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密度:49人/平方公裏
焉耆回族自治縣位於新疆天山南麓的焉耆盆地中心。全縣總面積2570.88平方公裏,轄3個國有農場、46個行政村、16個居委會、4個鄉4個鎮246個村民小組。此外,還有兵團企業、農牧團場、南疆鐵路、塔裏木河南石油勘探公司等17個駐燕單位。全縣總人口1.3萬,居住著回、漢、維吾爾、蒙古等29個民族,其中漢族占43.8%,回族占22.8%,其他少數民族占33.4%。是新疆六個民族自治縣之壹。
四鄉四鎮包括:焉耆鎮、七星鎮、永寧鎮、四十裏程子鎮、北大渠鄉、五號運河鄉、察汗才開鄉、包爾海鄉。還有:王家莊牧場、粟海種子場、二十七團場。
古代是西域的焉耆國。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雁棲樓成立。民國二年(1913),設立焉耆縣。1954成立焉耆回族自治區,1955更名為自治縣。屬於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大部分被群山環繞。開都河從東邊流過,孔雀河從南邊流過,中間還有壹片小沼澤地。它屬於溫帶大陸性幹旱氣候。農作物有小麥、玉米、水稻、蠶豆、油菜、啤酒花等。畜牧業以馬、羊、牛為主,“雁棲馬”聞名全國。工業包括水泥、電力、制糖等。南疆鐵路橫貫全縣,是北疆和南疆的交通樞紐。還有通往各地的主幹道和支線道。歷史遺跡包括唐代圩頭洲城遺址、四裏堡古城、司克勤遺址、七星樓等。
行政區劃
焉耆回族自治縣轄4鎮4鄉:焉耆鎮、七星鎮、永寧鎮、十裏城子鎮、北大曲鄉、武曲鄉、察汗才開鄉、包爾海鄉。有:王家莊牧場、粟海種子場、二十七團場。縣人民政府設在焉耆鎮。
雁棲鎮代碼:652826100轄10個社區和1個村委會:新華路社區、濱河路社區、解放路社區、和平路社區、新橋路社區、新城路社區、文遠路社區、迎賓路社區、商城路社區、友好路社區、上曲社區。
七星鎮代碼:652826101轄1個社區和9個村委會:幸福路社區、七星村、桑巴巴格子村、夏熱才開村、老城村、哈爾莫墩村、呼爾墩村、乃明莫墩村、呼拉村、曼格格拉村。
永寧鎮代碼:652826102轄2個社區、8個村委會:永興路社區、南河路社區、下岔河村、新湖村、九號渠村、黑圪垯村、新九湖村、西大渠村、上岔河村、馬立安灘村。
四十裏程子鎮代碼:652826103轄1個社區和5個村委會:新城路社區、店子村、新曲村、阿克敦村、麻紮村、巴克來村。
北大渠鄉代碼:652826200轄6個村委會:北大渠村、劉虎村、八家湖村、十號村、北渠村、太平渠村。
5號曲鄉代碼:652826201轄1個社區和8個村委會:成蛟社區、1號曲村、上五曲村、中五曲村、下五曲村、-曲村、下三曲村、阿倫曲村、查幹曲村。
包爾海鄉代碼:652826204轄5個村委會:開來提村、包爾海村、戴爾村、下熱戴樂村、查汗布呼村。
查汗才開鄉代碼:652826203轄4個村委會:哈布熱村、查汗才開村、阿爾莫墩村、莫查爾蘇木村。
王家莊牧場代碼:652826400
粟海良種場代碼:652826401
第27兵團代碼:652826402
縣名考證
在劉正彥先生編纂的《漢語借詞詞典》中,將散見於浩如煙海的典籍中的“閻誌”壹詞的漢語音譯收錄為10種方式:閻誌、閻誌、香煙、胭脂、閻誌、閻誌。焉耆的名字在中國古籍中有所記載。漢唐時期基本上有三種途徑:《漢書》、《後漢書》、《金淑》、《舒威》、《周樹》、《隋書》、《新唐書》、《舊唐書》、《高和尚傳》、《續高和尚傳》。後來各派學者眾說紛紜,相持不下。據日本壽南松田隼先生介紹,雅利安尼是古代雁棲僧人使用的雅號,將雁棲壹詞改為梵文。在梵語中,Ayani是火神的意思。國內有學者提出五邑和阿依尼是焉耆的諧音。
