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節剛過,就來談戀愛吧!壹天,壹個年輕人正在散步。他路過壹個墓地,發現壹個美女死了,就去親吻屍體,然後和屍體幸福地生活在壹起。是不是很浪漫?
什麽,作者想吃藥?拜托,這明明是白雲公主的情節啊!《白雲公主》是王導的真實愛情故事還是只是戀屍癖王子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而遭受性變態所制造的愛情假象?我真的分不清,因為有些愛情的假象和真正的愛情很像。也許是因為愛瘋了?讓我們來看看以下這些是真愛還是只是愛的錯覺。
第壹,同理心的愛
共情的概念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提出的,意思是人們會把自己對前世壹些重要人物的感情投射到現在與他人的相處中。在心理咨詢中,特別註重來訪者童年感受投射到咨詢者身上的“客體關系”(通常是父母)的同理心。當然,還有其他感同身受的情況。剛失戀的來訪者在咨詢的時候,會把自己的感受投射到咨詢師身上,比如說把咨詢師叫做心碎者,騙子。
我們來看壹個電視劇裏經常發生的例子:男主角的初戀意外死去,他突然遇到了和初戀長得壹模壹樣的女主角,於是男主角開始對女主角格外關註...最後他們幸福地生活在壹起。其實男主角可能只是把對初戀的感情投射到了女主角身上,他的愛情壹直都是初戀。
二、斯德哥爾摩綜合癥之戀
斯德哥爾摩綜合癥(Stockholm syndrome)又稱人質情結,是指犯罪活動中的被害人在與加害人接觸壹段時間後,會對加害人產生感情,並積極幫助加害人實施犯罪的情況。精神分析學將斯德哥爾摩綜合癥視為壹種心理防禦機制,稱為“認同”,是嬰兒為了生存而對最強的人產生的情感依賴。
這很變態,對吧?但這是真的。人們會對那些天天鞭打他的人產生扭曲的“愛”。如果妳是受虐狂,妳會從鞭打中獲得更多的快感。當然,犯罪活動的例子離普通人還很遠。所以,舉個比較常見的例子,大部分家暴受害者都會包庇施暴者。受害者以為這是愛,其實只是扭曲的情感依賴造成的幻覺。
第三,愛情誘發的精神病
誘發性精神病是指兩個彼此親近的人產生相同的妄想。通常是壹個領導者系統地把自己的妄想強加給另壹個人,讓另壹個人也有同樣的妄想。
嗯,有點嚇人。但是想象壹下,很多熱戀中的情侶會幻想他們以後的生活,壹起婚禮,壹起生孩子。這很正常,也很浪漫。然而不可否認的是,這種幻想有點像上面提到的誘發性精神病。兩者的區別在於誘發精神病是變態版的浪漫,對吧?
第四,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愛情效應
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是指愛情會因為外界的壓力,比如父母的反對,而變得更加堅定,更加深厚。其核心是選擇的自由度對被選對象的好感度有影響,選擇的自由度越大,被選對象的好感度越高。
聽起來沒什麽問題,但是如果妳愛上了壹個妳父母不喜歡的人,妳就很愛他。有壹天,妳的父母突然支持妳的愛情。如果妳開始覺得他的吸引力逐漸消退,妳對他的愛可能只是建立在抗拒父母心理需求的基礎上。妳真正愛的可能是選擇的自由,而不是他。
動詞 (verb的縮寫)阿尼瑪&;阿尼瑪之愛
阿尼瑪和阿尼瑪是卡爾·榮格提出的。阿尼瑪是男性潛意識中與女性相處的經歷形成的女性角色,只有壹個;阿尼瑪(Animas)是女性潛意識中與男性相處的經歷所形成的男性性格,可能不止壹個。值得壹提的是,阿尼瑪和阿尼瑪是潛意識層面的,可能與意識層面的“理想情人”和“白馬王子”不同。意識層面的理想情人是妳認為妳想要的;潛意識的阿尼瑪和阿尼瑪才是妳真正想要的。
如果壹個男生對壹個女生有壹見鐘情的感覺,那可能是這個男生把自己的阿尼瑪投射到了這個女生身上。如果男生突然不喜歡這個女生,很可能是因為他在心裏發現了這個女生和阿尼瑪的區別。當然,這發生在潛意識層面,而意識層面的分手原因可能是“妳變了,妳不像以前了。”其實那個女生壹點都沒變。是那個男孩。
附言
當然,也有可能這些愛的假象會變成真愛。但是,更有可能的是,愛情的幻覺只是幻覺。“那天妳說妳會最愛我,他想了想,恐怕沒那麽多。”許誌安的《會過去的》的歌詞大概可以解釋愛情幻滅的命運。
(作者:農場春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