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網絡經濟為戰略背景,以企業戰略為研究對象,探討了企業戰略的層次,指出企業戰略在網絡經濟中的重要性正在從配置資源的行為方式上升為企業的壹種系統能力。
[正文]
壹、從手機廠商的戰略轉型看網絡經濟
(1)全球手機廠商之壹的瑞典愛立信公司推出“利潤恢復計劃”的手機外包戰略,停止了愛立信手機除中國以外的生產業務,公司只對愛立信手機的核心業務實施戰略管理。愛立信的這壹策略標誌著這家跨國公司對網絡經濟現象的及時反應策略。
隨著計算機、信息和通信技術(CIT)特別是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全球經濟不僅進入了全球化狀態,而且在上述技術進步的支持下,生產要素正在以壹種新的經濟形式出現在世界上。人們壹般稱這種基於信息或知識應用的經濟形式為新經濟。在新經濟中,這種基於CIT及其網絡的經濟活動被稱為網絡經濟,因為這種技術體現了經濟主體對樣式前所未有的依賴和相互依存,使得世界上幾乎每個角落的經濟主體的行為都趨向於無形而非有形。
不得不說,如何應對這種經濟形態並做出相應的戰略創新,是企業在網絡經濟時代制定戰略時重點考慮的問題。
(二)談企業戰略的傳統經濟條件
在傳統經濟條件下,企業戰略是企業整合內外部資源,形成基於資產的能力的行動計劃。其目標是為企業創造長期和未來的戰略選擇價值,是企業保持競爭優勢的核心基礎。從價值創造的機理來看,企業戰略既是企業制度安排的結果,又是企業內部組織的產物,還受到內外部技術的影響和決策認知的相關後果。制度、組織、技術和認知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企業戰略創造價值的基本框架。
傳統經濟條件下企業戰略的價值創造典型體現在美國戰略管理學家邁克?6?在1波特的學術思想中,企業戰略的應用就是在使用價值上獲得超過競爭對手的競爭優勢。換句話說,企業競爭戰略的最高目標是使企業在物質資源存量上形成差距;競爭優勢其實是基於人為壁壘的物質資源價值。此外,彼得總體戰略思想的另壹個體現是基於這種競爭戰略的企業競爭觀。波特始終認為,企業在市場中的本質表現是殘酷的競爭事實。競爭是市場參與者盡力獲取資源,形成進入壁壘的過程。
因此,傳統經濟下的企業戰略是收益遞減驅動的物質成本戰略,是企業內部戰略決策群體經驗水平的產物。其中,整合戰略是企業獲取競爭優勢的戰略偏好,包括內部整合(獨立發展)戰略和外部整合戰略,包括基於並購的橫向整合和縱向整合。也就是說,收益遞減規律主導的企業戰略通常追求規模優勢,企業的競爭優勢是由物質資源“占有”的豐富性形成的。
(3)網絡經濟時代是相對於物質傳統經濟而言的。
壹般來說,物質經濟的基礎是從對資源的占有出發,把提高資源的投入產出效率作為企業從事生產活動的基本目標。
因為物質資源的基本組織單位是原子,在經濟分析中是壹種有物質損耗的生產要素,經濟活動的產出效率呈現收益遞減規律,即產出的增加量隨著投入要素的增加而減少。收益遞減的經濟規律直接影響著作為產業組織的企業的決策行為。不難看出,物質經濟本質上是壹種資源受限的經濟形式。如何消除這種資源的瓶頸效應成為企業的戰略出發點。因此,企業的競爭優勢主要表現在企業通過直接擁有基於自然資源的生產要素而經營的終端產品市場上。
網絡經濟是以信息及其信息技術網絡化為基礎的壹種新的經濟形態。由於信息和知識在本質上的因果關系,網絡經濟也是信息經濟和知識經濟。網絡經濟活動通過“公開”信息實現價值,使經濟主體獲得信息提供的市場環境的風險概率。也就是說,如果網絡經濟活動不能有效地使所提供的信息或可編碼的知識得到顧客的認可,那麽這種經濟活動的價值就無法實現。換句話說,這種信息的“開放度”越高,信息所支持的經濟活動的價值就越大。對於市場組織來說,任何形式的直接交流都是可能的。
由於信息的基本單位是比特比比特,網絡經濟中要素投入產出的結果不符合傳統經濟中要素投入的損失屬性,導致網絡經濟中的經濟活動主要是由信息及其網絡驅動的。它與傳統經濟的區別在於,知識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大大增強。20世紀90年代互聯網的復興證明了這壹經濟學的理論分析結果。計算機軟件企業、互聯網網絡提供商和大規模處理信息並利用信息網絡的電信企業是實現報酬遞增的典型市場組織。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網絡經濟的本質是為經濟主體提供壹種相互依存的制度供給。“主導壹件事,帶動壹切”是網絡化市場特有的現象。如何協調這個相互依存的信息網絡,是企業的戰略出發點。
二、網絡企業戰略