2.“雁棲”壹詞的語義列舉了10種方式。歷代詮釋者說法不壹,歸納起來有四種:(65,438+0)指山的名稱——雁棲山(此山位於甘肅河西走廊山丹縣與永昌縣之間,今稱大黃山)。
“閻誌”壹詞最早出現在《史記》中。《匈奴傳》記載“漢代古將軍霍去病,騎萬出隴西,過雁棲山壹千多裏,攻匈奴。”(2)指壹種叫紅藍的植物,北方人把它的花最亮的部分搓成胭脂。③指由紅色和藍色制成的染料。
歷史上,雁棲山腳下產過壹種叫紅藍的植物。匈奴的女人采新鮮的紅藍花做抹臉膏,以至於被霍去病俘虜後,匈奴人唱著“我死在祁連山,使我六畜失去了興趣;吾若失山,吾女失色。”唐代大詩人李白也在詩中反映過“女子入漢家無顏色。”從以上記載可以肯定,漢語解釋的“閻誌”壹詞,無疑是當地少數民族語言中的“顏色”壹詞。
3.“雁棲”壹詞的詞源,“雁棲”壹詞是哪個民族的語言?在《漢語借詞詞典》的“香煙”條目下註明“匈奴起源”。但學者認為,在霍去病進攻河西地區之前,河西地區為匈奴所占,匈奴之前為任玥(張掖以東)和烏孫(張掖以西)所占。“雁棲山”是以任玥的名字命名的,他在匈奴進入該地區之前就住在那裏。大月氏在中國歷史上被稱為塞爾維亞人,在古代波斯文學中被稱為薩迦人。研究匈牙利奴隸歷史的學者曾記載,匈奴和大嶽(壹種塞爾維亞人)爭奪霸權的時間很長,直到公元前2世紀大嶽才被匈奴逼得西遷。塞爾維亞人的語言現在被認為是東伊朗語(也稱為東伊蘭語)。結論是:中國史書中的“閻誌”壹詞是從東宜蘭壹月-波斯語音譯過來的,是匈奴語中的借詞。
社會發展
焉耆縣現轄三鎮五鄉兩個國有牧場。駐縣單位有河南油田、兵團農二師工商企業、農墾農場、霸州直屬骨幹企業等。改革開放以來,焉耆地區經濟發展迅速,經濟實力逐年增強。人民安居樂業,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焉耆是北疆和南疆重要的物資集散地之壹,是和靜、和碩、博湖等毗鄰縣和兵團農二師八團的商貿中心。這裏交通便利,通訊發達。國道314和218與南疆鐵路縱橫交錯,距庫爾勒機場60公裏,航空運輸也十分便利。郵電實現了數字微波、光纜傳輸等現代化手段,程控電話、無線手機使焉耆與世界緊密相連。
焉耆自然資源豐富,水土豐沛。自古以來,這裏盛產著名的雁棲馬;被自治區權威部門命名為“焉耆甘草”的優質野生甘草遍布全國,暢銷國內外。發源於天山南麓的開都河自西向東流經全縣,蘊藏著巨大的水力和水資源。建在開都河上遊的Oyamaguchi水電站為焉耆地區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充足的電力保障。焉耆盆地石油儲量可觀,石油勘探取得突破性進展。已被國家正式命名為“寶浪油田”,石油工業發展前景看好。已探明的礦產資源有石油、天然氣、煤炭、水晶、雲母、銅、紅柱石、綠柱石、稀土等幾十種,儲量豐富,質量上乘;有甘草、紫草、黨參等野生藥用植物100多種。
歷史的發展
