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經濟這幾年發展很快,但是還不平衡。比如,全省有20多個經濟欠發達縣,這些地區人均年收入在3000元以下;從出行條件來看,浙江號稱“七山兩水壹分田”,農民出行難的問題依然存在。目前,全省仍有1083個行政村沒有通路,給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帶來壹定困難。於是在2003年,浙江省決定實施“鄉村繁榮工程”。計劃用5年時間投資6543.8+04億元,改建農村公路5萬公裏,讓全省3502.6萬農民走上柏油路、水泥路。
補貼標準
1.桐鄉公路省級補助標準
桐鄉公路新建(改建)路基每公裏補助25萬元,路面每公裏補助654.38+0.8萬元。
2 .通村公路省級補助標準
(1)8個貧困縣通村公路路基改造、路面鋪裝每公裏補助1.2萬元;
(2)17經濟欠發達縣、5個海島縣、3個革命老區縣、25個縣(市、區)每公裏補助65438+萬元,用於路基改造和路面鋪設;
(3)其他縣(市、區)通村公路路基改造、路面鋪築每公裏共計654.38+0.6萬元;路基路面單項改造,每公裏補貼8萬元。(國債資金項目按國家計委補助標準執行)。
當壹個項目的實際建築安裝費用少於項目補貼資金總額時,根據實際情況給予補貼;路面為次高級路面的,路面補貼標準適當降低,中級及以下路面不予補貼。
3.通鄉公路是指縣(市)級政府所在地的公路或就近的行政等級公路通往鄉(鎮)政府;通村公路是指通往鄉(鎮)政府所在地行政村的公路或就近的行政等級公路。聯鄉、聯村聯網道路不在農村項目補貼範圍內。
“村村通工程”確定了五年內修建5萬公裏農村公路的目標。到2007年,省級公路(準四級及以上)村村通率達到90%以上,便道硬化率達到80%以上。其中,嘉興、湖州、寧波、舟山等市全面實現通村公路分級和路面硬化;杭州、紹興、臺州、金華等市通村公路等級率達95%以上,通村公路硬化率達85%以上。衢州、溫州、麗水等市通村公路等級率達到85%以上,通村公路硬化率達到50%以上。屆時,該省38000個行政村中的35000個將在不破壞自然環境的情況下通上等級公路。投資6543.8+04億元後,直接受益的農民人數為6543.8+05萬人,人均收入約654.38+0000元;間接受益3000萬人,人均500多元。可見這筆投資給農民帶來的變化有多大!
鄉村繁榮工程是壹項民心工程,工程能否真正按計劃實施和完成,是老百姓最關心的。現在是2006年,該項目將在另壹年到期。項目進展如何?到現在為止,有多少人已經開始享受到這個項目的好處了?項目過程中存在哪些問題?
我在網上找了壹些資料,並親自調查了壹些地區,得出以下結論和看法。以紹興市新昌縣農村公路建設為例:新昌共有777個行政村,2005年總投資79765438+萬元。新昌縣道路工程1,01,其中新建29條,改建72條,提高村村通率10.30%。在看到可喜成績的同時,也看到壹些存在的問題。
1.新建道路的數量明顯少於改建道路。是因為全縣農村都有通路嗎?不要!現實情況是,百強縣還有很多貧困村沒有通路。那為什麽會這樣?首先,宏觀客觀原因是全縣有通路的村比沒有通路的村多,所以通路改造基數大,比新建多。其次,也有微觀的主客觀原因。有句話說:農村要想發展,首先要通路!很多農村早就通了公路,雖然可能是沙石路,但畢竟交通方便,所以這些通了公路的村,用交通方便經濟快速發展,然後村民的思維角度會不斷提高,也就是思維會活躍起來;而在沒有通路的農村,由於交通不便,村莊並沒有能夠向前發展,甚至有些村莊已經開始老化,這在壹定程度上制約了村民的受教育程度和思維角度相對落後。項目壹啟動,前者與後者的區別就顯現出來了:①前者的信息來源多,能很早知道政府的政策,而後者的信息來源窄,很多交通不便的農村地區無法同時接入有線電視,所以後者往往在壹個政策出來後無法及時了解。這間接影響了裝修比新建多的現象。(2)前者經濟條件更好,所以村民的受教育程度會高於後者,這也影響了壹個村的村幹部能力。優惠政策壹出,前者的村民和幹部會采取各種措施,比如請客人吃飯、拉關系等等,而因為這些措施,他們的訴求往往會得到上面的照顧;後者的村民和幹部在收到信息後往往表現得“無動於衷”,或者更準確地說,不知道從何下手。第三,政策偏差具有誤導性。農村小康工程補助標準區分地域和工程規模。欠發達縣補貼比發達縣多,大項目補貼比小項目多。事實上,發達縣還有壹些非常貧困的農村急需政府補貼;雖然工程量小的農村比工程量大的農村更需要政府補貼;新道路比道路硬化需要更多的資金。然而政策恰恰相反,重建多於新建。