與傳統經濟條件下的企業戰略的條件和形式相比,網絡經濟下的企業戰略是壹種開放性和收益遞增驅動的網絡戰略。
(壹)所謂網絡戰略,實際上就是將網絡作為企業資源的主要手段進行價值培育和應用,對企業實施網絡管理,實現企業的持續競爭優勢,保持企業的戰略競爭力。網絡戰略的內涵包括兩個方面。第壹,企業對網絡的理解超出了網絡的壹般範疇。既包括企業對信息技術及其網絡的應用,也包括企業組織形式的混業經營。其次,企業的網絡戰略是指內外部網絡建設的壹體化。對內,企業傾向於減少或消除中間層級結構,使組織結構扁平化,資源組合方式傾向於外部“客戶”個性化或規模定制需求主導的團隊形式;對外,在開展產權交易經濟活動的同時,也註重創新價值的組織關系,並將這些組織關系作為企業戰略的主要出發點。
事實上,網絡化戰略是企業合作戰略的深化。這種網絡化戰略使企業改變了市場競爭的基本觀念,從非合作博弈向非零和合作博弈靠近。在實踐中,外包、合資、特許經營和R&D財團是這壹戰略的應用形式。在企業內部,公司治理從傳統的強化企業所有權和經營控制權轉向基於合作或合夥的產權合作方向。
其中,隨著經濟全球化和技術進步的快速發展,特別是技術功能的趨同,企業依靠壹體化的競爭戰略無法保證其競爭優勢的長期延續,企業不得不在信息及其網絡技術的沖擊下思考基於資源互補的合作戰略。
(2)在傳統經濟時代,合作策略也是存在的。產業組織的研究表明,企業在市場中的合作行為可以給企業帶來超額利潤。市場經濟的現實是除完全競爭以外的企業完全壟斷競爭、壟斷競爭、寡頭競爭的組織行為。只是在SCP的分析範式中,企業在這些組織形式中的最終表現違反了資本主義的壹些市場規範,在不同的市場經濟國家受到不同程度的管制。
因此,我們知道網絡戰略的本質是要求企業的戰略家重新思考戰略的新經濟含義。新經濟下,企業在生產投入中的效率機制從收益遞減走向收益遞增,直接導致了創造價值的不同戰略機制。相互依存的關系網絡是企業資源配置的另壹種基本形式,也是企業存在的基礎。企業的戰略改變了企業的資源和能力。網絡化對企業的內部組織和外部競爭有著同樣的影響。所以,戰略不是以前企業戰略決策群體的經驗水平,而是企業能力水平和企業作為壹個有機體面對未來的想象力。企業的競爭已經從終端市場的產品競爭轉變為企業核心競爭力之間的競爭,進而是企業網絡之間的競爭。關於網絡之間的競爭,知識密集型高科技企業在產品標準制定方面的競爭實例表明,企業之間的產權合作非常普遍,企業無論是不是競爭對手,都形成錯綜復雜的聯盟群體,以相互依存的商業生態系統來維持企業發展的基礎,這種競爭被稱為聯盟競爭或“* * *共同進化”。這種情況使得戰略從傳統企業管理中的行動框架轉變為資產能力角色,從而導致戰略創新。
鑒於網絡空間信息傳遞的無限性和“開放性”原則對組織邊界的有效影響,戰略創新條件下企業的生命周期將會縮短,相應的價值創造機制將由過去經驗支撐的連續性轉變為骨幹網絡想象支撐的不連續性。換言之,網絡條件下的企業競爭成為壹種非線性競爭,企業戰略實施供給的價值必須從線性競爭優勢轉變為非線性競爭優勢。因此,企業的戰略創新是在網絡經濟下,企業戰略以壹種非線性的創新系統能力進入企業的資源和能力庫,而不是壹般的行動框架。
第三,關於網絡化企業戰略管理的思考
(壹)不同經濟形態下企業戰略的價值創造機制是不同的。在信息技術進步的推動下,傳統經濟在經濟實踐和經濟理論上都在發生變化。這種變化體現在網絡經濟等新的經濟形態上。
在傳統經濟下,企業的成長和發展戰略本質上受到收益遞減的約束。因此,企業戰略往往是低成本或差異化導向的競爭戰略,追求零和博弈的競爭結果,市場表現主要是企業的規模優勢和範圍優勢。網絡經濟作為壹種新的經濟形態。本質上體現了經濟理論研究快速增長的規律。在這種條件下,企業戰略呈現出由信息技術及其網絡驅動的“競爭性”網絡戰略,即通過合作競爭取勝,追求非零和合作博弈的競爭結果,以非線性創新的方式成為企業的壹種系統能力。
(二)網絡經濟的出現對企業的經營活動產生了非同尋常的影響,這將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企業的經營理念和模式,而不僅僅是產品的變革和創新。網絡經濟的存在表明,企業不得不考慮改變以往的競爭觀念,從單壹競爭轉變為合作競爭,樹立以合作為基礎贏得競爭的觀念。這種觀念的形成來自於信息及其網絡對物質資源的封鎖,因此網絡的廣泛應用必然會打破傳統的競爭壁壘。這對企業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通過網絡的應用,我國國有企業可以降低進入國際市場的競爭成本。同樣,通過廣泛的合作形式,國有企業也可以以企業網絡的形式存在於國內外市場,並在各級市場上競爭。不過也是因為全天候經濟,全網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