清朝康乾年間,朝廷派兵駐守巴爾昆、哈密、吐魯番,多次出兵討伐準噶爾。當時隨軍而來的除了壹些陜甘回民的士兵,還有趕車運送器械、糧食、襪子的陜甘回民軍官,以及隨軍做生意的回民小商販。乾隆二十三年(1758),清廷平定準噶爾叛亂後,清政府在屯兵戍邊的同時,實行“移民邊疆”的方略。從嘉慶到鹹豐的60多年間,有不少人從陜甘遷到北疆,這些人中有壹部分後來漂流到了焉耆。由於開都河水量豐富,兩岸土地肥沃,到處是牧場,牛羊成群,是生存的好地方,人們紛紛定居下來。據80歲的回族老人馬軍介紹,他的老家在陜西,第八代已經遷到了焉耆。他爺爺在世的時候,給後人講過壹家人搬到焉耆的事:先是住在北疆,後來聽人說焉耆很有錢,平地上有壹條大河在流。城市周圍有無盡的柴火,牛羊可以放在莊稼邊上。這是壹個居住的好地方,所以他的家人來到了這裏。那時候每年都有十八戶人家搬過來。後來清政府從臨潭、固原壹帶遷來做船的木匠、船夫,並在此建祀殿,回民人口逐漸增多。道光二十三年(1843),喀喇沙爾大臣請清廷從丁口撤回士兵302人,從西寧、臨夏、固原、平涼等地招募回民商人近百戶,耕種駐軍田地。未來,還有很多退役軍人留在這裏,為了生存和發展,從事農業、牧業、商業和經營。代代相傳,逐漸成為當地土著,自稱外地人。
光緒三年(1877),陜西渭南回民起義領袖之壹的白彥虎,與清軍作戰15年,最終失敗。在清軍追擊下,經焉耆向西撤退。清軍將來自烏魯木齊、哈密和吐魯番的回民、蒙古人和白彥虎的剩余部分安置在晏嬰,他們受到了巨大入侵者阿骨打的威脅。左要求清廷設局幫助這些人在此定居,主持費道周,並從關內招募數百戶回民家庭幫助他們定居,如牛、農具、種子、日用品等。僅這兩個項目* * *就安置了2200多名回族男性和1600名女性。這是移居到燕雲的最大壹批陜西回民。這些人最早來到焉耆經營農牧業和商業。
光緒二十年(1894),青海回族領袖馬林、韓文秀、馬驥、劉同春(又名劉四、劉思福)、馬竹率領數萬人在河湟起義,反對清政府的民族壓迫和苛捐雜稅。被清軍追擊堵截後,轉戰循化、賀州、滴道、西寧、後水峽等地。這些人先被安置在尤利普昌壹帶,然後被轉移到鐵幹裏克。因為沙漠遍地,人口稀少,年年歉收,人民生活困苦。沒幾年,有人逃了。光緒二十九年(1903),焉耆知府劉家德將他們遷到開都河南岸的馬場臺(原官養馬場),並將此地命名為福慧莊。現在城市南郊西寧的回族就是這群人的後代。
民國17年(1928),甘肅固原回族新舊教派開戰,許多人流離失所,也有人定居在焉耆。民國二十二年(1933),跟隨馬仲英人的部分回民兵留在燕營。民國二十八年(1939),甘肅固原發生大地震,很多固原的穆斯林來到焉耆尋親定居。國民黨軍隊進入新疆後,許多開小差和被裁減的回族官兵也在焉耆定居。新中國成立後,許多來自甘肅、青海、寧夏的回民走親訪友,定居於此。
1953年第壹次全國人口普查時,焉耆縣有回族9112人。到1990年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時,全縣回族人口已達24209人。
社會風俗習慣
壹、主要習俗
回族的生活習俗與“清真”融為壹體。“清真”的宗教意義是“幹凈無汙染”、“真實獨特”、“純潔真實”。所以回族的生活習俗強調身心的潔凈,品質的純凈。
在用水方面,回族對生活用水是非常講究的。在城市自來水系統出現之前和現在的農村,家家都有磚蓋井,提水的水桶不用的時候就掛在空中。抽水前妳必須洗手。出門用流水,平時用湯瓶、掛罐或勺子洗,不要用盆洗。
回民喜歡吃牛、羊、雞、鴨、駱駝、魚、兔子等動物的肉,但不吃豬肉、猛禽和爬行動物、已死亡或未奉安拉之名宰殺的動物、動物的血。
第二,飲食