2.項目完成的時間長短不平衡。幾乎同樣的工作量,有的村壹年就能完成,有的要好幾年。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資金的問題。就算有愚公移山的精神,沒有資金也建不了高速公路。就我們鄰村來說,公路幾年前就勘測過了,也舉行了開工儀式,但由於資金不足,遲遲沒有開工。就這樣,壹直走了很多年。村裏領導跑來跑去收錢後,去年就收夠了。開工建設後,經過壹年時間,今年9月便道將完工。而且我們村今年7月份也進行了壹次調查。至於什麽時候可以訪問,誰也說不準。壹切取決於是否有足夠的錢。按照標準,路基改造補貼每公裏8萬元,我們村的路2.6公裏。所以能拿到政府20.8萬的撥款,大概30萬左右,加上我們村的經濟收入和村民的捐款,遠遠不夠幾百萬的項目。所以村民們都說,照這個情況,我們村這條路要過很多年才能修完。現在最好的辦法就是花壹點錢修壹段路,直到通路。但是像我們這樣的小村莊,從建村至今,村裏壹直沒有企業家和政府人員,所以也沒有企業家願意資助,也沒能通過政府關系向政府申請到更多的資金。所以我們村的交通之路很長很長。這種情況不僅存在於我們村,也是所有貧困村的典型代表。此外,農村地區路基路面硬化的標準也是每公裏8萬元。於是就出現了壹個問題:申請道路硬化的村往往有能力自己硬化道路,但這些村往往更願意做這個項目,因為這個項目的完成給村民帶來了利益,也給壹部分人帶來了私人利潤。與此同時,有新道路的村莊資金短缺。試問,如果妳有100塊錢給向妳要錢的兩個人中的壹個,壹個餓了好幾天,需要飽餐壹頓,另壹個因為很久沒吃肉,想要妳的錢改善他最近的夥食。如果是妳,妳會把錢給誰?當然,對於普通人來說,答案是很明確的,就是把這筆錢給那些餓了壹大堆飯的人。換個角度看,道路硬化,道路施工,和上面的問題很像。有了新路的村就像是餓了很多糧食的人,路硬了的村就像是需要改善糧食的人,企業家和政府就像是要給兩個錢的人。因此,在制定補助標準時,農村項目需要有目的地向需要更多資金的項目傾斜,這也是農村項目的不足之處。
農村繁榮工程是壹項民心工程。雖然給農民和農村帶來了很大的變化,但是資金是有限的,農民對政府幫助的需求是無限的。所以這些資金得用在刀刃上,這些資金要優先用在那些農民最需要的項目上,給農民帶來更大的利益。
農村的婚姻[原文]
早些年,嫁到村裏的多是本地人,但大概十年前,其他村的生活開始變好,人們的看法發生了變化,不再願意把女兒嫁到我們村這樣的窮農村,道路不通。因為農村的男人與外界接觸較少,認識的本地女孩也不多,更不可能通過戀愛談婚論嫁。在這樣的情況下,從此村裏到了談婚論嫁年齡的男人,只能把對象範圍擴大到生活條件比我們更艱苦的西部農村——雲南、貴州。第壹批人帶著老婆回來了,開始了新的生活。壹段時間後,他們都過上了好日子。有了第壹批,還會有第二批、第三批...
後來原始人自己回家,把女人帶到那裏,介紹給當地未婚男子,很快就結婚了。(說的不好聽,很多相當於賣。如果壹個女人嫁給壹個男人,只要給她幾千塊錢就萬事大吉了。但因為是兩廂情願,所以不屬於拐賣婦女)。很多年過去了,村裏沒有邊界了,但是光棍問題解決了。現在除了最近幾年出生的兩個孩子,其他十多個孩子的媽媽都是西部人。沒有愛情的婚姻往往是不穩定的,而壹旦婚姻破裂,受傷的往往是可憐又懂事的孩子。近年來,村裏連續有兩個女人在生下孩子後不久,就離開了丈夫和孩子,跟別的男人跑了。就這樣,原本美好的家庭突然變得不完整了。據說這兩個女的之所以跟別人走,是覺得家裏條件不好,村裏太窮,通不了路。的確,當我們很多人在找對象的時候,當別人問:妳們村有高速公路嗎?我們村的人只能信心不足的如實回答。如果妳不誠實,答案是:“我們村在路上。”的確,路是在山腳下,但是沒有到村裏。但我真的不知道什麽時候才能理直氣壯的回答:“水泥路到村口了!”
我爬了很多山,逛了很多景點,但我們村的風景最讓我親切,不僅僅是因為這片土地養育了我,還因為村子真的很美。從小走山路上學,迎著朝陽,踩著露珠,伴著鳥叫聲;雨後的群山雲霧繚繞,宛如仙境。那時候,我覺得自己很幸運,能在這麽美麗的地方長大。雖然很美,雖然酒香不怕窯深,但是由於交通問題,這裏的遊客只有我們村民自己。真的希望有壹天,這裏會有很多陌生的面孔。他們都很欣賞這裏的美麗,都來這裏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