分為兩個過程:內部交易和外部交易。

四。結論和建議

綜上所述,在國際低碳經濟的發展下,隨著國內碳排放管理體系和碳排放交易市場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企業構建自己的碳排放管理體系勢在必行。企業自身碳排放管理體系框架包括政策法規體系、碳排放管理機構、碳資產財務管理體系、碳排放信息管理平臺、支撐服務體系和監督管理機制。企業碳排放管理的基本流程是:碳排放監測→統計分析報告→第三方核查報告→統壹碳排放管理平臺→自願減排或碳交易。

對於目前缺乏碳排放管理的企業,尤其是高能耗、高排放的大型企業,提出以下建議:盡快完善相應的管理辦法並建立企業的碳排放管理制度,摸清家底,啟動碳減排計劃的編制,制定適合自身低碳發展的策略;密切跟蹤“兩省五市”碳市場試點地區和國家的配額分配方案,積極與相關主管部門溝通,爭取獲得更多配額;企業的歷史排放數據是確定國家碳排放總量的基礎。為避免碳配額總量確定和分配過程中的“賠錢”和“被動”,應盡快啟動碳清單試點和企業相關行業普查,特別是試點地區的碳清單,以掌握碳交易市場的主動權和話語權。盡快建立碳資產和碳交易管理的IT信息平臺,方便管理;建議企業加強國際國內碳市場相關政策的普及,碳核算技術和管理人才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