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企業如何實施精益生產?

企業如何實施精益生產?

精益生產自20世紀六七十年代產生以來,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風風雨雨。許多歐美企業都在推行精益生產的管理模式,尤其是壹些汽車制造企業,更是以精益生產為目標。尤其是近年來,戴爾電腦、沃爾瑪超市等公司成為新時代精益生產的傑出代表。零庫存、低成本、高質量、柔性生產已經成為精益生產的代名詞。至於如何推進精益生產,精卓企業管理咨詢是通過以下三個策略來實現的。

精益生產組織策略

首先進行精益生產和組織變革。和其他系統實施策略壹樣,要實施精益生產,就要制定好的組織策略。組織戰略有兩個方面:壹是組織本身的變化;二是精益生產組織的構建。

1.精益生產組織的變革策略

我們知道,傳統的組織是按照職能來制定的。級別很多,壹般在5級以上。

從總經理到組長有七級,這樣的垂直組織結構對於提高企業的工作效率是非常不利的。但是,實行精益生產的企業只能有兩個層次的組織結構,從總經理到項目組。

從總經理到廠長再到項目組,每個項目組向廠長匯報,每個項目組成員直接面對客戶,減少了各種中間環節,提高了流程效率和工作效率,加快了信息和物料的流動,提高了對用戶的響應速度。因此,組織變革是實施精益生產的第壹步。所以大家要做好思想和心理準備,改變要從自己做起。

2.精益生產的組織建設

精益生產組織建設的完善也是企業精益生產成功的關鍵。向精益生產轉型的企業,首先要做好組織建設。壹般組織分為兩部分:壹是管理;另壹個是生產工作。

精益生產企業的組織具有以下特征:

1)精益生產企業的組織結構是扁平化的,沒有壹般企業過多的層級,通常控制在兩級以內。

2)精益生產企業管理由項目組實施,使部門之間形成緊密合作,打破部門之間的壁壘。

3)各部門要相互配合,以生產為中心,及時高效地滿足客戶需求。

因此,向精益生產轉型的企業應加強組織建設和項目團隊建設,尤其是項目團隊建設。選擇好的項目組成員,紮紮實實的進行精益企業的改造。

1)確定項目組組長。

要確定項目組負責人或項目經理,在項目組負責人的領導下工作。

項目組組長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從企業的戰略目標出發,設定團隊目標,進行企業的精益化改造,管理好項目團隊。

2)確定項目團隊的核心成員。

項目組核心成員要協助制定好項目計劃,服從項目負責人的安排,按計劃推進所負責的項目任務,保持團隊成員之間的良好溝通,增強團隊成員的凝聚力,形成精幹高效的項目團隊。

3)項目團隊管理

加強項目團隊建設,使其具有團隊合作精神,加強團隊管理和績效考核,快速轉型為精益企業。

2.精益生產管理戰略

重慶精卓企業管理咨詢公司發現,基礎管理是企業成功實施精益生產的關鍵。所謂基礎管理,就是影響企業主體和人員素質的總和,體現在場地、設備、質量、交期、成本、企業文化等多個維度。

1.5S和可視化管理

精益生產的實施離不開現場5S和可視化管理。5S管理看起來容易,但實施起來很難,更難堅持下去。所以,要做好精益生產,首先要從5S的實施入手。

5S實施的基本策略如下:

1)人的意識和思維觀念要改變,不能為了5S而5S,要提高現場和人員的素質,5S就是工作,工作就是5S。

2)要養成廉潔奉公的工作習慣,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圍,提高工作效率。

3)要有持續現場改進的信念,提高人的素質,提高企業的整體體質,以適應市場競爭的需要。

可視化管理和5S管理壹樣,是相輔相成的,是精益生產的起點。看板管理是可視化管理的最終體現。

可視化管理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設定工作現場目標。要營造現場管理的氛圍,讓全體人員對環境、問題、原因、對策都有參與感。

2)從5S開始。5S是現場管理的基礎。通過5S活動的實施,環境和人員素質得到了全面提升。

3)徹底標註物品擺放方法。做好物品的標記工作,使現場管理有序、有標記、有條理。簡化管理。管理物品的堆放位置。

4)物流和人流清晰。對於人和物等移動物體,需要有序移動,有明確的目的地,合理安排人流和物流。

5)基準應標記清楚。操作方法和檢驗標準應以清晰易懂的方式正確標註。出現異常情況時,要與標準或模板進行對比,做出正確的判斷。

6)異常狀態的警告和標記。當出現異常狀態時,重要的是讓每個人都意識到異常的警告信息,並對異常問題采取預防和糾正措施。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5S和可視化管理是精益生產最基礎的管理工作。所以,只有做好5S和月度管理的基礎工作,才能為精益生產打下堅實的基礎。

2.TPM管理

所謂TPM(全員生產性管理)管理,也叫全員生產性維護,是提高設備整體效率(OEE),提高企業生產效率、質量和交貨期的有效途徑,是精益生產的有效工具。

TPM是壹種以零故障為目標的高效生產模式,註重全員參與,提高設備運轉率,實現安全生產。實施TPM是精益生產的關鍵,因此,實施精益生產的企業應做好TPM的基礎管理工作。具體策略如下。

