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兩天的工作坊,我對老師說的話印象深刻:好的咨詢師都是壹樣的,不好的咨詢師各有各的劣勢。我對這句話特別有感覺,也可以說特別有切身體會。
聽了徐老師這兩天的分享,從理論到案例,我看到精神分析技術在老師的咨詢中並不是那麽重要,最重要的是對來訪者的真誠關懷:在咨詢和拜訪之間建立起密切的關系,願意誠實地面對自己;應對心理咨詢師自身的反共情。
在咨詢師和來訪者之間建立密切的關系,或者說建立咨詢聯盟,是貫穿整個咨詢的最重要的話題。每當來訪者建立了對咨詢師的信任,咨詢師就能幫助來訪者。沒有信任的基礎,什麽都不會發生。面對自己,往往是面對自己內心的憤怒、羞恥和不足。用精神分析的專業術語來說,就是認清自己的反共情,看到自己沒有被打破的作業,對自己的作業誠實。在與來訪者的互動中,我看到徐老師更多的是把他作為咨詢師,作為壹個人的感覺,當他開始內心的感覺,然後通過內心的感覺來連接來訪者,通過自己的開放心來連接來訪者的心,讓自己的內心直覺流出來,通過自己的開放心來引導咨詢,而那種咨詢就是以最快的速度到達來訪者的點,最能支持來訪者的咨詢。
我看徐老師不是用精神分析技術在精神層面對來訪者進行冷眼分析,就像壹個權威和專家,對別人的生活漠不關心。其實咨詢師不是權威,也不是專家,來訪者也不需要壹個位高權重的權威或專家來評論他的人生。通過昨晚的實踐,我也看到了這種分析在我們新手咨詢師中是多麽的猖狂,為了分析而分析是多麽的可怕。我覺得這就是業內所說的野蠻分析。我可以想象,當來訪者不接受我們的分析時,我們的心理咨詢師可能會以反抗的名義解釋他們的拒絕。這樣的分析真的是對來訪者的壹種暴力傷害。
14進入心理咨詢領域;15年開始開自己的工作坊和個人咨詢,成立自己的心理咨詢公司;16年開始帶成長群;17年開始導師培訓班;18,我開始了第二期導師培訓,打卡咨詢的有60多人。四個成長群每周開課,每天3到6次咨詢,每1到2個月有壹次工作坊。我成了壹個從不打廣告也不出名的咨詢師,實際上完全忙不過來。我知道,這是在咨詢領域,這種增長是突飛猛進的。
壹直想和對的人分享我是如何在咨詢領域快速成長的。今天聽了徐老師的工作坊,我更清楚的知道,我其實是那麽幸運的走了壹條捷徑。我在14參加過曾奇峰老師的精神分析初級工作坊,當時就迷上了這個理論。後來我還參加了我們當地壹個資深精神分析師的成長小組。但我並沒有深入這個領域,因為我遇到了我現在的導師,而我學習的親密關系導師也不是主要講技術,而是我作為咨詢師的內心成長,以及我隨時隨地和自己的感情連接和跨越的能力。現在我知道這對壹個顧問來說有多重要。
這兩天聽了徐老師的講座,發現我在咨詢中所做的事情和徐老師這樣的資深咨詢師的核心價值觀是完全壹致的,所以市場也給了我這麽大的認可。我看到徐老師反復強調建立關系的重要性,而我作為親密關系導師,特別註重和來訪者的關系,因為親密關系重在感情和內心。我們所有的個人成長都與訓練我們與自己的感覺聯系在壹起有關。所以,當我聽到來訪者的故事時,自然會引發內心同樣的感受,很快與來訪者建立起心與心的聯系。我們甚至不強調* * *情感,因為* * *情感還是有很多腦技的,而當壹個咨詢師有壹顆開放柔軟的心(這是我們長期訓練的結果,不僅是在工作、課程中,在真實的親密關系中),他不需要想去* * *情感,他已經* * *情感到了極致。