回族的主食是面食,包子的種類很多,有花卷、塔鍋盔、糖脆包子、脆皮包子、烤饅頭、蒸糕、各種包子、香油(炸糕)、各種油果、傲果、麻花。面條包括幹拌面、面、條、刀削面、韭菜葉切片、刀削面、炒面、蘸片;燴面、張子、張苞子、單面疙瘩、搟面杖、面條、旗面、肉末面、雜湯,都是配湯的。此外,還有餃子、涼粉、湯面、涼皮、面粉精、餃子、湯面餃子、包子、油塔、肉龍、炸糕、火燒、煎餃、切糕。肉類有臘牛羊肉、醬牛羊肉、水煮牛羊肉、羊雜、涼拌牛舌、牛肉湯等。大多數人仍然在節假日或嫁給招待他們的人時,做傳統的招待菜,看“九碗三排席”。90年代以後,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開始壹個壹個的上菜,壹般是10的菜。
在舊社會,回族家庭的飯菜總是由妻子來做。丈夫回到家,沒有問做飯的問題,而是等著妻子把飯端上來,吃了壹口。直到50年代和60年代,只有壹個丈夫做壹些輔助工作。20世紀70年代末,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這種情況發生了很大變化。很多丈夫可以主動和妻子壹起做飯。在壹些雙職工家庭中,誰早回家誰就做飯。1990調查86人,其中妻子做飯的占21.24%,父母做飯的占1.74%,丈夫做飯的占1.24%。74.78%的人回答誰有時間做飯,超過60%的人在30歲以下。
第三,飲料
回族人喜歡喝茶,壹般用磚茶,有些老年人用熏茶,還加壹些輔料如糖、紅棗、沙棗、葡萄幹、杏仁、核桃、蜂蜜、幹果、杏幹、枸杞、桂圓等。壹般來說,老人在晨會後會先喝茶。每家每戶都有壹套蓋杯茶具,茶具由茶碗、掌盤和蓋子組成。壹般給客人上糖茶,分為紅糖磚茶、白糖茶、冰糖窩茶。尊貴的客人要放八寶茶或者三香茶。泡茶註意用牡丹花水(開水)。當著客人的面打開碗蓋,放入茶料,然後裝滿水,雙手蓋好。喝茶的時候,邊刮邊加水。除了喝綠茶,還可以喝壹種沒有茶葉的茶,叫“油條”,就是把牛羊油炒熟,加入面粉炒至微黃,加入蔥花和鹽粉,攪拌均勻。飲用時,用開水沖泡或煮沸。這是回族人外出吃喝的方便飲食。
第四,服裝
回族講究“凈衣凈住”。服裝偏愛白色,嬰兒裹著白布,長大後戴著白帽子,回歸本真(死亡)時裹著白布。因為白色不藏汙納垢,方便發現不幹凈時及時清理。
焉耆回族婦女都擅長刺繡,尤其是刺繡。枕頭、背心、鞋子、嬰兒褲、帽子甚至男襪都繡有花卉和昆蟲。女孩子結婚後,如果能得到“炕上裁縫,炕上做飯”的稱號,也算是個好媳婦。中年女性常穿短衣服,上窄下寬,長,壹般過膝或及膝蓋;戴著發網,其他人披著棕色或白色的頭巾。年輕女性喜歡穿顏色鮮艷的衣服。許多年輕的婦女和女孩穿著中國式的胸衣、棉襖、棉襖和馬甲,胸前和褲腿上繡著各種花邊,頭上戴著紅綠絲綢頭巾,腳上穿著繡花鞋。老年婦女喜歡藍色和黑色的織物,她們的衣服簡單樸素。
20世紀60年代以前,燕雲回民的服裝是胖胖的,黑色的外套,白色的內衣,直領,有鎖,有馬甲。褲子多為黑色,達到腳面,紮褲腿(不適合年輕人);通常戴壹頂小白帽。
新中國成立後,服裝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除了部分老人仍沿襲舊俗,大部分年輕人都穿中山裝和軍便服。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西裝、連衣裙和牛仔褲開始流行。從1990到115各年齡段人群中,喜歡穿時髦衣服的有49人,占42.6%;32人喜歡穿西裝,占27.83%;兩者加起來81人,占比70.43%。按照伊斯蘭教規的要求,女性的腿、胳膊、乳房絕對不能裸露,男女的衣服、褲子都要寬大壹些。但是現在越來越多的人穿短袖,無領連衣裙,牛仔褲,腰短褲腿窄。經抽樣調查,32人認為牛仔褲難看,占27.82%;4人認為著裝難看,占43%;12人認為自己違反了教規,占10.43%;2人認為不道德,占1.74%;72.17%覺得牛仔褲好看,可以穿。這種新時尚受到大多數回族青年的喜愛。