1)對於實施精益生產的企業來說,評價設備的綜合效率是很有必要的。世界級制造企業水平有85%的OEE人,需要對OEE水平現狀進行評估,確定設備提升空間。

2)培訓員工提高設備自維護、自保養能力,做好自控設備5S管理提高生產效率和質量,提高自維護設備的綜合效率。

3)從設備TPM向全員TPM轉變,讓每個部門都參與到全員TPM活動中,提升企業整體活力,成為高效的精益企業。

4)建立合理化建議制度,擴大全體員工的自我管理意識,形成有競爭力的企業文化。

3.全面質量管理

TQM(全面質量管理)也是精益生產企業的制勝武器。建立以QCC團隊為核心的持續改進機制,不斷提高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加強成本控制和價值分析,實現質量、成本和效率的卓越,最終成為世界壹流的精益企業。TQM也是精益生產的基本管理環節。因此,TQM實施策略如下。

1)強化全員參與質量管理和持續改進的意識,組建以團隊為單位的QCC品管圈,持續改進過程績效。

2)運用PDCA循環和DMXIC改進方法解決日常問題和疑難問題。

3)調動和發揮QCC團隊每個成員自主管理的積極性,齊心協力開展TQM活動,快速實現目標,產生預期效果。

4)與供應鏈和客戶形成利益壹致,提高上遊質量和下遊服務,形成供應商、客戶和組織的共贏,為企業的持續經營打下堅實的基礎。

總之,精益企業也是基礎管理最好的壹類企業。基礎管理是精益生產成功的關鍵。為什麽精益生產看似容易,實施起來卻很難?是因為人和企業的素質。日本日本企業在推行精益生產方面積累了寶貴的經驗,把5S、TPM、TQM作為企業的三大法寶。只有不斷改進和突破,才有日本經濟發展的奇跡和精益企業的誕生。所以,做好基礎管理是精益生產的第壹步。

3.精益生產變革戰略

變革管理是實施精益生產的關鍵。精益生產的實施和其他活動的實施壹樣,必然會遇到各種阻力和障礙。如何克服阻力或障礙,成功實施精益轉型,是每個人都關心的問題。重慶精卓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總結了以下壹般企業精益轉型的障礙或阻礙。

1.人員阻力

在實施精益生產的過程中,人員的阻力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攻擊該方法。有人抨擊精益生產方式,認為現有的生產方式已經足夠,沒有必要進行精益生產的改革。

2)抨擊那些推行精益生產的人。有人認為精益生產沒有什麽新意,對推行精益生產的人進行攻擊。

3)找借口,不願意改變。

4)當面支持,背後做。

5)保持現狀,留下想改變的人。

這些都是精益改革過程中的人為因素,所以要盡量消除和減少,也就是要有計劃地消除人為阻力。

1)宣傳高級職員和高級管理人員。從上到下宣傳精益生產的好處,減少人為阻力因素。

2)良好的溝通和培訓。在實施精益生產時,我們應該有良好的溝通和培訓,讓每個人都參與到精益生產的過程中。

3)強制參與精益生產。把精益作為公司的發展戰略,強制全員參與精益生產,讓精益生產在全公司推行。

4)小規模開展項目。在精益生產的初期,可以在小範圍內進行項目,取得成果後推廣到全公司,減少實施過程中的阻力。有計劃、有步驟地在3-5年內實施全公司精益生產,實現精益企業轉型。

5)授權變更。最高管理者應充分授權給項目團隊,並為項目團隊安排必要的資源,以使項目順利進行。

2.功能障礙

功能障礙,又稱技術阻力。主要表現在實施精益生產過程中,缺乏精益生產的知識或方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單獨工作。員工習慣單獨或單獨工作,因此需要提高他們的技術能力,並形成全能型工人,以方便相互合作。

2)內部對焦。我們不僅要關註內部工作流程,還要關註供應商和客戶,與供應商形成合作關系並關註客戶的聲音,及時滿足客戶的要求,提高客戶的滿意度。

3)合作難度大。做好項目團隊建設,減少內耗,加強溝通,克服阻力,讓跨部門、跨職能的團隊協同工作。

4)重視內部流程改進,卻忽視客戶價值轉移。要讓價值流動起來,進行壹個流程的生產,讓客戶的價值得到體現。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消除技術障礙和阻礙是精益生產成功的關鍵。所以要借助外力,克服阻力,做出如下決定。

1)關註以客戶為中心的流程。讓價值流動起來,為客戶創造價值。

2)項目團隊應該是跨職能團隊。共同形成變革的合力,改變企業的基因,產生真正的活力。

3)教會項目團隊協同工作。通過對項目團隊的培訓,提高項目團隊的協同工作能力,相互溝通合作,盡快達成壹致,實現目標。

4)最高管理者應對精益生產管理產生影響,並設定改進目標。

作為最高管理者,首先要為精益生產提供必要的資源,成為變革的推動者;再者,要制定精益生產的改進目標,讓下屬朝著共同的目標前進。這樣,企業的精益轉型將成為可能。高層管理者是影響企業精益生產最關鍵的因素,所以高層管理者要從自身的改變入手。

3.對滿足的抗拒

在精益生產的過程中,人們不願意改變,滿足於現狀。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因為是大家的公司,所以對利益視而不見。有些人認為公司是壹個大家庭,有些福利屬於每個人,不願意改變,在觀念和意識上對推行精益生產形成阻力。

2)認為大部分銷售都有固有渠道。有人認為公司的銷售有固定渠道,精益生產不會帶來更多的銷售,所以抵制變革。

3)讓人覺得沒什麽可改變的。有些人認為公司現在做得更好了,沒什麽好改變的,阻礙了改變。

4)沒有危機感。有些人沒有危機感,對企業間日益激烈的競爭和不斷縮小的利潤空間視而不見。