親密關系體系中很少提到價值中立和中庸。親密強調來訪者來找我們咨詢只有壹個目的,幫助我們內在成長。所以,在咨詢中,我們要和自己的內心感受聯系起來,經歷心理咨詢師的內心過程,然後不斷地回到中心,然後從中心的平和、愛和智慧去支持來訪者,這樣每壹次咨詢都有助於心理咨詢師的內在成長,同時也是對來訪者最好的支持。這叫做親密關系中的知覺循環。當心理咨詢師對來訪者進行評判,甚至發火時,與來訪者無關,而是觸動了咨詢師內心的無力感或舊痛。知覺循環是在心理咨詢師持續關註來訪者的同時,他能覺察到這些內心痛苦的感受,並意識到它只與心理咨詢師本人有關,意識到這種感受只是純粹的能量,並讓這種感受流動。心理咨詢師再次回到平和的內心中心,與本質的愛、智慧和直覺連接起來陪伴來訪者,而這樣的陪伴是完全和來訪者在壹起的,是那麽容易抓住那些重要的、關鍵的信息(直覺是那麽敏銳),同時又能完全潤物細無聲地支持來訪者實現自我(在流動中,是那麽自然)。
我老實說,在生活中,在發生矛盾的那壹刻,我還是會對伴侶、孩子、員工進行評判和生氣(我現在無法面對,但以後我會走自己的路,從來沒有壹個時候我能真正放下,讓愛重新流淌),但在我的咨詢中,我在咨詢的那壹刻成功接受了65,438+000%的來訪者。之所以這樣,是因為我在咨詢狀態下有了更多的覺察,能更敏銳地捕捉到自己內心的不適。而且我在咨詢的那壹刻就面對了這種不適,我本質的愛與平和在咨詢中流出。我發現我根本不需要知道自己應該是什麽樣子(比如中庸,比如價值中立)。我只是輕松地完全接受了來訪者,或者說我根本沒辦法。甚至,我從心底裏對他充滿了感激和欣賞。
我很慶幸,雖然我在咨詢和教學中並沒有感覺到卡殼或受阻,但我還是很願意走出來聽聽不同學校的資深咨詢師的課程。這樣的學習幫助我開闊了視野,加深了理解,讓我對自己的咨詢有了更深的認識和理解,讓我知道來訪者是我們的老師。
我特別佩服徐老師的是,他真的很老實。當他與我們分享他得知他的壹個來訪者自殺了,他給妻子打電話,在電話裏淚流滿面,並給來訪者寫了壹封長長的悔過書來處理他的悲痛。聽到這裏,我特別感動,淚流滿面。其實我更希望徐老師能多分享壹下這部分,讓我們都跟著他去感受壹個咨詢師的職業生涯中必然會觸碰到的巨大愧疚,這種愧疚是不夠好的。而這也是我們生而為人的壹種體驗。但讓我吃驚的是,我們中的壹些人馬上問孩子的死是否與父母的教育方式有關。那時候我會有某種悲傷和無力感。我看到了我們的輔導員,內心的感覺通道完全被堵塞了。因為我相信當徐老師分享這件事的時候,內心還是會有壹股澎湃的悲傷,但是當我們聽到這些的時候,就徹底關閉了愛他的能力。我們的大腦運轉得如此之快,但我們的心卻完全麻木了。在我看來,這是咨詢中最大的問題。當我分享這部分的時候,我意識到了我的內心,我是否有高人壹等的優越感和判斷力。我看到了嗎?我只覺得難過,覺得不夠好,因為我同學的反應其實只是我的壹面鏡子。通過他的提問我看到了自己,仍然會有滿腦子都是事情進展如何的時候,但就是看不到這個人內心的感受和需求,而這也是我會壹直帶著警惕成長和突破的地方。
感謝您對徐老師和我們小組的賞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