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河北省易縣的面積是多少?

河北省易縣的面積是多少?

縣城概況

[編輯此段落]

易縣,古稱伊州,是著名的革命老區,總面積2534平方公裏,總人口53萬,西依太行山,東臨冀中平原。境內山川秀美,特產豐富,自然資源極其豐富,發展前景廣闊,潛力巨大。已探明的金屬和非金屬礦藏30多種,其中“七石壹沙”最為豐富(即金礦、花崗巖、石灰石、白雲石、大理石、蛭石、麥飯石、建築用砂),適宜發展礦業和建材工業。全縣有大、中、小型水庫27座,拒馬河、南壹水河、北壹水河、中壹水河、漕河5條河流穿縣而過。豐富的水利水電資源為灌溉、水電、水產養殖帶來效益。18.67萬公頃的廣闊山野為發展林業和畜牧業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悠久的歷史、秀美的山川、清西陵等眾多名勝古跡構成了獨特的旅遊資源優勢。

運輸

[編輯此段落]

易縣是山區,但是交通很方便,鐵路公路齊全。京原鐵路貫穿北部,高邑鐵路與京廣鐵路相連。道路四通八達,京廣西線、金通、宜保、丁壹、泥嶺、梁川等主要幹線在縣內交匯,鄉村道路縱橫交錯。豐富的能源供應,通過小水電站的開發建設,形成了既與國家電網聯網,又相對獨立自足的供電網絡。該縣是中國電氣化縣之壹。通信設施完備,10000門程控電話已接入全國網絡,近幾年交換容量將達到30000門以上。易縣已初步形成種植業、林果業、畜禽養殖業、礦物建材業、機械制造、副食品加工、能源業、工藝美術、建築業、旅遊業等十大支柱產業。為促進經濟發展,該縣根據“穩壹進二、興三”的戰略方針,科學制定了易縣國民經濟“九五”計劃,規劃設計了120萬千瓦電廠、60萬噸水泥廠、北方石材基地等幾十個重點建設項目。該縣設立了項目辦、外資辦、招商局和“三區壹帶”開發管委會等部門和服務機構,制定了《關於進壹步加強橫向聯合的若幹規定》、《關於引進人才、技術、項目、資金的若幹規定》、《關於外商投資的若幹規定》等壹些優惠政策。

行政區

[編輯此段落]

易縣轄8個鎮,18個鄉,1個民族鄉:易州鎮、梁各莊鎮、西陵鎮、裴山鎮、棠湖鎮、瑯琊山鎮、梁崗鎮、紫荊關鎮、橋頭鄉、白馬鄉、劉晶鄉、高村鄉、莫高鄉、大龍華鄉、安格莊鄉。

地理環境

[編輯此段落]

易縣位於保定市西北部,太行山北端東麓。地理坐標為東經114 51 '-115 37 ',北緯39 02'-39 35 '。東西跨度67.7公裏,南北越南61.7公裏,總面積2534平方公裏。以縣城為中心,東北距北京110km,西南距石家莊169.2km,南距保定60km。東鄰定興,西接淶源,北接淶水,南接徐水、滿城、順平。過境的京元鐵路、國道112、京贊線、丁壹線、義寶線構成了中國的主要交通網絡。該縣地處太行山向華北平原的傾斜過渡帶,十分之七是山地。毗鄰定興縣的高密鄉是全縣唯壹的平原鄉,平均海拔324米。地勢自西向東下降明顯,流水落差大,易發洪水。大部分山脈是侵蝕、剝蝕和喀斯特地貌。主要山峰有摩天嶺、平頂山、五峰寨、雲蒙山、瑯琊山。最高峰摩天嶺位於蔡家峪鄉與淶水縣交界處,海拔1813.3米。境內有三條主要河流:北有沂水河,中有漕河,南有拒馬河,均屬海河流域大清河水系。河流總流量216公裏,年徑流量93100萬立方米,正常泄洪能力1580立方米每秒,有7座大型水庫。屬於溫帶季風氣候區,春秋幹燥多風,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寒冷少雪,四季分明。

歷史的發展

[編輯此段落]

戰國時期,這裏成為燕國的首都。

益州位於隋開帝元年(公元581),益縣位於開帝十六年(公元597),屬益州。五代屬於晉朝晚期。自開船三年(公元946年)至後周鹹德六年(公元959年)屬遼。

宋宣和四年(公元1122),改隸武綏郡,宣和七年(公元1125),歸遼,改隸萊軍。金天會(公元1133)屬金十壹年。元朝太祖八年(公元1213),屬順天府。清雍正十壹年(公元1733年)縣升為州,領淶水、廣昌兩縣。民國二年(公元1913),江州成縣。抗日戰爭時期,先後建立了依曼許縣、定依蘭縣、易縣、隆化縣。1946恢復易縣。

目前,全縣轄8個鎮469個行政村(含6個居委會),人口55.74萬,有漢、滿、回、蒙古等22個民族。清西陵駐地西陵鎮,是典型的滿族聚居地;在市區內,西水冶和馬家莊是回族聚居的典型村落,馬家莊村的回族人口占65,438+000%。2003年,全縣生產總值26.3億元。

易縣旅遊資源豐富。神奇的自然為易縣創造了許多美麗的河山,悠久的歷史為易縣留下了豐富而珍貴的文化遺產,自然景觀和文物古跡遍布全縣。目前全國僅有國家級、省級、縣級文物保護單位57處,其中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處:清西陵、燕下渡、紫荊關、老子道德經典樓。其主要景點有:清西陵、瑯琊山、燕下渡、荊軻樓、南湖、紫荊關、道德經典樓、龍湖、洪崖山、雲蒙山、滿族風情村、戰國文化城等。

除上述景觀外,還有雙塔雙塔、造型新穎的千佛塔、為燕太子丹修建的太子塔、雲霧青山的雲蒙山、望月空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