60年代以後,焉耆的回族婦女中,只有老太太戴頭巾,只遮頭發不遮臉。中年以下的婦女很少戴頭巾。新中國成立前,女性習慣在結婚前將頭發編成辮子,結婚後將頭發盤成發髻。新中國成立後,短發在中青年女性中流行起來。在20世紀80年代,燙發和披肩很流行。從65438到0990,調查了77名不同職業、不同年齡的女性。其中,38.96%的人喜歡燙發和齊肩發,37.66%的人贊同傳統發型,13.3%的人認為女性短發好看。
焉耆女子有佩戴飾品的習慣。以前女孩最遲五六歲就要打耳洞,開始戴銀耳環。買不起耳環的貧困家庭用粗細適中的茶棒捂住耳朵,防止變得嚴厲。壹些女孩在十幾歲時仍然使用這種方法。除了耳環,金戒指、金手壺、玉壺、項鏈、發夾也是回族婦女喜愛的飾品。調查顯示,77名女性中,51.95%的人平日經常佩戴首飾,23.38%的人只在節假日和會見客人時佩戴首飾,18.18%的人從不佩戴首飾,6.48%的人被學生禁止佩戴。在不同年齡的婦女中,20%的年齡為65,438+06-20歲,30%的年齡為265,438+0-30歲,32.5%的年齡為365,438+0-40歲,65,438+0-50歲的年齡為65,438+07.5%。
動詞 (verb的縮寫)住宿和交通
焉耆回族民居壹般以中國傳統古典四合院建築為基礎,融合了回族日常生活的特點,形成了民族建築模式。四合院的中心是壹個兩層的木架閣樓。樓前有壹個木制的“掛鉤式”卷棚。所有暴露在外的木質構件都是精雕細刻。兩邊的翅膀上還雕有橫梁和彩繪建築,每根椽子上都刻有圖案。通往大廳的走廊裝有木制格子門。這種住宅要求門窗大,房間大,采光好,所有雕梁畫棟都刻有花卉圖案。
70年代以後的建築是土木結構的平房,屋頂用草泥粉刷,房子的總體布局是壹間明室、兩間暗室、三間大房。富裕家庭分為臥室、客房、廚房和倉庫。窮人家的東西雖然都比較簡單,但還是保留了大窗戶、大房間的特點。
過去,大多數人都是土炕。70年代以後,大多數城鎮居民都換上了新床,只有少數人有了敬老院和土炕。農村家庭裏,新床、木床、土炕並存。1988對110人的抽樣調查顯示,77.39%的人歡迎新床,15.65%的人喜歡木板鋪成的,6.96%的人喜歡傳統的土炕。喜歡康的人都40多歲了。
家家戶戶都講究室內裝修,陳設整潔,窗戶幹凈。庭院每天用水打掃,室內經常用香脂焚燒。種葡萄養花是焉耆回族的傳統習慣。每個家庭都有陰涼的葡萄架和郁郁蔥蔥的花園。
在遠離城市的農村,人們在街上騎驢或坐驢車。80年代,由於生活改善,年輕人外出騎自行車、摩托車。如果全家上街,有的人坐小四輪拖拉機,有的人用驢套膠輪車,不用走路。每個星期天,鎮上的街道都擠滿了人。
2021 1 19國家民委命名焉耆回族自治縣為第八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
2020年6月22日,住建部命名焉耆回族自治縣為2019國家園林縣城。
2019 12 31,農業農村部推薦焉耆回族自治縣為全國農村創新創業典型縣。
2019年,農業農村部推薦焉耆回族自治縣為第二批全國農村創業創新典型縣。
2018年2月22日,焉耆回族自治縣被列入2017年度全國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縣(市、區)名單。
2015年3月10日,焉耆回族自治縣在第三批全國法制縣城創建活動中榮獲先進單位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